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66W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一

之前一直有聽説這本書,但一直沒時間拜讀,直到去年年底羅胖在新年演講中宣傳此書的作者即將出版姊妹篇《未來簡史》時,我終於意識到應該去看看這本奇書了。

花了一週時間看完,真的改變了我太多的認知,讓我對世界、對人類的起源及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作者學識淵博,從歷史學、人類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倫理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個方面,用言簡意賅、故事性極強的文筆,思維縝密且有條理地敍述了人類從250萬年開始出現,歷經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以及科學革命,一直到現在的物種和文明演變過程,視角之廣闊,想象之豐富,論證之詳盡都讓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雖然我們從國中開始都在學習歷史,但對真正的人類和世界歷史卻只是管中窺豹,略知一二而已。現代人起源於東非,被稱為智人,但實際上卻只是人屬中的一個物種,與我們同屬的還有其他人種,例如生活在歐洲和西亞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東亞的直立人、還有生活的東南亞和太平洋島上的很多人種,可以説現代人在幾百萬年前並不只是地球上唯一的人類,只是後來逐漸由東非向外遷移才逐漸取代了其他人種,開始獨霸地球。

但為何智人可以獵取大型動物,甚至取代其他人種,而導致每到一個地方就造成史前巨獸和其他人種的滅亡呢?究其原因是因為智人內部產生了認知革命,這種革命使智人掌握了一種全新的語言。這種語言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僅能傳達自然環境的信息,還能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討論虛構事物讓智人學會了如何協作,如何交流,以及建立自己部族的圖騰等特徵,由此逐漸孵化了宗教、秩序、文明……

可以説人類目前的社會文明全部都建立在虛構的想象框架中,大家約定俗成地生活在地球上,社會更有序也更和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人類天性。因為人的基因裏還有動物的遺傳因子,渴望自由和奔跑是動物的天性,但現在大家都像是被一種巨大的慣性裹挾着生存,一旦偏離既定的生存路徑,便會認為是異類。這種看法從古至今摧殘了無數的自由靈魂。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農業革命讓人類開始學會定居,逐漸形成了村落、城市、國家,但是同時這種看似穩定的生活卻讓人口劇增,農民的收入不再僅僅只為了養活自己的一家人,還養活着中上層所謂精英,由此這些精英脱離了繁重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創建更多的道德準則、法律規定、哲學體系、繪畫音樂藝術,人類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和提升,但告別採集狩獵的生活方式,便宣告着人類從此將自己禁錮,不再自由。

金錢概念造就了經濟秩序,帝國的產生造就了政治秩序,而宗教的活躍則造就了思想秩序,可以説人類發展的進程就是在不斷完善整個社會機器穩定運轉的秩序規則。隨之而來的科學革命,不斷改變着整個地球秩序,地球中心開始由亞洲轉移到歐洲,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未知區域開始被帶入不屬於他們的文化洪流中,歐洲人發現了美洲,摧毀了瑪雅等南美洲文明,發現了大洋洲,摧毀了地球僅剩的獨立生態圈;也逐漸發現了遺落在文明之外的各個島嶼,摧毀了所謂的異類文明,從此,地球開始進入一個大文明時代,所有人類開始生活在一套秩序規則下,只因各自的民族而異。但隨着經濟和文化的緊密聯繫,未來極有可能實現地球一體化。從探索、征服、奴役、到最後的融合,這個過程起源於所謂的叢林法則,一個叢林的生物在知道存在另一個叢林後,便會產生好奇、恐懼、敵對各種心理,由此帶來的要麼是毀滅,要麼是征服。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還會遇見各種問題。

自然選擇的法則開始被打破,智慧設計可以讓人類參與甚至是決定未來生物體的特徵組合。無論是生命體,還是非生命的智能機器體,由此所帶來的道德和秩序又該如何界定和補充?

