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風化雨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35K

春風化雨觀後感(精品多篇)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一

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個名字—《死亡詩社》,當我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個恐怖片,後來聽説,這是一部很棒的關於教育自由與夢想的影片。帶着一絲期待,我認真地觀看了這部電影,然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以喜劇開頭,以悲劇結尾,故事的最後昇華了教育的意義,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這樣直指人心的電影了,現在的很多電影都過於商業化,描寫那些看似浪漫激情的青春與成長,那些關於愛情與事業無奈的選擇,竭盡能力去挖掘人類心裏能挖掘的東西,卻唯獨忘了去關懷人類靈魂最閃耀的地方,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的那麼渴望—夢想。

故事結尾的時候,當託德第一個站到桌子上,對即將離開的基廷大聲説:“船長,我的船長”,看到這裏我哭了,內心被一種巨大的力量震撼着。船長告訴我們: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附屬。為了融入社會我們是必須要丟失一些不切實際浪漫,就像尼爾需要拋棄表演的夢想好好學醫,為了承擔起以後家庭的責任。但還是希望有些東西能夠在我們的骨子裏苟延殘喘。現實和理想永遠有差距,但是那又如何?醫藥,法律,商業,工程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愛,浪漫,美這些才是我們生存之原因。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及時行樂,這四個字貫穿了影片的所有。在這個嚴謹刻板的名牌學校,這羣青春年少的男孩子們,他們有激情有夢想,可在這壓抑嚴肅又死氣沉沉的校園氛圍中,他們的夢想好像是最不起眼的東西。這是一所百分之七十五的學生都申請得到常青藤大學的名牌學校,一羣有着教條主義的領導和教師,對他們來説,學生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參加每晚的讀書小組,拿高分,取得上名校的資格。所謂的興趣愛好都是多餘的。也許有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幹什麼。每天被迫接受填鴨式的教育,好像永無盡頭。這一切都是從基廷先生這個“船長”開始改變的,他對詩有着不同的理解,想一個純粹的詩人那般,用激情去點燃了那羣男孩子心中的渴望,他教學生們及時行樂,他讓大家把那些格式化教條的詩歌導論統統撕掉,帶領這羣男孩子們唸詩踢球,他讓他們寫自己的詩,用自己的方式去走路。

尼爾便是在基廷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了尋找生命的激情,他和同學重組了死亡詩社,瞞着父母參加他渴望已久的“仲夏夜之夢”的話劇演出,表演是他

從小的夢想,他在舞台上熱情演繹着青春的活力,但當一切都落下帷幕,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眼光時,眾人的讚美顯得那麼的單薄。在深夜,面對父母的逼迫與內心夢想的煎熬,他戴上了演出的花冠,用一把槍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會不會也有老師能影響我們的一生?看完後我會想起這個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面對這樣的抉擇太多太多,我們曾經也如同影片中的乖孩子一樣,“父親告訴我,要那樣去做才會更好。”會告訴我們,沒有人比我更愛你,收起那些冒險的、特立獨行的、不合時宜的想法吧,去效仿那些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式,借鑑也好 ,總而言之,跟着別人的腳步,至少不會第一個踩到陷阱。人人都在依循過去的經驗度過全新的每一天,都在執迷不悟,篤信自己那一套,並付諸他人,也是面對自己在乎的人越是這樣。

教育到底是什麼,一整套嚴格的教育系統,像一條天然的流水線,每個學生都是得遵循流水線的規則去生活,老師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同類品,還是鼓勵學生自己發揮,找尋心中的自由與夢想。尼爾的自殺,是他捍衞夢想最極端的選擇。孩子們站在桌子上聲援基廷老師,吶喊自己的信念,及時行樂的念頭已在他們心中萌芽,可是來不及成長便被掐死。愛他,為什麼不能聆聽尼爾的夢想,讓他走在自己的路上,去經歷,去感悟,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選擇?我們都在名曰“為你好”的理由中,被包裹,被消融,直到成為人類中的大多數。

影片的最後,我們反思的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還有理想與現實的抉擇,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又怎麼樣才能在這方圓規矩之中活得精彩。基廷先生喚醒了我們內心的渴望,我們能如何理性的去發展自己的夢想。就像這段話一樣“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涉及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中的一切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二

星期四下午上完第一節課後我們就匆忙徘好隊有次序的走進階梯教室,剛進門裏面已經坐滿了好多同學,教室裏正在放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春風化雨》。

