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生的港囧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3W

中學生的港囧觀後感

《囧途》是回家的過年回家春運坐車的各種事情,外加上多了個女朋友之間的事情,全面寫出了當今社會春運的真實現狀,也演示除了中國底層打工仔的悲慘遭遇。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學生的港囧觀後感,請您閲讀。

中學生的港囧觀後感1

今天是上映日,去看了早場的《港囧》,一來是估計之後挺難買票,所以先睹為快吧;二來是想避免他人評論干擾;三來是想來看一場喜劇,笑笑鬧鬧,希望一天都能有好心情。

然而,看完了,發現,這哪裏是喜劇,明明是一地雞毛的生活悲劇,走出影院,我緩了好久,直到中午都難以走出抑鬱的情緒,真的,好難過啊。

我覺得這部電影挺好的,所以看到網絡上那麼多帶有極大惡意的負面評論還是很意外,可能每個人的觀影期待不同,所以心裏落差很大。於我而言,最大的心裏落差,就在於,《港囧》披着喜劇的外衣,我卻一點都沒笑出來,卻差一點哭出來。

沒笑出來,是因為我的笑點太高了?或者是裏面的梗都太弱了,有些追求一時口快心熱的台詞,摻雜着《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什麼之類之類的,其實真沒什麼意思。追逐打鬥的戲也真是不少,但好像也只是一場熱鬧罷了,追來追去,鬧來鬧去,也沒個什麼結果。坦率而言,我覺得《港囧》裏的笑料很一般,似乎還停留在三年前的《泰囧》的水準上,然而我們已經經歷了一堆喜劇電影的洗禮,不再是當年那羣沒見識笑點低的觀眾了。

不知道為什麼,電影裏的情感,卻是那麼真實。

徐崢去見杜鵑,心心念唸了20年的初戀情人像天仙一樣從畫中走下來,而他卻一身狼狽,只能偷偷在遠處望着,好悲傷啊,你的夢依然那麼美,似乎不被歲月玷污,你卻已經那麼骯髒而醜陋,甚至連站在她面前的勇氣都沒有。

有的時候,初戀之所以美好,可能你懷念的不只是那個人,而是那時的你,年輕,美好,光芒萬丈,似乎永遠都不用面對生活的苟且。

電影裏,學生時代的徐來,瀟灑,有才華,愛畫畫,愛讀詩,和美麗的姑娘談戀愛,兩個人一起文藝,心心相印,如同神仙眷侶,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幸運,在最好的時候,能遇到最好的人,即使兩個人沒能繼續走下去,也會心懷感激,至少回想起來那是一段美好時光,老天對你不薄,至少沒給你一段垃圾般的回憶。

而徐來,卻不甘心過去只是回憶,他用了20多年的時間都沒能接受失去,走不出內心的耿耿於懷,也無法面對現實的一地雞毛,他帶着興奮和忐忑去和初戀見面,看似只想完成那一個吻,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其實也在幻想新生活。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很多不甘心吧,不甘心年少時錯過的人,不甘心曾經放棄的夢想,不甘心自己日漸老去泯然眾人,我們常常幻想,如果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是不是能過得比現在更好,如果再有一個機會,是不是那個人更適合我。

作為一個主流商業電影,《港囧》裏,徐來是必須要和結髮妻子複合的,因為這才是端正的情感觀,初戀再美好,也不過是過去時,你會突然發現,初戀不過是添油加醋臆想,內心最愛其實是那個陪伴了20多年的妻子。同樣,夢想也是很容易被收服的,借初戀的嘴,輕易地把徐來的夢想幻影擊碎了,其實你沒才華的,你成不了畫家的,即使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你過得也不會比現在好。

到了結局,看似一切都和解了,一個男人的中年危機因為一場亂鬥,內心鬱結就能夠消弭於無形中,但是,他真能放下嗎?