人類追求的無非是快樂幸福,真正影響人類快樂的是物質生活的豐裕,還是達到期望的滿足,亦或是本身追求快樂這個行為?由此帶來的生存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想必這也足夠讓我們去思索了。

真正的和平不是現在沒有戰爭,而是不可能發生戰爭,那麼對於依然民族林立、國家眾多、文化分歧的如今,我們該如何處理那些可能帶來毀滅的矛盾?

在7萬年前人類還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經歷了短短5000年的文明發展,時至今日,人類已經主宰地球,甚至開始進軍宇宙,似乎擁有創造和毀滅一切的神力。固然人類的生存條件有了飛躍進步,但與之而來的代價是除人類以外的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卻是前所未有的惡劣,我們擁有了看似無與倫比的力量,卻不知道如何控制和使用,似乎除了物理法則外,我們不再臣服於任何法則?如果在未來,這種不負責任的自我主義主宰者姿態不加以改變,長此以往,帶來的估計只有自我毀滅了。

或許,我們該問自己的不是“我們究竟想要變成什麼”,而是“我們究竟想要什麼”。

這的確是一本值得去看的書,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是多麼的淺薄和無知。固然我們無法去左右或者決定什麼,但至少我們可以自己活得很明白。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二

1、地球文明的文化融合大趨勢

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規模變得更大、更復雜,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緻完整。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遵守特定的規範。就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着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

幾千年來,不同的文化都處於流轉變化之中,歷史的大趨勢是規模小而簡單的文化逐漸融入規模較大、較複雜的文化中,世界大型文化的種類逐漸減少。就像中國一樣,隨着從大秦以來疆域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成為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文化,已經很難區分純正的漢人文化或滿人文化。

這就是文化演化的大趨勢。公元前1萬年,地球上有數千個人類文明。到公元前200年,只剩下幾百個,最多不超過兩三千個。到公元1450年,文明數量鋭減。接下來的300年間,亞非世界吞噬了整個地球。1521年,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1532年,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1606年,歐洲人登上澳大利亞大陸。

亞非世界花了幾百年時間吞噬了全世界,這個過程永遠無法回頭。今天,幾乎全球人類接受同一套地緣政治體系(整個地球劃分為不同的國家,但受到國際公認);使用同樣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採用同樣的法律體體系(人權和國際法放之四海而皆準);接受同樣的科學體系(專家們對物理、生物學、醫學等所有學科的觀點幾乎相同)。

2、純正的文化不再存在

文化融合是帝國吞噬世界文明的結果。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具有兩個最基本特徵:

(1)帝國統治着許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的領土,體現出文化的多元性。

(2)帝國的疆域可靈活調整,幾乎可以無限擴張。帝國不需要改變基本框架和認同,就能納入更多的國家和領土。

大秦帝國和蒙古帝國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帝國案例。

帝國並非永世太平,帝國也會面臨崩潰瓦解,就像大秦帝國命數並不長久,蒙古帝國也在輝煌之後很快消失。但是,帝國的消失,並不意味着已經融合的文明會恢復其純正和獨立,也不意味着帝國子民會恢復曾經的獨立。

歷史告訴我們,隨着帝國的崩潰,新的帝國代替了曾經的帝國,誰也回不到從前了。

好萊塢電影中,印第安人騎着高頭大馬和歐洲人作戰,大無畏地保護着祖先的傳統。然而,在印第安人祖先那裏,根本就沒有馬,馬是在17、18世紀從歐洲傳入美洲的。或者,意大利人吃着經由西班牙傳入的墨西哥的西紅柿做的意大利麪,印度人吃在墨西哥的辣椒,中國人穿着滿人的旗袍。回到大秦帝國,皇帝也不知道土豆、玉米、西紅柿、胡蘿蔔等無數我們飯桌上的美食來自哪裏。

想做個吃着純正中華美食的漢人,其實是不可能的。想要恢復純正的中華文明,也無從談起。剝離歐美傳入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我們看到還有滿清留下的文化侵襲,比如,普通話、旗袍、宮殿、習俗等,如果把這些再剝離,我看到的還有蒙古帝國的痕跡,繼續剝離,你看到印度傳入的佛教,再剝離······以此類推,到哪裏才算是純正的中華文明呢?

