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子》的觀後感1000字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孔子》的觀後感1000字多篇

《孔子》的觀後感1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説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資料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裏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我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裏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衞國。衞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説,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樣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能夠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應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最後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這天就應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在兩千多年後的這天,我們有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地向着理想進發。

《孔子》的觀後感2

為了更早體驗開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獨自一人走進了電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圍中,我靜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預想的效果還要好,著名女導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賞的女強人,他的作品《忠誠》、《漢武大帝》、《芬尼的微笑》、《喬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看的。剛開始在得知周潤發要扮演孔子時,我半信半疑:發哥能演好一代聖人嗎?不過現在還是被髮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兩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回到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陳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當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網上有人大致對“顏回之死”和“子見南子”“老子孔子對話”三段頗多非議,但是依鄙人看來,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處,當我看到了作為代國相的孔子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不惜一個人在高台上奮力擊鼓,而勝利後卻無比傷心時,我感受到了孔子仁者愛人的矛盾心理,這時候我的眼中強忍淚水,進而看到了編劇虛構的顏回之死,顏回為了保全儒家經典流傳後世,不惜一次次從冰窟窿中把竹簡扔上岸,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呀,看到這裏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淚。

關於子見南子一段,儘管篇幅不長,但卻是本片畫龍點睛之筆,周迅也很符合衞國夫人南子的角色,當嫵媚的南子試圖挑逗孔子時,孔子卻表現出謙謙君子坐懷不亂的氣概,而心裏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説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個凡人,只有經歷女色的誘惑而巋然不動才磨練成為聖人,而孔子並不反對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體現,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適合在人間推行的,試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為了性冷淡甚至性無能,這時候女人們就會以輕蔑的口吻説:“你不是個男人!”或者抱怨道:“你還是個男人嗎你?老孃要你何用?嗚嗚嗚嗚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是也不能縱橫,孔夫子教給我們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礎之上,不可逾越這兩道鴻溝。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本片前半段緊湊有加,後半段卻略有緩慢,這應該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結尾處胡玫導演用類似她執導的《漢武大帝》開頭時武帝説司馬遷的話語做結:是非功過,任人評説。

《孔子》的.觀後感3

電影《孔子》在各大影城首映。影城繼阿凡達上映期間一票難求的火爆狀況後,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票房熱潮。近幾天,影城1號廳排期基本為《孔子》,上座率達90%,據影城工作人員透露:有很多老人前來觀影,也有很多人帶着孩子前來觀看。可見,孔子在中國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號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跟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跟。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跟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跟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跟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跟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裏。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跟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跟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跟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跟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跟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孔子》的觀後感4

看完《孔子》我看到的是,堅定理想信念的人。人到中年、人到晚年仍在奔波勞累,而非頤養天年,並非享受天倫之樂。他為了國家而非為了自己。我看到的她是一個愛國之人。他愛西周時的禮樂制度,厭惡這禮崩樂壞的時代。他想靠自己的思想來挽救這個國家。

不過,在客觀的評價中,我認為孔子並不適用於這個時代。社會生產力是逐漸發展的,時代的潮流是逐漸進步的。單從孔子想恢復西周時里約制度,我就認為他是退步的。他一心只為了自己內心的政治信念忘了社會現實。

對孔子一生的評價中,我只想到了一個字就是酸。出生時他的貴族家庭沒落了。奔走於各國之間。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時,他被困住了。孔子在當時是不受重用的。可在死後成了萬世師表。我想很大一部分人在生前沒有名沒有望,可在死後,卻名揚天下。我認為這也是一種酸。名望,在死後有什麼意思呢?只是單單的給他扣了一頂帽子,生前無所享受,死後孔子怎麼會欣慰呢?只是後人為了孔子的成就。而表示慰藉而已。感謝孔子為我們留下這麼持久思想淵源。

《孔子》的觀後感5

即使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噓。孔子年富力強時不被重用,不得不帶着一眾弟子顛沛遊離,周遊列國又四處受排斥,“累累若喪家之犬”,年過六十身老體衰,曾經殷切的出仕治國之志被耗盡,他終於決定回鄉著書立説、傳道授業,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謂空有抱負卻鬱郁不得志,假如真如電影《孔子》所言,各國國君均不接受孔子觀點,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麼、想要什麼的人竟是“名聲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慘了些。呵呵。

為了吸引年輕觀眾,“子見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佔了大段時間,銀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張的嘴脣的確象影片把“子見南子”當成噱頭,不少人因此而感覺不悦,對其的定性我們暫且擱置,既然胡玫導演借導演的便利將南子塑造成如武則天、賴斯一般聰慧過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題發揮,來剖析一下電影版“子見南子”中的南子為何要這樣做,老夫子又為何如此應對。