之前,看張艾嘉的《念念》,通篇講的也是“和解”,自己與過去的創傷對話,最後所有人都達成了形式上的和解,但是非常生硬。在我看來,《念念》是一個“無神論者講述的關於上帝的故事”,創作者自己的內心都沒有釋然,如何讓自己電影中的人物能夠放下?張艾嘉講了一個自己都不信的故事,怎麼讓觀眾相信?

看到《港囧》最後的,徐來似乎放下了一切糾結,歡喜地回到老婆身邊,然而,在現實中有此遭遇的中年男人,真的能與自己和解嗎?或許只是發泄一番,再無能為力,垂頭喪氣地迴歸到生活那灘死水裏罷了。經歷了這一趟又能怎麼樣呢?徐來還是那個當牛做馬被家裏人調笑的倒插門女婿,他還是會有不甘吧。

很多人説趙薇演的不好,我卻對最後那場玻璃上的三人戲印象很深刻,過了20年再見情敵,發現丈夫心中的永遠放不下的白蓮花依然那麼美,雖然身處險境,卻還是不由自主地感歎“你好美啊,我還不如死了算了”,讓人又唏噓又心酸,徐來走不出的青春往事,原來也是蔡波走不出的陰影啊,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裏吞着苦澀。

最難忘的是在畫展廣場的那場戲,徐來穿過人羣,想要去拍一下楊伊的肩膀,那緩慢的鏡頭裏有最複雜的情緒,你要去觸碰的是,你做了20年的夢,和你永遠都回不去卻放不下的青春。

中學生的港囧觀後感2

今天晚上我買《港囧》電影票時其實是做好了心理建設的,之前略微翻閲了下豆瓣短評熱門,大部分被一星兩星佔領了,所以,參考續集必死無疑論,我對港囧是沒有報很大期待的。但作為一枚純正港片粉兒和懷舊小青年,還是挺好奇徐崢導演這次怎麼在喜劇片裏注入港片情懷和青春那些事兒的。

影片開頭,一場精卵大戰後張學友的《餓狼傳説》音樂響起,配上一組車水馬龍般快剪輯鏡頭,光影、人流,濃濃的港式風味兒就這麼給帶出來了,帶感!因為太露骨,《餓狼傳説》這首歌當年在大陸是首禁歌,可是放二十年後看最多也就算是優雅的黃爆,潘偉源是個很有才的香港填詞人,選這歌當片頭不得不説徐導玩high了,電影裏連初戀手都沒碰過,光聽這歌詞就知道他對舊愛多飢渴難耐了。

故事就此展開,一個謝頂男(徐崢)陪伴老婆(趙薇)及家人來到香港旅遊,卻被小舅子(包貝爾)撞見其想和大學初戀(杜鵑)另續前緣,於是乎他被這個懷揣紀錄片夢想的二貨青年給纏住了,從旺角到中環,從彌頓道到銅鑼灣,兩人你追我趕,**不斷……

徐導這次玩兒的是情懷和改變,一部喜劇片加入中年危機和青春情懷這樣深刻的主題後,還能帶來多少笑果是顯而易見的,他説《港囧》其實講的是中年危機主題,因為拍《泰囧》時不太成熟,這個主題沒有被髮酵出來,所以這次他希望在《港囧》中,把中年危機詮釋得更深入,呈現的情感層次更深。

對於70、80後觀眾來説,看《港囧》除了看電影本身,也是聽一首粵語金曲串燒,看一場港片經典橋段剪輯。“我發誓這輩子再也不會讓人用槍指着我的頭”,“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別説話。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也許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港片經典台詞頻現,苑瓊丹、八兩金等香港影壇的黃金配角集體在亮相,王晶本色出演自己,帶領一堆古惑仔在街頭揮棍互拍,甚至連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都被徐崢整個搬到了電影裏惡搞了一把。

