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成長的祕密觀後感中學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9W

成長的祕密觀後感中學生

《成長的祕密》是央視記錄頻道播出的一套真實記錄幼兒園孩子生活的故事記錄片,把一個個深層次的心理髮展現象和一些孩子的成長經驗帶給觀眾。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成長的祕密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成長的祕密觀後感1

那祕密被我裝進了一個古銅色的鐵皮箱裏,上面還掛了一個已經鏽住了的鎖,與其他鎖不同的是,那鎖沒有鎖眼。因為,那鎖,那鐵皮箱的鑰匙就在我的心裏。

那是一個寒冷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掛在空中,但烏雲卻向月亮聚集過去,遮住了那明亮的月光。不一會兒,窗外竟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使人頓生寒意。望着窗外被雨打濕的樹葉,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那個黃昏發生的一幕……

那也是一個下着小雨的日子,我與媽媽爭吵後,便拿着一把雨傘跑出家門。那是在春天,我無意識地跑到了公園的一個亭子裏,花香繚繞在我的鼻尖,而我卻一點也不為這美景所感慨萬千。

這是我和媽媽最常來的地方。每當我和媽媽在公園散步累了,便會在這個亭子裏賞賞美景,話話家常。可以説,這是我和媽媽之間愛的棲息地。我的腦海中飄過一個個與媽媽一起玩耍的片段。我知道,媽媽一定會來這裏找我,而我的記憶,也正好把我帶到了這個地方。不一會兒,那個熟悉的身影便映入了我的眼簾,我條件反射地從座位上彈起,藏到了一棵大樹後,靜靜地看着她。她步履沉重,眼睛有些紅腫,我的心一震,不小心發出了一點兒聲響,她聞聲趕來,我便加快腳步向家的方向跑去……

後來到了家,我給她打了個電話,只説了句“到家啦”。她沉默了一分鐘後,問了句“你去哪了?看到我沒有?”“沒有。”我很乾脆地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而第一個,我直接忽略了。

幾年後回想起這件事,我的心像是被紮了一下,不斷地滴血……這就是我的祕密,我叛逆時期的祕密。幾年前,我不懂得媽媽的愛,犯了錯,有了這個祕密。幾年後,這個祕密讓我理解了媽媽的愛,也讓我更愛媽媽。我的祕密讓我難過,讓我愧疚,但也加快了我成長的腳步。

成長的祕密觀後感2

着名藝術家羅丹曾經説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牛頓因為蘋果落地發現了地球引力,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有多少發現,給人帶來了驚喜。

剛剛步入少年的我,一次在無意中看到兒時的照片,不管是個子還是容貌,與現在都相差十萬八千里。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呢?是隻有我一個人才會這樣嗎?可一天我看到好友兒時的照片,與現在也毫不相同,每個人都會這樣嗎?

帶着疑問,我問媽媽,媽媽説:“這是因為你們長大了呀!長大了,個子長高了,樣子也變了呀!”長大?哦!因為長了才大起來了。

為了更加清楚,我又問了阿姨。阿姨説:“骨骼的發育。”骨骼的發育,骨骼會一直髮育嗎?

從和媽媽與阿姨的談話之後,我開始注意周圍的人。小孩子個頭矮,體重也輕,而青少年兒童,在不斷地長高,體重也在逐漸增重。而到爸爸的年齡,他們的身高不再長了,但體重卻搖擺不定,到了老年,他們的個子逐漸變矮,體重也在微微地減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人説是自然規律,我半信半疑。但我發現了,從剛出生到20多歲,身高、體重不斷上升,而20多歲過後,人就不會長高了。為什麼不在長高了呢?

