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65K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精品多篇)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一

2月18日,在央視播放的“感動中國”的頒獎盛典上,我們的杜富國同志——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在邊境的掃雷活動中,面對複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他沒有退後,而是勇敢的向前邁進腳步,導致嚴重負傷,並把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奉獻在這次的邊境掃雷活動中,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捨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平凡的軍人擁有一顆不平凡的心。在此之前,杜富國先後進行掃雷1000多次,拆除雷2400枚,每一次的掃雷活動無疑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之前的每次掃雷活動都安全渡過,最後一次掃雷活動卻讓他永遠的失去雙眼和雙手,再也無法擁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再也無法看見那一片由雷區變為綠油油的莊稼地。

他不僅是一名軍人,還有另一個身份——共產黨員。在入伍之前,杜富國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加入掃雷大隊一年後,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併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因為他看見出任務時,在前面的戰友都是共產黨員,他們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身後的戰友,他把前面的戰友當成自己的榜樣。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無數像杜富國這樣優秀的共產黨員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犧牲小家,犧牲自我,他們的肩上扛着黨和國家賦予的責任,不能在危險面前退縮,要做鐵骨錚錚的漢子。

國富則民強,民強則國盛,國盛則民安,民安則天下太平,杜富強以血肉之軀擋住危險,用鮮血證明這句話的重要性。他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共產。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二

在觀看20_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中國女排頒獎的那一刻,時光彷彿又回到了北京時間20_年8月21日,里約熱內盧小馬拉卡納球場,中國女排以3:1擊敗塞爾維亞隊,又一次捧起奧運會冠軍獎盃。中國女排在小組賽出師不利的情況下上演“絕地反擊”東道主巴西,小組賽曾贏過我們的荷蘭、塞爾維亞都沒能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對於向來有“女排情結”的中國人而言這個冠軍重於千鈞,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義勇軍進行曲》響起的那一刻,激動與幸福的淚水美於一切。

20_感動中國給予女排的頒獎詞:“雖然它不是頒給個人,但是十一總會讓我們想起一加一大於二,還有它代表着一個團隊。絕地反擊,上演驚天逆轉。比的是實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氣,奮勇拼搏,決不放棄。這是女排精神,是激勵中國前行的力量!”

在中國女排再奪奧運冠軍後,一段話在網絡中盛行:“有人曾經問,女排精神是什麼?”郎平説:“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中國女排承載着國人太多的榮耀記憶,郎平説:“中國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並不會因為輸贏而改變,這就是女排精神的傳承。”的確,在奧運賽場,讓一個運動員變得偉大,讓一支球隊成為傳奇,讓一場比賽蕩氣迴腸、成為人們日後津津樂道的經典回憶的,確實往往是某種超乎競技的精神。女排姑娘拼命苦戰為國爭光的背後,是平時的艱苦奮鬥,是賽場上永不磨滅的鬥志,是多年來凝聚成的“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在里約奧運上又一次被女排姑娘出色的表現詮釋出來,這就是永不過時並賦予時代內涵的“女排精神”。

我相信,熠熠生輝的女排精神將激勵中國運動員在競技體育上不斷創出佳績,更將激勵中國人上下同心共鑄中國夢。向中國女排致敬,讓頑強不息、奮鬥不止的女排精神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激勵我們努力學習、提高自己,成長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觀後感作文 篇三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已經揭曉,評選這些感動中國人物意義頗深。

一、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標準有許多,但主要是包括樂於助人、無私奉獻或者是艱苦奮鬥等等事蹟,感動中國人物身上都有着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身上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崇高品格,無論是樂於助人的無私奉獻精神、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還是捨己救人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幾年年以來的寶貴結晶,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能久經未衰、朝氣蓬勃的不竭動力,是我們的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產,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傳承和弘揚下去,感動中國人物他們都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了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宣傳他們,這些傳統美德得以發揚光大,得以熠熠生輝。

二、給廣大人民羣眾起到榜樣作用,有利於營造一個和諧繁榮的社會

通過評選感動中國人物,讓其他人瞭解和熟悉感動中國人物的感人事例,給其他人起到一個榜樣作用,為廣大人民羣眾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以感動中國人物為榮,積極地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蹟,從而有利於在社會中形成一個温馨和諧、幸福美滿的氛圍,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繁榮進步。

