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是什麼》讀書報告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18W

一、巴贊關於電影現實主義的必然性的論證

《電影是什麼》讀書報告

安德烈·巴贊是電影現實主義大師,而他探討電影時既不脱離影片作品空談理論,也不僅僅拘泥於幾部影片。巴贊首先從哲學層面入手,從電影本體論的高度進行了關於現實主義的論證——他從心理角度探討藝術發展史,追溯到15世紀,發現繪畫藝術自透視畫法產生後有了兩種追求:其一,在純美學範疇,繪畫追求表現精神實在,形式的象徵含義超越實體;其二,在心理情結上,繪畫藝術符合木乃伊情結,追求用逼真模擬品代替外部心理世界,追求幻象。藝術中的現實主義論爭就源自美學和心理學的混淆:前者既具體又本質地表現客觀世界(真正的現實主義);後者追求迷惑視覺的幾可亂真的幻象。而攝影由於其能打破時間侷限的特點比繪畫藝術更好地達成了擬真效果,因此攝影的出現使繪畫、造型藝術擺脱了藝術的現實主義與追求擬真幻象的糾纏,從此人們可以通過攝影欣賞大自然的擬真、再現,也可以欣賞完全不同於自然的繪畫。至此,巴贊得以切入他關於現實主義的論證——攝影的形似範疇使攝影的美學潛在特徵在於揭示真實。

同時,巴贊通過梳理電影科技發展史,也同樣證明了自己的觀點:通過列舉推動電影技術形成、成熟的人物,可以發現真正促進電影形成、發展的不是科學家,而是帶有熱切幻想預設的一羣人;通過梳理攝影形成之處的那些試驗,可以看到攝影在技術材料等條件極其不完備的情況下已經在一些人的腦海中有了高目標的預設。因此巴贊推論:經濟基礎與意識形態上層建築的決定關係實際上在藝術層面應該顛倒——電影在起源時已經確立了要建立完整世界的目標幻想,只是一直受到物質技術的限制而已。這也就是説電影產生之處已經天然有了其目標:建立一個完整世界,一個與現實並行而可供觀眾進入的世界。

既然已經論證電影現實主義的必然性,我們就不得不落到實際操作的層面看巴贊是如何實現電影的現實主義的。時至今日,人們提到電影不由自主會聯想到的一個名詞必然是蒙太奇。在蘇聯的愛森斯坦大力推崇蒙太奇手法時,巴贊卻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自己對蒙太奇的反對。

二、關於實現電影的現實主義的具體操作討論——蒙太奇的使用與限制

譯者崔君衍先生總結道:“本體論現實主義是巴贊電影理論的原點”[1]。在評論探險類電影時,巴贊高度讚揚真實拍攝的《永恆的寂靜》和鏡頭零散的《康-蒂基號歷險記》,而對運用特效、模型的《未歸的冒險》予以批判,認為後者只是玩弄了一些小把戲,“重新搬演本質上不能復生的情景”[2]。在評價海底冒險電影《寂靜世界》時,巴贊也同樣表現出自己對“真”的追求,在他看來,通過電影導演刻意安排組織的鏡頭顯然不如意外拍到的抹香鯨動人心魄。巴贊之所以這樣評價上述電影鏡頭,正是出於他一貫的電影理念——影片的真實感是電影最大魅力之所在。“忠實體現被測事物的原貌和意義[3]”而非以拍攝技巧欺騙觀眾才是探險紀錄類影片所應承擔的責任

而在評論《白鬃野馬》《紅氣球》《異鳥》等不同程度帶有稚氣的故事影片時,巴贊同樣提出了使用蒙太奇的種種限制——在他看來,導演應該追求的是“故事的影像”而非“影像講述的故事”[4]。無論電影講述的內容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故事,導演都應力求讓觀眾感到真實。如果觀眾面對影片必須和文學作品的讀者一樣,大力發揮自己的聯想、想象能力,才能在腦海中自行補足一個完整的故事,就體現不出攝影與文學的不同了,攝影獨具的給人真實性美感的優越性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巴贊強調:在幾個元素同時存在的時候,蒙太奇應該被禁止。與之相對的,搖拍技術則能夠更好地讓觀眾相信這個場景的真實性,從而更將自己置身於影片中的世界。

在無聲電影時代,電影通過蒙太奇等手段詮釋它所再現的內容,蒙太奇暗示時間、空間的轉換,暗示事情發展的邏輯順序,甚至引導着觀眾的心理變化。而巴贊認為,這樣的手法有時會抹去現實的多義性。現實的迷人之處正在於它的多義與模糊,如果用蒙太奇去引導觀眾,就使影片失去了其魅力。因此巴贊盛讚景深鏡頭,因為觀眾有了自行選擇關注焦點的權利,他們在觀影時需要動用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潛在的技術手法誘導,這樣一來,同一部影片展現給觀眾的內涵也就變得多樣起來。

巴贊並不完全反對蒙太奇的運用,事實上,也不可能有電影做到完全避免蒙太奇的使用。巴贊反對的是改變了客觀事實的蒙太奇手法。以庫裏肖夫的著名實驗為例,當一張面無表情的臉分別和嬰兒、湯盤與喪禮聯繫在一起時,觀眾會對錶情產生不同的判斷。巴贊認同的是另一種蒙太奇——在全景鏡頭中,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已經交代清楚,這時再切入特寫,以反映人物的心理。這樣的蒙太奇首先客觀描述了現實,再突出一部分內容,在巴贊看來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總而言之,巴贊對蒙太奇的種種反對和限制,都出於他對電影的定位——給觀眾以真實感,創造一個觀眾能夠進入的世界。在蒙太奇和景深鏡頭、長鏡頭之間,巴贊強調了後兩者以期達成他完整世界的神話。

三、小結

在論證電影現實主義的必然性時,巴贊從心理角度和科技角度梳理了電影藝術發展史,從本體論的高度提出了電影應該為觀眾創造完整世界的論證,兼顧理論與電影發展的事實;在討論實現電影真實感的具體操作時,巴贊認為,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故事片,都不應該運用蒙太奇欺騙觀眾,而應讓觀眾聯想並進入另一個現實的世界。因此他強調鏡頭要忠實記錄被測事物的原貌和意義,要呈現故事的影像而非影像講述的故事。同時,由於現實的迷人在於其多義性,巴贊提出不應該用蒙太奇抹去現實的模糊性,而應更加提倡景深鏡頭,讓觀眾更積極地觀影。

【參考文獻】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崔君衍譯),2008年11月第1版,文化藝術出版社。


[1]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崔君衍譯)譯者前言第5頁,2008年11月第1版,文化藝術出版社。

[2]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第24頁。

[3]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第30頁。

[4]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