電影的大至資料是這樣的:在一個村子裏的祠堂裏,有一個留守兒童助教學校,學校裏沒幾個人,只有兩個老師,一個阿婆和十多個跟我們差不多的孩子,還有一個很小的小男孩。這些孩子的父母為了生計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她的母親在外工作了好多年不曾回來過,但是時常寄一些衣服回來給她的女兒。但是這個小女孩由於長時刻離開母親,好象不太喜愛她的母親,有一回她的母親回來了,她不僅僅不擁上去擁抱母親,反而躲避着她的母親,但是之後還是跟着她的母親離開了那裏。

還有一個小男孩兒,他經常跟兩個壞人在一齊,常被那兩個壞人欺負。有一回,這個男孩看校長沒有到食堂吃飯就送飯給校長,當時校長十分激動,熱淚盈眶……很感人,看到那裏,有些人都哭了。還有一回,他正準備睡覺,兩個壞蛋又來找他,並叫他出來向他要錢,他不給,結果又一次被壞人打了……

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祠堂被旅遊局收購成了景點,最後,在影片的片尾出現了一行大字:七天後,留守兒童又有了新的教室和宿舍。看了這部影片我想呼籲大家,都來關愛留守兒童。讓他們也能和我們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三

這部影片表現了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的一個重大話題:教育活動到底是為了滿足個性發展的需要還是主要滿足社會需要的發展。在教育目的的方向問題上,我們一直在矛盾中掙扎。現實社會要求學校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不重視個人素質發展必然帶來許多問題。就像中國,設置了大學聯考這道考試門檻,這就是對學校教育的總方向的暗示,教育便更傾向於拿到高分。我們一直羨慕國外教育的個性化,可是忽略了教育價值取向的矛盾也存在於他們其中。

從社會需要來看,教育的目的是滿足社會的需求。社會的需求同時反饋給個人物質上的富足,這就像影片中學校和家長所期望的那樣,每個學生必須努力拿到高分,進入名牌大學,最後在社會上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尼爾的父親便是這個觀點的絕對擁護者,在聽了尼爾想要演戲的強烈心聲和看了尼爾的精彩表演後,他絲毫不為所動,他堅持要自己的孩子進哈佛學醫,將來有個好前程。甚至在逼死尼爾後,他沒有對自己教育方式有一點點的懷疑和反思,反而把矛頭直指倡導個性教育的基丁老師。社會本位論所提倡的教育已經在他心中生根,但這種想法的確是可以理解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前程,而好前程的前提是你要為社會所需要,只顧自己個性發展,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會成功,但不會有學習拿高分來的穩當。這種實用主義教育價值觀在家長身上體現最為明顯,因為家長經過多年的打拼發現生活的艱辛,日益成熟理智,不再認為個性自我表現張揚的重要,他們越融入社會,便越現實,他們覺得學校教育應該傳統,按社會需求統一標準,拿高分才是生存的法則,是整個社會的要求。

學分門檻下的學子們是痛苦的,他們苦苦掙扎,沒有自由。他們被各種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晚上卻還要參加學習小組,被灌輸死板的教條知識。最可怕的是這種教育壓抑了他們的個性,他們過早的和現實妥協,不帶有年輕人所有的激情和夢想。在沒遇見基丁老師之前他們就是學習的機器,而卡梅倫是眾位沒有被基丁老師改變思想的學生之一。雖然卡梅倫也參加了死亡詩社,但在個性教育在社會需求教育面前低頭時,他也就懷疑個性教育了,而經過這件事,使他們那幫孩子們更加相信接受傳統教育取得高分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他甚至有些埋怨基丁老師對他們的誤導,供出了所有有關死亡詩社的事情。他們不在願意擁護個性教育,因為那樣的結果並不好,畢竟個人的力量在社會面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而他們也相信只要循規蹈矩按傳統的分數評判標準學習,能給他們帶來好生活。受教育者不再有個性發展的要求,對學校教育來説是件好事,但對他們個人個性發展無疑是重大打擊。我們無法責怪這種教育制度的腐朽,這畢竟是社會選擇的結果,如果這種價值取向真的不行,它必然會被社會淘汰,而不會一直屹立於世。

