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岡仁波齊》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岡仁波齊》觀後感【多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一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片,但更像一個紀錄片,據瞭解資金投入僅有300萬元左右,票房卻已超越一個億。影片震驚心靈的兩點:一是漂亮的西藏景色,二是純淨的藏民的心靈。

西藏是一個自然漂亮、獨特而又神祕的區域,那裏荒蕪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原野,豐茂的綠林,高聳入雲的雪山;與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畫,睿智的喇嘛,真誠的信徒……攝像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以清新好看的鏡頭語言將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觀逐一呈現給大家。

故事從一個説走就走的朝聖旅程開始,待產的孕婦、年少的女生、青澀的少年、負罪的屠夫、年邁的老人,一般的牧民,每一個人都有着不一樣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期望,只不過幾句容易的商量,無畏路程的遙遠、過程的艱辛,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出發,彷彿上鄰村串門一樣,一路長頭,磕向千里以外的聖地。

路途中的幾個鏡頭印象極深:碰到積水,一句“咱們磕過去吧”,全隊職員毫不猶豫,依次撲進冰冷的水中。拖拉機頭壞了,人工拉車本已非常疲憊,但他們仍一如反顧地走回來再磕。孕婦生完孩子,沒所謂“做月子”的身體恢復,直接返回朝聖的隊伍。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對佛的真誠,對聖地的嚮往。

據瞭解劇組在拍攝時,遇見一輛旅遊大巴,車上彷彿有40多個人,擦肩而過,就在一霎那間,他們看到那部汽車掉在江裏邊。生命的存在僅在剎那之間。

製片人李雨林在《拙見》採訪中説:“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關乎宗教,但每一個人都有我們的信仰,只不過信仰的東西不同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達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為的人。而假如每一個人都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天來活的話,大家就不會再去糾結於生活中的得失、榮辱和苦樂,心中只有現實的寧靜、純淨的嚮往。

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二

今天是第二次看《岡仁波齊》。上次看是一年前,同樣是看完感動得一塌糊塗,對“信仰”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嚮往。但一年過去了,除了生活給予的教訓,讓人無奈地接受某些現實,調整心態平撫情緒,繼續每天平淡無奇的日子外,似乎別無更多的改變。

但心中想過、念過的東西,就成了思想的一部分,雖然會遺忘,在不經意的時候有時又會漂浮在眼前,作為寬慰自己,或未來可以憧憬的一部分。或者説,當回想起曾經希望憧憬過的場景時,竟然也會產生一種自己似乎已經歷過的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和自己很久之前曾經親身經歷的真實事件似乎一樣真實又飄忽,似夢非夢。如果沒有照片或同行者佐證事實,或有人偽造事實專門合成了你在某現場的證據,又如何確定自己是在現實還是在夢境?自己的感受還是幻覺?

今天第二次看《岡仁波齊》。看之前我覺得似乎已經忘掉了電影的大部分內容,但在看的過程中,像第一次一樣的震撼減弱了許多,有許多場景似乎覺得和老熟人一樣:就是這樣,本來是這樣。

第一次看,我像一個旁觀者,心裏迫切地在問“然後呢?”,情緒一直被劇情所牽引。第二次看,我似乎成為一個同行者,小姑娘、老爺爺、小夥子、孕婦、拖拉機手、屠夫,我似乎和每一個心有惺惺的人有了眼神的交流。但我並沒有風餐露宿、飢寒交迫的肉體痛苦,沒有腰痠背痛、腳底打泡的身體記憶,有的,只是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人説,當演員挺好,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裏,體會不同的人生。那麼,當坐在家裏或者影院觀影時,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當玩虛擬現實的遊戲時,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那些癮君子在吸毒後,進入極度的亢奮狀態,產生幻覺,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將來,有了虛擬性愛,同樣也在體現不同的人生呀。對了,這叫做精神出軌,是對自己愛人的背叛,因為真正的愛情是專一的、存粹的、獨佔的。但這一生一世,此時此刻,不需要專一嗎?可以容忍心在別處嗎?自己的生活過不好,心裏總在嚮往着別人的生活,自己的主角不做,偏要做觀眾。

理智似乎是個好東西,讓人能夠權衡利弊,算計出何時、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這一切,都需要長期、艱苦地學習。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厭倦、懈怠,會有逃離的想法,需要有一個夢境,來給予生命一個喘息的機會,或許這也是書籍、影視的意義之一吧。

《岡仁波齊》中的朝聖者,平和、執着、樂觀,團隊中沒有抱怨,沒有糾結,沒有放棄,沒有人性中任何消極的表現,2000多公里,九死一生的經歷,看似有了信仰的力量,一切顯得風輕雲淡,這是怎樣開掛的人生。這是造夢師造出來的夢。她似乎不遵循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規律,為一點小事糾結、為一些小利反目、為細密而粘連的網所纏繞。

“夏蟲不可以語冰”。儘管跟隨一程,要理解朝聖者的世界,終究需要自己親自上路。

岡仁波齊觀後感作文 篇三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夢十年,終於得以成行。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猶記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時的呼吸困難,到達那曲時下車點煙,幾十個人點了十分鐘都打不着火,大風把原本稀薄的空氣吹散。車窗外的藍天白雲彷彿觸手可及。你若問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説去了才知道,應該比掛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強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風光在進入相機後,電影就已經不需要構圖佈景來維持美感。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選擇大面積遠景和中遠景的拍攝獲得景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明信片。

初到拉薩,便見識了朝聖者的虔誠。

每日108圈,或繞着布宮,或繞着大昭寺。電影中展現的就是最真實的朝聖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繼續朝聖。老人逝去便逝去,咱們繼續朝聖。導演並沒有刻意去展現信仰有多麼神聖,多麼牛逼。它就在那裏,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們為何信仰,卻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參悟零星。

經過兩天的適應後,終於決定去珠峯大本營打個卡。一路上的顛簸曲折讓你只能對自己開解,一切都是為了最好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錯過了羊湖藍寶石般的湖水之後,到達珠峯大本營,並且拍下了我攝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張銀河。

好景不長,沒想到兒子的高反嚴重到根本不敢告訴我,自己買了車票準備溜回拉薩。在全團隊員的勸説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殺,他終於被遊戲的樂趣戰勝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於真善美埋藏於內心,有的人卻把信仰寄於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幣。燒香算命拜佛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只有內心的真正強大才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風雪。

一心向往的納木錯也由於風雪被耽擱了,沒法拍到銀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納木錯的湖水清澈還是朝聖者的內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愛的目光。

電影並沒有講述什麼故事,如果老朝聖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兒的誕生,這是一個故事的話,那麼確實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循環,大概是“相逢近道乞還山,公乞還山便得還”最好的表達了。

片子整體的沉悶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看罷了之後會讓你悵然若失,卻又彷彿有所得。片子的最後老朝聖者死去後,年輕一輩的朝聖者明顯磕頭更虔誠,不再走路多磕頭少,不再彎不下腰額頭不着地。但又彷彿老人的死並沒有帶給他們什麼觸動。故事最後朝聖者們來到岡仁波齊,但導演卻刻意沒有表現如何在這兒轉山,講而不表最後做到絕妙。而是借了一句兒歌告訴我們,只追求結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無法參透朝聖真諦。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去了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