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十萬個為什麼》,才解開了謎底:人之所以會長高,是因為的骨骼在不斷地生長,骨頭兩端是軟骨。這個軟骨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邊不停地生長,一邊不停地進行骨化。人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長高的。到了二十幾歲,軟骨不再生長,最後全部骨化,人的身體就不會再長了。

發現是一個了不起的本領,誰發現了就有真本事,我發現了成長的祕密,我也有本事了。

成長的祕密觀後感3

辰辰六歲了,要離開幼兒園上國小了,大李老師為她舉辦了畢業典禮。大李老師問:“誰知道什麼是畢業啊?”鏡頭外傳來一個小男孩的聲音:“畢業就是上另外一種學。”大李老師又問:“她(辰辰)還會來我們幼兒園麼?”大家説:“不會了。”鏡頭裏,大葆葆坐在辰辰旁邊,顯得侷促不安,今天他的話很少,唯有在最後老師問大家要唱什麼歌送給要畢業的辰辰時,大葆葆悄悄到小劉老師耳朵前説,唱《大約在冬季》。大李老師聽後多少有點驚訝,她説,“這首歌我不會唱啊。”沒想到她還沒説完,整個班的小朋友已經唱起來了。看過這個紀錄片兩次,每次看到《辰辰的等待》這個故事時,我都會唏噓感慨一番,尤其是在結尾,聽見小朋友們唱《大約在冬季》時,都會流淚,大葆葆邊唱着歌,邊望着辰辰,辰辰走時,他抱着她。

辰辰在來到香梨班之前一直和南德好,並且只和他好,南德比辰辰略小,顯得很瘦弱。辰辰來幼兒園最早,而南德最遲,於是,每天早上,在幼兒園的大門口,是等南德的辰辰。夏天,辰辰穿着花裙子,戴着小海螺,她等南德;冬天,辰辰裹着厚棉衣,站在雪地裏,她等南德,即使是知道南德因為生病不來上幼兒園,辰辰也總會一個人望向玻璃窗户外。有時候,老師會陪辰辰一起等待,老師説,“辰辰,我們進屋吧。”辰辰搖頭,唯有看見遲遲而來的南德,她才會露出微笑,可南德來了,辰辰卻不上去抱他,她總是叫一聲,“南德!”然後站在旁邊默默地看着他。老師會給南德説,“南德,辰辰等了你好久,你得抱抱她。”辰辰也只和南德玩,他們躲着小朋友玩盪鞦韆,並且佔領場地,驅趕別的小朋友;他們玩過家家,辰辰作媽媽,南德作爸爸,玩偶作小孩;辰辰喜歡用綢子繫住南德,讓南德作小狗跟着她跑;午覺睡醒後,南德幫辰辰系衣服的扣子,兩個小人兒彼此相偎依成為了巴學園的佳話。可南德的媽媽總是極力反對辰辰和南德在一起,相反,大李老師卻説,“這是多麼美好的一段情誼呀,拆散了,多可惜。”

想到了過六一節時,四歲的小侄子和他喜歡的女朋友一起跳舞,可跳到了一半,女朋友就被父母接走了,侄子很難過,一個小男孩看見了,上去拉着我侄子的手要一起跳舞,沒想到我侄子二話不説就給了別人一拳。記得有個紀錄片裏的片段,問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你們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啊,男孩子説:“我要當爸爸。”女孩子瞅瞅他説,“我要當媽媽。”就像大李老師所説,這是多麼美好的一段情誼,以致於這樣的情誼只停留在我們完全記事以前,真是遺憾,想反,當我們真真正正記得那個被我們喜歡的人時,這種感情反而因為年歲的增長,時間的延長而變越發艱澀,難以開口,我們不可能再像幼兒園的小朋友那樣,替自己喜歡的男(女)朋友揉揉被磕壞的膝蓋,給他們整理午睡後穿不好的衣服角兒,不會在他們委屈的時候安慰他們,摸摸小臉。就像最後被分去園中園而離開辰辰的南德,當他被小小雨氣哭時,一旁的女伴兒一個勁兒的安慰他,“南德,吃飯之前不能哭。”其他小朋友就疑惑啦,他們説:“你們兩個一定談戀愛了,那就是你(小女孩)愛上了南德,南德並沒有愛上你。”又有另外的小朋友出謀劃策説:“你們這個戀愛應該小時候不談,等長大了再談,真是。”可長大了,你就再也記不得有這樣一個小可人兒,她坐在你旁邊,站在你身後,大多時候只是望着你沉默不語,但是一旦有人欺負你,她就會挺身而出,掄起拳頭向對方猛撲過去。

