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民法典》學習心得多篇2020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68K

【摘要】《民法典》學習心得多篇2020為本站的會員“fdsfs55”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民法典》學習心得多篇2020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民法典》學習心得,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閲讀!

《民法典》學習心得1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社會實踐是法律的基礎,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不能停歇。民法典頒佈實施,並不意味着一勞永逸解決了民事法治建設的所有問題,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探索。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兩方面對加強民事立法相關工作提出要求。

一方面,是着眼於民法典的“配套、補充、細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從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出發,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三項任務:一是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二是抓緊清理同民法典規定和原則不一致的國家有關規定,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三是發揮法律解釋的作用,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保持民法典穩定性和適應性相統一。

另一方面,是着眼於民法典實施中必然會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經濟社會生活中各種利益關係不斷變化,都會給民事立法提出新課題。比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民法典就對監護人制度、徵收徵用制度等作了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同時也要看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人們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斷湧現”,現有條文不可能覆蓋所有社會現象。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堅持問題導向,適應技術發展進步新需要,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動民法典不斷完善和發展。”

《民法典》學習心得2

“民法典來了!”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既是人民權利的宣言書,更為維護人民權益織密防護網。

迴應社會關切,從法治層面推動解決痛點難點問題,讓民法典更有温度。針對高空拋物傷人現象,民法典明確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明晰有關方面責任,守護百姓“頭頂安全”;針對疫情期間家長隔離在外、孩子在家無人照料等緊急情況,進一步完善監護制度,為孩子們提供更多保障;針對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的不良現象,通過法律形式為見義勇為者“撐腰”……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對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羣眾的所思、所盼、所急,實實在在地寫進了法律條文中,更好地為百姓幸福生活保駕護航。正如一些網友所説,民法典是一部“寶典”,遇到問題可以找法説理,解決問題可以依法辦事。

我們早已進入互聯網時代,新技術的普及應用,既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也帶來一些困擾與難題。如何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如何保護網絡虛擬財產和個人隱私?如何治理網絡侵權?

針對這些新問題,民法典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確個人信息的種類和內涵,規定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原則以及信息控制者的特定義務,細化了網絡侵權責任的具體規定……一系列法律規定,為個人信息打造“保險箱”,為公民合法權益構築“防火牆”。解決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帶來的矛盾衝突,從法治上提出解決方案,正是民法典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生動體現。

哲人曾説: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民法典共1260條,全文逾10萬字,大到產權制度,小到婚姻家庭,無不為人民而書寫。這部深深鐫刻人民權利的法典,將深刻影響14億人的生活;公平正義的陽光,將更温暖地照耀無數人追夢的征途……

《民法典》學習心得3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嚴格文明公正執法、堅持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指出,“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維護民法典權威的有效手段”,並對加強民法典執法司法活動作出明確部署。

關於“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執法是把紙面上的法律變為現實生活中活的法律的關鍵環節,執法人員必須忠於法律、捍衞法律,嚴格執法、敢於擔當。對各級政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一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不得違背法律法規隨意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決定”。二要“規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收費、行政檢查、行政裁決等活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嚴肅處理侵犯羣眾合法權益的行為和人員”。

關於“提高司法公信力”。民事案件同人民羣眾權益聯繫最直接最密切,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司法機關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在審判上,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在辦案上,要加強民事司法工作,提高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在司法解釋上,要及時完善相關民事司法解釋,使之同民法典及有關法律規定和精神保持一致,統一民事法律適用標準;在重點領域,要加強涉及財產權保護、人格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民事審判工作和監督指導工作,及時迴應社會關切;在檢察工作上,要加強民事檢察工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暢通司法救濟渠道,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堅決防止以刑事案件名義插手民事糾紛、經濟糾紛。

針對民法典專業性較強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好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充分發揮律師事務所和律師等法律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的作用,幫助羣眾實現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二是發揮人民調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加強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通過社會力量和基層組織務實解決民事糾紛,多方面推進民法典實施工作。