進影院前朋友提醒我,這片不能當《泰囧》看,《泰囧》帶你傻樂呵,《港囧》咱們聊人生,泰囧和港囧的確有很大的不同,情感描寫多了點,人物轉變具象了點,注入的東西也多了點,青春懷舊、港片情懷、香港音樂、中年危機,徐崢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看來是準備一鍋端了,以我並不專業的眼光,算得上一部成功的商業喜劇電影,起碼觀影全程你捨不得多眨巴眼睛,恰到好處的笑點加跟着從頭哼到位的音樂加各種緊張刺激的追逐戰和動作戲,對徐崢而言抓住普通觀眾的眼球是他的拿手強項。

當初演完嘻遊記後徐崢説過自己再也不會拍爛片了,從夜店到囧途到泰囧到催眠大師到港囧,我們看到他一步步穩紮穩打走着,囧系列讓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他,同時也讓很多觀眾對他的期待值越來越高。

為什麼説我這次要支持徐崢,拿着60的排片開畫着實搶了很多人的奶酪,昨天到今天看到太多江郎才盡論,如果不是我自己看了電影我以為也就真的是爛口碑了,俗話説的好,高處不勝寒,人們對拍煎餅俠的大鵬的確比拍港囧的徐崢寬容很多,假設這部導演不是徐崢,假設沒有泰囧,你還會僅僅給這部電影一星兩星嗎?

不想劇透太多,下面想針對豆瓣的某些低分吐槽點説説我的看法

1、全片葷段子太多,低俗

高雅和低俗仁者見仁,要説現在看電影的成年人也不會帶兒童來看這種電影,動畫片隨你挑啊,要説作為成年人,如果你真純到這地步,電影葷段子也不可能成為你槽點了,因為太含蓄你聽不懂。

2、笑點少且生硬

笑點沒泰囧多是真的,但不覺得生硬,拿我所在影廳看,觀眾到了笑點還是滿給面兒,整體觀影氣氛挺歡樂。

3、演員演技太爛

徐崢——全片四個主演,唯一貢獻了演技的只有徐崢一個,他的某些台詞説出來挺引發共鳴的,情緒拿捏的也到位。

包貝爾——全程瞪大雙眼假笑,浮誇做作,有人抱怨王寶強賣傻,建議你們去看看港囧裏的包貝爾,起碼王寶強傻得自然,包貝爾全像是裝傻,也許他並不適合演喜劇。

趙薇——趙薇前面演的還算及格,最後結尾那裏什麼鬼,完全沒有走心簡直就像是背台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戲份不多也不應該這麼敷衍了事啊?我本人是很愛看趙薇電視的,奇怪的是趙薇在電視劇和電影裏演技怎麼就這麼大差別呢,還珠格格、金華煙雲都是我很愛的劇啊。

杜鵑——一個稱職的花瓶,演不出內心戲的演員,當初看合夥人覺得杜鵑這姑娘真醜,沒想到港囧裏被徐崢拍成了女神。

4、大雜燴一鍋端結果端成了四不像

這並非無厘頭喜劇,主線從頭到尾都沒有丟掉,在主線沒有丟掉的前提下我認為多穿插些調動觀眾情緒的內容是沒有什麼不好的,觀影時候沒覺得電影節奏被打亂

5、香港金曲引入太多

這個的確有點提升觀眾免疫力,剛開始聽是驚喜聽多了也就免疫了,有的懷舊點用太多容易疲勞,降低共鳴。

想説的就這麼多了,如果百分制,這電影可以拿75分。

中學生的港囧觀後感3

也許徐崢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演的東西很搞笑,他也未必想過要成為一名喜劇演員,更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為一名極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對喜劇界來説,徐崢就是響噹噹的一塊牌子。

“囧系”電影第一部《人在囧途》並非徐崢的作品,可是他將那個刻薄自私卻又懷有一絲人情味的徐朗演活了。《人在囧途》激起了徐崢的表達欲,這部電影的構思不錯,然而出國留學網劇本寫得不行,該片導演葉偉民對內地又不熟悉,因此,徐崢代替了很多導演的工作。《人在囧途》之後,徐崢就有了自己拍一部電影的想法。這樣,就有了《泰囧》的問世。

