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7W

第一篇:電影《白毛女》觀後感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精選多篇)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願愛滿人間

part1:寫在前面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風捲那個雪花,在門那個外,風打着門來門自開,我盼爹爹快回家,歡歡喜喜過個年,歡歡喜喜過個年…”

這是出自歌劇《白毛女》裏的歌詞,想必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吧,其實很早之前就聽到一些關於“白毛女”的故事,也看過相關的歌劇、舞劇,但卻從未觀賞過《白毛女》這部電影,而之前的記憶也早已被時間沖淡,這次終於借這個機會完整地看完了這部電影,真的是感觸頗多,有同情,有憤慨,有感動…

這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啊,她又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我只能説,我被撼動了…

part2:情節簡介

故事發生在解放前華北的一個村裏,貧苦佃户楊白勞與其女喜兒相依為命,靠租種惡霸地主黃世仁的土地度日。鄰居王大嬸和其子王大春對楊家父女多方照顧,而喜兒與大春情投意合而準備擇日完婚,惡霸地主黃世仁欲霸佔年輕貌美的喜兒,與管家穆仁智設計逼迫楊白勞以女抵債,致使楊白勞除夕夜含恨而終,喜兒在黃家受盡折磨還被黃世仁姦污,而大春被黃家逼迫在救喜兒未成後投奔紅軍,喜兒在人幫助下逃離虎口獨自入居深山,產下的嬰兒也隨即夭折,自己更因為長年過着非人的生活而青絲變白髮,甚至被當地人視為“白毛仙姑”。最終大春隨紅軍返鄉,黃世仁、穆仁智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喜兒也

終於在“山重水複”之後迎來了她的“柳暗花明”,與大春過起了幸福的生活。

電影通過對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輩人的悲慘遭遇的刻畫,深刻揭示了那個年代的地主和貧苦之間的尖鋭矛盾,也將地主階段的醜惡嘴臉展現了當代人的眼前,同時也熱烈讚頌了共產黨和新社會給人民帶來的光明與幸福,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後。

part3:觀影有感

看完《白毛女》,我真的感慨萬分,也憤慨不已,一方面是同情喜兒父女從其他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另一方面也憤怒於黃世仁和其走狗穆仁智的禽獸行為。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年代,不然又是何等的悲催,雖然我無法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勞苦大眾們的憤怒與悲慘,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們對地主的憤恨和無奈,但是就僅僅是電影裏的一些場景就讓我對那個社會唯恐避之不及了。勞苦大眾們辛苦一生卻依舊貧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還要遭受地主的壓迫且無處伸冤,地主階級不單坐享其成還不斷壓榨貧苦百姓,這個社會簡直黑暗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而喜兒,一個單純漂亮,勤勞善良的女孩,一個柔弱的可憐女孩,本是如花的歲月,本該是張揚青春享受人生的年齡,卻因為不幸生在了那樣一個混亂黑暗的社會,先是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又不能與愛人長相廝守,只能被迫為奴受盡苦楚,最終還承受喪子之痛,甚至因為常年過着非人的山林生活而青絲變白髮,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這對一個女子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啊,她與愛人也有着“君當做磐石,

妾當做蒲葦”的柔情,也有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也本該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幸福生活,就因為一筆無力償還的帳,就因為地主階級的欺壓,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這對她而言是多麼的不公平…設想一下,如果喜兒有幸生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她又會是什麼樣子,也許早就訴諸法庭將黃世仁繩之以法了吧,可是,畢竟這只是設想,在那個年代,貧苦大眾的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值得慶幸的是,喜兒最終還是與大春收穫了他們美滿的愛情,不然又該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我也在網上看到了很多人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大多數人都是同情白毛(敬請期待本站推出更好文章:)女的,但是也不乏一部分人覺得黃世仁很無辜。在他們眼裏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以女抵債在那個年代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即使喜兒的命運很值得同情,也不能把所有的罪過都怪罪在黃世仁的頭上。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價值觀到底怎麼了,也無力評價別人的看法,我只是替喜兒感到不公,替這個社會感到悲哀。是的,我們只是法制社會,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楊白勞欠債不還是不對,可是,難道以人抵債就合法了嗎?難道強姦不算犯罪嗎?難道地主一手遮天、官商勾結不該受到制裁嗎?而且,楊家不是不還,是盡力了還不起了。我承認自己很俗,只能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去同情喜兒咒罵黃世仁,可是,這難道不是人間在有真情在麼?

