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2021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5W

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2021精品多篇

四史思政大課觀後感 篇一

從小到大的歲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句話一直縈繞在耳邊,像歌詞也像一種歲月標誌。自1921年建黨以來,多少共產黨的能人志士犧牲在革命的路上。共產黨人一年又一年的犧牲名單上,讓回顧這段歷史的我們見證到了什麼是最徹底的愛國者,什麼是民族利益最堅定的捍衞者。建黨28年的時光,共產黨人,毛主席帶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新中國的建立經歷了血雨腥風,而我們生在和平的年代,又能奉獻出什麼呢?我一直思考着這個問題,找尋着自我價值。幸運的是,我們這一代95、00後也受着時代的感召,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時我們20多歲,到第二個百年目標我們也不過50歲,可以説全過程參與了這場建設,一想到這點,中國的未來與我們有關,身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

四史思政大課觀後感2021範文 篇二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社會的改造便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在今天的課堂上,專家們分不同階段、篇章為我們講解了500年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不斷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史中汲取養分,持續壯大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有曲折艱辛、也有收穫,中國共產黨通過代際接力,促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數次偉大飛躍,形成了符合自身實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和發展性。

為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特別是從文化的高度進行新的認識,是社會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通過回顧世界500年社會主義發展史,會重新喚醒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的認知,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同上一堂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 篇三

梅雨漸漸,七月清涼。遙想100年前_的開天闢地,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代化中國,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祖國的繁榮和人民的安康嘔心瀝血。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心懷感恩,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在黨的生日的特殊日子裏,我也以一個“新人”身份談談共產黨員的情懷。

新黨員,全心全意做好服務工作,為羣眾之事盡全力。作為一個上個月剛剛從預備期轉正的“新黨員”,一直以來我都以一個正式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無論學校中的志願活動還是所在社區的普法宣傳,我都將自己的專業與社會羣眾的需求相結合,儘自己的全力讓服務對象滿意。在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間,我也作為社區卡點的志願者,在黨員先鋒崗和黨員同志們戰鬥在第一線。現在我成為中共黨員的一分子,我會堅持一直以來的服務精神,將為人民服務始終銘記心間。

新公僕,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集體之事拼實力。身為一名剛離開高校的應屆研究生,對於工作與學校的銜接問題我在做全力調整,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而且作為選調生,今後深入田間地壟,能力及適應性都會面臨困境。但每當我想到陳望道、楊東海等優秀黨員同志條件艱難依舊為黨為人民奮鬥,我頓時感覺身上的力量無比強大,有了應對挑戰的勇氣與決心,這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力量正是共產黨長久以來積澱的品質與特徵,值得我始終學習並踐行。

新時期,再接再厲培養黨性修養,為自我提升下狠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年。雖然面臨新冠疫情,但作為一名黨員,我始終堅信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的正確性,同時也努力提升自己的黨情認識和黨性修養,並在工作中牢記使命,將自己所學專業運用到日常工作中,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青年,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品格意志也是我必須要鍛鍊的,要主動放棄“舒適圈”去到羣眾最需要的地方,真正為羣眾做實事,不能有畏難情緒,而是學會勇擔重任,品格的歷練也是決定一名黨員信念堅定與否的關鍵要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滄海桑田,復興可待。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之際,很幸運即將見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同時我也看到了幾代人為之付出的艱辛。我願燃盡我所有激情與汗水,為黨的發展和羣眾的美好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史思政大課觀後感2021範文 篇四

前三堂思政大課帶領我們領略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光輝歷程。百年“黨史”讓我們瞭解到革命先烈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前輩用意志和努力鑄就的輝煌,進一步堅定了信仰,明確了方向。70多年的“新中國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探索史和建設史。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接續奮鬥,在社會主義探索之路上創造了一個個輝煌,也克服了種種艱難。這段輝煌而曲折的歷史激勵當代知識分子珍惜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將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付諸日常學習和工作中。40多年的“改革開放史”,新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戰勝了各種風險挑戰,不斷與時俱進,永葆生機活力。

“四史”中社會主義發展史是時間跨度最長的,社會主義500年的發展史,追根溯源,讓大家從源頭上弄清楚社會主義從哪裏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裏來。更深入理解中國是怎樣歷史地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是怎樣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怎樣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更加珍惜、始終堅持和不斷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腳踏實地、建功立業是當今年輕一代的靈魂追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要實現這一崇高理想,每個人都要勇擔應盡之責,為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忘我奉獻。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今的年輕人只要踏踏實實在本職崗位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專心致志在平凡的崗位上“建功立業”,就一定會走向成功,創造輝煌。

四史思政大課觀後感2021範文 篇五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們走向未來的科學指導思想。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僅要認真學習領會,而且還要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營養。

社會主義發展史是我們學習社會主義的切入點,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記錄了中國社會主義的艱辛歷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篇章。通過學習這堂課,我深深明白,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要更好、更快、更穩地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22思政大課觀後感2700字 篇六

以青春為底色,我們用青春告白祖國!

——題記

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一路成長,見證中國的發展。20年來,我用青春見證中國的繁榮昌盛;祖國用強大臂彎,護我無憂無慮,天真無邪!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深刻學習了大會內容,貫徹領悟大會精神!本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大會總結道“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於鬥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它不是從書本上抄寫下來的,不是從別的國家借鑑來的,而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的代價而得到的,藴含着成功和失敗,凝結着鮮血和汗水。充滿着智慧和勇毅,是我們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更是我們黨引領中國未來的科學指引!

百年以來,啟航看中國,看英勇的中國人民,砥礪前行,從容自信。看此刻的中國,昂首闊步,收穫喜悦!