他執導的首部作品《泰囧》雖然有些藉着《人在囧途》的噱頭,可的確是刷新了華語影壇多項紀錄,也首次讓世人看到中國電影不可估量的前景。當然,《泰囧》是明顯的口碑、票房不一致的失敗之作,連徐崢自己也承認《泰囧》只是他的嘗試之作,並沒有把他要表達的東西充分表達出來,反倒最後成了一部純粹的商業片,所以三年磨一劍,這一次徐崢帶着他的良心作《港囧》與“囧系”電影再續前緣,也真正贏得了觀眾的肯定,網上評論一片飄紅。

從演員轉型做導演的不在少數,做得還算成功的比如趙薇、蘇有朋、徐靜蕾、張艾嘉等,但是像徐崢做得這麼成功的卻是隻此一家別無分號,雖然票房不能代表一切,但票房的確有點像大學聯考成績一樣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衡量指標。

“我以前只是一個演員,還沒有做好當職業導演的準備,但是我有自己的電影觀,我就想老老實實講一個故事,拍好一個類型片。”徐崢的定位很明確,沒有在一開始就把自己甩得很高,所以他也的確做到了自己想做的,自己本身也有多年積攢的人氣,所以自拍自導自演是他喜劇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徐崢其實算一個特色很鮮明的“性格明星”,他的演繹風格、導演風格都跟他的自身形象很相符,單看他的光頭形象就足以勾起人莫名的喜感,從前他的喜劇是建立在耍小聰明式的“純粹喜劇”形態,從《愛情呼叫轉移》系列開始,他的喜劇開始帶有一種越來越嚴重的“自黑式喜劇”形態,也許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更慘就會忍不住愉悦感爆棚是每一個觀眾共有的心態吧,而這種心態卻不會因時代不同產生任何代溝。當年香港許氏三兄弟的喜劇電影、周星馳的無厘頭系列、黃百鳴早期的電影,不都是以展現小人物的悲催人生來博得觀眾笑聲的麼。徐崢的喜劇角色雖然不再是社會底層小人物,但他們有着更為廣泛的羣眾基礎,從本質上來看,無論哪個導演,雖然不同時期的喜劇角色的社會階層身份略有差異,但都是與時代大潮中社會主要階層的人物相契合的。

徐崢的作品之所以能博得這麼多的關注與認可,除了他身上那股與生俱來的喜劇天分之外,他對自己電影的準確定位以及他對觀眾心理的精確把握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當然,説到這裏,可能又會有人批判他“過於惡俗”,或者“盲目迎合大眾”,或者“降低了中國人的文化品位”,但是還是那句話,文藝片有文藝片的典範,歷史片有歷史片的規則,喜劇片就要做得像喜劇片,而不是一個“四不像”的大雜燴,笑才是喜劇片的重點所在。

中學生的港囧觀後感4

現在很多人提起徐崢,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囧系”電影,尤其是2012年《泰囧》刷新多項國內票房紀錄,成為年度電影界的傳奇,將他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可是,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初那個塗着紅臉蛋、扎着麻花辮的豬八戒呢?對很多80後來説,當初是一部“毀三觀”式的《春光燦爛豬八戒》讓惡搞版的神墨劇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它,簡直就是對正版《西遊記》一種顛覆式的形象重塑,從前那個肥頭大耳、長相醜陋的豬八戒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操着一口娃娃腔、長相還有點萌的青春少年,而他時人時妖的扮相也着實讓我又愛又怕。就是這樣一部帶有無厘頭意味的仙妖連續劇,讓籍籍無名的徐崢一下子人盡皆知。

只是,他自己卻並不太喜歡這種成名之後帶來的意外困擾。有那麼幾年,人們在大街上碰到他,脱口而出就是“豬八戒!”徐崢深深隱藏了他對這種稱謂的反感,試圖友好地面對人們的這種稱謂,但是,這種反感一直都在。

徐崢的文藝之旅開始得很早,早在他讀國小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演話劇了,而且經常巡迴演出。他從小地主開始演,直到他年齡大了,就開始演老地主。