同樣為女子,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也很幸運沒有受過任何的委屈和壓迫,相比喜兒,我是真的幸福了很多。可是,我想説的是,我們現在的社會雖然沒有喜兒生長的那個年代那麼黑暗,

但是人與人之間卻也多了幾分冷漠少了幾分真誠,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很多人都在紙醉金迷中丟掉了自己,很多人還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不然“藥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就不會發生了,這和黃世仁又有什麼區別?是的,現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地主與貧農的界定,但是貧富差距仍然存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還是有,雖然彼此之間可能不存在壓迫,但是矛盾仍然不可避免,“我爸是李剛”還是發生了,甚至在孩子們之間都掀起了一陣“拼爹熱”,這不值得反思麼?還有,想當初黃世仁一手遮天與官府勾結,現在是法制社會,但是很多官商勾結官官相護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像楊白勞這樣有冤無處伸的現象還是有,“温州動車事件”不是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嗎?

我不是想申訴什麼,也不是想抱怨什麼,只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比喜兒生長的年代幸福許多,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不公平現象,很多不幸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現實就是這樣,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都只能選擇默然接受。只是我還是願意相信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我還是願意期待隨着社會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像喜兒這樣的悲劇能少發生一點;我還是真心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多一點愛少一分冷漠,我們的社會會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part4:結束語

真心期待人間能少一些悲劇,多一些喜劇,少一分冷漠,多一份温暖,大愛無疆,愛滿人間。

第二篇:電影《白毛女》觀後感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

第一次看這種黑白電影看的這麼入神,情節跌宕起伏,看完之後心中有對當時社會的感慨,有對喜兒的同情,也有對黃世仁的憤慨!

我很慶幸我沒有生活在哪個地主和僱農矛盾尖鋭的時代,我也無法對喜兒這樣的命運感同身受,我也無法理解他們對地主的憤恨和無奈,但當我看到楊白勞被生生的按上了賣女兒的手印,當我看到楊白勞因無奈而服毒自殺,當我看到紅軍來時,羣眾們手拿棍棒向着黃世仁的時候,我可以想象他們對地主已經恨之入骨。

喜兒,這樣一個單純,漂亮,勤勞,善良的好姑娘,命運卻如此曲折。在家時,苦命幹活兒,沒有好日子,還好父親很疼愛她,記得楊白勞在掏出送給喜兒的紅頭繩時的唱詞:“人家的閨女有花戴,爹爹錢少不能買,扯下了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紮起來!哎!紮起來!”;被黃世仁糟蹋後,懷孕了卻被趕了出去,還差點被賣了,經歷喪父之痛之後又經歷了喪子之痛,在山裏一夜青絲變白髮,過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這麼多苦難!還好,八路軍來了,打到了地主,報了仇,和大春哥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還讓人有點欣慰。

慶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第三篇:電影白毛女觀後感---做風雪中的舞者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做風雪中的舞者

幾千年前,我國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世人要在逆境中發奮圖強。仔細揣摩這句話,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濃厚的悲劇意識。的確,奮發圖強、堅忍不拔者多數是無背景、無權勢、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兒;而有權有錢、養尊處優之人多好吃懶做、冷酷無情、驕傲蠻橫,無憂患意識,比如黃世仁。