從個人來講,個性發展是人精神滿足的途徑。“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句詩體現了強烈的個性主義,告訴學生把物質有關的東西擊潰,以免在一生的追逐名利中迷失自己,到生命終結時才不會發現自己的精神並沒有充實過,而只是為了世俗忙碌了一世。無疑,基丁老師倡導教育要注重人的本性和本能,發現自己並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基廷老師為學生上第一詩歌課時,他就告訴學生“我們讀詩和寫詩並不是玩,我們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他引導學生感受個體存在,告訴學生要有激情和夢想的自由。基丁老師還帶領學生在操場上走路,站在書桌上看世界,告訴學生堅持自己的路、按自己的本能個性行事,學會用不同視角看問題並學會自己思考。這對於人的個性發展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所以在影片結尾,在基丁老師的身後,站起了一羣有獨立思想、有激情有膽識的人。基丁老師説:“孩子們,謝謝你們”,因為是他們的舉動告訴

他,他這麼多日子以來的個性教育是值得的,他讓學生有了自己的思想,讓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彰顯,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學生變得更加自信了,張揚了。可以説基丁老師的教育成功的。

基丁老師在尼爾死後對着死亡詩社的詩集哭了。他感到悲哀,根深蒂固的社會需求教育觀早就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而僅憑他個人力量是不可能平衡失衡的教育方向。同時他也讓我們反思他的教育,他引導學生追求自我,卻忽視了學生淡薄的力量根本無法堅持自己的人生,他早該想到尼爾不可能逃脱整個社會和教育制度的壓力。給了學生前景的描寫和引導,卻沒有落實到實際過程中,讓學生在日益增長的個性需求和不退讓的古板的教條標準中被擠死。

基丁老師是很值得學習的一位好老師。為人師者,首先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基廷老師堪稱是一位品德高尚,人格豐滿,深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在他的教育下,學生一個個從迷茫中找到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標,敢於為實現理想而奮起反抗,成為有希望的一代。基廷老師不僅有着執着的教學熱情,他高超的教學水平令人折服。基廷老師要每個學生寫一首自己的詩,並在課堂裏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己沒有寫,基廷老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着他,説:“你認為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麼?”然後讓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在諄諄教導之下,託德終於能如實地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把他內心的激情釋放出來,所以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學會欣賞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並發展學生的潛力。

基丁老師的教育觀念是超前的,是不同於傳統教育的全新教育,至少在這個時代無法實現,所以它只能作為當今教育的潤滑油,在大的教育價值觀正確的情況下允許的一點點自由。基丁老師是全面的革新,就像他所説的“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我們只有朝着那個夢想不斷努力,鋭利的不合時宜的完全個性化只會帶來血的教訓。從另一個角度講,這部影片裏的教育改革思想也許是未來教育個性化、自由化的前奏,畢竟曾經的死亡詩社是充滿自由和歡笑,而最後有些學生也勇敢的站在個性這一邊的。所以個性教育在這部影片中的失敗並不能代表教育方向的永遠穩定,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教育走向中,教育能達到一個更好的平衡狀態。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四

電影《春風化雨》裏,就有一個孩子藍金宇。他寡言少語,冷漠孤,缺少父母的關懷使他的靈魂曾一度迷惘。他與同學打架,與父親爭吵,與老師叫板。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逆反的目光與緊握的拳頭,無時無刻不在對準身邊的每一個人,彷彿在告訴着我們:不要靠近我,我不需要愛。他甚至同着兩個混混潛入了人家的院子,偷了人家的雞。在漆黑的冰冷的夜晚,他不在温暖的助教中心,而是紛雜吵鬧的網吧,他讓老師費盡了心思。

藍金宇深夜未歸驚動了助教中心校長,張校長手持電筒,走街串户,問遍了村上的每一個商販。每一條街道都印上了他的腳印。漆黑的夜裏,亮着的,是他的手電筒,照着他前進的路,也照着迷途浪子回家的路。面對着被找到的藍金宇,他顧不上疲勞與飢渴,用他期盼的目光與和善的言語,開導着藍金宇,啟發着藍金宇。這個74歲的倔強老人始終沒有放棄過,面對生病的藍金宇,他呵護,他照料,像爺爺對孫子一樣,用他的三輪車將藍金宇送去醫院,替他拿藥,陪他掛水。面對丟雞人凶神惡煞找上門來時,他立馬將藍金宇藏在身後,用自己的身軀做孩子的保護神,不願孩子受到半點傷害。不拋棄,不放棄,只因為他深信孩子內心深處的純良。