三、號召更多的人積極響應,加入其中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是能讓每一個普通公民的心靈受到觸動,雖然我們這個世界還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和不如意,但我們身邊永遠不缺乏那些積極向上、英勇無私的好人,只要我們每個人願意積極響應,努力去做到為別人着想,在別人處於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那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想社會也能成為現實。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觀後感作文 篇四

自2002年開始,中央電視台啟動了“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感動人物”的大型評選活動。這一活動以“感動中國、感動公眾”為主題,以現實生活中的傑出事蹟作為評判標準,專門評選為推進社會進步、推進時展、做出傑出貢獻、取得重大成就並引起社會公眾關注的科學人物;在各行各業身處平凡工作崗位,做出了不平凡事蹟的愛崗敬業人物;用一個人的力量為社會的正義和公平、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進行奮鬥從而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物;個人的不朽經歷和不凡的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體現了時代價值的人物;個人在生活、家庭、集體和社會中表現優秀、行為特別感人,體現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優良傳統美德的人物。該節目自2002年啟動後,年年舉辦至今,在廣大人民羣眾中反響十分強烈。

一、“感動中國”欄目的社會價值

“感動中國”欄目的播出,不僅起到了鼓勵和引導廣大人民羣眾的作用,其對於引領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具有深遠意義。在社會各方面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有人説,“感動中國”是一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台,在這裏,你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尚、不朽的思想、普世的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精華的所在,是中華民族忠孝的代表。在這些優秀事蹟中,我們可以清晰看見那些身形瘦小卻撐起一片藍天的人,那些家貧如洗卻還是一心助人的人,他們堅韌的性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常讓我們熱淚盈眶。他們的大愛、無私、真善美、象徵着中華民族引領時代的靈魂。

有人説:“感動中國”是播種機,一顆一顆的播種着道德的種子,在社會發展不平衡的階段,匯聚着道德的力量,共同構築偉大的大國之魂!

二、對“感動中國”欄目的理性反思

根據“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該欄目有好處也有不足之處,“感動中國”欄目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感動中國人物僅表現為中國小生作文中的素材,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對於青少年來説只是一個偶像,一個遠不可及的作文素材,很難成為自身學習的榜樣。其次,“感動中國”欄目的影響觸發了作秀的盛行,自2002年播出以來,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掀起了一股學習感動人物事蹟的風潮,各大媒體開始不斷的報道助人為樂、捨己為人、拾金不昧等新聞,旨在弘揚社會道德風尚的同時增加收視率,於是各地好人好事在屏幕上不斷上演。第三,“感動中國”僅僅侷限於內心的感動,然而,關掉電視,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父母,身邊的小事,那些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們時,我們會忘了當時的感動,或者説是不敢記起那份感動,聽多了那些碰瓷、訛人的事例,讓我們無以樂觀。

三、對“感動中國”欄目的價值觀評價

首先,“感動中國”欄目的積極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它喚起我們心靈深處的真、善、美。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他們內心深處的真知應該被喚起,並能以這份真知為指引,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孟祥斌縱身一躍的豪壯,讓他永遠定格在了那寒冷刺骨的冬季,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救了另一個同樣的生命,這樣的結局,我們只能用道德的觀點去解釋,他永遠的沉睡在了冰冷的河水裏,卻給人們帶來了生命的啟示。60年前,有一對夫婦,赤手搭建起了第一張手術枱後便再沒有離開,始終堅守在手術枱上為民眾治病,手中持刀,取走病痛,無私奉獻,他們就是胡忠、謝曉君夫婦,信守誓言,永不放棄,這又是何等的精神境界!“感動中國”欄目評選出我國優良品質的體現,為社會樹立了標杆,為整頓社會風氣和提高國民素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感動中國”欄目對我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有益啟示,它對於一些人一些事進行了標榜,這些人和事的確令我們感動,值得我們去學習,這一種導向作用不容忽視。可換個角度來看,中國這麼大,人口那麼多,令人感動值得大家學習的人和事也很多,可是有的被發現了,成了感動中國的人物,而有很多人做着更為感動的事蹟卻沒有被發現,他們仍然過着不好的、不為人知的甚至不被人理解的心酸日子。