從勵志生存與教育意義的角度來看,1950年的中國黑白電影《白毛女》告訴我們的正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電影講述的是解放前,在華北的一個偏僻農村裏,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同村地主、富農黃世仁見色心動,逼楊白勞用其女兒抵債,楊白勞被迫自殺,喜兒被搶入黃家,受盡折磨後被黃世仁姦污,後喜兒逃出黃家,匿身深山叢林,頭髮全變白了……歷經磨難,喜兒始終沒有放棄,憑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的大春回到家鄉,為喜兒伸冤雪恨,重見光明……電影的結局是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後,白髮復青絲,終於和大春喜結良緣。

很典型的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女主人公從喜兒變成了白毛女,最後又白髮復青絲,這個過程中,縱然是“破布爛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難活命”,喜兒也沒有放棄。這是值得我們現代社會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學習的地方。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等帶有身份標籤意義的“二代”現象頻繁成為了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的標籤烙印明顯的折射出了一種階層意識。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和大春若是生活於現代社會,他們的標籤就是貧二代。黃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擁有和炫耀的財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來的。喜兒和大春,他們沒有炫耀和享受的資本,所以只能努力,時刻保持着憂患意識。

貧苦艱難如喜兒,卻仍然期待“太陽底下把冤伸”,堅信“苦難的日子總能熬出頭”,做風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會時期的、太陽暖照下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拒絕被扣上富二代、貧二代的帽子,拒絕階層意識,應該像喜兒一樣,不向逆境低頭,做風雪中的舞者。

第四篇:白毛女觀後感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

在華北一個偏僻的農村,貧苦佃農楊白勞早年喪妻,膝下一女名喜兒,相依度日。鄰居王大嬸及其子王大春常給楊家父女多方照顧,兩家融洽和睦。喜兒和大春相處日久,情投意合。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土地是人類的根。土地是種田人的命根子。如果沒有一塊地,種田人就只能租種別人的田,向人家交租子。白毛女的父親楊白勞就是這樣的貧苦人。每逢年關,他都要去躲債,但躲過了七年級,躲不過十

五。地主黃世仁欲霸佔年輕貌美的喜兒,見色心動,遂與管家穆仁智設計,以重租厚利強迫楊白勞於年內歸還欠債。強令楊白勞把欠他的六鬥穀子利上加利,在臘月底前還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則就以女兒抵債。當楊白勞拿着一冬的血汗換來的七塊五毛大洋到黃家還利息時,黃要本利一起還,硬逼着楊自勞在喜兒的賣身契上畫了押。他和女兒的小命就攥在地主黃世仁的手心裏,於是發生了一系列人間悲劇。楊心如刀絞,自覺對不住女兒,除夕夜喝滷水自殺。七年級早晨,剛死了父親的喜兒被搶進黃家,不久即被黃世仁姦污。大春搭救喜兒未成,隻身投奔紅軍。懷有身孕的喜兒在黃家女傭張二嬸的幫助下 逃離虎口,途中生下嬰兒,旋即夭折 。後獨自入深山穴居,餐風宿露。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兒變成了一頭白髮。喜兒常去山中的奶奶廟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見,便傳説遇到了白毛仙姑,被村人視為“白毛仙姑”下凡顯靈。兩年後,大春隨部隊返回家鄉,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謠言動搖民心的陰謀,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潛伏在奶奶廟,尋找白毛仙姑,然後共產黨開進來,由大春帶頭。到鬧鬼的山神廟裏破除迷信。他們成功地抓住了喜兒,嚴刑拷打,屈打成招,又把她的頭髮剃光,希望消除女妖的法力,後來大春認出了那是自己的愛人,立即制止了他的同志們。於是,共產黨們聽説了喜兒的遭遇以後,非常同情,就一起進了村裏,把黃世仁和他大老婆殺了,把他們家的財產全部分給貧苦大眾。沒想到這白毛仙姑竟是當年的喜兒。地主被鎮壓了,喜兒報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莊,與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頭髮也漸漸變黑了。

