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名著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37W

名著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名著讀書筆記 篇一

法律,作為人類社會協作水平提高和契約精神覺醒的產物,始終伴隨着人類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發展,由此,法學也以其專業性和龐雜性而始終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

也正因為如此,法律書籍一般以研討型與理論性為主,導致多數的學科外人士甚至相當數量的法科初級生在閲讀法學書籍時會出現不明所以、理論混淆等多種問題的產生。

最近一段時間,我有幸拜讀了馮象先生的《政法筆記》,這種以隨筆性質闡述基本法律問題的形式無疑是法學書籍中的一朵奇葩。馮象先生以幽默辛辣的筆觸系統明確的闡述了諸如人權、貪腐等社會熱點問題,即使是在接近二十年後的今天讀來,仍然讓人回味無窮。

“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切夫曾經如是説道,一本書之所以稱為好書,是因為它能在人們閲讀之後帶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和思考,而《政法筆記》無疑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將從兩個問題的不同角度來闡述並討論本書所帶給我的啟發。

一、中外法學書籍現狀問題

馮象先生在弁言部分提到一個很有意味的問題,在法律制度健全的美國,法律書籍在書店中所處的地位並不高甚至有些不受人待見,僅僅只存在一個書架,而在法律制度尚處於完善期的中國,法學書籍是大熱書籍,市場十分火爆。那麼這説明什麼呢?這是否就足以證明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就比外國人要強呢?

中外法學教育因為其社會制度及社會現實的不同,存在着許多不同的方面。美國的法學教育多集中於研究生階段,這一制度充分考慮了法學這一學科知識的龐雜性與複雜性,在使法科生擁有各門類最基本的常識與基礎知識之後,充分研究社會現實,使法科生更易於接受深奧晦澀的法學知識。而在中國,為了照顧歷史狀況和適應黨建設法治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國的法學教育多集中在本科階段,這一制度的好處在於大大提高了法學人才的數量,提早了法科生進入法學領域的時間,儘早的進入社會。但缺點也是明確的。,我國本科階段的法科生剛剛從應試製度下的教育中脱身,素質教育接受並不完整,接觸深奧的法科知識也就比較困難。

由此可見,美國的法學書籍多隻是為在研究生階段接受法科教育的專門人才而寫作的,而在中國,法學書籍則多是以宣傳與教育為主,在政策號召和推動下,法學書籍必然大賣。

二、中國現行憲法的漏洞及社會運用中的問題

中國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起到母法和主幹的作用。但由於歷史問題和社會現實等多方面的影響,我國憲法事實上並沒有起到上述作用。馮象先生敏鋭的捕捉到了這一問題的存在,在《政法筆記》中進行了多次的探討,下面我將選取《它沒憲法》這篇文章進行論述。

憲法作為各基本法律的基礎和母法,應起到明確公民基本權利與限制權利範圍的作用,但是在我國,現實中憲法多起到的是一種政治宣傳與明確的作用。《它沒憲法》中舉到一例:毛集鎮石河村二百零七户農民訴毛集鎮政府加重農民負擔案,在此案中,很好的反映出了我國現行憲法的漏洞,我國憲法規定,行政訴訟的對象是某一具體的行政行為,而對於行政命令並無申訴權利,這就導致了農民在保護自身權益時無法可依的情況出現,而在我國憲法中,也並沒有明確行政命令的違憲審查權能否由法院行使,這就導致了法院無法宣判只得求助於最高法的司法解釋。可以説,這一個案件是中國現行憲法漏洞的集中體現。

對於大多數如我一樣剛剛步入法學殿堂的學生來説,最需要的是明確基本法律概念,熟悉基本法律常識,改正長期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錯誤法律意識。而在這一時期,過於深奧的專業書籍並不能夠適應我們的這一需求,而《政法筆記》通過一個個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而循循善誘,步步制導,引導出一個深層次的法學問題並鼓勵讀者自己思考,這種寫作方法與教育方式,對我們的意義無疑是重要的。

名著讀書筆記 篇二

大一,大二時,我將精力過多的投入到了英語當中。初次接觸法理學,實在是枯燥不堪,加之所用教材為人大版孫國華編寫,閲讀之後卻不知所云,後轉入讀張文顯的法理學,仍然有一些讓我費解的地方。當時雖然對法理學稍感興趣,也是基於其與以前喜歡的哲學有幾分想像。偶爾在圖書館看幾篇法理學的論文竟能投入進去,便有學法理的意向。後逐漸接觸一些部門法,發現作為基礎學科的法理學知識之欠缺,使我有重新拿起了法理學教材,越來越明白法理之重要性,也逐漸培養起學法理的興趣。當我有心去讀法理方面的著作之時,卻又不知該從何看起。

