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風化雨》觀後感心得體會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08K

《春風化雨》觀後感心得體會

觀看了美國電影《春風化雨》,這部影片的內容就像他的片名一樣,如春風化雨般的感染了我們這的每一個人。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春風化雨觀後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春風化雨觀後心得1

電影的內容是: 一羣新生來到美國弗蒙特州韋爾頓學院,開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基廷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耳目一新。基廷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鑑上,學生們發現了基廷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死亡詩社,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動,經常在山洞裏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為掩蓋醜聞,校方把基廷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對他的熱愛和“死亡詩社”的團結。

一羣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老師,在他們之間究竟什麼有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電影中基廷老師的幾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老師為學生上第一詩歌課時,他就告訴學生“我們讀詩和寫詩並不是玩,我們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這位充滿激情的教師把他對詩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簡單的話告訴學生。其二,當校長用很不滿意的口氣問基廷老師,為什麼要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走來走去,而不是在課室裏上課。基廷老師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學會自我思考”,這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老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老師的願望總是美好的,總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把自己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其實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我覺得能培養出“會自我思考的學生”才會是成功的教師。

電影中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個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奮學習的學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卻隱含了激情。基廷老師要每個學生寫一首自己的詩,並在課堂裏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己沒有寫,基廷老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着他,説:“你認為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麼?” ……然後讓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之下,終於能如實地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在劇終,基廷老師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長,我的船長。” 是什麼使性格怯懦的托特變的如此勇敢,是愛,是基廷老師對他的關心和鼓勵。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學會欣賞學生,其實鼓勵是學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時課堂上一句:“你説得很有道理。”“你的發現很重要。”……可能給學生帶來了他舉行努力的動力,繼續學習的勇氣,我們千萬不要吝嗇這些鼓勵孩子的話。

一、開展情感教育

“留守學生”缺乏親人的關心和愛護,感受不到温暖,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孤獨和自卑。為此,我們應該給他們多些關心、關愛,多些指導,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接近他們,關心他們,經常和他們在一起活動,使他們能夠感受到温暖和關愛。拉近同學生的距離,用真誠動其心。教師要經常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給他們制定學習目標,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摯的感情。針對“留守學生”的特點,學校注重培養他們“自覺、自理、自律、自強、自信”的能力。班級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講生活自理的小常識、自強自律的小故事,開展“比、學、趕、幫、超”等活動,幫助“留守學生”養成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二、運用賞識教育

俗話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位同學的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特別是“留守學生”,通過多接觸,多瞭解,多發現,不管是體育活動、書法、繪畫,還是唱歌、跳舞,只要發現學生的長處,就要及時肯定表揚,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我,獲取戰勝困難的信心。“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平時誇一句對我們來説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於他們來説也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讓他們堅信自己是最棒的,不管是成績、紀律還是生活上,讓他們堅信自己不比別人差,通過努力一樣能行!

三、要有耐心

對於一部分“留守學生”而言,他們往往只經受得起成功的喜悦,卻承受不起失敗和挫折的打擊,感覺自己沒有出路,沒有前途,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這時候,老師不能罷手不管,這樣做往往會前功盡棄。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學生的成長也不例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要有樂觀的態度和反覆激勵的思想準備,既要看到他們的進步,也要正確看待他們的反覆現象。只要我們樹立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觀念,就會認識到學生是生理、心理充滿矛盾的個體。只要我們有愛心和耐心,認真地認識他們,研究他們,關心他們,因人施教,他們一定會天天進步。

春風化雨觀後心得2

看到底下的評論當中,有些人從老師的立場上講,認為老師並不應該傳道,我覺得難以理解,totaly反對。

教育是老師的教育還是對學生的教育?我想教育是為了學生,所以學生在此問題上應該更有發言權,尤其是經歷了中國的流水線式的教育體制之後的學生。

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我想就應該是影片中的John keating那樣的。

前幾天和一個剛從美國回來,在美國讀了兩個碩士,本科是北大的朋友聊過,我問她:中國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有什麼不同?她説中國的教育只強調技能和知識的傳授,而美國的教育卻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心理,交際等等綜合能力,從很早的時候就強調學生要有一個自己明確的發展方向,確定自己應該往哪方面努力。這就造成了這樣一種情況:美國的大學生,不管學習成績好壞,畢業之後大都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做什麼。而中國的學生呢?大學的專業都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畢業之後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是怎樣的,職業計劃是怎樣的。等找了一些工作,跳過幾次槽,碰過若干次壁之後,才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但是已經快30了。

造成這個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中國的教育使得學生從小就沒有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的權利,或者已經養成了大事都由老師或者家長做主的可悲習慣。而老師真正應該教授的,正是此道:培養一個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劇中的John keating叫學生們勇於嘗試,勇於突破,有自己的想法,發展自己的愛好。這些正是學生所缺的,誰能説這是錯誤的人生觀?難道平庸,人云亦云才是正確的?

