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07W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一

當看到這本書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時,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個最近在網上流傳的有關於橘子的那個暗罵人的梗。偏巧這本《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曾經所寫下的那篇飽含父子親情的《背影》放今天變成了一句罵人的巧話。

“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句話雖然在國中的語文課本上就已經見到過,可是還是不知道被用來坑了多少人。這年頭若是你沒有認認真真的好好讀幾本書,真的是被人罵了不知多少次還不明就裏呢。所以説閲讀還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並且一定要讀經典之作,否則就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別人的笑柄。

順着當下國學興起的熱潮,也曾經湊熱鬧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的也買了不少書回來。不過不要説是完全閲讀理解透徹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沒有看完幾本。為什麼弄成貪多嚼不爛的局面?因為看不懂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好,可是也是幾百上千年前的產物了,説白了就是代溝太多太深,沒有個明白人來為自己指點迷津,單憑一腔熱血去琢磨,想要領悟其精髓,還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師來指點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一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經典常談”和“文藝十六講”。經典長談從最基本的《説文解字》開始講起,之後歷述《周易》、《尚書》、《詩經》、《春秋》、等我們熟悉名稱卻又不熟悉內容的經典國學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為我們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讓讀者明白如何去讀經典文學,輕鬆且順暢的瞭解國學經典中的精華部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是為什麼當下有許多人書看了不少,説起話來滔滔不絕,可一到下筆寫文章就驢頭不對馬嘴不知所云了呢?説到底還是對文字的掌控力不夠啊!在此書的後半部分《文藝十六講》中,朱自清先生將為讀者講述什麼是文學,教授讀者如何瞭解並欣賞文學與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學作品,一針見血的點出其中的精彩之處,講述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這一篇篇細緻詳實的文章帶領讀者去領悟文字創作的精要,在閲讀中學會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説到底,讀與寫,其實是彼此帶動,相互作用的。只讀不寫,難以真正的將感悟化為己用,只寫不讀又難以讓人吸取更多的內涵營養。關於如何去讀,如何去寫,朱自清先生在這本書中都已經為我們講了許多,至於能學到多少,就看個人領悟了。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二

沒有她的日子是孤寂的,沒有她的心靈是空虛的,沒有她的指引是無目的的前進,她是誰?——《讀者》,改變我,改變很多人的人。

剛剛去了書店,教輔書佔據了櫃枱,我半天摸不着頭腦,《讀者》跑去哪裏了,這樣來回了幾次,我都沒有看見她的身影,幾天了,想放棄了,直接訂閲吧。從人流裏鑽出去的時候,我瞧見了一個還從未細看過的角落,不由得走了過去,熟悉的金黃楷字,別具一格的圖畫,深藍的封面,我立刻有説不出的欣喜,趕緊抽了一本,好似怕別人搶去,踏實與親切的感覺,我難以形容,《讀者》!久違的《讀者》!永遠的《讀者》!讓我重新獲得了心靈的慰藉。

雨接連的下着,針針密佈在我的傘上,路人行色匆匆,我回頭看了看書店,出來了一羣又一羣的人,手裏是五花八門的書,沒有《讀者》樸實淺淡的封面。我笑了,隱沒在雨裏的笑,他們看到了分數與物質的財富,卻忽略了最真摯的,最純淨的心靈生活,但我擁有,我因此自豪,自豪我認識了《讀者》,一個好朋友,一生的朋友。

我帶着《讀者》走了好長一段路,把嬉戲留在了雨裏。我仰着頭,看天,灰濛濛的,雜亂的天,沒有任何東西遮擋的天,腳下滑,滑到了《讀者》的路上,封面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兩隻將要鵬翔的`天鵝,傍晚的黑色加重了湖水的深邃與憂鬱,一剎那,它成了一幅最美的畫,沒有雜質的畫,它就像《讀者》,勤懇的蜜蜂多年來不曾停頓的編織着一個美麗的夢,勞碌着一餐心靈的饕餮盛宴。

回首望,望不盡《讀者》腳下的天穹,翹首看,看不穿讀者永遠的愛。每日守候着同一個的理想的不同寓言,《讀者》孜孜不倦的教導着一輩又一輩的年輕人,給他們目標和方向,給他們一個温暖的世界。雖然世界在變,周圍在變,《讀者》的理念不會變,讀者的愛更不會變。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三

朱自清先生著這本《經典常談》,也許正是認識到了在他那個時代,我們過去的教育在某一個方向有所缺失,或者太超前,或者太落後——總之不在中間。朱先生在序裏説:“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這句話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受用的。不論是學生還是學者,平民還是教授,在求知的路上,人們總會錯過一些,迷失一些。而這本《經典常談》,正是引導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去“見識經典一番”的指明燈。