在老師推薦書目中其中找了本最薄的《大陸法系》來讀,竟被書中所提到的“理性”,“民族主義”弄得一頭霧水。偶爾看到樑慧星教授寫到關於讀書的推薦,意思大概是説如果讀書過程中讀了後文而忘記前文等於沒讀,想想自己的讀書經歷鬱悶了很久。

讀過《西方法律思想史》後,自問有何收穫,只是初次瞭解法律如何在外國的土壤中成長,偶遇經典之句,聯繫現實社會,慨歎智者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抄錄下來以備後用。僅此而已。

後讀《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對博登海默用超多篇幅去介紹西方法理學發展的歷史表示不解,書中總會引用一些原著的原話,有些語言晦澀難懂,我也總會再翻譯成自己的話,批註在書旁,亦或寫上自己的理解。如,對詭辯派論者安堤弗認為“任何人只要違反自然法則就必定會受到懲罰。但是,如果一個人違反國家的法律而為未被發現,那麼他就不會受到懲罰也不會喪失名譽。”所以我對這句話的評價是:“詭辯派的思想總是具有創新性,預見性,超前意識頗強,該句的價值在於放置在現今社會仍然適用。前一句中的自然法可理解為一種客觀規律,貼合發展觀;而後句看似與現實不符,卻是對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嘲弄”。這種讀書方法固然能夠讓我對一些名家的觀點記憶深刻,閲讀速度自然也會受到必須影響。

偶遇幾位研習法理學的師兄,經其指點頓悟不少。時至大三,總會對自己所讀書之甚少而焦慮萬分。但不管怎樣,這半年時間也是很有收穫,遂記下讀書筆記,以便學習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法,在數量與質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我一向所追求的。

名著讀書筆記 篇三

我最近讀了那本著名的《人間失格》。

“生而為人,我感到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給交往中的人帶來舒適的體驗,很抱歉自己獨立的思想難以苟同於眾,很抱歉沒能活出眾人價值觀所趨向的生活。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最後的最後,大庭葉藏平靜、釋然地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而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後,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了投水的方式,為他自己劃下最後的句點。

大概不同階級的人看這本書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小葉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揮霍享樂之後帶來的精神上的虛無。而我們,大多是平凡眾生,為生活焦慮,幾乎沒有閒暇的時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義。

對於前半部分的阿葉,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覺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識人間疾苦,煩惱着不知所謂的事情。越往後看,逐漸理解,我們沒有辦法拿自身的經歷去評價別人的苦痛。為生活也好,為身體也好,為與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沒有一種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對於當事人來説,每一種都能讓他生出放棄生命的想法來。

看完全書,我感覺到的阿葉至少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頭子,然後他不過活了二十七載。精神上與這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讓他少年白頭,用煙酒女人麻痺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經為這種人生感到悲痛,他們實實在在應該是自由的大師,卻被污濁冰冷的現實桎梏,變為水溝裏的臭石頭,眼看着自己污濁。這種痛苦,比死亡來的可怕。

又想到現在幾乎是個精神世界覺醒的時代,無數人在重複着這種痛苦。為社會感到悲哀。

名著讀書筆記 篇四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説明了讀書的好處很多。所以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許多書,其中一本《老人與海》是我最感興趣的一本。

書中的主人翁是一位老人,他住在一個小漁村裏,説了他常年出海捕魚為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一無所獲。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樣出海捕魚,在等待了許久,一條大魚上鈎了!令老人吃驚的是,這條大魚竟然比自己的船身還要長!憑着老人多年的捕魚經驗,要想捕獲這條魚就必須耗盡了它的力量。魚掙脱不開,便一直拖着小船遊。老人隨着這條魚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終於在老人的堅持下捕獲了這條大魚。他拖着魚往回趕,誰曾想,正是這條大魚引來了鯊魚羣,最終大魚被鯊魚吃得只剩下了骨架。老人這種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實人生總是有坎坷的,只有堅持了成功才會大於失敗。就像我剛剛開始學跳舞一樣,先要練壓腿和劈叉等一些基本功。那時還小,壓腿還不算困難,但劈叉就有點困難了。每次劈都要靠着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劈直一些。雖然十分艱難,但我堅持了下來,最終克服了這個困難。如果人生中一帆風順,沒有一件不順心的事發生,那我們也就不可能從這當中吸取教訓。但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一定不能輕易放棄,要努力要堅持,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在我們遇到困難之時,記住要堅持,勝利就在我們眼前。

名著讀書筆記 篇五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通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麼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

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悽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麼地方有一個乾淨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麼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污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

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温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最後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