五四運動一百週年,我們緬懷先烈,致敬英雄。

1920年臘月23日,那一天是農曆小年,在海河的河岸上,站着兩位先生,身着長衫,戴着圍巾。河岸上,到處都是逃難的災民,寒冬臘月,這些災民缺衣少食,瑟瑟發抖,哀鴻遍野。兩位先生被眼前的情景震驚了。兩位先生含淚舉拳宣誓,“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我願意奮鬥終生”!這兩位先生的名字,我們耳熟能詳,他們就是——李大釗、陳獨秀先生。

1927年,李大釗先生被反動軍閥殺害於北京,時年僅38歲。敵人絞殺三次,歷時28分鐘。當先生的死訊傳到每一箇中國人耳中時,悲痛之情渲染了祖國大地。“為中國尋找一條救國之路,乃是我李大釗畢生所求”!先生鏗鏘有力的説道:“100年以後的中國,必將證明我的觀點,中國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之振興,社會主義,絕不會辜負中國”!先生宣揚馬克思列寧主義,向當時處於思想蒙塵的國人,吹向振興中國的風。先生您看,100年後的中國,這盛世,如您所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中國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選擇的必然結果!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民主、富強,達到小康!

今天的中國,國富民強。徹底打贏攻堅脱貧這一仗!

今天的中國,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一本《鄧稼先傳》,令我淚如雨下,泣不成聲。這本書的作者叫許鹿希,她的名字或許你從未聽過,但她的丈夫,你一定認識。她的丈夫就是她書中所撰寫的主人公——“兩彈元勛”鄧稼先。34歲的鄧稼先告別了妻子、4歲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隱姓埋名,義無反顧地走向大漠荒煙。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們,讓勝利的衝擊波一次次從西部的大漠傳遍全世界!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一個全新的中國!1985年,許鹿希等待了整整28年後,鄧稼先終於回來了!此時的他,是一位61歲的白髮老人,是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此刻,他的生命僅剩下最後的363天。止疼針從一天一針到一小時一針,而他的工作仍未停歇。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永遠的離開了。臨終,他留下最後一句話“死而無憾”!在鄧稼先去世後,許鹿希追尋他的足跡,走遍全國,採訪了100多位他的“同路人”。歷史總是有太多令人心疼的巧合,《鄧稼先傳》出版的時候,距離鄧稼先離開,剛好又過去了28年。前28年,等待;後28年,追隨。“時光用一種殘忍的温柔,帶着我走向你可歌可泣的人生”許鹿希的一句話,令我泣不成聲。56年,近乎半生的光陰,去等待,去追隨,這樣的愛情令我動容,令我欽佩!書中,一張戈壁灘上遮得嚴嚴實實的照片,讓我看到,鄧稼先先生驚天動地的功績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驚心動魄!許鹿希沒有追問過鄧稼先究竟在做什麼,也從未埋怨過長達28年的等待。全書中,只有對鄧稼先及其戰友們的讚揚,只有對他們所從事偉大事業的再現和謳歌。他們故事的背後,是中國千千萬萬科研工作者家庭的縮影。看完整本書,我久久無法釋懷。我被鄧稼先和許鹿希的愛情所感動,被科研工作者的無私無畏所震撼,更被科研工作者用生命所踐行的“奉獻到傾盡所有,奮鬥到至死方休”的宗旨而感動。

今天的中國,科技發達。航天技術再創新高,神舟飛天,玉兔登月,北斗環繞……

今天的中國,用科技創新,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

今天的載人航天工程設計人員中,航天天團的中堅力量平均年齡只有35歲,這也是讓世界各個航天大國為之震驚的!

今日之責任,全在我少年。

2020年的疫情,來的措不及防。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功抗擊疫情,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參加抗疫的醫務人員中,有近一半是90後與00後,他們有一句話,感動了中國。“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哪裏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羣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着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怕犧牲,展現出青春激昂向上的精彩,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希望。啟航看中國,看英勇的中國人民,砥礪前行,從容自信。看此刻的中國,昂首闊步,收穫喜悦。2020年,中華人民萬眾一心,披荊斬棘,青年一代用使命和擔當,再次書寫了中國傳奇,彰顯了中國力量。

作為新時代一名農學學子,我一直在思考誰來養活中國人?在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下,耕地不足、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因素均不同程度的限制糧食生產,然而中國僅用全球7%的耕地生產了全球24%的糧食,還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並且在主糧種植領域,創造了多項奇蹟。“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這句話出自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專業領域令我欽佩的即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老先生,袁老培育的雜交水稻無疑是水稻研究史上的重彩華章,其不僅具有客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與促進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不斷的科研攻關成為科學家的使命,截止目前,袁老種植海水稻的期望也不再是天方夜譚。2020年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通過不斷優化農業結構,合理進行區域佈局,全國糧食總產實現17年連續豐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逆全球化與疫情的雙重影響下,糧食問題再度成為國際熱點,我們唯有牢記“飯碗要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新一代農學學子應通過發展智能製造等新技術,反哺農業,加強農業科研,提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通過“中國智慧”破局當下的全球糧食難題。

胸懷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

少年時,讀過一段話,畢生難忘。今時,我明白了我讀書多年的初衷就在於此。為天地立心,繼往開來;為生民立命,彰顯大愛;為往聖繼絕學,接續文脈;為萬世開太平,家國情懷!

中國青年,用青春向祖國告白!將青春貢獻給祖國,將最美的年華奉獻給科研和中國的未來。前行的道路,我輩定會堅強,不畏艱難,擔起重任,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這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