《經典常談》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將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彷彿列了一個書單。而他對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尋味。論《尚書》,他不徵引這部被稱為“中國最古的記言歷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卻不惜筆墨地敍述《尚書》流傳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爭的淵源,讓人不禁好奇,是怎樣的一部《尚書》,能在千百年裏演繹出如此驚心動魄的'史蹟。談《史記》,他也不拿那些流傳千古的列傳本紀説事,卻講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發憤,如何終成一家之言,在史記的大身影下畫出了司馬遷的小身影——他和《史記》一樣偉大。這也讓讀者不禁想去窺一窺那部“無韻之離騷”的華彩。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四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初代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分。這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對四書五經的獨有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全書共13篇主要包括《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裏》,《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還有系統性的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這本書,內容簡潔精闢,語言流暢不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還有這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較為強等。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文》因為文字不同,體現出了國家和民族的書面表達方式和思維是不一樣的。文字使人們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而且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讀完了朱子清先生的這本書後,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讀經典的意義。讀經典不僅僅是要學習知識而是通過閲讀古代經典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為了給希望讀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嚮導,指點閲讀的門徑,讓他們面對豪如煙海的古代典籍?至於茫然無措。

這本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更是白華文通俗流暢的典範,容易激發讀者閲讀經典的興趣,從而親近經典,瞭解經典。可以説是《經典常談》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不二之選。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如果你們喜歡閲讀經典書籍,我向你們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喜歡。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五

朱自清先生曾在《論大學國文選目》一文中説:“大學國文不但是一種語文訓練,而且是一種文化訓練。文從字順是語文訓練的事,辭明理達便是文化訓練的事。所謂文化訓練就是使學生對於物,對於我,對於今,對於古,更能明達。”

他認為應該把語文教育的目的確立在使學生了解本國固有文化並且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上,重視語文教育的思想性。認為語文教育既是語文訓練,同時更是文化訓練。這些表述雖然針對當時的大學教育而發,顯然對當今語文教育業有着相似的啟發意義。

而作為語文老師,我意識到,對於傳統文化,我積澱太少。利用暑假時間,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用先生的話説”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必須得慚愧地承認,即使本身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對書中提到的有些經典書籍我也未曾認真讀過。

讀過先生的《經典常談》,覺得似乎經典不是想象的那麼枯燥無趣,只是我還沒找到法門,沒有真正走到經典的大路上去。當然,我也謹記先生教海:”如果讀者唸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莖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讀了本書,我發現我關於部分經典的一些文學常識的認識是不準確的。比如,先生在介紹《説文解字》時提到的關於“倉顏造字説”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憑倉頗一人之力,創造出整個漢字體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話傳説,但我並沒有探究這個傳説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釋讓我覺得醒灌頂:“抬出一個造字的聖人,實在是統一文字的預備工夫。”

原來對待傳説,我們不光應該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這樣才能自己發現讀書的樂趣。他還指出,”史箍'是'書記必讀'的意思,只是書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錯誤認識。

先生的提出的一些觀點也為我提供了思考問題的新角度。比如先生在介紹《説文解字》時提出”形聲字才該叫做字,字'是'擎乳而漸多'的意思“,還提出”文字可以增進人的能力,也可以增進人的巧詐“,而”天雨慄,鬼夜哭“説的是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會爭着去做那些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人變少了。

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着救急,鬼也害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控制他們,所以夜裏嚎哭。雖然這種解釋本身就有神話傳説的成分,但細細想來,確實是講出來人之本性特點。

再如傳奇是最先有結構的小説,文人創作傳奇,”原來只是向科舉的主考官介紹自己的一種門路“,當時的應舉之人在考試之前,得請達官顯貴向主考官介紹自己,介紹的方式就是先呈上正經文章,再呈些有趣味的雜文如傳奇等,因為”傳奇可以見史才、詩、筆、議論,人又愛看“,所以傳奇就逐漸流傳開了。

這麼看來,傳奇的廣為流傳,跟當年詞的`逐漸興盛的過程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不也是先作為當時大部分讀書人不屑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出現,逐漸在坊間流傳,之後逐步被一些有影響力的文人墨客接受,才作為一項的文學創作登上大雅之堂的嘛!

