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詠史詩經典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15K

詠史詩經典精品多篇

夷門 篇一

朝代:唐朝|作者:汪遵

晉鄙兵回為重難,秦師收旆亦西還。

今來不是無朱亥,誰降軒車問抱關。

結語 篇二

杜牧的七絕詠史對史論式詩體的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李商隱從選材的意識到藝術的表現形式無不垂範後世,為晚唐詠史詩的集大成者。他們所觸及的題材範圍之廣,表現手法的豐富以及風格的多變都推動了詠史詩的發展。他們的創作承前啟後,在詠史詩的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生平背景與創作心理 篇三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或樊南生,河南人,自幼處境微寒,生活艱難。李商隱一生都被捲入牛李黨爭難以自拔,跟隨雙方的政治浮沉而遭受牽連。他的悲劇遭遇,從根本上來説是唐後期整個社會上的種種積弊現實所造成的。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出身於世家大族,後家道中落。由於其性情耿介,一生仕途不很得意,使得杜牧對社會現實有着超於常人的較為清醒的認識,從而在其詩中得到了較為客觀全面的反映。杜牧繼承了他祖父杜佑經世致用的傳統,入仕之前便關注歷代興衰得失,好論政談兵[2]。二十三歲時他就寫下了著名的《阿房宮賦》,以諷刺敬宗的耽於聲色遊樂。這些都為他後來的詠史詩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杜牧、李商隱都處在唐朝社會的黑暗及內憂外患的時代,都渴望力挽狂瀾。兩人寫詩時的個人心態是不同的。李商隱在歷經了無數人生道路的崎嶇後,已朦朧感覺唐王朝中興無望,又發覺自己缺乏挽救時局的力量與信心,於是悲觀情緒漸濃,思想上產生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的危機感和幻滅感。他內心的苦悶和悲憤都反映出一種江河日下、黃昏漸近的時代氣氛。黑暗的現實與他急切想挽救現實的願望尖鋭地衝撞,他只能把自己對現實地深刻理解,完全融入在歷史事件的抒寫之中。

杜牧的心態與李商隱則迥然有別。杜牧一生有着“願補舜衣裳”的雄心壯志,相信只要自己的政治能力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就會在挽救大唐的危機命運中大有作為。杜牧的“天才的自信”,在很多詠史詩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現。現實殘酷,報國無門,杜牧缺少一個讓他發揮才能的平台,因此他才好作翻案詠史之作。在《赤壁》、《題烏江亭》這兩首詩中,他譏笑周瑜憑藉運氣在赤壁取勝,譏笑項羽不能忍辱負重,缺乏百折不撓的精神。他在翻歷史陳案時突出強調個人的作用就能充分體現對自己政治才能的自信。

“諷”與“鑑”的創作目的 篇四

哲學是抽象地思考着世界,詩則是具體地表着着世界――目的都是為了能夠改造世界。李商隱和杜牧詠史詩都懷着高度的創作意識以期救國難於水火。

因生世的曲折與理想的不得志使李商隱對社會有更冷峻與清晰的認識。他的詠史詩多為“借古諷今”。諷刺產生於詩人對他所生活的世界看出了致命的矛盾,是人類的理性向它的破壞者的一種反擊[3]。諷是其目的,也是其創作手段。而他還不是委婉的諷刺,而是直接行事,多為指事切近,大膽揭露,“敢言人之所不敢言”。如《龍池》有關唐、楊的故事早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就寫過,但是被有意作了掩飾和修改,藉以歌詠二人生死不渝的愛情。李商隱卻旨在揭露玄宗霸佔兒媳的淫穢醜行,據實直錄,毫不掩飾,雖無一惡字,卻無一字不貶。李商隱在《華清宮》用了明顯的反諷手法發難於當朝皇帝唐玄宗,使語調更加尖刻冷峻。以致紀昀曾用“尖酸刻薄”來形容其詩,很多人也認為“大傷詩教”。 其實他是順應自己的強烈情感,沒有遵循自古以來就奉行的“怨而不怒”的傳統標準而已。

杜牧的詠史詩大多是就史而論史,有感於晚唐頹勢,較為籠統地抒發興亡之感,雖然其詩不乏諷刺意味,但其中“鑑”的作用更為明顯,以期達到警誡作用。如《泊秦淮》一詩歎商女唱曲,世風日下,曲折影射了他所處的晚唐統治階級醉生夢死的沒落現實,以警醒眾人不要沉溺於聲色而重蹈亡國覆轍。詩人在《江南春絕句》中憑弔南朝覆滅時的寺廟,對其來歷稍作點撥,使人既縱向想象當年這些佛寺建造的歷史,又能橫向聯想唐王朝過分崇佛致國力衰退的後果,含藴地揭露當時崇佛修寺的情景。無論側重於“諷”還是側重於“鑑”,他們都以歎古懷昔的舊形式,反映了現實社會,及難以排遣的興廢之感,擴大了詠史詩表現的容量,增強了詠史詩的現實性。