《民法典》學習心得4

在中國古代,禮影響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調整着人與人、人與天地宇宙的關係。禮與法的相互滲透與結合又構成了中華法系和中華法文化最本質的特徵。禮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多重內涵、多層面意義的術語和概念。在制度層面,禮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各種行為規範的總和,其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司法、行政、道德教化、婚喪嫁娶、宗教祭祀各個方面;在道德、倫理的層面,禮是封建貴族階層內部用來調整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宗族、羣體之間關係的一整套倫理原則或規範;在文化或意識形態層面,禮是傳統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念之一。

在中國古代,禮的宗旨不僅是立法的指導、執法的原則,而且許多禮的節文本身就是法的規範。即所謂“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曲禮》)古代社會中有關訴訟、宗族、婚姻、繼承、身份及行政等有關方面的法律,也都與禮制有密切的聯繫。法律是禮治下的法律,禮指導着法律的制定,禮本身所具備的道德規範意義使得在禮的統領下,道德和法律共同肩負起維繫社會秩序的使命。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認為法治與德治就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作為中華法系的典範,唐律的許多具體制度和原則,都是禮法結合、德法共治的體現,亦為具有鮮明中華法文化特色的法律成果。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民法典的頒佈,正體現了新時代的“隆禮重法”、德法兼治。總則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將以人為本、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上升到法律層面,既傳承中華法系的文化氣質,又彰顯今日中國的精神風貌,完成了一次中國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指導着我們今後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總體方向。第四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六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法律條文的字裏行間傳遞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透露出中國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文化底藴。

民法典的誕生,充分體現了在不忘本來中面向未來,在吸收外來中推陳出新,昭示了中華法文化復興的方向。

《民法典》學習心得5

民法典中與互聯網相關的條款與規則,不僅是為了規範、約束,更是為了推動我國方興未艾的互聯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互聯網早已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塑造着人際互動的基本模式,中國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敏鋭捕捉到這一深刻的社會變遷,並在多個方面予以迴應。也正因此,中國民法典被視為互聯網時代的一部標誌性民法典,將在世界民法典編纂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互聯網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無紙化”“電子化”模式普及,在社會經濟交往中得到廣泛應用。對此,民法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規範。比如,在網絡上進行交易或簽訂電子合同時,什麼時候可以被認定為訂立了一個合同?網絡上哪些行為被視為有法律約束力的要約,哪些被視為承諾?以在線方式交付標的物,在什麼時間節點被認為完成交付?這些問題在民法典中都能找到法律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説,民法典為線上經濟交往提供了一套較完整的法律規則,將有效降低線上交易的制度性成本,助力電子商務等業態的發展。

互聯網也催生了平台經濟的興起,許多互聯網平台開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樞紐作用。面對平台這種新型市場主體,民法典給予了足夠關注。在2009年制定的侵權責任法中,只有一個條文涉及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問題;而在民法典中,則發展出相對完備的平台責任條款羣,包括廣為人知的“通知刪除規則”,也被更加詳細的“通知與反通知規則”所取代。民法典中的平台責任條款搭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制度框架,圍繞平台產生的各類權益侵害,都可在這一制度框架下獲得救濟,平台經濟也必將藉此駛上更加規範、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快車道。

互聯網時代,人的社會活動進一步“在線化”,使得人格權、財產權等呈現出新的特徵、新的變化。比如,每一位網民都可能擁有的“網名”,成為人的社會性人格形象的重要載體之一,民法典因此將網名納入保護範圍。對於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新的財產現象,民法典富有創見地將網絡虛擬財產、數據等設定為一個立法層面上的概念。可以期待,隨着互聯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民法典相關規定為基礎,有望發展出一套全新的互聯網時代的財產法體系。

還需特別強調的是,加大互聯網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也是民法典的一個重點和亮點。互聯網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是個全球性問題,很多國家通過制定單獨的個人信息保護專門法律來回應這一需求,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立法安排。即便如此,我國民法典仍然從民法的角度,對作為個體私人法益性質的個人信息法益給予了充分關注。可以説,伴隨民法典的頒佈實施,我國在法律層面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將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民法典所展現的互聯網時代的深刻烙印,與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長足發展密切相關。民法典中與互聯網相關的條款與規則,不僅是為了規範、約束,更是為了推動我國方興未艾的互聯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相信隨着民法典的施行,一個穩定、可預期的法律制度環境將日趨完善,中國的數字化、信息化腳步將走得更穩、行得更遠。

《民法典》學習心得範文大全5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