本片故事來源於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傳説。它以主人公的命運概括了舊社會億萬農民倍受壓迫的苦難歷史,並以此來説明,封建的剝削制度“使人變成鬼”,勞動人民作主的新社會”使鬼變成人”。影片以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兒的形象。她不只是舊社會剝削壓迫和苦難的承受者,而且還是勞動人民反抗精神的體現者,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典型意義。楊白勞、大春、張二嬸以及反派人物黃世仁、穆仁智等,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從整體構思到藝術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它以比興的手法,結合蒙太奇的運用、情緒的對照及情節的呼應,獲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運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題。在音樂方面,它借鑑同名歌劇所長,又有所發展,富有民歌風味的韻詞和曲調,和諧優美,為本片增添了藝術光彩。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樸實、敦厚及參軍後的英勇、幹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畫得比較鮮明、生動。該片的成就和

特點,使《白毛女》成為新中國電影探尋民族風格的重要作品。《白毛女》出品於文革時期,是“江青同志”當時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現代藝術樣板作品”之一,曾是“無產階級”和“革命羣眾”的精神食糧,一時紅遍全國、家喻户曉。

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鋭矛盾,憤怒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新社會,形象地説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這一出悲劇,就出現在我們太行山裏。作家李滿天從民間蒐集到了一個白毛仙姑的傳説,拿到報紙上發表,由賀敬之等改編成了歌劇,全國解放後又拍成電影,流傳更為廣泛。劇中的楊白勞和喜兒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是億萬觀眾同情落淚的對象,是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藝術典型。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萬千,我十分痛恨可惡的老地主黃世仁,也憎恨萬惡的舊社會。那個年代人們沒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

《白毛女》是歌頌農民大翻身的中國第一部歌劇。這是從一個十七歲的佃農的女兒的身世表現出廣大的佃農階層的冤仇及最後的翻身。這是從一個地主的淫威表現了封建剝削階級的反動、無人性,及其蹂躪人民、出賣祖國的滔天罪惡。

《白毛女》寫於抗戰期。這指出了民族統一戰線如何被反動的地主階級所破壞,所危害,從而這又指明瞭勝利以後反動的地主階級,實行美帝國主義的意旨,用殘酷的內戰來答覆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們在抗戰時期的賣國行為是一模一樣的。

同時,這又指明瞭在抗戰時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夠阻止反動派的從無一時間斷過的妥協賣國的陰謀而把抗戰堅持到最後勝利,那麼今天的更為壯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戰爭進行到最後勝利。

看了《白毛女》電影我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觸,那就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人們的大救星,分給人們田地和糧食,讓人們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要堅決擁護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努力奮鬥,將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第五篇:白毛女

【評論摘要】

1、《白毛女》是一部幾經加工修改,從鄉民之口,經文人之手,向政治文化中心流傳遷移的作品。從某個寬泛的文化角度上看,《白毛女》不僅是一個敍事,不僅是一種心態(mentality),甚至也不僅是一種話語(discourse)——雖然儘可以把它作為敍事、心態及話語來研究。它還關聯着一種在“解放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實踐——這種文化在形式來源、生產經過和傳播方式上都既不同於“五四”以來在知識分子層中流行的新文化,又有別於“原生的”民間文藝形式和意識形態。而作為文化產品,它既有明顯的“本土”、“大眾性”或“通俗”色彩,又有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文化人”的加工痕跡。這樣説並不是否定它的政治特徵,而只是想説明,這種帶政治功利性的文學反而可能有一個複雜的歷史和文化的上下文。如何重新清理這個上下文是我們研究“解放區”文學以及整個現代文化史的一個先決條件。

(在歌劇《白毛女》中)政治力量最初不過是民間倫理邏輯的一個功能。民間倫理邏輯乃是政治主題合法化的基礎、批准者和權威。只有這個民間秩序所宣判的惡才是政治上的惡,只有這個秩序的破壞者才可能同時是政治上的敵人,只有維護這個秩序的力量才有政治上及敍事上的合法性。在某種程度上,倒像是民間秩序塑造了政治話語的性質。在某種意義上,歌劇《白毛女》創作中不同話語原則間的交鋒象徵性地展示瞭解放區政治文化的生產過程。當然,我們無法證明非政治的、民間倫理秩序的邏輯就一定代表下層階級的階級意識。而且毫無疑問,就算這種邏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眾意識形態,它也被利用來作了政治宣傳的工具。但它的確作為某種已被接受的,大眾化的共識在這個劇本中發揮着潛在的定義和限制政治權威的作用,從而給觀眾留出了一個可認同的空間。