當這些人一次又一次的看到熒幕上的感動人物的光鮮形象卻始終沒有自己的身影時該做何感想,可是明明自己付出的比他們還多,這種情況下那些在默默做着“感動中國”事蹟的人們是否會繼續做着感動中國這些事呢?“感動中國”所傳遞的精神品質應該成為每個人心中熊熊燃燒的火焰,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形式,而是自己思想上的覺悟和行動上的證明。

第三,“感動中國”中的優秀事蹟體現了民族精神,是弘揚我國優良品質的典範,對每一個人都有着很強的教育意義,幫助我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其消極影響也要給予重視。道德性的東西不應被賦予過多的榮譽色彩,民族精神應該被傳承和宣揚,可如果太過,它的意義就不再單純,太多的榮譽刺激會讓人誤以為道德=榮譽,在這樣一種錯誤意識的指導下道德社會最終也將變成榮譽社會,一旦失去了這種榮譽道德是否也將蕩然無存呢?也就是説每當道德的行為出現的時候我們都予以榮譽的刺激,久而久之在人的潛意識裏就會把榮譽和道德聯繫起來認為有了道德就一定會得到榮譽,但是當有一天社會不再賦予有道德人以榮譽,那麼這種道德行為也將逐漸消失。因此,“感動中國”欄目承擔的責任和扮演的角色就更為重要,在看到積極影響時也不可忽視消極影響,只有趨利避害才能讓社會和諧向上發展。

鑑於此,筆者認為對“感動中國”欄目的認識理應如此:大眾應對“感動中國”欄目的認識更客觀,認真理解感動中國的精神內涵,切莫忽視以人為代表背後的精神實質;媒體應認清自己的作用,端正做報道的態度,扭正報道的方向,不報道作秀、虛假的感動,對於感動人物的宣傳不神聖化、主觀化;教育機構應加強對“感動中國”欄目所傳達精神內涵的教育和傳播,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將感動背後的的精神和品質正確的傳承和發揚。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樊錦詩 篇五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她用40多年的執著和堅守,譜寫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她在敦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管理等領域的開拓創新,讓世界同行為之驕傲。“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甘願用生命守護敦煌。

“黨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我們就到什麼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懷揣着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作為一個身材嬌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懷疑樊錦詩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強的她,頑強地堅持了下來,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髮,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敦煌莫高窟營造於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攻克難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護是一項艱鉅而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有明確的保護方向、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護。”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後公佈實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錦詩先後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作為繼常書鴻、段文傑之後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係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併為敦煌研究院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着遊客的逐年增多,狹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如何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了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

“不能關起門來搞保護,人們應該享受這一珍貴而優秀的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中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樊錦詩參加了申遺材料的準備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

20__年底,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這是莫高窟保護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天。樊錦詩不會忘記,一份她親自參與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政協提案,終於作為莫高窟保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綜合性保護工程開始實施。

在這一浩大的保護利用工程當中,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安全保衞等基礎性工程外,

還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完成敦煌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數據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通過數字電影等現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瞭解敦煌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全新視角。

為了保護敦煌遺產,又能更好服務遊客,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的大型遺址中,還率先啟動了參觀預約制,並開展了遊客承載量的研究。樊錦詩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不斷增加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與服務功能。

在同行眼裏,樊錦詩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護專家和遺產管理專家,還是一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敦煌學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全體科研人員在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等很多領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已經改變。

“國家的命運決定了莫高窟的命運,國家獨立了,國家強大了,國家發展了,我們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護了。”樊錦詩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與敦煌融為一體,把一切的成果和榮譽歸功於國家和集體,在她的內心深處,心甘情願,只想做一個“敦煌的女兒”。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六

每年的春節過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都會牽繞着我,牽動着無數人的心,讓我感動好久,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那思緒牽繞着我又回到了今年的頒獎台上……

我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手拿着筆認真記下他們的名字,有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勤儉節約、分毫積攢,千萬捐贈家鄉的八旬老人馬旭……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我們河南人擔起鄉村未來的八零後教師張玉滾。

張玉滾師範畢業後,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從一名每月拿三十元錢的民辦教師幹起,一干就是十七年。學校地處偏僻,路全是山路,山路曲曲折折,處處佈滿泥濘荊棘,他靠一根扁擔把學生的課本,文具挑進了大山,挑進了學校。看着電視上張玉滾挑着重重的課本,在山路上艱難地行走,我的眼睛濕潤了,他挑的不僅僅是課本,是大山裏孩子們的希望啊!