過陳琳墓 篇五

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獨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同而不同的藝術特徵 篇六

杜牧、李商隱的詠史詩比較講究立意結構、遣詞造句,其詩的藝術特徵與表現手法,有些是相近的,有的則是各有特色。

(一)選材典型,往往以小見大

李商隱的詠史詩常選取典型的人物、事件來達到對昏君奢淫誤國的有力揭露諷刺。選用歷代昏君,將他們作為歷史的反面典型,以此諷喻當代君王。如《隋宮》(絕句)選取了典型的'歷史事實,總結隋朝亡國的教訓,着力刻畫隋煬帝禍國殃民的暴君形象。而選用正面之人如屈原、宋玉、賈誼等,借詠歎這些人的不幸遭遇,表達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慨歎。李商隱還常選取昏君遊玩淫樂的小物品,借題發揮,以小見大,寄寓深刻感慨,如在《齊宮詞》中,詩人借用九子鈴來串演北齊後主、樑台新主相繼荒淫亡國的悲劇,寄託興亡的感慨。

杜牧的《赤壁》是由一件從江沙打撈出來的三國時的鐵戟聯想起那場歷史上驚心動魄的赤壁之戰。還運用銅雀、二喬這些雖與戰爭無關,但卻是三國時的標誌性人物、建築意象,來引發巨大的時空逆轉與深長的歷史思考。《過華清宮絕句》未曾羅列玄宗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只選取千里急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簡單陳述。謹守了歷史的真實,又高於歷史的真實,達到了藝術的真實,形成非常富於戲劇性的場面,於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

(二)對比強烈,敍寫形象

在詩中展示鮮明對照的歷史畫面,能以最省儉的筆墨,將詩人飽滿豐富的感情,表現得痛快淋漓。

李商隱寫作詠史詩,與很多詩人有所不同,往往很少直接議論和具體評判,用抽象的道理來教訓人們,而多通過展開合理聯想和形象敍寫,從對比鮮明的畫面和意象中寄寓諷喻之情。《北齊二首》篇中“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剪裁了發生於不同時間的兩個場景,不留情面地將昏君的醜態用鮮明的對比展現出來,國之將亡,昏君仍沉迷後宮,字裏行間充溢着尖鋭而辛辣的諷刺意味。《南朝》則把陳後主的荒淫較比於齊廢帝有過之無不及,後代荒淫甚於前朝。

杜牧也常運用鮮明對照的特寫鏡頭。如《台城曲二首》其一描寫陳亡時陳後主在國破後竟可笑地躲入井中,而城外軍隊戰勢激烈,城內城外的場景形象而有條不紊的一一展開,對比強烈,情節形象可感。更為著名的《過華清宮三絕句》,更是勞民傷財,生活奢侈的進貢荔枝只為博美人一笑,真正所謂“一笑傾城,一笑傾國”。宮中歌舞昇平,宮外則社會政治形勢劇變,畫面雖簡單,卻將當時表面波瀾不驚,實際暗流洶湧的政治無限延伸到了整個社會的動態,將山河破碎的原因一一用形象的筆觸作了揭示。

(三)善於“點鐵成金”,議論不落俗套

詠史詩題材多為眾所周知的不新鮮題材,可是“小李杜”能夠對老生常談的典故“點鐵成金”,顯示了他們非凡的見解,使詠史詩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歷史鑑戒意義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如李商隱的七絕佳作《夢澤》,關於“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自古以來人們都習慣性地指責殘暴荒淫的“好細腰”的楚王。李商隱卻將批判重點放在自作自受的宮女身上。他不是表面性的諷刺這些人的媚主邀寵,而是深入地諷刺這些悲劇人物麻木不仁的人生狀態。這種深層次的思考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題材原有的普通意義,將腐朽醜陋的世風作了最本質的暴露。其詠史佳作《賈生》,也突破了借賈誼的經歷以抒發己之不遇的習慣做法,從賈生被君主賞識的角度出發,先抑後揚,反其意而用之,將事實的真相與表象自我矛盾。