關於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我想大家都很明白,但是究竟如何解決,對於國家來説也是一個難題,但是不管怎樣,我堅信John keating那樣的老師才是真正好老師,值得尊敬的老師。

春風化雨觀後心得3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於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泄,卻怎麼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説出的無奈。看到最後尼爾被他的父親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説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於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説“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為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於放棄了最後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為他覺得活着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後的自殺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願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為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着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隻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泄,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鬆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後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於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偽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説謊,最後難逃退學命運。看到託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最後基丁老師終於要走了,託德終於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看着同學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着“oh captain, my captain!”眼淚終於忍不住了,在眼眶裏直轉。基丁老師最後是帶着笑離開的,因為他知道,有那麼一羣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

春風化雨觀後心得4

今天下午我們五年級全體同學觀看了一部有關留守兒童的電影,影片的名字是《春風化雨》。

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鎮上,一個古老的祠堂裏,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輕的教師收下了一批留守兒童。在這些兒童裏,有一個小女孩非常孤獨,卻又恨她的媽媽離她出去打工,後來她的同學安慰她、鼓勵她。不久這個小女孩媽媽突然回來了,可小女孩不肯原諒媽媽,但是,在老人和同學們的勸説下最終和媽媽抱在了一起,她媽媽準備把她的女兒帶到城裏去讀書,可這個女孩捨不得這些朝夕相處的同伴。

在這個小鎮上有兩個專門偷雞摸狗的壞人,他們把學校的一個小男孩經常拉去幹壞事,可這個小孩不怕他們。一天晚上,這個小男孩被拉去當人質偷了一輛摩托車,小男孩乘他們倆不備,告訴了別人,最終,這兩個壞人被民警抓住了。可好景不長,這個祠堂被旅遊局開發成景點,所有的孩子又沒有了教室和課堂了。最後這所學校在大家的幫助下,重建了教室,來添置了許多新的`教學設備,他們又能快樂的學習和生活了。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對這些留守兒童,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和城裏的孩子一樣,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快樂的學習、生活、娛樂。

春風化雨觀後心得5

觀看了《春風化雨》這部電影,深受感動。能把拍老師的電影拍的那麼精彩,真是不容易!一個老師能用自己的智慧教育學生真的不容易!

下面摘自網友的一段話:

給老師……

當學生認為你講的全是狗屁,你該怎麼辦?

當學生在課堂上大打出手,你該怎麼辦?

當學生覺得你偏心,你該怎麼辦?

當學生公然質疑你的性向,你該怎麼辦?

當學生家長要求你放棄爛學生,你該怎麼辦?

當學期結束時,學生對你説他什麼也沒學到,你該怎麼辦?

給同學……

當老師罵你‘賤’,你該怎麼辦?

當老師上課的內容古板到了極點,你該怎麼辦?

當你覺得老師有種族歧視時,你該怎麼辦?

當老師説的話,你總是聽不懂,你該怎麼辦?

當你説的話,老師也聽不懂時,你該怎麼辦?

當你發現即使你再努力唸書,依舊只能上次等高職,你該怎麼辦?

做一個老師談何容易,但是做一個學生也不容易!

遇到基丁老師到底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他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詩歌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們對一切看得如此清楚,雖然他們還只是孩子。然而,太清楚,太明白往往會有他的鎮痛。認識到了失去的,便會抗爭,便會反判。成長之路如此現實。沒有真正的自由,即便是妥協的平衡也沒有。成長帶給他們的傷是一樣的傷,卻是不一樣的疼痛。

查理説,叫我紐旺達。一想到他,那興奮而充滿激情的笑臉就出現在我眼前。他一智個戰士。激情永遠是他生命的花蕾,但我們不能奢望這能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保護他不用面對嚴酷的現實。光靠勇氣誰也無法生存,這種淺層的力量終是有限的。也許,在這種成長中他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可恰是這自由讓他的命運成了一個未知數。是他太天真,還是成長太過殘酷?

然而,尼爾呢?在《死亡詩社》裏,尼爾是最鮮活的。但他的生命和成長就這樣定格與那個《仲夏夜之夢》了,這是一個異數。演出很成功,但他卻是永遠謝幕了。來不及的祝賀吞噎在脣齒裏,精靈花冠也遺失在窗台上,他就這樣赤腳走進雪地,再也喚不會來…….這是他最後的抗爭。用死亡來拒絕這種無意義的成長嗎? 又如何呢,沒有誰因此得到自由,也沒有誰得到了拯救。

