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員教師力量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3W

目錄

黨員教師力量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黨員教師力量觀後感第二篇:教師《力量》觀後感第三篇:國小黨員教師觀後感第四篇:《力量》觀後感第五篇:力量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黨員教師力量觀後感

黨員教師力量觀後感

2014年4月14日,按照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黃台國小組織我校黨員同志觀看(來源好範 文網)了反映沂蒙山區人民為新中國的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教育片《力量》。觀看完這部電影,讓我從中受益匪淺,更加堅定了我按照黨的羣眾路線前行的信念和方向。

黨的羣眾路線教育教學片《力量》運用真實的歷史文獻資料和親歷者敍述的方式,向我們描述了沂蒙人民忠於祖國、一心向黨、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與日寇鬥智鬥勇、不屈不饒,前赴後繼自願地為前線部隊運送物資,影片中用肩膀搭起解放軍過河“橋樑”的偉大沂蒙女性、在革命中“最後一口糧食送前線,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沂蒙人民、可歌可敬的沂蒙六姐妹和沂蒙母親們……這種積極踴躍、可歌可泣參戰抗日的情景,反映的是沂蒙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真正愛惜自己的軍隊——八路軍的軍民魚水情。而沂蒙山抗日根據地擁有如此深厚的羣眾支持,也恰恰是因為我們黨真正做到了一心一意為人民。整個影片全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震撼了我的心靈,啟迪我的思想,堅定了我的意志。

可敬的沂蒙紅嫂明德英,為救八路軍傷員毅然解開衣襟,將乳汁滴進傷員的嘴裏,救活了戰士,用實際行動支持了抗日,像這樣的事蹟在沂蒙山區數不盡。“他們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還能回來,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尊敬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軍愛民、民擁軍的深厚情誼。而冰冷的汶河水中,沂蒙婦女用自己的身軀鑄就了通向勝利的橋樑,他們有的懷有身孕,有的落下終身殘疾,她們沒有豪言壯語,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對革命勝利的嚮往、對人民軍隊的熱愛、對新生活的渴望激勵着這些柔弱的婦女堅強地扛起了橋樑;陳若可抱着出生僅13天的女兒英勇就義,替部隊首長撫養孩子的沂蒙母親王桂花……這許許多多感人的事蹟,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這就是質樸的沂蒙人:她知道共產黨是抗日的、是救國的、是為老百姓打天下的,是老百姓的守護神,這就足夠了。

影片中遲浩田説過: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勝利是根據地人民特別是沂蒙山區人民用小米喂出來的,用擔架抬出來的,用小推車退出來的。那樸實的語言、簡單的話語,讓我深深為之動容。這就是人民戰爭的光輝寫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則載舟,亦能覆舟”。只有密切聯繫羣眾,才是我黨發展的力量之源。習總書記深刻地指出,“人民羣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深深知道: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

《力量》充分展示了無窮的羣眾力量,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黨的羣眾路線是我黨執政的核心基礎。看完《力量》,我腦海中一直回放着那段光輝的歷史,這種力量震撼人心,讓我深刻體會到人民羣眾是我們黨的知心人。

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教師,在工作崗位上,我也要堅持一心一意為羣眾,跟隨黨的腳步,甘於奉獻、樂於鑽研、勇於創新,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的修養和技能,加強黨性思想教育,積極做好本職工作,嚴格要求、勤懇工作,熱愛學生,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的中國共產黨員。

第二篇:教師《力量》觀後感

教師觀《力量》有感

在校領導的認真組織下,大家集體觀看了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基地教學片《力量》。影片跨越了七十年崢嶸歲月,向我們描述了沂蒙人民不畏強暴、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與日寇鬥智鬥勇、不屈不饒,前赴後繼自願地為前線部隊運送物資,這種積極踴躍、可歌可泣參戰抗日的情景,反映的恰恰是沂蒙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真正愛惜自己的子弟兵——八路軍的深深軍民魚水情。而沂蒙山抗日根據地擁有如此深厚的羣眾支持,也恰恰是因為黨真正做到了一心一意為人民利益去奮鬥。整個影片沒有恢弘的排場和精琢的場景,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震撼我的心靈,啟迪我的思想。

