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心靈點滴》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6W

《心靈點滴》觀後感精彩多篇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一

昨晚在《醫事法》的課上看完了電影《心靈點滴》,感慨萬千,一夜難眠。

曾幾何時,我也是十分同情患者的,為什麼此刻變得這樣冷漠呢?記得實習的時候,我和閨蜜都曾不止一次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閨蜜甚至當時哭得比家屬還悲哀。而此刻如果再看到實習生為病人哭泣,咱們只會覺得他們"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讀的是神經內科,病房裏大部分病人是腦梗塞,我每一天去看他們時都要進行神經系統查體,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人是個老太太,來的時候大面積腦梗,半身幾乎全癱了,大部分肌肉肌力為0,只有個別的部分還能夠微動,肌力為1,但是她的意識是清晰的。這樣的病人多數來講恢復得都不好,正因肌力為0,他們很難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説,剩餘活着的腦細胞可能還能夠部分代償這些功能吧,此刻最好發奮活動這些還能夠微動的部分,讓它們刺激刺激腦細胞。而讓我驚奇的是,沒過幾天,老太太的腳居然能動了!之後手也微微能動一點,於是我抓住機會每一天鼓勵她進行功能鍛鍊,教她鍛鍊肌力,之後出院的時候,這半身的肌力基本能夠到達3—4級,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告訴她,後期還需要長期的鍛鍊,想站起來還是有期望的,她和家屬走的時候都十分開心。之後再遇到大面積腦梗的病人,我都以這個老太太為例,鼓勵他們。還有一次,我的一個病人也是腦梗半身不遂,當天來的時候情緒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她竟然説着説着就嚎啕大哭起來,護士長聽到動靜還以為她欺負我就趕緊跑過來看,我趕緊説沒事就把門關上了。她主要是覺得自我還年輕,才四十出頭就變成了廢人;我極力安慰她,説

年齡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能夠透過功能鍛鍊而恢復得很好,她這麼年輕,必須能夠恢復自理潛質的!之後她透過功能鍛鍊,出院時是走出病房的,讓我十分欣慰!和病人家屬吵架的事我也幹過,那是一個腦梗塞後遺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長期卧牀,只能靠輸液維持生活。每一天護士都很頭疼給她扎輸液,正因長期卧牀,她的四肢已經萎縮,血管也越來越細,以至於之後只有一個技術最好的護士能夠紮成功了,連護士長都不行。但是由於身體原因,那個護士有一天被調到門診去了,那裏更加清閒適於養病。她走了以後,我這個病人的輸液就成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我於是找家屬談話,期望他同意咱們給病人扎一箇中心靜脈插管,這樣每一天的輸液問題就解決了。但沒想到家屬不一樣意,説既然還有人能夠紮成功,為什麼不繼續扎呢,為什麼要做這項創傷更大的操作呢,人員調動是你們的問題,我不管!於是我和那個家屬大吵一架,回到辦公室還哭了半天。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我想想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於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屬道歉,並心平氣和地商量這件事,沒想到家屬竟然反過來向我道歉,並痛快地同意了。我開始覺得很委屈,正因真心誠意為病人着想竟然家屬會這麼不領情,但家屬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被明白的愉悦。

畢業後我來到放射科工作,接觸病人的機會不多。離開神經內科的時候,我的導師和師姐師弟們都羨慕我,説我以後再也不用接觸病人了,真好。當時的我很驚訝,正因我在研究生階段從沒覺得接觸病人有什麼痛苦的,我只是覺得常常對他們愛莫能助是最無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後,我的態度卻發生了變化。正因工作中主要應對的是影像資料,即使給病人打電話也只是為了多瞭解一點病情從而出一份更可靠的報告,我對那些急切想知道結果的病人越來越不耐煩,我總是説,我需要再仔細看看,而且還有上級大夫要看的,此刻不能告訴結果,告訴了也不準確。咱們還有個崗位是"接診醫師",負責接待來檢查的病人,主要是對申請單過於簡單的病人補充病史,有時還需要查體,當然順便就需要向他們解釋檢查的注意事項、造影劑的危險性等。我在這個崗位工作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病人都是帶着怒火過來的,甚至有的人把對臨牀醫生的滿腔怒火轉嫁到咱們身上——他們不敢得罪給他們看病的臨牀醫生。病人不容許咱們犯錯誤,甚至對於等待時刻過長也怨氣很大,有很多病人堅持用別人的名字做檢查,導致信息不準確,這樣有誤診的危險,也讓人不厭其煩……事實上接觸病人的時刻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厭惡情緒激增,對那些只是想多問幾句的病人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了。咱們的主任總是説,要對病人好一點,她本人對掛她號的病人總是十分客氣,看片子比平時要仔細許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持續情緒平靜的,她對咱們永遠也不夠滿意,但對病人卻關愛有加,甚至有説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資的醫生如今也多數對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當年的熱情。聊天的時候發現,咱們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屬傷害過,主要是悲哀,因此對越來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個人將來就會反咬一口。老公説他此刻對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時候要好一點了,正因他越來越發現病人之間的差異,因此對大部分病人都越來越好,真心誠意幫忙他們,只有對那些素質比較低的病人持續必須距離;或許這就是一個醫生開始成熟的表現吧。