”經典常談“,其實更多地還是包含着”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當下,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而先生是真閲讀過經典之後才為大家認真介紹這些經典書目的,他知道讀者常見的誤區在哪裏,他也知道讀者一般讀不下去的原因在哪裏。他是真正從經典中讀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帶領讀者尋覓經典的有趣之處,知道趣味導讀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帶領讀者在趣味閲讀中,汲取經典的營養與力量。

總之,朱自清先生的這部《經典常談》確實激起了我對這些經典的閲讀興趣,即使書中提到的一些書我之前草草閲讀過,現在也是有再細讀的迫切需求。因為先生向我們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經典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趣味。

先生的導讀也啟示我們,閲讀應該自己尋求閲讀的趣味性,可以從先生的導讀開始,但也要主動發掘閲讀的趣味,這樣閲讀興趣才能得以持續,才能展開真正的閲讀,也才能獲得更多的閲讀的愉悦與滿足。

感謝先生的這部書,提醒我,對一些經典的閲讀我還是荒疏了,閲讀經典的樂趣竟然被我忽略了。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六

“經典名著”就是我們中國小生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雖然之前也看過,但是真正接觸的時候,卻還是感覺有太多東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經過一個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來不是那麼簡單的。

“經典名著”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之一。這些財富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些財富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之所在。

讀了《經典常談》之後覺得這門課很有意思,這門課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昇華,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經典常談》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一個展示,它讓我們瞭解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們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現在的主要精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華之寶,也是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的精華。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七

朱自清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着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説“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説,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説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自清不但對每一本着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並且在對某些着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説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説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説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自清對幾千年來關於《尚書》的真偽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託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

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着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着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着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着“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着許多新生文化,以至於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八

緣起緣滅,上天自由它的安排;有聚必有散,也是註定的一個結局。儘管如此,我們之間更多的是存在着人走茶涼後的悲傷。

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但是每一次在一起的畫面都在腦海中如此的深刻。你的面容,你的微笑,你的皺眉,你的認真……跟你有關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地清晰,我承認我還一直走不出有你的世界,因為我愛你是愛的那麼深,那麼深。

或許是時間讓我們在心理上都有了一種厭倦感,或許是我們現在相隔的太遙遠,亦或許是我們的愛不夠堅定不夠執着,才讓我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我們都不在彼此的世界裏了。儘管現在我還是會覺得你走了我不適應,我也沒有辦法讓我們再回到過去。人總是這樣,在人都走了的時候才知道該珍惜些什麼,正如茶涼了才明白還是熱的時候品着才有味。

你走後,在這個孤孤單單的日子裏,我才明白我對你的存在早已成為了一種依賴。一個人的日子裏,我總是覺得世界沒有色彩,不管看哪裏都只有是灰色的。每次走過那個熟悉的路口我都會想起你,我會想:這個我想你的時候你有沒有也在想我,你有沒有來找我的`衝動。

一次又一次的期待着你會再次出現在我面前,但是最終你在我腦海裏的影子都化作了泡沫,被風吹走了。現在只有我自己明白,對你長期的期待已經成為了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

我的是世界少了你的存在,就少了很多的意義,生活也將變得很無味。我知道自己不該再想着你,但是我沒有辦法放得下你曾在我的世界裏出現過的事實。

又是一個下雨天,又是一個人的十字路口,淚水不住的向下流着,在這個天色灰暗的時刻,沒有人明白我的想法,沒有人知道我有多麼的想你。一個人抬起頭,儘可能的讓淚水往回流,但還是止不住的要流出來。望向前方的咖啡店,看向那曾經常坐的那個位置,一個人只有傻傻的笑,站在路邊痴痴的回憶着我們的過往。

呵呵,人走茶涼,這樣的悲傷情節真的很折磨人,很折磨人。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九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有一位外國教授説過,閲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説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本書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羣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國小”,就是文字學,所以《説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説整個兒是讀經的教育。經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衝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了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後,讀經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回中國小讀經遠動,可是都失敗了,大家認為是開倒車。

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國中國文課程標衝裏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是更有“培養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可見讀經的廢止並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範圍,不以經為限,又按着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子似乎見到了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於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書”注後來成了國小教科書。又如清初人選注的《史記菁華錄》,價值和影響強然遠在“四書”注之下,可是也風行了幾百年,幫助初學不少。但到了現在這時代,這些書都不適用了。

我們知道清代“漢學家”對於經典的校勘和訓詁貢獻極大。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本——應該儘可能的採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本站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遠着呢。

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出現,有些人便想着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但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裏。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啟出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略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可是如果讀者唸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孤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這部書不是“國學概論”一類。照編撰者現在的意見,“概論”這名字容易教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論”裏好像什麼都有了,再用不着別的——其實什麼都只有一點兒!

“國學”這名字,和西洋人所謂“漢學”一般,都未免籠統的毛病。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分別標明歷史和語言,不再渾稱“國學”,確是正辦。這部書以經典為主,以書為主,不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綱領。但《詩》、《文》兩篇,卻還只能敍述源流;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的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談論。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照傳統的意見,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儘量採擇近人新説;這中間並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

全篇的參考資料,開列在各篇後面;局部的,隨處分別註明。也有襲用成説而沒有注出的,那是為了節省讀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讀物和考據的著作不同,是無需乎那樣嚴格的。末了兒,編撰者得謝謝雷海宗先生允許引用他還沒有正式印行的《中國通史選讀》講義,陳夢家先生允我鈔了全份清稿,讓排印時不致有太多的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