可敬的沂蒙紅嫂明德英,在舊道德觀氛圍下,為救八路軍傷員毅然解開衣襟,將乳汁滴進傷員的嘴裏,救活了戰士,用實際行動支持了抗日。就是拿到現在來説這都是很需要勇氣的,但這位紅嫂卻沒有猶豫。“他們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還能回來,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尊敬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簡簡單單一句話,道出的就是軍愛民、民擁軍的深厚情誼。而冰冷的汶河水中,32名婦女用自己的身軀鑄就了通向勝利的橋樑,她們沒有豪言壯語,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對革命勝利的嚮往和對新生活的渴望激勵着這些柔弱的婦女堅強地扛起了重擔;陳若可抱着出生僅13天的女兒英勇就義,替部隊首長撫養孩子的沂蒙母親王桂花??這許許多多感人的事蹟,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這就是質樸的沂蒙人:她知道共產黨是抗日的、是救國的、是為老百姓打天下的,這就足夠了。

影片中遲浩田説過: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勝利是根據地人民特別是沂蒙山區人民用小米喂出來的,用擔架抬出來的,用小推車退出來的。那動情的語言、哽咽的語調,讓我深深為之動容。而這,就是人民戰爭的光輝寫照。《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荀子》雲,“水則載舟,亦能覆舟”。只有密切聯繫羣眾,才能獲得我黨發展的力量之源。習總書記深刻地指出,“人民羣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深深知道: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

《力量》充分展示了無窮的羣眾力量,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黨的羣眾路線是我黨執政的核心基礎。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教師,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也要堅持一心一意為羣眾、全心全意做教育的思想,跟隨黨的腳步,做好“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做到甘於奉獻、勇於鑽研、敢於創新,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依託學校資源,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修養和技能,加強黨性思想教育,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參與各種有益活動,做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員。

看完《力量》,頭腦中一直回放着那段光輝的歷史,這種力量震撼人心。聯繫羣眾魚得水、脱離羣眾樹斷根, 這些日子裏細細品味,才知道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紅色革命精神,更多的是深刻學習和領會羣眾路線。

第三篇:國小黨員教師觀後感

長盛國小黨員教師觀看《蘇聯亡黨亡國20年

祭——俄羅斯人在訴説》有感

為加強全體黨員教師隊伍的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風黨紀和師德道德教育,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創新工作思路,在區教育局黨辦的倡導下,星期的下午,我校組織黨員教師觀看了教育參考片《蘇聯亡黨亡國20年祭——俄羅斯人在訴説》。

看後,全體黨員教師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該片共分四集紀錄了?蘇聯最後的日子——世紀大悲劇引起的反思?、?把自己推向滅亡的政黨——多黨制引發的惡果?、?被‘休克’的國家——經濟私有化帶來的衰敗?、?阿爾巴特街的迷牆——指導思想多元化造成的混亂?。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一些親歷者的訴説,全景式地揭示了蘇共執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夜之間分崩離析、亡黨亡國之慘痛教訓。同時引起我們深思,究其原因:一是忽視了人民利益的私有化進程;二是否定了共產黨核心領導地位的政治體制改革;三是無政府主義的假民主和自由化氾濫;四是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動搖。

看過該片,使我們對蘇聯解體和蘇共滅亡的內幕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時隔20年,我們再回頭看蘇聯的興衰榮辱,對蘇聯領導人的是非功過,我們內心深有感觸,它讓我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警示教育,它提醒着我們每個共產黨人,要時刻以歷史為鑑,永葆黨的純潔性,要永遠牢記黨的宗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要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

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嚴格要求自己,履行職責,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永不叛黨。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定要時刻牢記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求規範自已的一言一行。

一是加強理論學習,增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的自覺性。增強共產黨員辨別理論是非、政治是非的能力及工作中的原則性和創造性,這也是黨性修養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要求必需的條件。

二是堅持不懈地進行思想改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黨性原則對照自己,用黨紀國法規範自己,用黨的理論不斷端正自已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經受住考驗,抗得住侵蝕,守得住靈魂。