杜牧很善於對歷史人物事件重新做出評價與出人意料的議論,滲透着一種對歷史和現實的體察。他在《題桃花夫人廟》(七絕)深究息國之亡的原因。正如《甌北詩語》中所評:“以綠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見。而詞語藴藉,不顯露譏訕,尤得風人之旨耳。”他能夠這樣尖鋭地提出問題,是那些人所盡知的美色誤國之淺顯見解所遠不及的。而《題商山四皓廟》取典於呂后請商山四皓出山以固太子儲位之事,歷來人們對此事評價甚高,而杜牧能超出常人的眼光,指出因四皓出山而致呂后專權的惡果。這種立意的高絕,見解的獨到正如趙翼所云:“杜牧之作詩,恐流於平弱,故措詞必拗峭,立意必奇闢。多作翻案語,無一平正者。

詠史 篇七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拓展閲讀:詠史李商隱原文及翻譯 篇八

原文

詠史

作者:唐·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註釋

①本篇題為“詠史”,實系傷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詩作於開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後。

②《韓非子·十過》載,秦穆公問古明主得國失國之由,由余對曰:“臣嘗得聞之矣,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

③沈約《宋書》載,武帝時寧州獻琥珀枕,時北征需琥珀治金瘡,即命搗碎分付諸將。

④《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齊威王誇耀他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説自己所珍貴的是賢臣,“將以照幹裏,豈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詩校:“一作待珍。”

⑤青海馬:一種產於青海湖的雜交馬,據説能日行千里,喻可任軍國大事的賢才。

⑥《藝文類聚》引《蜀王本紀》,秦惠王嫁五位美女給蜀王,蜀王派五壯士迎接。回來時路過梓漁,見大蛇入山洞,五力士力拔蛇尾,山崩,力士與美女均被壓死。此以“蜀山蛇”喻盤踞在朝廷與地方的惡勢力,如宦官、藩鎮。

⑦《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疏:“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温兮。”,文宗嘗與諸學士聯句,常作詩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柳公權屬曰:“薰風自南來,殿閣生餘涼。”見《新唐書·柳公權傳》。

⑧《禮記·檀弓》:“舜葬於蒼梧之野。”蒼梧,山名,即九疑山。翠華:以翠羽為飾的旗,為皇帝用的儀仗。

譯文

縱覽歷史,凡是賢明的國家,成功源於勤儉,衰敗起於奢華。

為什麼非要琥珀才能作枕頭,為什麼鑲有珍珠才是好坐車?

想要遠行,卻沒遇見千里馬,力單勢孤,難以拔動蜀山的猛蛇。

有幾人曾經親耳聽過舜帝的《南風歌》?天長地久,只有在蒼梧對着翠綠的華蓋哭泣份兒。

賞析

李商隱以其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創作了佔他全部詩篇七分之一強的史詩,它們擴展了傳統詠史詩的涵義,豐富了詠史詩的題材,探索了詠史詩新的手法,將其獨特的思想性藝術性臻於和諧統—,在詠史詩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的詠史詩不僅詠古況今,充分反映了他進步的歷史觀,而且借古諷今,含蓄地表達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向。同時還借題寄慨,委婉地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相對於一般詩人對時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隱的詩作擴大了詠史詩的表現容量。

這首詩的第一句是説,縱觀歷史上賢明的國家,勤儉能使國家昌盛而奢侈會使國家滅亡,提出了一切政權成敗的關鍵。

第二句是兩個典故,第一個是琥珀枕,南朝一個皇帝在四處征戰的時候得到一個非常名貴的琥珀枕,但他將琥珀枕搗碎了給戰士敷。第二個是齊桓公,當年齊桓公和另一個君主相遇,那個君主有很多車,每一輛車都有一顆非常大的珍珠,那個君主為此非常自豪視之為奇珍,但齊桓公説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寶物。這一聯是説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兩個典故。青海馬是指能擔當軍國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國的禍胎(當年蜀國因為五壯士拔蛇而蜀路開,導致了蜀國滅亡),這兩句話其實有種國家滅亡也隱隱有天意的意思。義山其實很矛盾,他雖然知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但當時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壯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鬱而亡,所以義山也無法解釋為何國家會走向衰敗,所以他只能將其解釋為天意。

最後一句的南薰曲是當年舜唱的《南風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幾人曾預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沒人再聽到舜的《南風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將大亂。蒼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華是皇帝儀仗中頂上的華蓋,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國家如此衰敗,不復當年堯舜之風了。

這首詩,詩人根據歷史興亡的史實,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些明確的以古鑑今的態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認識更自覺完整。在興亡繫於何人的問題上,儘管李商隱受時代的侷限,還只能將理亂的命脈繫於帝王,但在他的詩中,大都是指責他們敗亂國家的。因此這種揭露更有進步意義。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説。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王維的詩全集欄目。

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