以前九斤老太的各種對新事物的抱怨,都會在歷史大潮中被淹沒,留下的只有融合和演化。演化是個不知目的地的過程,未來是什麼樣子,科學家説不出來,王大樹更不知道。

既然再也回不到從前,不如就接受融合和改變吧。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三

寫文字我還是偏愛在電腦上打字,喜歡鍵盤發出的“滴滴嗒嗒”的聲音,喜歡打開word新建文檔時候頁面簡潔清爽,喜歡加快打字速度然後心裏默默驕傲“我打字真快”。更重要的是,端端正正坐在電腦前,泡上一杯濃郁的咖啡,器械的敲打鍵盤。才是想象中該有的寫作的樣子。

每年大大小小的節日一堆,特別是情人節。要真的講究起來每個月的14號都是情人節。而情人節的“套路”也大致相同:提前幾周就會有營銷號開始發一些“情人節給女朋友送禮”、“七夕給喜歡的男孩子送什麼好?”的內容。也會有小情侶開始詢問“200元以下情人節送什麼禮物好?”到了情人節前,單身狗開始哭泣“坐等情人節吃狗糧”、“誰的男朋友更有錢大賽開始”。異地戀情侶甜蜜地抱怨不能相聚。而早有打算的小情侶在偷笑;到了情人節,秀禮物的秀禮物,沒禮物的秀聊天記錄…情人節過後又該幹嘛的幹嘛了。

千篇一律。不過是滿足大家對情人節的想象罷了。

我們做的很多事情,不都是單純為了滿足一種想象嗎?自己的想象,父母的想象,社會的想象。

男婚女嫁,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為了滿足自己的想象,我們做了很多多餘的事情,卻不自知。

為了滿足父母的想象,我們有苦難言,一舉一動得聽父母指揮,我們違背了自己的感覺。

為了滿足社會的想象,我們審視自己的言行,承擔着社會壓力,怕被人議論。我們活在體制下,努力在個性化和體系化中找平衡。

誠然,想象給我們帶來了壓力。可也正是想象,成了我們彼此之間的樞紐。以色列的一位歷史學家在《人類簡史》這本書裏面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

正是我們智人獨有的共同想象,才使我們種羣脱穎而出。若非是我們的這種共同想象,智人就不會因為相信某個故事,想象某個主觀意識上的存在而凝聚在一起。

最大“自然”團體是150人,超過這個數字,就不能靠着彼此認識,互相瞭解而運轉這個團體。而我們靠着共同想象,突破了這個限制,只要我們都相信一個共同的故事,即使我們之間根本不認識,我們也能共同合作。

十字軍東征便是一羣陌生人相信凡是參加遠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過,死後直升天堂。而使西歐許多階級的人投身於這場征服戰爭中。

國家也是一種想象,只要我們都相信這個國家主體,國土確實存在,我們就會為了國家而付出。公司也是一種想象,公司不是由它的員工,它的大樓,它的資金而構成的,就算這些都不存在,公司也還是在那裏的。公司並不是一個實體對象,而是我們的一種共同想象。

民族是國家的想象社羣,“消費大眾”是市場的想象社羣。其中的成員不可能像過去村落一樣彼此熟識。它們努力説服我們是一夥的,有着共同的過去,共同的利益和未來。而這些都只是一種想象。民族和消費者都只是一種主體間的現實,只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想象中,卻有着強大的力量。只要13億的中國人相信有中華民族存在,同樣認同國徽,同樣相信中華民族的故事,就能凝聚在一起。而消費者彼此都是陌生人,因為有着相同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就能相信大家都是一夥的。