有一種被稱作“愛”的東西撒在了藍金宇的心田,他的目光裏沒有了寒光冷氣,他的話語沒有了刀槍劍戟。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兩個混混再次找到他時,他身上勛章似的淤血,見證了他心靈的覺醒;那正義的目光,映出他的內心已擺脱了黑暗的籠罩。當他看到張校長為找不到辦學地址而頭痛時,他把熱飯端到張運老人的手上,飯是熱的,心也是熱的。

誰沒有年少輕狂,誰也不曾是個藍金宇,可是,有了愛的陽光,堅冰就能融化,陰霾就能被散去。每一顆心的深處都有一份淨土,只有愛的航班能到達。

在寒冬穿梭的人,對温暖格外珍惜;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對光明格外向往。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便是給他們一縷春風,一絲光明,讓他們看到前方有一個絢麗無比的世界在想他們招手!

《春風化雨》讓我震撼,震撼於一羣留守兒童的貧窮和孤獨;《春風化雨》讓我感動,感動於張運老人對留守兒童的傾心付出;《春風化雨》讓我欣慰,欣慰於政府領導對留守兒童的重視。相信“春風化雨”之後,定將春滿人間,一片欣欣向榮!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五

《春風化雨》是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一部電影讓我們感觸頗深,電影的內容是: 一羣新生來到美國弗蒙特州韋爾頓學院,開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基廷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耳目一新。基廷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鑑上,學生們發現了基廷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死亡詩社,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動,經常在山洞裏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為掩蓋醜聞,校方把基廷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對他的熱愛和死亡詩社的團結。

一羣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老師,在他們之間究竟什麼有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電影中基廷老師的幾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老師為學生上第一詩歌課時,他就告訴學生我們讀詩和寫詩並不是玩,我們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這位充滿激情的教師把他對詩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簡單的話告訴學生。其二,當校長用很不滿意的口氣問基廷老師,為什麼要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走來走去,而不是在課室裏上課。基廷老師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學會自我思考,這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老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老師的願望總是美好的,總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把自己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其實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我覺得能培養出會自我思考的學生才會是成功的教師。

電影中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個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奮學習的學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卻隱含了激情。基廷老師要每個學生寫一首自己的'詩,並在課堂裏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己沒有寫,基廷老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着他,説:你認為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麼? 然後讓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之下,終於能如實地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在劇終,基廷老師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長,我的船長。 是什麼使性格怯懦的托特變的如此勇敢,是愛,是基廷老師對他的關心和鼓勵。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學會欣賞學生,其實鼓勵是學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時課堂上一句:你説得很有道理。你的發現很重要。可能給學生帶來了他舉行努力的動力,繼續學習的勇氣,我們千萬不要吝嗇這些鼓勵孩子的話。

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很值得我們回味,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因為它隱藏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把這些理念真切地貫穿在平實的故事中。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六

今日上午,我和同學們一齊看了一部叫《春風化雨》的電影。這部電影講得是留守兒童的故事,雖然僅有短短的一個半小時,但電影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那麼感人,許多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電影中有一個叫金悦的女孩,她的媽媽在外地打工,好幾個月都不能打一個電話、聽不到媽媽的聲音。每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接到父母的親情電話時,她是那麼的羨慕。看到那裏,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金悦多可憐呀!再想想我們,天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還生在福中不知福,嫌爸爸媽媽太嘮叨、嫌她們管得太寬,而那些留守兒童呢她們想見爸爸媽媽一面都那麼困難,她們的生活多可憐,與我們比較相差了成千上萬倍。

是呀,留守兒童是那麼缺少父母的愛,以至於到最終的膽小、自卑。在春天的早晨,誰帶她們去郊遊;在夏天的中午,誰給她們扇扇子;在秋天的午後,誰帶她們看楓林;在冬天的晚上,誰為她們捂熱被窩沒有父母,家裏始終是冷冷清清的;沒有父母,她們能到什麼地方去撒嬌;沒有父母,她們有許多事情都做不成。按理説,我們應當去關心她們、幫忙她們,可是,卻有許多人不僅僅沒有這樣做,竟然還要去笑話她們,嘲笑她們沒有父母,嘲笑她們的膽小、自卑可是請你在説這些話、嘲笑她們之前,認真地想一想她們的感受,她們見不到父母已經很難過悲痛了,你説這些話不就是雪上加霜,讓他們更難過嗎

讓我們一齊關愛留守兒童吧,讓她們變得不再膽小、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