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春風化雨》的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3W

有關《春風化雨》的觀後感多篇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一

因為外出學習,週五沒能在學校趕上看電影《春風化雨》,於是回到家中,在網上趕緊搜了搜《春風化雨》的劇情,發現有幾個不一樣版本的《春風化雨》,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但有一點相同,基本都是有關於教育的。

中國版的《春風化語》講的是在安徽宣城某小山村裏發生的故事,有一座由舊祠堂改建的留守兒童中心,這是一位由名叫張運的退休老校長自辦的,專門接收那些父母去城裏打工、獨自留在家裏無人管教的孩子。於是,在這所學校裏,就發生了一系列動人的故事。

而在外國版的《春風化雨》裏,也有兩個不一樣的電影。一個版本是一所威爾頓預備學院,該學院的著名特點是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那裏畢業班的學生,夢想就是升入名校。但新學期文學教師的到來後卻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他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我的夢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教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我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裏擊節而歌。另一個版本是美國俄勒岡州心懷遠大夢想作曲家格蘭。霍蘭為了掙錢完成事業,在中學謀到了一份音樂教師工作。第一堂課,學生彈奏樂器時嚴重走調,甚至都沒有聽説過巴赫。霍蘭信心遭到了打擊,但體育教師比爾·梅斯特也向霍蘭説明教導學生需要無私愛心和充分時間之後在霍蘭的悉心培育下,班上學生對音樂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提高,以至於影片最終,歷屆學生們為教師開了一場盛大歡送會管絃樂隊,奏響“美國交響曲”向霍蘭表示了最崇高敬意。

其實週五看的是哪個版本的電影並不重要,因為不管是哪個電影,看完後,我們都應當得到心靈的洗禮。教育需要教師的愛心,需要從教者淡泊名利,不被不理解所左右。這樣的從教者在每一個國度都是存在的,我們周圍也同樣有着這樣一批教師,他們為着自我的信念,按照自我的方式進行工作,也許終生得不到承認,可是,我們不得不從心裏承認,他們才是教育的脊樑。

春風化雨教師觀後感 篇二

我縣“第二屆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範”王直的名字,這些年來緊緊地與留守兒童連在了一起。他關愛留守兒童的滿腔熱誠、創辦助教中心的堅持不渝、情牽教育的無私無盡,感動了情牽留守兒童的每一個人。

1 1月24日,我和快要國小畢業的孩子們一同觀看了由宣城市參與攝製,根據王直老人關愛留守兒童感人事蹟為原型拍攝的影片《春風化雨》。影片雖早已結束,但陽春三月涇川大地金燦燦的油菜花海,留守兒童古舊而又肅穆的寄宿學校——老祠堂,張校長(王直在影中化名)在漆黑深夜尋找留守兒童藍金宇折射出一線手電光火,離異家庭的孩子金悦用鉛筆寫給媽媽催人淚下的信件,卻似流水一般一幕幕在腦海浮現。

影片通過講述十歲男孩藍金宇和八歲女孩金悦等一羣性格各異、遭遇不同的山村留守兒童,在主人公張運老人自辦的“留守兒童助教中心”一年間的生活、學習、成長的經歷,表現了以張運為代表的志願救助者們辦學的艱辛歷程,讚揚了他們扶助貧弱、支教愛教的高尚義舉和無私的愛心,體現了中央、安徽省、宣城市和涇縣各級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對留守兒童的關懷。其中最讓我牽掛的要算是小金悦的坎坷遭遇。

金悦是個不愛講話,性格內向的小女孩。在父母離異後的很長時間裏,她被“扔”在留守兒童教學中心,無人過問。母親再嫁,回來探親時,也只是託張校長帶給金悦一包衣物,不敢看自己的孩子一眼。看着越來越沉默的金悦,張校長只好帶着金悦去找她法律上的監護人——金悦的爸爸。金悦穿着媽媽捎來的新衣,一路上汽車飛馳,音樂歡快,想必金悦的心情一定也和這音樂一般的雀躍吧?可金悦走近父親的新家時,她遠遠看到的是父親逗幼子嬉笑,其樂融融的場景;聽到的是後母責罵父親,門戛然關上的刺耳之聲。任張校長怎樣呼喚,門始終未開。恐怕隨之關上的更是小金悦內心對親情渴望的大門吧?長長的古巷裏是金悦小小的、孤寂的身影。誰能把她從這孤寂的小巷牽引進幸福的天堂?雖然有教學中心張校長的慈愛關切,志願者女教師的細心呵護,可有些歡樂是老師給不了的。峯迴路轉,故事的結局還是令人欣喜的。金悦的媽媽看到女兒的信後再也抑制不住一個母親內心的責任,她鼓足勇氣把金悦的事告訴現在的男人,這是個忠厚的男人,重新給了金悦一個完整的家庭。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張校長興辦的寄宿學校,小金悦豈不成了無家可歸、流落街頭的遺棄兒?張校長和志願者沙教師不講報酬,只講付出,給了留守兒童很多他們在父母上失去的愛,無言師愛是驛站之燈,渡船之火,希望之光。其實,除了藍金宇、金悦,我國還有5800萬留守兒童,他們何嘗不需要社會的關注?