與歌劇本相比,電影《白毛女》改寫並強化了某種帶市井文學色彩的愛情主題。在歌劇中,“非政治”的敍事焦點在於一個毀滅喜兒家庭、踐踏和諧平安倫理秩序的惡勢力終受懲罰,蒙受苦難的良家女子終於得救,申冤復仇。而在電影裏,這個民間秩序經過了某種翻譯,在毀滅與復仇之外,還引申出一個有情人悲歡離合,終成眷屬的好事多磨式的情節。 (孟悦:《<白毛女>演變的啟示——兼論延安文藝的歷史多質性》,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 如果説歌劇《白毛女》與舞劇《白毛女》存在一種對立的話,那只是敍事話語與象徵話語的對立。敍事的目標在於建立起抽象的國家本質。由於這是將具體自然的生活組織起來的過程,因此,敍事總需要將這種不自然的組織過程自然化,努力將敍事變成“現實”,讓被敍述者儘可能感到本質的生成過程是自然的、自能如此的過程。如果説敍事的目的是將豐富複雜的現象歸納到一種共同的本質中去,那麼象徵則剛好相反,它是一個演繹過程。象徵的任務是將已經明確的、抽象的,先驗的本質具體化,通過活生生的現實展示這一過程,當現實生活與這種抽象本質距離過大時,象徵不象敍事那樣為了“真實”而犧牲本質——象趙樹理乃至周立波的小説都以強調“寫真實”出名,象徵總是毫不猶豫地為了求證抽象本質而犧牲可見的“真實”而尋求更高的“真實性”。象徵與敍事的衝突,通過江青的象徵主義文藝思想與周揚的寫實主義文藝思想的對立顯示出來。

(《李揚:《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第290—291頁,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3、和《年青的一代》一樣,《千萬不要忘記》的“新”,正在於劇本隱約地透露出一種深刻的焦慮,關於後革命階段的日常生活的焦慮。毫不奇怪的是,評論者都認為兩者是“引人深思”、“發人深省”的好戲。兩齣戲不僅在現實生活的深層揭示出“階級鬥爭”這樣一個“真

第 1 頁 共 4 頁

實”,而且直接提出了一個如何重新安排和組織社會生活這樣一個問題。換言之,正是通過這兩個劇作,“日常生活”開始成一個問題,並且迫切地需要一個答案。而且對這樣一個問題的回答,忠實地折射出主流意識形態的巨大盲點,指涉着一個時代的選擇困境。

《千萬不要忘記》的歷史意義,正在於它通過對真正問題的轉移和壓抑反而忠實地記錄了一段歷史經驗以及這一時代的巨大的集體性焦慮。如前所説,《祝你健康》這一劇名錶達了克服現代性所帶來的困惑的慾望,《千萬不要忘記》則已徵兆出對真正問題的迴避,內在的焦慮外在化成異己的、需要否定的他性——“資產階級泥坑”、“病菌”和“階級敵人“等等。但我們需要認真解讀的,正是這一時代焦慮的文化政治內容。這裏不僅有對現代工業文明的烏托邦式改造和抵制,也有傳統父權體制的擴張和加強;不僅有對市場經濟的交換原則的正面排斥,也有積極組織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使之獲得超越性意義的欲求;不僅有對現代生產力的嚮往,也有在現代物質文明面前的惶惑和不知所措。這相互交織、層層制約的慾望、憂慮、嚮往和懷舊正構成這樣一個巨大縱深的焦慮的深層語彙和能量。在作者急於迴應主流意識形態,為這樣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和線索提供一個簡捷、預製的答案的過程中,我們目睹的是一種焦躁和近於不負責任的掩飾。但是被壓抑的焦慮必將以更大的力量爆發出來。也許我們可以在這個意義上認識六十年代下半期波瀾壯闊的羣眾運動的一個心理層面;也許我們必須在一個歷史的長鏡頭裏估價七十年代末傷痕文學、八十年代的尋根文學,以至九十年代的通俗文學的魅力和意義。因為正是在對日常生活的正視和體驗中,我們方得以進入現代文學的基本命題和精神實質。