後來,他考上上戲,又投身話劇圈,是順理成章的事。在拍《春光燦爛豬八戒》之前,他是上海著名的話劇演員,也是導演,有那麼幾年,他在上海的話劇圈很紅火,以至於有這麼一個傳説,説是去上海不看徐崢的話劇就等於白去了。只是,那個時候他走的是先鋒路線,戲劇演完了,觀眾卻抱怨看不懂,徐崢這才開始反思,戲究竟是拍給誰看這個問題,這也是他從“高處不勝寒”開始走“親民通俗路線”的轉折點。只是從一個極端高冷的文藝青年忽然大反轉演了一個渾身上下都充滿傻里傻氣的“豬八戒”,這樣的轉型着實讓人大跌眼鏡。

後來,他出演的一系列電視劇包括《李衞當官》、《穿越時空的愛戀》《滿漢全席》等,開始逐漸樹立他帶些狡黠又有些“韋小寶式”誤打誤撞卻總是走狗屎運的“徐氏風格”,其實徐崢是那種只要他往你眼前一站,不需要説一句話你就想笑的人,他是影視界的“宋小寶”(原諒我用了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但事實上效果確實如此),我想這也許就是一個真正的笑星所應該達到的境界吧,像小品界的馮鞏、宋小寶、趙本山,影視界的許冠文、黃渤等,都是本身自帶笑點的人。

後來徐崢覺得電視的路子變窄,他又琢摸着去搞電影,是2007年的一部《愛情呼叫轉移》讓人忽然意識到當年的萌娃已經成長為中年大叔,也是從那部電影開始,中年家庭情感危機開始成為他電影裏不可缺少的明線或者暗線,包括後來的《人在囧途》、《泰囧》以及剛剛上映的《港囧》,“七年之癢”的情感危機都成為他想主要表達的內容,根據以前徐崢偶爾也被爆出來的緋聞,我冒昧地猜測這也許正是他自己內心一直在飽受煎熬的矛盾與問題,他既膽怯地借虛構人物之口來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又誠實地向觀眾表露了自己對愛最終的抉擇。

中國有句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別人都是在走上坡路,而徐崢在文藝的道路上卻像是在走“下坡路”,從當年侷限在自己象牙塔裏的高冷先鋒文藝青年,到如今充滿人情趣味無比親民的喜劇大叔,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他漸漸認識到,戲是要拍給觀眾看的,正如他自己説的:“我想做一部主流的喜劇片,它的主題必須夠俗,夠世俗,因為只有世俗,才能涵概的人羣面夠廣,才能夠給大部分的中國觀眾所接受,這是它電影裏面的主題。”

很多人拿社會意義、文化意義來詆譭徐崢的片子,認為其思想深度不夠,其實我覺得這是某些文化人相當主觀的一種偏見,因為你不能拿一部文藝片的標準來考量一部商業喜劇片,徐崢拍片的原始定位就是通俗喜劇片,你又為什麼要自作多情地拿高尚的情懷主義去批判人家呢?

中學生的港囧觀後感5

一、《港囧》最大的問題是:不好笑

從影片前期口碑來看,從業內到觀眾就一句話:不好笑。

從《港囧》現有劇情看,就是一部傳統錯摸喜劇,而之類高度劇情化的喜劇,最依賴的顯然是演員表演,也就是説,情節好不好笑,要看演員能不能把它演好笑。

實事求是的説,《泰囧》最大的笑點和看點,依次來自王寶強、黃渤、人妖姐姐和範爺,大家都看到了,上述強援這次一個都沒有。

不能説徐崢不是好演員,也不是包貝爾不夠分量,而是以現在的能量,是撐不起一部現象級大片的。

當然,好笑並不是衡量影片賣座的唯一標準,可是《泰囧》畢竟是部喜劇片,一部不好笑的喜劇用什麼證明自己是喜劇呢。當然有人説,《心花怒放》也不夠好笑,照樣熱賣,可是《心花怒放》沒有遇到下面的問題。