在電影“子見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場是從踩着高木屐鞋的赤足開始的,鏡頭有些輕佻地由下搖上,接下來是精心的粧扮和挑釁的言語,“聽你常講仁者愛人,那你那個‘人’字裏,包不包括象我這種名聲不好的女人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啊?”,此時的南子以其聰慧美貌步步緊逼,孔夫子面對直線距離不超過5cm的南子表現出退讓和不安,老夫子面對誘惑強作鎮靜回答問題的模樣讓南子很開心,因為在她的價值觀裏,男人都一樣,追求的不過是色、名、利,亙古不變。幾番交鋒,孔子並未諱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卻顯其心地坦誠和品行之難得,老夫子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同時也表達自己追求“德行”“仁義”的人生目標,為實現這些目標他願意約束自己的行為,由此表現出極強的意志力和奉獻之心。這讓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回答“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謂胡導演的個人心理感悟,也是一個現代人對孔子的忠實評價。當南子與孔子對拜而別時,此時的南子已完全沒有開始時的挑逗試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別之情。——可憐的孔子,最懂他的是這樣一個女人!

南子沒有錯,她的價值觀對大部分人是適用的,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子見南子”之所以被電影大書特書,也許因為孔子只有一個,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並不多,這也更顯得孔子之偉大,當然也警示我們,離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養和道德境界上還差得遠呢!

《孔子》的觀後感6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春秋時代的小諸侯國——魯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繫家國,為當時社會禮崩樂壞而憂心忡忡,希望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那個時代,用自己的努力使諸侯各國實現克己復禮。

影片從孔子挑戰魯國用活人陪葬的殘酷制度講起,孔子入仕為官推行周禮和仁政,當政的三桓當初啟用孔子只是為了他們集團的利益,但隨着孔子的政治主張付諸行動,動了他們的“奶酪”時,孔子以辭官離開魯國收場。離開祖國,孔子還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在各諸侯國去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治國理想,然而現實的殘酷而使他四處碰壁。但孔子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政治主張和他愛國為民的思想。他率領眾弟子奔走各諸侯國長達14年,廣招門徒辦學傳播他的思想,以期他的弟子們入仕為官實現他的主張。影片結尾孔子晚年重返故鄉,為魯國教育效力。由於他的人生抱負最終未能實現,所以最後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他一生終成萬世師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創造了中華文明兩千多年的輝煌。

在電影中,孔子與弟子們臨危不懼,堅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顏回之死。他們師徒冒着風雪架車行進中冰凍的河面上,冰面突然開裂,裝書的車掉進河裏,顏回不顧危險,跳進刺骨的寒冷的河搶救落水的書籍,但自己卻再沒能上岸。我知道,其實顏回以生命來捍衞的不只是書,更是他珍視高於生命的鐫刻着儒家思想的信仰。早就聽説過文人的儒雅之氣,他們都惜書如命,但古代聖賢竟然不惜以命換書,仍然帶給我震驚,令我欽佩。

子路之死也讓我難以忘懷。他受命去衞國入仕,在保護主人反抗叛亂中被敵人殺害,臨死時仍然不忘老師教誨“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用生命捍衞忠誠,用不屈的氣節踐行孔子之道:人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有骨氣,即使落難也要保持君子氣節,用生命捍衞信仰。影片中還有諸多的圍繞孔子展開的一個個故事,周潤發的精彩表演讓觀眾領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不同,不相為謀”等等包含儒家思想的重要名句。孔子的形象通過影片得到了很好的展現,比上學時學《論語》時對孔子的印象更鮮活更形象。

觀看《孔子》這部電影,我想不僅是對孔子、對其弟子們傳承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瞭解,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怎樣做人如何幹事和做學問的道理。今後希望國學興趣小組開展更多的活動,讓經典迴歸,讓我們通過學習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古聖先賢心繫天下的胸懷和為民立命的處世智慧,學以致用以更好的姿態投入到工作學習當中去。

《孔子》的觀後感7

電影導演胡玫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是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回事,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孔子先生連同他身後的弟子,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他們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海濤般洶湧澎湃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這部電影將孔子先生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先生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先生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先生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先生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先生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説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先生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先生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先生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先生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先生説: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先生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愠,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先生。

