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子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6W

孔子觀後感【多篇】

孔子觀後感 篇一

孫子是我國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他生在魯國,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祈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他曾任魯國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國相,他提出了“以禮治國”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創的儒家思想至今還深深地影響着我們每個人,他所著的《春秋》、《論語》都流傳後世,被千古傳誦。帶着一份期待與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們全家走進影都,觀看了電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奮好學,當他三十而六時,逐漸在他的故鄉魯國嶄露頭角,得到了魯君的賞識,被認命為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變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户,後又逐漸被魯君加封為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國相的要職。擊敗了叛軍,安保魯君參加齊魯盟會。但是,隨着他的平步青雲,卻迎來了三恆的忌恨與排擠,終被三恆之首季氏驅逐出魯國,後在異國他鄉,帶着一幫他的弟子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風餐露宿十幾年,但始終堅持他的理想從不放棄,並在途中著下《春秋》一書。在他晚年之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終於被迎回魯國。

看了這部令人悲傷的電影,我不僅又對孔子多了幾分認識與敬佩之意:

一、孔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更是一名極有謀略的軍事家。在齊魯盟會中,齊王心懷不軌,派出二百乘兵車,以威脅魯君投降齊國,而孔子卻用三百輛牛車,造出轟天聲響,嚇退了齊軍的兵車,他不用一兵一卒,奪回了魯國失陷多年的鄆、龜陰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墮三都”、抑三桓”的主張,並用火攻的方法平叛了來勢洶洶的三恆家臣——公孫狙。這改變了我以前對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見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棄理想的精神。孔子流離他鄉近二十年,不管環境多麼艱難,始終不曾放棄他儒家思想的宣揚,他情節高尚,從不吃嗟來之食,一舉一動中始終保持着他的學者風度和神態,在斷糧七天時,他“以樂代食”,以頑強的意志力抗擊飢餓的侵襲。在周遊途中,為了讓儒家思想得以流傳後世,他廢寢忘食,奮筆激書,寫下《春秋》一書,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後世得以實現,並影響了往後歷朝歷代的政局。他這種堅持理想的精神着實讓我有所觸動。

我不但欽佩孔子淵博的學問,而且敬重他高尚的品行。他那光輝的形象會永世被世人所傳頌;而他所開創的儒家思想也必將千秋萬代影響着世界各國的文明。

《孔子》觀後感 篇二

今天按照老師的安排,觀看了央視拍攝的紀錄片《孔子》。在戰國年代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孔子希望把自己修身、齊家之術擴而衝之,用到治國平天下上面。孔子和他的弟子周遊列國吃盡千辛萬苦,最苦一次被人圍困七天七夜沒有吃的,差一點餓死在荒郊野外。

還是在四百年後的漢朝,儒家思想才得以應用推廣,從此成為歷朝歷代主流文化。孔子的思想是帝王之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培養帝王人格潛質。孔子看透人性自私自利的侷限性,希望人們通過自身修煉突破人性侷限性,內存孝悌外行忠信,通過利他來實現利己目的,通過利他來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別人的和諧。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一個天堂與地獄的故事。在地獄裏每個人都拿着一把長柄勺子,勺子裏的飯無法夠着自己的嘴,所以地獄裏的人每個人都餓得面黃肌瘦。天堂裏面的人同樣也每個人拿着一把長柄勺子,他們用自己勺子裏的飯喂別人,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吃上飯過得紅光滿面。天堂和地獄的差別就是有無愛心,對別人仁愛就會得到別人仁愛的反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説提倡仁愛,就是希望別人通過修煉突破人性侷限性,用利他的手段來利己,如此實現和諧社會和得到自己幸福生活。

今天的社會發展一日千里,物慾橫流道德淪喪現象卻日囂塵上。我們需要經過幾千年磨鍊的傳統文化來教我們如何為人處世;我們需要繼承幾千年文化孕育精神成果;我們需要傳統文化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孔子觀後感 篇三

影響了數千年的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聖人,然而他的命運卻是充滿坎坷荊棘。在歷史的書頁中,孔子和弟子駕着木車,滾動的聲音在各國之間沉重發響,但由於各國之間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傾軋,孔子車轆的痕跡便在長達14年尋求認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對後人來説,孔子的遠見卓識,禮儀之見和理想理國之道是萬世不朽的傳世樂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對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們需要細細解讀。

該影片首先是從孔子在魯國的仕途開始演繹,他熱愛祖國,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來使國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強大,魯國國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斷,樂意採納孔子的意見,但隨着魯國大夫們的矛盾日益尖鋭,魯君日漸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棄官離魯,伴隨孔子的還有弟子子路,顏回和子貢等。

來到衞國的原因着實讓我費解,黃韋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書中寫道孔子自己選擇來到衞國,久待之後經別人推薦給衞靈公加以重用。該影片中説的是因南子早聞孔子才德兼備,讓衞靈公下書邀請,衞靈公素來對南子百依百順,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徑庭的兩種重用途徑實際暗含太多的信息。以影片來説,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極其聰慧的,雖有着惡名,卻是一個才華橫溢,聰明幹練,有膽有識的女子;她要會見孔子,孔子拋開輿論的忌諱,以禮相待,他們之間相互的膜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南子説“人們只知道夫子痛苦,卻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僅僅只是因為欣賞。

衞國的內外隱患迫使孔子離開了衞國,帶着弟子過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師徒皆受飢餓的折磨,在困頓惡劣的環境中,他彈起了琴,眾弟子在琴聲中手舞足蹈,帶着悲憤的歡呼,盡情宣泄。也許並不是悲憤,是在歷盡挫折顛簸,人間滄桑後對內心無奈的釋放。

顏回的死很是讓人感傷,在冰天雪地裏寒徹的河水中打撈者散落的書籍,一次次的來來回回,顏回的這番行為足以表明他對孔子的情誼遠遠超越了生命的價值,最後被活活的凍死了,顏回的死沉重的打擊了孔子,孔子棄鄉離家,追隨他默默支持他的是眾弟子,他對弟子的情誼遠遠超越了對妻子和兒女的感情,他渴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運讓顏回變成了支持他偉大抱負的犧牲品,給他內心深處留下了一道很深的傷疤。

孔子是個清貧的人,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喜歡在清貧生活中執着於理想的人,從影片中我們看到孔子的生活就是清貧艱苦的,但又非常執著自己的理想,正因為如此,才達到了“志士仁人,無殺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的境界,他將修為置於一種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中,所以成就了中國偉大的哲學家。

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對孔子是由衷的佩服,漢高祖劉邦變貶孔為尊孔,李約瑟對孔子有“中國的無冕皇帝”的評價……孔子的思想滲透在各個領域中,其魅力所在值得去探尋。

孔子觀後感 篇四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麼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麼虛假,它只是一部記載着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鉅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遊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我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於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讚歎不已。

之後,他們整天飢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是沒有一個人放下,沒有一個人説“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着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着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於游泳的顏回並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拼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裏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着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是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後一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鍾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裏,在幾個小時裏,徒勞地自我的體温來温暖着顏回冰冷的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