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詠流傳》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79K

《經典詠流傳》觀後感多篇

《經典詠流傳》觀後感 篇一

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今天在翟老師的推薦下,我看了經典詠流傳這部片子。經典詠流傳將詩詞與歌曲、京劇等融合在一起,既好聽又琅琅上口,讓人耳目一新。

我首先看到了一名十一歲少年和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李勝素,用京劇的強調唱出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這首詞。他們的聲音婉轉動聽,好似天籟之音。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王洪祥,他的京劇唱得這麼好。而他從小卻在加拿大生活,他在英語世界中還能將漢語説得如此之好,實在是太棒了。

最令我感到熱血沸騰的就是七十四歲的陳彼得老先生唱得《青玉案·元夕》。別看這問老爺爺滿頭白髮,可他的聲音卻寶刀未老。媽媽聽了還覺得他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呢。柯潔也進行了演唱《長相思·山一程》,他的聲音時而大氣豪邁,時而深情脈脈,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經典詠流傳》真是一個難得的好節目,我以後一定要繼續觀看

《經典詠流傳》觀後感 篇二

在如今這個光鮮亮麗而浮躁的社會,許多電視娛樂節目如匆匆過客,製造一時的話題,全然不顧會給人們帶去怎樣的影響。相反,《經典詠流傳》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讓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詩詞真正沉澱在人們心中。詩詞,如淡雅清香的茶,讓人久久回味。

無需過多鋪墊介紹,從朗讀者鏗鏘有力的聲音開始,就讓人靜下心來。置身其中,拋開一切,細細品味、回憶、吟誦那些許久沒有觸碰過的詩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好似那黃州館裏五花馬,千金裘的黃幫老大;是那青黛色的牆,青黛色的瓦,木格櫺雕花裏飛針走線的繡女,是那在水天一色,煙霧緲紗裏翹首等待伊人的姑娘,是那勾欄戲台上眼神流轉,物我兩忘的藝人……節目將大眾認為平凡枯燥無味的詩詞改編成歌曲來演唱時,又給詩詞別添了一份情趣,一份活力。隨後嘉賓對詩詞的點評賞析又使詩詞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也能從中習得豐富的文化知識,得到精彩人生感悟。

節目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到貴州支教的樑老師。樑老師帶着從未出過村的稚嫩孩子們走上央視大舞台,唱響了千百年來袁枚的一首孤寂小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羣來自大山裏的孩子們,用最純真的聲音點燃了對知識和未來的渴望。“世界是純白,塗滿夢的未來,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是其中的一句歌詞,聽到這一句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苔本是陰暗處最弱小,不起眼的植物,卻也有極大的勇氣,綻放出最奪目的色彩!

綻放出奪目光彩的除了苔,還有咱們的樑俊老師。無論是他放棄城市裏的大好光景投身祖國的支教事業,極負責任的教孩子們識字、讀書、吟詩、唱歌,還是帶着孩子們坐上火車,走上語文課本中的北京,開啟尋夢之旅。這一切舉動都是尋常人做不到的,但他卻憑着對孩子們的愛和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也正是這份愛,讓樑俊老師這個默默無聞的山區教師身上,閃耀着最耀眼的光芒。

看完《經典詠流傳》,我知道我身上多了一些東西,多了一些使命感——傳承好詩詞文化,傳承好中華文化。我相信中華詩詞文化,將在我們青少年的傳播下,發揚光大,被世界所銘記。

《經典詠流傳》觀後感 篇三

這些天,一檔名作《經典詠流傳》的節目在華夏大地上如同烈火一般燒進了炎黃兒女心裏,同時,也讓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當我看到這檔節目時,我對它的看法是嗤之以鼻的,這些年,這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越來越多,將文化情懷像不要錢似的肆意揮灑,甚至於有的節目打着文化傳承的旗號,卻只是為了商業價值。

可這檔節目,好像還有些不同,不必説康震,王黎光這樣的學術專家,就説其中創作的一首首歌曲,是確實讓我心頭一震,比如王俊凱演繹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樣一首勸學的詩賦,平日裏讀,不談別的,那枯燥的感覺就讓我對它敬而遠之了,可當我聽到它改編而成的歌曲後,卻一點這樣得想法也沒有了,明快的曲調讓我感到一絲新奇,這樣的方式實在別出心裁,當那無趣的詩句用音符串起來時,被架在五線譜上的時候,那種情緒的帶動是無與倫比的。毛不易與廖俊凱的《月下獨酌》霍尊的《山居秋暝》,這些我耳熟能詳的詩詞卻也演繹出了更深的層次,情緒的打動,讓詩詞中那些朦朧的東西更加具象化,成型的山河在眼前浮現,如同在水墨畫中穿梭,一首聽完,甚至還想再聽一遍,就像飲酒一般流暢。

不可不提的是洛天依與王佩瑜的合作,電子合成聲與花腔女聲的合奏中,我好像看見了新與舊的碰撞,迸發出更加絢麗與奇異的東西,正像任嘉倫所説的那樣“用這種新的方式來消化詩詞,可以讓我們在詩詞上學到更多。”

這句話讓我感受頗深,用新事物承載舊事物,這是當下最平常不過的事了,比如網購,網絡學習,華陰老腔和搖滾合作等等,這樣那樣的實例告訴我們了新舊繼承的美妙配合,用流行的東西承載着傳統,包括詩詞。可是這樣好麼?

“對於古人來講,時間就是未來,而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講,未來已來。”是的,我們生活在古人的未來中,學習着古人的東西,繼承着傳統精神,但漸漸地,大量年輕人不耐煩了,他們對傳統的,老套的東西厭倦了,它們更喜歡流行的,更有趣的東西。固然,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這也是未來的大潮流,是對傳統更好的繼承,那對於年輕人呢?一味讓流行與傳統結合,勢必會失去傳統中最具韻味的部分,古人的意境不是一副簡單的水墨畫,不是一飲而盡的酒;它更像是一杯讓人脣齒留香,回味無窮的茶,更像是清晨朦朦朧朧的雲霧氤氲在林間,和着鳥叫,空谷傳響的美妙意境。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理解詩時都不會相同,每個人學習時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樣的節目,讓年輕人最低限度的愛上了傳統文化,可是那其中最妙不可言的地方,是一首首三分二十四秒的歌曲所不能表達的。

歷史,就是踩着前人的頭顱一點一點發展的,只是繼承而不能理解,和讀書不明意一樣可怕,別讓前人的頭顱白白的粉碎,更別讓未來的孩子們,回首這段歷史時,留下悔恨。

對於我們來説,只是繼承就不是未來,在古人的神韻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才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