《孔子》的觀後感8

《中國文化概論》課上,我們觀看了影片《孔子》。東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常常為了爭霸而互相爭戰,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費吹灰之力幫魯王收回汶上三城;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人品,他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這個慘絕人寰的社會發起犀利的攻擊。這樣1個偉大的人,卻屢屢失措。他懷才不遇,代理國相僅僅百餘天;他被人誤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他窮困潦倒,甚至一度差點餓死,只能以琴樂代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或許孔子的時代真的還沒有到來!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節。在白雪茫茫中,當孔子與弟子行經冰河時,冰裂開了,顏回與滿車的竹簡陷入冰窟。顏回為了打撈竹簡,不顧冰寒,一次次的潛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個一簞食、一瓢飲而能自得其樂的文弱書生的形象頓時顯得無比鮮明,我的眼睛濕潤了。顏回死後,孔子抱着他的屍體久久不肯放手,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1個弟子子路在衞國內亂時,為護幼君,血戰眾敵,慘死亂軍刀下,他死前説:“夫子説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鍾愛的2個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願的以生命捍衞了“禮”的尊嚴!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讓他的學生們緊緊追隨。到底是1種什麼力量支撐着孔子?或許正如電影中南子所説:“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沒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達到的境界。”

或許孔子已經預料到後世對他的評價,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因為《春秋》;後人誤解我,也因為《春秋》。我想這與大家對國學熱的態度一樣吧。近年來,國學熱開始興起,國學、國學閲讀和國學教育幾乎成為人們談論思想文化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各種解讀國學的書籍爭相出版,各種品説國學的節目也陸續開播,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甚至奧運會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國學熱的興起,正説明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國學是1種智慧的發酵和歲月的沉澱,藴涵着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細細品味,或許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許就是對國學的最好詮釋吧!

真熱愛,源於真瞭解。瞭解孔子,瞭解國學,傳承文化血脈,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現代化。

《孔子》的觀後感9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麼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麼虛假,它只就是一部記載着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鉅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就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就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遊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我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於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讚歎不已。之後,他們整天飢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就是沒有一個人放下,沒有一個人説“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着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着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於游泳的顏回並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就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拼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裏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着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就是平時總就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就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後一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鍾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裏,在幾個小時裏,徒勞地自我的體温來温暖着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心靈無不為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着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之後,孔子和弟子們,理解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最後説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在不一樣人的心裏必定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孔子》這部片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後的苦處。一箇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説就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就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

《孔子》的觀後感10

影響了數千年的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聖人,然而他的命運卻是充滿坎坷荊棘。在歷史的書頁中,孔子和弟子駕着木車,滾動的聲音在各國之間沉重發響,但由於各國之間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傾軋,孔子車轆的痕跡便在長達14年尋求認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對後人來説,孔子的遠見卓識,禮儀之見和理想理國之道是萬世不朽的傳世樂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對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們需要細細解讀。

該影片首先是從孔子在魯國的仕途開始演繹,他熱愛祖國,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來使國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強大,魯國國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斷,樂意採納孔子的意見,但隨着魯國大夫們的矛盾日益尖鋭,魯君日漸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棄官離魯,伴隨孔子的還有弟子子路,顏回和子貢等。

來到衞國的原因着實讓我費解,黃韋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書中寫道孔子自己選擇來到衞國,久待之後經別人推薦給衞靈公加以重用。該影片中説的是因南子早聞孔子才德兼備,讓衞靈公下書邀請,衞靈公素來對南子百依百順,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徑庭的兩種重用途徑實際暗含太多的信息。以影片來説,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極其聰慧的,雖有着惡名,卻是一個才華橫溢,聰明幹練,有膽有識的女子;她要會見孔子,孔子拋開輿論的忌諱,以禮相待,他們之間相互的膜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南子説“人們只知道夫子痛苦,卻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僅僅只是因為欣賞。

衞國的內外隱患迫使孔子離開了衞國,帶着弟子過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師徒皆受飢餓的折磨,在困頓惡劣的環境中,他彈起了琴,眾弟子在琴聲中手舞足蹈,帶着悲憤的歡呼,盡情宣泄。也許並不是悲憤,是在歷盡挫折顛簸,人間滄桑後對內心無奈的釋放。

顏回的死很是讓人感傷,在冰天雪地裏寒徹的河水中打撈者散落的書籍,一次次的來來回回,顏回的這番行為足以表明他對孔子的情誼遠遠超越了生命的價值,最後被活活的凍死了,顏回的死沉重的打擊了孔子,孔子棄鄉離家,追隨他默默支持他的是眾弟子,他對弟子的情誼遠遠超越了對妻子和兒女的感情,他渴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運讓顏回變成了支持他偉大抱負的犧牲品,給他內心深處留下了一道很深的傷疤。

孔子是個清貧的人,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喜歡在清貧生活中執着於理想的人,從影片中我們看到孔子的生活就是清貧艱苦的,但又非常執著自己的理想,正因為如此,才達到了“志士仁人,無殺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的境界,他將修為置於一種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中,所以成就了中國偉大的哲學家。

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對孔子是由衷的佩服,漢高祖劉邦變貶孔為尊孔,李約瑟對孔子有“中國的無冕皇帝”評價,孔子的思想滲透在各個領域中,其魅力所在值得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