由於常年操勞,八零後的他臉上佈滿皺紋,比同齡人老了好幾歲。最後聽着白巖鬆為他念頒獎詞,它是這樣寫的: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

是啊,多好的頒獎詞,張玉滾,我永遠記住這個名字,你是我們河南人的驕傲,你雖普通但最偉大,你展現人性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你的精神會一直鼓舞着我們每一個國人,激勵着我,努力,追夢!

2020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七

一個個閃耀的名字,刻寫了偉大時代的凡人善舉;一串串感人的事蹟,彰顯着推進社會前進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開展的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舉行了頒獎儀式。評選出的58位全國道德模範以平凡無私的舉動,創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蹟,傳遞着人間温暖,傳遞着善行的力量。

在這些道德模範中有這樣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寧波的一位國小退休教師,在古稀之年放棄退休安逸生活,不遠千里到貴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漵浦和寧波兩地架起了愛心橋樑,將長三角上萬市民的愛心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漵浦的大山深處。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國小,幫扶了400多名貧困學生,為學校捐款捐物3400多萬元……

她就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國小退休教師周秀芳。

周秀芳不僅助學,還是“扶貧帶頭人”。她牽頭成立愛心基金,精準幫扶湖南漵浦、吉林延邊等地產業脱貧。她在吉林和龍成立周秀芳愛心驛站,在湖南漵浦創設滬杭甬(鄞州區)研學實踐基地……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點燃了希望之燈。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深受學生愛戴。2003年退休後,她被一所私立學校返聘。雖然拿着豐厚的薪水,周秀芳的內心卻依然不平靜,只因她還有一個未實現的支教夢想。

周秀芳的支教夢源自年幼時的經歷。在念國小時,周秀芳因家庭貧困差點輟學,班主任鮑老師為她墊付了三元五角的學費,讓她得以繼續學業,也在她心中照進一束光。正是因為這段經歷,她希望有生之年能為和她有着相同經歷的孩子做點什麼。

2014年,66歲的周秀芳得知貴州省惠水縣正在招募支教教師,她的內心又燃起了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下,周秀芳帶着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高齡支教路”。2015年春節,從貴州回寧波過年的周秀芳聽好友説湖南省漵浦縣九溪江鄉更需要支援,便決定去看看。而她這一看便不走了。

周秀芳説:“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到桐林國小的情景。”長途跋涉輾轉來到九溪江鄉桐林國小門口時,眼前的情形讓她震驚了——一棟簡陋的木房,16個孩子正在認真聆聽一位60多歲的老教師講課,這位老師也是桐林國小的老師。見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貴州的周秀芳決定留在湖南。

周秀芳開始了在漵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進教育理念帶進了鄉村學校,用啟發式的教學打開了孩子們的眼界。當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難户,走訪貧困學生時,她總會偷偷給學生家長塞點錢;看見孩子們穿着單薄,她張羅着給他們買校服;為讓留守兒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視頻通話,她又張羅着給學校買電腦;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聯繫醫院給孩子做手術……周秀芳和兒子、兒媳長期結對資助16名貧困生,用於支教的錢超過了10萬元,而她自己卻常常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對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資每個月有7000多元,最困難的時候,她的工資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們的笑臉,我就覺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説。

助學路上的困難還遠不止這些,漵浦地處雪峯山北麓,層巒疊嶂,很多學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風濕性關節炎,醫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過多可能有坐輪椅的風險,但她堅持到每一户學生家庭瞭解情況。有一次,她來回走了8個多小時。還有一次家訪途中,周秀芳身體不支摔倒。被救回後家人勸她放棄,她卻説:“如果我倒下了,你們就把我埋在學校旁邊的土地上。”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八