我們被自己的想象綁定着,由共同的想象而連繫着。你要怎麼理解想象?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四

曾經一度痴迷與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的磅礴歷史和慷慨義士當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就這麼去了,他所認知的世界擯棄了利益、僅依靠義氣來詮釋生命。“寧赴湘流,葬乎江魚腹安能皓皓白,蒙世俗塵埃乎?”屈原也就這麼走了,他所認知的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下蒼白,所以他要讓自己的一腔熱血染紅這個腐朽的國度,在永恆的歷史長河重現當年懷王“一鳴驚人”的大國風采。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但隨着我瞭解的越趨深入,我的志趣卻越來越難以和當今現實社會相融合,我向往那種自由熱血的年代,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現實壓迫的日常生活。

於是,我翻開了這本《人類簡史》,這是所有我曾看過的歷史書中都未曾有過的格局,第一次,過去與現實相融合了,我這才明白,原來我死守的那一塊淨土,也不過是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不過是古代殘酷冷兵器時代中為數不多的人性的温暖,而我之所以能知道它並得以心生嚮往,也許,不僅僅因為它是現在人們所缺少的,而更因為這即使放在古代的人們當中也是難能可貴的。

人類的歷史,不可能總是允許我選擇我所喜愛的去讀,而忽略更為廣闊的災難和痛苦,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多的,應該説是格局,而後才是思想。感謝作者,這本書,我很喜歡。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五

從資本誕生以來可能我們就一直在對抗市場和經濟還有社會,其實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因為社會和市場才是造就了我們最終如此繁榮和發展的原因。因為有社會,有市場,所以我們才能夠工作才能夠掙錢才能去拿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自己的生活才能有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同樣有保障。很多浪漫主義者會説一個人對抗全世界,其實,結果呢?

因為這個世界是在正常運轉着,所以我們每個人是不可能脱離於這個世界而存在的。

這一點讓我想到了我們的家庭,家庭和世界的關係,家庭就相當於我們剛出生的世界,大多數人前半生從剛出生依賴父母到叛逆期和父母對抗,也差不多,父母的生養之恩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銘記的,我們最應該感恩的是父母。

這本書最後的章節是有些壓抑的,講了一些幸福和生命的意義,而且是從智人發展到我們現在,從一個個冷冰冰的數據,分析我們現在人的生存狀況,雖然我們的生活是慢慢變好的,但是發展到現在,當生活物質富足之後,人們不再為了果腹而活,就開始暴露出精神上的缺乏了,那些冷冰冰的數據統計着我們現如今社會當中自殺的人數,還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數的時候,那麼的可怕。

由此我想到了一些事情,人一定要為了一個價值觀和使命而活,其實生存不成問題的時候,就應該想着下一步要幹嘛,自己存在的意義。

尤其是到書的後半部,最後我甚至已經看不下去了,他們在説着基因改造再説着世界大戰在説着智人的末日。

其實現在最後我腦海裏思考的是一副棋局,就是阿爾法狗和世界第一棋手李世石下棋。4:1強勢碾壓,後來又和世界最頂級的十位棋手下期,戰績60勝0負,這説明智能的發展是非常可怕的。

他們能夠自我進化自我反省自我改正錯誤,在這一速度上是我們人類的好幾萬倍,我們人類是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然後即使是發現了也是很難去做出改變。

最終智能生命能否滅絕智人尚不可知,但是我們常常説的一句話就是,這個世界淘汰你,連招呼都不會打。在企業發展中,有時候連對手是誰都不知道,誰能想到競爭方便麪市場的竟然是美團外賣和餓了嗎。

還有一點就是失敗,其實失敗算不上什麼,挫折也算不上什麼,即使是古代最繁榮,最昌盛的古羅馬帝國,在擴張的路途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有許許多多的戰役,甚至戰爭,都會失敗。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挫折也不是隻會有一個。如果想做一份事業,或者是打拼出一份令人驕傲的成就的話,這些成就的達成是必須要經歷挫折的。