二、更倒黴的是,還遇到神一樣的“對手”

俗話説,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失利電影大多有個“神”一樣的對手做映襯。

在廝殺激勵的國慶檔期,本就底氣不足的《港囧》在《鬼吹燈之九層妖塔》和《夏洛特煩惱》這兩部年底票房冠軍種子選手和年度超級黑馬的包圍中,介麼好的運氣只能讓人説一句:請多保重。

照理説,國慶期間觀眾是有看喜劇的剛需的,可是這樣的剛需被口碑更讚的《夏洛特煩惱》滿足了,觀眾也有看大片的需求,那麼請看《鬼吹燈之九層妖塔》。等等,好像還有一部徐崢的喜劇叫什麼來着?

三、“徐布斯”這個梗,肯定一點也不好笑

沒有人懷疑,《港囧》是一部極度互聯網的電影。

從先導預告片通過互聯網首發,到定檔發佈會的網絡直播介入,互聯網貫穿並主宰所有影片話題的逐步傳播與發酵。最後網絡售票介入線下實體院線,網絡院線的出現直接將影片送達用户。

可是光線忘記了一件事情,互聯網只是工具。

互聯網本身是不會創造票房的,電影才能創造票房。互聯網能做的,只是聚合平台,對於電影營銷來説,任何手段和工具都只是在做一件事——聚集人氣。可是當電影本身有問題的時候,互聯網就從聚合人氣變成了散人氣。

因為在互聯網上,任何好笑的梗都是放大的。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如果一個人在街上摔倒,滿大街的人都在笑,你即使覺得不好笑,也可能忍不住笑起來;反之,如果大家都不笑,即使你覺得好笑也會忍住。

《泰囧》是前一種。《港囧》是後一種。

四、虐哭宣傳太low

能把一部喜劇電影男主角當場虐哭的發佈會,也只有《港囧》了。

7月27日《港囧》第二場發佈會,包貝爾作為男主角正式亮相。片方特意收集網友吐槽內容,並讓包貝爾自己現場朗讀。結果讀到第9條,包貝爾當場灑淚,“説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選我,就是一個大餡餅掉到我臉上。”

有媒體評論,“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宣傳效果出來了”。這個笑話很好笑。

問題是:《港囧》需要這樣的宣傳嗎?電影宣傳的目的説到底跟賣白菜沒什麼不同:一是我這裏有一堆白菜要賣,二是我這白菜比別家都好,你趕緊買我家的。《港囧》應該做的是後一種,可是他們把重點放在了前一種,於是囧掉了。

如果虐哭包貝爾真的是片方宣傳方法的話,那麼也用錯了方向,因為他們選擇的是前一種。

最大的問題是:讓所有網友都知道所有網友都不喜歡男二號,這樣真的好嗎?這個點子是誰想出來的?卧底嗎?

五、《港囧》已經失去了它的觀眾

最後我要説的是,《港囧》其實已經失去了自己的觀眾。

光線影業今年以來的電影運一直都不大好,觀眾看到趙薇很容易想起同樣大製作的喜劇《橫衝直轉好萊塢》,看到包貝爾不是想起電影哪裏好笑,而是他在發佈會上的眼淚,看到徐崢想起的是他在各大互聯網發佈會上的發言,彷彿看到某一位互聯網大佬。

最大的問題還是那句:看過電影預告片和花絮的觀眾多數粉轉黑,這對一部電影來説實在不能再糟糕了。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碎片化口碑傳播幾乎改寫了中國電影的版圖,《老男孩》《分手大師》《泰囧》這些小成本喜劇是怎樣贏的,《太平輪》、《一步之遙》等大片就是怎麼輸的,當《泰囧》還是一部站在觀眾一邊的高口碑小片的時候,觀眾已經用腳為它投過票。

但當《港囧》以喜劇大片——它曾經的挑戰者形象歸來的時候,觀眾還會選擇它嗎?

互聯網時代,口碑就是一部電影的風水,風水壞掉了,電影的命運還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