近日,網上一組排雷英雄的無手“軍禮”照片震撼了廣大網民的心。軍禮無言,誓言鏗鏘。一句“讓我來”,排雷英雄倒在了血泊中,救下戰友,自身失去了雙手和眼。一個嚴肅莊重的“軍禮”展示出了排雷戰士對黨的忠誠,對排雷事業的不悔決心。

他們是一羣走在“死亡”路上的英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為的是幫人民羣眾排除安全隱患,還人民羣眾一篇安詳寧靜的熱土。排雷發明者設計之初,考慮到敵人靠火力轟炸等外力作用引爆地雷,便在地雷材質上做了優化設計。導致在如今的排雷工作中即使在強火力作用下,地雷毀滅率也是極低的,這就需要排雷士兵匍匐身子,通過絆發、剪線、去除偽裝物等一系列排雷流程進行排除。排雷完成後,戰士們還要手拉手徒步驗收雷場。

戰士英雄大多數都處在20到30歲之間,正處朝氣蓬勃,激情四溢的青春。在這場特殊的戰鬥,許多排雷戰士獻出年輕的生命。或跌入谷底,或頂高温挖掘,也從未一聲怨言,輕言放棄。爆炸事故中,僥倖抵住死亡厄運喉嚨的戰士們,有的失去雙腿胳膊,終身殘疾。這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來説,同樣是一場巨大的傷害。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失去健康肢體的人,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排雷英雄的故事讓無數羣眾熱淚盈眶,“上半輩子,你守護我。下半輩子,我是你的‘眼’,我是你的‘手’。”排雷戰士杜富國的妻子緊靠在杜國富身旁説。

這世界從來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負重前行。英雄事蹟讓我們千萬羣眾落淚。他們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兵,是祖國的驕傲。在他們身後,祖國大地一寸寸平安的土地不斷伸延。他們的。故事,全中國都要銘記。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弘揚不畏艱難、不懼危險、不怕傷殘、吃苦耐勞的排雷精神。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九

這個星期,學校組織了我們觀看“20_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看完之後,我已經無以言表。

在這十個人中,使我最感動的還是劉盛蘭爺爺和姚厚芝阿姨。

劉盛蘭爺爺73歲時,他的老伴去世了,於是劉盛蘭爺爺成了一個孤寡老人。頓時我心裏升起了憐憫之意。為了讓自己老了,可以有個人在身邊照顧他,劉盛蘭爺爺開始了助學。1998年,劉盛蘭爺爺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所以73歲的他把他微薄的工資捐助了學生。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變多,最後“擴張”到了全國各地。

每天劉盛蘭爺爺只吃了一點點粥,菜有時還是別人扔掉不要的,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而我們卻啃着雞腿,吃着炒飯,每年有六七件新衣裳,還挑三揀四。和劉盛蘭爺爺比起來,我們已經算得上是貴族。劉盛蘭爺爺吃完飯,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可買的破爛。劉盛蘭爺爺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看着視頻中劉盛蘭爺爺用顫抖的手在牀上數出了一張張鈔票,只剩下幾張零錢時,我熱淚盈眶。這幾十多年來,劉盛蘭爺爺資助了100多個學生,資金總計7萬多元。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姚厚芝阿姨,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結婚後和丈夫赴山東煤礦打工。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姚厚芝阿姨專心在家帶孩子,丈夫在煤礦挖煤。可老天爺偏偏不如人意,20_年,姚厚芝阿姨查出癌症,面對高額的手術費,姚厚芝阿姨選擇了“藥療”,但病情絲毫沒有好轉。

20_年,姚厚芝阿姨從電視上得知,繡十字繡也能賣錢。第二天,她咬牙花2800元購回一幅6.5米長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樣。她的丈夫覺得她是在瞎折騰,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從此,姚厚芝過起了“兩點一線兩頭黑”的生活,每天繡十字繡長達17個小時。20_年7月,經過3年零5個月的晝夜勞動,這幅共需127萬針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圖》終於落針。我很驚訝,是什麼讓這位平凡的人有這麼大的能耐呢?過了一會兒,我便明白了:這幅十字繡,針針線線串聯的都是濃濃的母愛呀!有收藏家上門出20萬收購,姚厚芝阿姨拒絕了,她想將十字繡保存下來,如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把它賣出去,孩子們的大學學費就不愁了。

生活中,許多的人用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蹟。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