也沒見羅馬因為一次戰役的失敗就放棄整個戰爭,人生哪能不經歷幾次失敗和挫折,因此放棄整個奮鬥過程也是十分不明智的。

再有就是格局,全球視野,對於商人,全球就是一個市場,對於信徒,全球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自己的神的聲音,站高一線,換位思考。格局就是你心裏能裝下多少人。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六

從動物到上帝,其實這個書名很有諷刺的意味。

本書一步步的推倒,從幾千年的時間來看,每個時間段我們都覺得自己是上帝,支配者,卻支配的還是自己。並用一個想象的共同體維護着,作者並沒有説這個想象共同體(依靠文明 貨幣 民族 法律等等)是好是壞。但也推導出了,在這個共同體中邏輯的矛盾(美國獨立宣言對比漢莫拉比法典)以前看羅輯思維中説人類社會是個想象共同體,使大家擁有一個可以想象的社會輪廓,並使人類進步,貌似很有道理。今天看了這本書,作者真實想表達的就是人類就是個動物,還不如蜜蜂社會。因為人類為了營造一個有階級的社會,杜撰了自由民主博愛這寬泛概念。

但支配人的是人自己創造出來錢這個概念,這個想象最大推動世界一體化(非領土),但作者從文明的角度再反過來看,世界一體化又摧毀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文明(包括中華文化,不可逆)並朝向單一穩定的價值觀。但這個價值觀本身又是矛盾,缺乏邏輯支持。從作者證明了證明人類進步的一些表現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觀點來看,我認為作者認為無論技術和科技的進步,都無法改變這個階級的社會,因為總有人把自己打扮成上帝,把別人當成動物,而人根本沒有辦法徹底解決。

對此我認為作者是悲觀,從牛被關進籠子象徵人類被自己束縛(雖然牛數量達10億隻)再寫到小麥發展出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也沒使人過得更好更自由,反而。.。.。.所以我判斷作者最為羨慕的是採集社會(繩文文化)哈哈。.。最後説句,羅輯思維沒邏輯。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七

超五星的推薦這本人類簡史,作者視野的縱深似乎延展到了目前科學認知的極限,以人類誕生、生存、發展、進化為脈絡,訴説自己的大歷史觀。大,大到前無古人,大到橫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文學、心理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神學等等多種基礎學科,並以此為支撐。儘管有些細末的觀點還不完全認同,但求同存異。並且作者跳出人類回看自己的做法實在高屋建瓴。對人性的審視、批判、反思,平和客觀,價值觀超正,更看得通透徹底。相比浩瀚的宇宙和地球的億萬年進程,人類仍渺小的像一粒沙子,甚至自己承認了自己的無知,但破壞力卻和生物鏈的位置一樣高居榜首。

舉幾個小例子。

印象最深的兩個諷刺:

一、一位名為弗裏茨·哈伯(Fritz Haber)的猶太化學家在1908年發現可以用空氣製備出氨。而戰時的德國人靠着空氣當原料,製作爆炸物。而且,這項發現還讓哈伯贏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但可以想見他得的是化學獎,可不是和平獎。

二、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1945年7月16日,早上5點29分53秒。地球上第一顆原引爆。核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在看到這場爆炸之後,引述了《薄伽梵歌》:“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猶太人哈伯的發現,二戰被希特勒用來屠殺哈伯的同胞——猶太人。

原子彈的成功引爆標誌着人類從此有了自我毀滅的能力,恰恰因為這種能力,人類實現了自1945年至今,74年的相對和平,沒有再出現二戰那樣大規模的全面戰爭。

給我觸動最大的是:面對流水線上的豬牛羊雞,人類無視它們的情感和主觀需求,冷漠的把它們看成了機器,產奶的機器、產蛋的機器、產肉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