反過來看《心靈點滴》,如果PatchAdams最初的表現只是像咱們實習時的那種原始的熱情,那麼當他深愛的人被病人謀殺後,他還能重新建立起對病人的熱情,這簡直就是奇蹟了。咱們都有同情心,咱們也都感受過幫忙病人的愉悦。但怎樣能在被病人傷害過之後還繼續對他們好,這需要一個心理調整的過程,也需要在實踐中找到適宜的與病人相處的方式。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二

《心靈點滴》這部影片,是根據一個六七十年代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亞當斯在學校中總是正因“過分樂觀”而受到責備,以前一個導師對他説:“你想要成為小丑,那就去馬戲團。”其實,帕奇是想當一名小丑,但他同時還行當一名醫生,因此就成就了此刻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亞醫學院學習,在學習期間用他的小丑天賦讓很多病人的臉上多了一絲愉悦,醫院裏有一間病房沒有醫生敢進去,他第一次進去試着和病人説話,但不到一分鐘就被打出來了。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裝拿着一本書進去了。過了一兩分鐘就推着那位從不出來的病人出來了,其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畢業後,他成立了一個學院,致力於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個性化的診所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由此出版了一本關於他成就的書。在書中,帕奇闡述了他的基於幽默的處方,解釋了他為什麼穿得象個大猩猩,為什麼在病房裏堆滿氣球或在浴缸裏裝滿蠟燭以引起歡笑,以給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純粹的歡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來減緩病人的緊張情緒後,帕奇以先驅者的身份提出了醫生就應治療人,而不是疾病,他堅信,同情、加入和心靈相通對醫生來説與靈丹妙藥和技術進步一樣重要。

在電影中,開始沒有多少人贊成帕奇的觀點,學院院長瓦爾考特尤其反對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認為他是一個孩子氣的傢伙。但同時他也影響了一些人,包括護士喬蕾塔、同學楚門和卡琳帕奇發現他在兒童病房大受歡迎,正因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驅散了兒童們的恐懼感。

在對傳統方式的抗爭中,他疏遠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驚,但是他看到了自我的價值心靈點滴觀後感5篇讀後感。在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實現了自我的夢想--開了一個診所,每個人在那裏不僅僅遇到了醫生,還遇到了兄弟姐妹。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三

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眼涙也不是第一次汩汩而流了。

五一勞動節連續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我決定留給自己,偶然亂轉電視下,我看了這部HBO播映的電影《心靈點滴》(PatchAdams),也明白了男主角名字中--Patch象徵的修補之意。

這部片和男主角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另外兩部電影:《美夢成真》、《心靈捕手》一樣,都是令我回味再三,膾炙人口的好片。

男主角派奇是位傳統醫界視為「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評語。

他認為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的神格化,享受過多的尊榮和敬畏,而使為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稱一句「XXX醫生」,不代表這個人放的屁就比較香,走路大家就要讓一邊。「醫生」二字,實際上是代表對自己堅持助人的一種宣誓。

所以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於是他和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在風景優美的山間,建立了一所「以家為本」的免費看診醫院。

面對接踵而來傳統醫界的抨擊和質疑聲浪,派奇總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姿慷慨陳言,毫無所懼;而在病童面前,他卻變成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為了博得稚子純真的一笑。

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同為醫學院學生,也是他的親密愛人--凱琳,一路跟著他一起實現夢想,胼手胝足地打造了心目中的愛心醫院。與派奇的相識相戀,更讓凱琳逐步嘗試讓自己告別本身不為人知的傷痛。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歎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

因為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鬱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地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心靈點滴》觀後感 篇四

帕奇問道:“她叫什麼名字?我想知道她叫什麼名字。”