(唐小兵:《<千萬不要忘記>的歷史意義——關於日常生活的焦慮及其現代性》,唐小兵編《英雄與凡人的時代》,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學建議】

1以《千萬不要忘記》中丁少純為例,談談你如何理解摘要3和拓展練習3中的觀點。 2 觀摩《白毛女》的歌劇、電影、舞劇,討論楊白勞、喜兒和黃世仁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演變情況,體會摘要1、2中的評説。

【拓展練習】

1《白毛女》的生成過程從傳説到歌劇,到電影再到舞劇,正如孟悦在《<白毛女>演變的啟示——兼論延安文藝的歷史多質性》這篇論文中所説的“怎樣來看待和研究‘革命文學’這個字眼所能包含的歷史現象???我在這篇文章裏所做的不過是為了提出問題,而不是給出解答。”這篇論文重要的意義倒不在於對《白毛女》做了全新的闡釋,而在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文學新的思路和視角,請查閲九十年代之後對《白毛女》的評論文章,比較這些文章不同的研究視角,並指出各自的利弊所在。

2 圍繞着《千萬不要忘記》這部劇作,從六十年代開始到現在,評論也是眾説紛紜,請查閲相關的論文,對此評價史做一個簡單梳理,並談談你如何理解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

3《年青的一代》和《霓虹燈下的哨兵》這些劇作毫無疑問“體現了時代精神,傳達了時代的脈搏”,同時還“表達了政治激進派這樣的意圖:賦予‘沒有槍聲,沒有炮聲’的

生存環境以嚴重的階級鬥爭性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義,因而實現把個體的一切(生活行為的和情感心理的空間)都加以組織的設想。”(洪子誠在《當代文學史》)請結合具體劇作,談談你對此評價的理解。

關於《白毛女》

※喜兒形象簡析。

喜兒是《白毛女》的主人公。美麗天真,勤勞純潔,跟父艱難度日,父慘死後,受到黃世仁家殘酷虐待,激起仇恨、反抗怒火,逃進深山,以驚人毅力苦熬歲月,等待報仇一天。雖已滿頭白髮,終於迎來“太陽底下把冤伸”的一天。

她的悲慘命運,是舊中國廣大農民,特別是婦女的苦難典型,她的頑強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國農民在惡勢力下不屈不撓的反抗意志和復仇願望。

※楊白勞形象簡談。

楊白勞是喜兒的父親,是與喜兒相對照的形象。他勤勞善良,對生活要求很低,年關躲債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雖看清地主等的反動本質,卻看不到出路,沒能反抗,賣女後,痛苦自殺。

他的形象告訴人們:勞動人民不奮起反抗舊制度,非但不能改變苦難的命運,反而會被舊社會所吞吃。

※《白毛女》在歌劇藝術形式上的獨特創造。

《白毛女》是詩、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劇。

第一,歌劇情節結構,吸取民族傳統戲曲的分場方法,場景變換多樣靈活。第二,歌劇的語言繼承了中國戲曲的唱白兼用的優良傳統。

第三,歌劇的音樂,以北方民歌和傳統戲曲音樂為素材,並加以發揮創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劇音樂的某些表現方法,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第四,歌劇的表演,學習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手段,適當注意舞蹈身段和唸白韻律,同時,又學習了話劇台詞的念法,既優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而這段歌詞,是故事開始時,老楊給女兒買來一條紅頭繩,喜兒樂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劇本最初發表時是一個象徵性的、富於生活化的題目--《祝你健康》經過1963年北京匯演之後,改為《千萬不要忘記》。劇本表現的主題是資產階級對青年一代的爭奪,其焦點集中在電機廠青年工人丁少純身上。丁少純婚後同妻子姚玉娟和姚母生活在一起。姚母曾做過鮮貨店的老闆娘,她的生活方式被認定為具有強烈的資產階級傾向,講究吃穿,並直接影響了丁少純。姚母在劇中實際上就是一個資產階級/城市慾望的符號,她對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構成了威脅。丁少純在姚母的影響下逐漸墮落,對"物"的追求慾望逐漸膨脹,從熱衷於吃穿發展為下班時間打野鴨子賺錢。這一墮落導致了嚴重後果,以致於上班時間魂不守舍險些造成重大事故