我不禁想到我身邊的留守兒童,我們班有43人,卻有23人都是留守兒童。我從幼兒園教他們到六年級,我們相處已經九年了。這九年裏,我目睹過多少次學生和家人分離的心酸場面;曾無數次聆聽家長們吐露心聲,在外打工多麼不易,對孩子有多少愧疚、多少牽掛;孩子的心繫在外頭,父母的心繫在裏頭。

在一次“説説心裏話”的留守兒童主題班隊會上,不少孩子紅了眼圈。我問他們想爸爸媽媽時怎麼做?他們有的説看照片,有的説打電話,還有的甚至説想爸爸媽媽時什麼也不能做,只能躲在被子裏偷偷的哭,多麼的無奈!他們和其他孩子比,不僅缺少教導更缺少很多別人無法給與的天倫之樂。坐在後排的文潔同學更是哭得泣不成聲。這是一個出生在一個再婚家庭的孩子。她的父母在她三歲時就雙雙外出打工,近十年的時間她都跟着外婆一起生活。她總是神情落寞,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她很自卑,學習也不夠主動。那堂班隊課,我把她和另外幾個傷心的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裏。我告訴他們:不要那麼悲觀,現在的分別,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我們也要為這幸福生活好好努力,那就是好好學習。想媽媽了,可以一星期給媽媽打個電話,一個月給媽媽寫封信,也可以找老師聊聊天。老師願意成為他們的愛心媽媽。我記下他們每個人的生日,給他們送去小小禮物;在他們皺起眉頭時及時送去鼓勵。那堂班隊課拉近了我和文潔的距離,也讓我走進了留守兒童的內心。説也奇怪,從那以後,文潔對我多了份依戀,她漸漸變了——她變得很聽我的教導,變得喜歡發言,變得開朗活潑。在學校她是我的小“跟屁蟲”,週末她也經常來我家玩。讓我欣喜的是她在學習上的進步更是突飛猛進的,一學期下來她一下子躍居全班前十名。

原來老師再簡單不過的關懷竟能給學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和王直老人比起來,我深感到我為留守兒童做的實在太少了,但我希望我的每個微笑、每次讚許、每次鼓勵都能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各界領導和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下,看着班裏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奮發向上的學習風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我的內心充滿喜悦,對他們的未來也充滿憧憬!

同時,影片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隨着大批農民工湧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設,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他們的子女只能隨家中的老人留在農村,留守兒童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他們缺乏家庭教育,缺乏親情的撫慰,在生活和學習上也面臨許多困難。他們需要在面臨困境時能得到幫助,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得到指引,在他們煩惱、憂愁或悲傷時有人撫慰和排解;他們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他們、關愛他們;需要社會一起努力,為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鋪就新路。

關愛留守兒童更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多麼驕傲,人傑地靈、文化底藴豐厚的涇川沃土,養育了可敬的王直老人。王直老人今年已經75歲了。1994年他四處奔走,籌集到20多萬元資金,在家鄉盤坑、田坊蓋起兩所農村國小。後來,他利用當地文化站一個廢棄的廠房辦起“王直助教中心”,當起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十多年來,共有一千多名留守兒童在“王直助教中心”學習生活。多年來,王直老人還熱心奔波於安徽和蘇浙滬閩等地,先後為貧困學生募捐220多萬元,共資助貧困學生達1300人次,其中有143名貧困學生得到穩定的“結對子資助”。他對孩子是全身心地給予熱心救助,可對自己卻一直是節衣縮食,省吃儉用,每年還從自己的退休金裏拿出3000元錢資助貧困孩子們。

按説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已是安享晚年之人,可他不為名利,為留守兒童日夜操勞,這些原來和他毫無關係的留守兒童因他而有了一個安穩的家,一個温暖的港灣,一個奮發向上的起點。王直老人把陣陣春風播撒到孩子們的心田,更把教師的無私大愛傾注於學生們的心間!和王老比起來,我們和他相差何遠?!