頓時,所有人的眼光包括教授在內都驚奇萬分,彷彿看外星人一般。是啊,醫學院的學生,不問專業問題,卻只是注意這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這太讓他們匪夷所思了。因為在這裏所有的患者都是沒有姓名的,只有“5牀的糖尿病患者”諸如此類的代號,所以也從來沒有人教育學生們要去記住病人的姓名。

帕奇微笑着跟那位病人打招呼:“嗨!你好!”,病人的臉上出現了感激和笑容。

看到這一幕,不由得感慨萬千,這感同身受的體會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在住院的近半年時間裏,我看到太多這樣的情景,真是同出一轍的相似:嚴肅得面無表情的主任被一羣或資歷尚淺或正在實習的年輕醫生們簇擁着,每天早上例行公事般的巡視病房,而病人在一旁只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出聲。還記得那位賓陽老伯對我説的話:“醫生都是仙人來的,我老伴從進院到現在都準備出院了,還沒有看到過主管醫生一面,之前主刀醫生只是在手術那天來過,然後再也沒有露過面了。每次查房只看到一大羣人,也沒人問我們問題,其實她(指患病的老伴)一直不太舒服,我們想找醫生好好問問情況,可是每次查房我們都説不上話,他們總是很快就走了,我們鄉下人來到這裏什麼都不懂,想找醫生也不知道去哪裏找,問不對人也沒人理我們。”

老伯的話讓我心裏很難過,他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同為病人的自己何嘗不是懷有同樣的期待,只是因為自己有少許關係所以可以得到稍微的熱情,可即便這樣也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如果説沒有這一層,我的結果恐怕比這位老伯也好不到哪裏去。對於廣大普通的平民百姓來説,這樣的期待無異於望月興歎。

已經近半年的時間了,而且還沒有結束,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在病房呆過,也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和這麼長時間的接觸醫生和病友,每天在這裏,看到的醫生是千篇一律的嚴肅和職業性的冷漠,所有的病友也都是一律毫無生氣的面孔,在這裏,看不到微笑,聽不到笑聲,只有程序化的人和事,我痛恨這種氛圍!沒有經歷過重病的人是不會體會到這種感受的。

在醫患關係裏,病人其實處於一種很被動和卑微的地位,身體的疾病加上精神上的壓力決定了他們比常人更脆弱也更需要關心,這種時候,醫生的一句問詢甚至只是一次主動打招呼,都能讓病人暖心暖肺。我不知道有多少醫生曾經生過重病曾經長期住院,我也無法用言語來描述醫生的這些細微舉動給患者帶來的那種輕鬆感,我的親身經歷讓我對帕奇的做法百感交集,我知道的是,通過跟醫生的交談,自己能減輕內心的焦慮和緊張,通過這樣的交流我可以不那麼關注病痛甚至忘記病痛。帕奇所做的一切正是病人內心最期待的,他真正走進了病人的心裏而不僅僅是會開藥做手術。這種交流不是通過專業技能來達到的,只能通過人與人之間心的交流和溝通。死亡也許很可怕,可是比死亡更讓人絕望的是冷漠,沒有人能避免死亡,可是我們可以避免絕望,避免身心的煎熬和折磨,在這個過程中,醫生無疑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病人信任你。醫生可以籍着這種信任,幫助病人,用愛用微笑去讓病人學會擁有平和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也許沒有一個醫生能治癒世界上所有的疾病,可是隻要他能走進病人的內心,陪伴病人度過苦痛,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在跟這場較量裏醫生已經並將永遠是勝者,因為他其實已經“治癒”了病人。

影片中的一名高材生,他的醫術不亞於任何一名醫生和護士,可是他卻沒有辦法讓一位身患重症的老人吃飯。整整三個星期,他每天都來看老人,可是他就是沒有辦法做到這看似簡單卻對治療至關重要的一點,為什麼?因為他不懂得如何傾聽和交談,他走不進病人的心裏去,學校和書本只教給他專業技能,卻沒有教會他如何與病人相處。醫生講究仁心仁術,高超的醫術也許可以治病,可是要打開病人的心扉只能靠心,而不能靠手術刀。

片尾,帕奇終於獲得畢業資格,在領取畢業證書時,一直對他有很深成見的院長説了這麼一句話:“很高興你終於決定遵循了。”

帕奇接過畢業證,回答:“好戲在後頭。”

説完,他先向台上的教授鞠躬致謝,然後再向台下的同學們鞠躬致謝,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對理想永不放棄的信念和決心。

現實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帕奇已經建立以家為單位的醫療服務實驗,為超過一萬五千人免費治療,並已斥資建立康健醫院,在後備名單上,有超過一千名醫生隨時準備着離開他們的工作加入到帕奇的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