與丁少純形成對比的是先進青年季友良。作者通過這一形象"回答了青年普遍遇到的一些問題,這就是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愛情,如何對待友誼"因此這一形象被認為是具有"思想深度"的。與丁少純相比,季幾乎沒有個人生活慾望和私人空間,他對社會的流行思想堅信不疑。當他得知丁少純在打野鴨子後與姚母有這樣一段對話:

季友良:姚大娘,少純要是少打幾隻野鴨子,就能換來很多很多的錢!

姚母:少打野鴨子怎麼能換錢?

季友良:你聽我説呀:我們研究的這種並頭掛錫的方法要是成功了,能大大提高發電機的質量,減少停電修理的次數,一台七萬二千瓦的發電機,少停一天電,就等於多發出十多萬塊錢的電,兩天就是二十萬!

姚母:能劈給你幾萬?,

季友良:(笑)不用劈。都是我的。也都是你的。

季友良的思想也是當年鼓勵千百萬人衷心擁戴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思想,"都是我的,也都是你的",沒有具體的所指,它與每個具體人的消費使用或支配並不發生具體的聯繫。但在這裏非常明確的是,"共有"的思想是道德的,"私有"的是可恥的。

對待愛情,季也是當年流行的"愚漢"形象。他愛丁少真,也追求她。少真邀請他去看球賽,他極認真地"特意記在本子上",但他對工作的迷戀忘記了情人的相約。以此來凸現人物內心的高尚,也隱含了淡化私人慾望的道德化意圖。劇本還肯定了季向丁海寬彙報丁少純缺點的"原則性",並被看作是季維護、珍惜友誼之舉。

通過對劇中人物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對青年一代的爭奪,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龐大陣線(丁爺爺、丁海寬、季友良等)對城市弱小資產階級(姚母)的鬥爭,它預示了鬥爭必然取得勝利的結果。但這一預設的"路線鬥爭"的合理性是需要討論的:第一,作者急於迴應意識形態的要求,誇大了生活的道德化性質。叢深在談到劇本主題形成的文章中曾自述説:他原先擬定的"批判習慣勢力"的主題,在學習中找到了新的途徑,主題得到了深化。這一深化使戲劇的"矛盾衝突不斷加劇升級,人物關係愈趨緊張複雜。"但這種人為的、刻意營造的複雜關係卻幾乎完全改變了人物評價的取向。丁少純打野鴨子用的是工餘時間,一個人有權支配屬於個人的非公共時間;季友良是技術革新愛好者,他不分晝夜在車間忙碌,願意犧牲個人生活,自有他選擇的自由。但作者在這裏顯然是倡導一種人與社會、公共時間與私人時間" 建立起意義的連續性",或者要求個人生活的透明性。他旨在告訴觀眾,一切私人性的慾望,即便體現在日常生活上,也是可恥甚至是可怕的、不道德的。人對"物"的慾望必然導致道德的墮落進而危害社會。丁少純思想的逐漸演化,最後險些釀成大事故,喻示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季友良從廢品堆中找絕緣雲母帶,也是對"物"的迷戀,但他是為車間、為公共社會聚斂財富,因此是高尚的;而他拒絕車間工會給他的困難補助,表明的恰恰是對個人"物慾"的拒絕。季的生活完全同公共社會聯繫在一起,他的生活是可以自豪地向公共社會訴説的,因為他是"道德"的。 / s" za* q,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