三是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人民羣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如果只是以權謀私、就會脱離羣眾,其結果必將被羣眾所唾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歷朝歷代的興衰更替,都證明了這一點。

四是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當前,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尤其需要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舊、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現象。

五是堅持求真務實的實踐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克服忙於應酬、工作精力不集中的浮躁心態;從日常工作和生活養成,

從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點點滴滴做起,遵守共產黨人行為規範,少説多做,説到做到,表裏如一,上下一致,真正堅持求真務實的實踐原則,以適應黨性修養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寬城區長盛國小2014年10月28日

第四篇:《力量》觀後感

努力爭做一名優秀教師

——觀《力量》有感

山東博興樂安實驗學校張慶光

4月27日,在校級領導的認真組織下,大家集體觀看了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基地教學片《力量》。影片跨越了七十年崢嶸歲月,向我們描述了沂蒙人民不畏強暴、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與日寇鬥智鬥勇、不屈不饒,前赴後繼自願地為前線部隊運送物資,這種積極踴躍、可歌可泣參戰抗日的情景,反映的恰恰是沂蒙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真正愛惜自己的子弟兵—八路軍的深深軍民魚水情。而沂蒙山抗日根據地擁有如此深厚的羣眾支持,也恰恰是因為黨真正做到了一心一意為人民利益去奮鬥。整個影片沒有恢弘的排場和精琢的場景,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震撼我的心靈,啟迪我的思想。

《力量》充分展示了無窮的羣眾力量,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黨的羣眾路線是我黨執政的核心基礎。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教師,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也要堅持一心一意為羣眾、全心全意做教育的思想,跟隨黨的腳步,做好“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做到甘於奉獻、勇於鑽研、敢於創新,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依託學校資源,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修養和技能,加強黨性思想教育,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參與各種有益活動,做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員。

看完《力量》,頭腦中一直回放着那段光輝的歷史,這種力量震撼人心。聯繫羣眾魚得水、脱離羣眾樹斷根, 這些日子裏細細品味,才知道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紅色革命精神,更多的是深刻學習和領會羣眾路線。

第五篇:力量觀後感

觀看羣眾路線教育片《力量》有感

依照黨的羣眾線路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我院組織觀看了反映沂蒙山區人民為新中國的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教育片《力量》,觀後感慨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沂蒙紅嫂”可歌可泣的事蹟,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由得墮入深深的思考。那就是:是甚麼氣力使沂蒙姐妹柔弱的身軀迸發出無窮的氣力,架起通向新中國成功的橋樑?答案就在本片中。

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被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淳樸情懷所打動,幾乎是淚流滿面地看完的,被一個個母親用行動支持革命所感動,是啊,沒有沂蒙老鄉們送郎參軍、獻子入伍、救護傷員、傳遞情報、縫軍衣、做軍鞋、撫養革命後代,八路軍將士,如何能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裏勇往直前,打敗裝備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百萬獨輪車支前大軍,就像歷史的車輪,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創就了奇蹟般的歷史。羣眾是偉大的,我默默地對自己説,作為一名黨員一定要緊密聯繫羣眾。

《力量》一片,也讓我對貫徹黨的羣眾路線工作稍有感慨,古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欲成大事,必先贏得民心。中國革命的勝利來源於羣眾路線和羣眾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來源於羣眾路線和羣眾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未來同樣來源於羣眾路線和羣眾基礎,這是恆古不變的革命真理和中國共產黨員孜孜不倦的實踐基礎與追求。也是我們觀看教育片《力量》,深刻學習和領會羣眾路線的原因和最終目的。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也必須有一種信仰,羣眾路線的根本出發點與最終歸宿就是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的信仰不變,工作起來才有動力,才有足夠的力量。是的,我們本就身在職工羣眾之中,更應努力奉獻職工羣眾。我們所做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是來自職工羣眾的真實事件,報道職工羣眾所作所為,宣傳職工羣眾的典型,最終就是為企業塑形象。一名政工人員,報道他們想知道的所知道的,只有這樣,羣眾才會理解你、配合你、支持你。

默認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力量”觀後感

《力量》觀後感

《力量》觀後感

力量觀後感

力量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