有一首小詩在我耳邊不斷迴響:“有一首歌最動人/那就是師德/有一種人生最為美麗/那就是教師/有一道風景線最為人銘記/那就是師魂/不要説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擁有無數顆熾熱的心/我們用愛播撒着希望……”

春風化雨觀後感心得 篇三

今日,學校組織學習觀看了電影《春風化雨》,電影的資料是:一羣新生來到美國弗蒙特州韋爾頓學院,開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基廷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耳目一新。基廷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鑑上,學生們發現了基廷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力,經常在山洞裏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為掩蓋醜聞,校方把基廷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對他的熱愛和詩社的團結。一羣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教師,在他們之間究竟什麼有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在整個電影中基廷教師的幾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教師為學生上第一節詩歌課時,他就告訴學生“我們讀詩和寫詩並不是玩,我們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活力的……”,“僅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這位充滿活力的教師把他對詩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簡單的話告訴學生。其二,當校長用很不滿意的口氣問基廷教師,為什麼要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走來走去,而不是在課室裏上課。基廷教師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學會自我思考”,這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教師的願望總是完美的,總是期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我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把自我作為理解知識的容器,被動地理解知識。其實此刻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我覺得能培養出“會自我思考的學生”才會是成功的教師。

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了我,在其中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個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奮學習的學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卻隱含了活力。基廷教師要每個學生寫一首自我的詩,並在課堂裏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我沒有寫,基廷教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着他,説:“你認為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麼?”……然後讓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教師的諄諄教導之下,最終能如實地把自我的感情表達出來。在劇終,基廷教師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長,我的船長。”是什麼使性格怯懦的托特變的如此勇敢,是愛,是基廷教師對他的關心和鼓勵。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學會欣賞學生,其實鼓勵是學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時課堂上一句:“你説得很有道理。”“你的發現很重要。”……可能給學生帶來了他舉行努力的動力,繼續學習的勇氣,我們千萬不要吝嗇這些鼓勵孩子的話。

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很值得我們回味,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因為它隱藏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把這些理念真切地貫穿在平實的故事中。

結合我們中國此刻的教育現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以及為了追求與教育無關的東西而誕生的各種噱頭,我深深地擔憂。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如果我們的教育領導部門不做出一些有效進取的舉措並落實,我們基層教育工作者還是一味的妥協應付的話,那該怎樣辦呢?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四

影片《春風化雨》講述了在一個束縛、桎梏的教育環境中,教師基廷引導學生追求激情、自由、夢想的曲折故事。基廷最終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那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於基廷自己的結局卻是被校方以“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

“當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這是一句令人激動的台詞,在多年的填鴨式教育的影響下,學生是否能清晰明瞭的明白生活的意義?

我們做事都需要理由,孩子們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支撐他們一步步走來的理由是什麼?是為了老師的讚許、家長的高興,還是為了學不好將來就養活不了自己,而這對現代孩子來説,已顯得蒼白無力。對於一個心智才剛剛開始發育的國中孩子,未來是什麼,對他們似乎顯得那麼遙遠。如何能讓孩子找到努力學習的動因?如何能讓學習這種有實在意義的事情不再成為學生叛逆的對象?如何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自主探索而不是驅趕着他們?我覺得這是教育應該做的,也是我需要做的。當然,我不反對美玉需要雕琢,但我希望在鍛鍊他們的同時,不磨滅他們自由的心性。

我希望教育能有靈魂。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在灌輸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對學生心智的培養。教育的本質是愛與責任,如何能讓學生的心靈通過教育變得不斷強大,如何能讓他們更深刻全面的思考問題,如何讓他們養成屬於自己的精神和核心競爭力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一隻獅子也可以在馴獸員的馴養下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但這是訓練不是教育,我不希望我們培養的孩子成為一個個的“學習機”,我希望他們能夠始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能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

不得不老老實實地承認,如今的素質教育多多少少也存在着應試教育。當我看到學生為一個個專業術語背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當我看到學生被“唐朝的凳子、明朝的桌子”弄得暈頭轉向的時候,當我看到學生為了幾個必考的題型反反覆覆、沒完沒了的時候,我不禁想問,學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社會需要的是能力,教育應該使他們獲得學習、思考的能力,在未來他們可以為自己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他們需要的不是那些拗口的語言和反覆的數字。

美國當代傑出的教育家托馬斯利科納博士在所著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指出:“有史以來,教育所追求的目標都是雙重的,一是幫助年輕人開啟智慧,二是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品性。”這應是我們不斷追求和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