95年時張以慶曾經拍攝了紀錄片《幼兒園》,小朋友們拐着玩兒的武漢普通話相當有趣。小班的新同學第一天哭着喊着不上幼兒園,因為是全託,會在幼兒園住一個星期,直到週末父母來接走,晚上,他們得挨個睡在小牀鋪上,男生挨着女生,竊竊私語,睡熟了兩個人還牽着小手,儼然一副小情人的樣子。當然,每週一家長們就會把孩子送來,正在吃早餐的小男孩隔着窗户説,“我還能看見我媽媽”,旁邊的小孩子説,“你媽媽走啦,你看不見她了。”小男孩突然站起來,一臉憂鬱,於是,最動人的一幕出現了,這時女伴兒遞給他一個自己剝好的雞蛋,並且細心的提醒他要拿住雞蛋的下面(下面留了一圈兒蛋殼,方便拿)。

最讓人難過的是,這些温暖的事,你們都不記得了。你們只會為文憑、房子、車子、職位、工資而斤斤計較,並且標榜自己洞察現實的理智。也好,這些温暖的事,忘記了也罷,它們再也不會受到你骯髒的理智的玷污。

大李老師,也就是李躍兒,油畫家,後來從事幼兒園教學工作,創辦了巴學園。整部《成長的祕密》在巴學園拍攝完成。看了這部紀錄片,才知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家長削尖了腦袋要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幼兒園。李躍兒提供了一個教育理念,“孩子是腳,教育是鞋。”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教育。而最讓人敬佩的,是李躍兒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建立在人與人平等交流尊敬的基礎上。例如,當南德媽媽執意要分開辰辰和南德時,儘管李躍兒很難過,但是她並沒有強行把辰辰和南德分開,相反,她剋制住自己的情感,細心地問辰辰和南德,是否接受彼此分開學習的建議。我想,和少數還有道德感的教育者一樣,李躍兒其實是無奈得。她新鋭的教育觀點,傳統的社會大眾不一定接受。舉一個例子,每當我們小時候給大人説腰痛的時候,大人們會無視説,小孩兒哪有腰。但是如果小孩子問得是李躍兒,她可能還真會給小孩子指出腰在哪兒,並且告訴他們要怎麼愛護身體。但是,不是每個人在成長的歷程中,都能有幸碰到像李躍兒這樣的教育者。大多數教育者,只把教育當成一件買賣,學生成績好則賣相好,成績差直接靠邊站。就像張以慶的紀錄片《幼兒園》一直存在一個爭論點,在影像中,我們其實不難發現,小班的孩子比大班的孩子有靈氣多了,大班的孩子甚至呈現出一種令人反感的惡俗相。如果,上學意味着你的孩子將失去靈氣,染上惡習,是否你還樂意將他送去學校?後來,我才覺得,如果一個小孩,他同樣是接受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教育,受過集體的同化,體制的約束,但是,最後他還是頑強的成長為一個不拘一格的人,是何等的可貴,因為,這樣集體式的成長,並沒有磨滅他的靈氣,他在無數次被壓迫的集體號召中保持自己精神的獨立,負隅頑抗,最終,以自己的方式成長為一個自由的人。所以,父母能夠為孩子做什麼呢?我想,如果我當了母親,我就給他強大的生命力,並且毫不留情的將他拋入集體中,因為,只有真正強大的孩子,他們才能獨立成長為一個自由人。

成長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而告別又是一場漫長的等待。

成長的祕密觀後感4

今天看了第一集《錫坤闖世界(一)》。講述了錫坤對一切都很有興趣,都會去一探究竟。想起小時候去外婆家,在鄰居家門前小樹下石頭堆裏發現了一個石頭,現在想起來也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但我拿在手裏,反覆把玩,想象力就馳騁了起來,知道媽媽喊我要回家了,還捨不得,不斷找藉口不想回,只是想繼續玩這塊石頭。外婆看出了門道,説讓我把石頭帶回去玩,我就聽話的回家了。但是回家之後,突然就沒了樂趣,之前想象的景象怎麼也連接不上了,也忘了都想到了什麼了,反正就是對這塊石頭失去了興趣,這個時候再去看這塊石頭,沒什麼特別的嘛,太普通了,讓我再提不起什麼興趣了,便把它丟在灶火,後來就不知道哪去了。

幼兒園裏那麼多小朋友,老師怎麼能照顧得來完呢?把老師的關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那是不可能的,肯定有某個小朋友獲得的關愛多一點,其他的小朋友相對小一點。怎麼得到老師的注意,得到更多的照顧,是人一輩子面臨的問題呵!所以不是家長去請求老師去多關照一點,除非你與老師是親戚關係,或者有其他的利益關係,否則這條路不是康莊大道。關鍵的是教會小朋友,在這樣一個環境裏得到老師更多關照的方法,怎麼得到上級長輩的特殊的照顧是一門學問!