有些人註定是耀眼的閃着光芒的,他們的故事太悲狀,太激烈,猶如煙火只在乎剎那的燦爛。但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當煙火的,更多的是普通人,他們是沉默蒼白的,比如託德。他也曾膽怯地行走,唯唯諾諾,羞澀不安,可誰又能阻止他的成長,誰又能阻止那場燃燒在心靈的大火呢?他閉眼激發的詩情,他冒犯權威的告別姿勢,我們終能體會到那由心裏發出的最真切的呼喊,一種歇斯底里的掙扎……我在內心應該更欣賞這後一種的勇氣吧,或許,這樣的成長才最有力量。

更多更多的人是卡梅隆們,他們可以忍受成長為生活的奴隸,可以忍受失去青春而沒有怨言,反為為成為一個優秀的奴隸而感到驕傲。他們以後會順順當當的成為銀行家,醫生,律師…一切都將是理所當然,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他們會是好學生,好兒子。也許,向生活妥協不失為一個好選擇。至少,沒有衝突,矛盾,叛逆;至少,活着。心靈,夢想,詩歌又有何用?它可以輕易撕碎,面無表情。也許,看到這些,你會感到他們的天性薄涼。然而,生活為這種成長提供那麼多養分,你又如何苛責?

你是誰?你需要什麼樣的成長?看完這部影片,或許,你將從新思考生活、青春,還有那疼痛的成長。

威爾頓預備學院,一個充滿了嚴格制度的傳統學習,口號是" 傳統,榮譽,紀律,卓越" .雖然他們嘴上反駁着説"模仿,恐怖,頹廢,污穢"但表面似乎也欣然接受這樣的管制,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其他的學習方式.在新老師的到來之後,一切都改變了,改變了學習方式,甚至改變了性格和命運.第一堂課他就帶來了新鮮的教學方式,並且希望孩子們叫他"船長".在一首詩中"花開堪折直需折,時光易逝,今日輕綻淺笑的花朵,明日便將凋零",從此詩中他讓學生們明白了"及時享樂"讓生命超越凡俗.片中的學生之一尼爾,長期受到父親的壓制,一次次的妥協父親對自己的安排,放棄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父親的形象是很典型的,有很多父母都在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或者讓孩子還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願,便強制灌輸, 而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就會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總認為,小孩子懂什麼,大人都是對的,在這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強烈的對抗.尼爾在受到" 船長" 的啟發後面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當他實現自己的希望時那一刻是充滿了成就感的,而他的父親又極力的反對.最終在這種壓抑中他爆發了,只是方式太極端,讓人心裏有些惋惜,也許是因為太年少吧.我知道,中學時期的我們是最迷茫的,在大人眼中我們是孩子,在孩子眼中我們又是大人,這種狀況下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家長經常會用叛逆來形容我們的那個時期,叛逆的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有大多數乖孩子還是習慣了逆來順受.另一個男孩安德魯的轉變讓人有些欣慰,起初他是一個不敢在同學面前唸詩,甚至連話都很少説的人,在經過"船長"對他用新奇而又特殊的方式解放天性後,他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敢與追求自己的理想,並且學會了勇敢和承擔,在影片結尾時誰也不會想到既然是他第一個對船長説出了實情,同學們被他的勇敢帶動後,集體站在桌子上的那一場面,讓我為之動容.

此片強烈的反映出舊式教育制度和新方式的對抗.而我們需要的正是"船長"那樣充滿激情的教學,他是教我們在迷茫的時候怎樣認識自己,教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怎樣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死啃書本,把表面化的把那些內容記住而已,全被壓制成同樣的模具,擁有同樣的思想.這不僅是一個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讓一個孩子人格發展完善的過程.

大人想把孩子們打造成自己,適應於這殘酷的社會,可誰來為我們的激情負責?誰來為我們的青春買單?如果青春只有所謂的成績好那是和年齡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個性、奮發,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為生命,校園才成其為校園!

“死亡詩社”也許並不意味着死亡,而是通過死亡來提醒人們生命的珍貴,時間的珍貴,在死亡中發現生命的意義,在詩歌中顫慄,體驗死亡,體驗生命。

詩歌因死亡而深刻,而死亡也終將在詩歌中變為對生命的呼喚,變為新的生命的誕生。

是否曾有一首詩從你的靈魂深處唱出?人的一生,有多少覺醒才能服從自由的意志發出聲音?

人羣中的大多數,都曾有過同樣的經歷。當我們年少的時候,整日碌碌不知所終,只因年輕的人們還沒有心中的理想與人生的目標。我們都需要一個人生的導師站在更高更遠的地方給我們引導一個前進的方向,教給我們面對人生時至關重要的一課。

影片中非常多優美的語言,字字璣珠,就像那首“死亡詩社”的開篇詩一樣,每當在心中默唸都會從心中徜徉出生命的鮮活與可貴。

當我步入叢林 ,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

我希望活得深刻 ,

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華 ,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

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

——[梭羅]

其實基丁老師從來沒有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應該去哪裏,他只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告訴我們除了那條人潮洶湧的路以外,還有其他的路途可以走,而只是有很多人都放棄了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