看到李躍兒的博客,空間的名字特別值得玩味——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看待教育的好壞,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從大人的角度去看,應該給他們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內容。成人的世界,成人的思考模式讓他們以後再慢慢進入。

乖乖孩到底好不好?個人認為不好,那樣的將來只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或者是一個被別人領導,被別人支配的人。缺乏出格舉動的勇氣或是打破常規的勇氣。小時候還是調皮搗蛋點好。但這個時候家長可要更加註意了,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肯定沒有乖乖孩那樣好實現!本來就調皮的他們未必就配合嘛!!!

小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接觸自然接觸世界,不斷認識新的東西!開闊他們的眼界!

成長的祕密觀後感5

每看完一集我的心裏都會有一種深深地感動。被大李老師及班上的各位老師感動着。正如馮教授説的: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第一任務就是要了解兒童、理解兒童。之前我也只認為我比較瞭解孩子,也比較尊重他們,但看完這部片子,我真的有些慚愧。從片子中老師們的行為看,我認為他們是真的把孩子們作為一個有智慧、有思想、懂道理的人,一個平等的對話的對象來對待的。比如辰辰在等南德這件事,開始我在想大李老師為什麼不引導辰辰去交往別的朋友呢?但後來我發現他在遵循着一個原則:尊重孩子,讓他們擁有充分的自由,把孩子放在了教育的絕對的主體的位置,老師只是發揮着觀察、協助幼兒自我發展的作用。再如,辰辰在大雪天等南德時,也許處於愛護孩子的角度,我會把她抱進教室,而大李老師既表現出關心愛護,如把自己的圍巾取下給孩子圍上,更表現出理解和尊重,陪着她等。

片中象池亦洋這樣的孩子每個班都會有的,每到這時,我都會希望如果到別的班就好了,或者有轉到別的幼兒園的想法。而大李老師的耐心、語言、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她在保護着池亦洋的同時,也在保護着他的家長,沒有告訴家長孩子在幼兒園裏的各種行為,讓這個打遍全班無敵手,一個朋友也沒有的孩子,變得幫助他人,懂得分享,孩子願意跟他玩。當家長們對池亦洋經常欺負同伴有意見,甚至想讓幼兒園把他轉走時,大李老師卻肯定了池亦洋身上的男子氣“給很多男孩子樹立了榜樣”,這句話讓我很感動。大李老師揹負着壓力,留下他,給家長明確的交代,她做到了。這與我以前的想法真是天地之差啊!當池亦洋長大後,他會感謝遇到這麼一個好老師,池亦洋的家長更會感動的。

大李老師對錫坤事件的處理,更讓我震撼。對於錫坤這個小傢伙所做的一切,我想不管在家還是幼兒園,都不會允許他這樣做的,可大李老師做到了。試想我在工作中的一聲聲大聲地呵斥,扼殺了多少孩子們的探索慾望,佩服大李老師同時,不免有些慚愧。

老師所給予孩子的並非一個“愛”字就可以詮釋,則需要老師的教育機智,和提供適時的幫助。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的交流才是當今教育的最終目的。

片子裏有太多我學習的東西,有太多感觸、感慨。忽然找不出合適語言來形容,有心靈的震憾,有情感的昇華。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父母和老師都會説是愛孩子的。但是怎樣的愛才是恰到好處?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一個話題,也是現代教育理論時常爭論的話題。而這部片子讓我們看到了亮點,再愛也要有權利,再愛也要有規則。

真心希望我們的孩子都生活在巴學園,是在和老師平等關係自由發展中長大,迴歸自然,那時候的生活就是教育。正如校車上那句意味深長的話“孩子是腳,教育是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