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外書讀書筆記900字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45W

課外書讀書筆記900字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課外書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課外書讀書心得1

情繫兩世,卻以淚水告終……

————題記

有些情意,你給予了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接受的人,不知將這份情意珍藏了幾世。結好比純潔的絳珠草,為了償還神瑛侍者前世的雨露之恩,為了木石前盟,願追隨他的腳步,以一生的眼淚相伴,來到了人面多換的人間,踏入了繁華而又渾濁的賈府,開始了一生寄人籬下的償還……

可老天已對她有所眷顧,在榮譽至高的賈府,他遇到了前世的恩人,卻早已沒有了前世的記憶,"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是寶玉第一次見黛玉,感覺嬌小而又姿美,甚是眼熟。

從那以後,前世情人相遇,再續前緣,在大觀園演繹令人揪心的唯美戀情。情再深,也深不過老天的安排。寶釵的出現,彷彿奪走了林黛玉的一切,原本林黛玉以聰慧典雅獲得眾人的芳心,一夜傳出"寶釵為黛玉所不及"的眾人對寶釵的稱讚,更有"金鎖配寶玉"一説,令她心涼。再多的淚水,再深的痴情,也經不住一年又一年的春流夏,秋流冬。眾人説她愛耍小性子,其實並不是,而是她不服氣,不服氣前生前世的情誼落入他人手中,白費一枉心思,白費了痴痴的深情。那一顆顆飽含憂傷的淚珠,是多麼的無可奈何,又能有多少人懂。

入府不久,又傳來父親因病而逝的消息,使她更加無依無靠,寄人籬下,飽受嘲冷。她以為花兒和她的命運相同,便為花兒找歸宿。然而花兒的歸宿找到了,那自己呢?還是獨自一人,流連在這情緣望着寶玉,只是可望而不可即。

淒涼之夜,遠處鑼鼓喧天,喜氣渲染整個賈府,一對新人步入洞房。而黛玉,只是靜靜地傾聽着遠處的喧鬧,等待着自己的凋零,等待着自己從奄奄一息到全身冰冷。一句話的話音還未落,一代佳人離世,只留下不甘心的哀怨與無可奈何。不過好在,寶玉沒有受到世俗繁華的迷惑,看透人間情誼,不忘木石前盟,只心繫黛玉,離家遠行。黛玉的眼淚也算沒有白流。

兩玉的唯美世戀,淒涼的結局,也讓我感受到了古代封建社會"愛情戰勝不了制度"的殘忍。 情繫兩世,卻以淚水告終……

課外書讀書心得2

閒讀《紅樓夢》,贊黛玉之風華絕代;歎黛玉之才華橫溢;憐黛玉之命途坎坷。瀟湘館那幽深的竹林裏,藏着林黛玉多少哀怨愁思。

"心較比干多一竅, 病若西子勝三分。"

出身書香門第,列侯世家。父親風流儒雅,母親温婉賢良,黛玉身為名門嬌女,享盡父母呵護寵愛,自幼得到悉心教養,本應無憂無慮,快樂成長。然而事與願違,母親經受不住失子之痛身染重疾而撒手人寰,父親也為朝廷鞠躬盡瘁。年幼的黛玉痛失雙親,父母留給他的只有病弱的身體和滿腹的才華。小小年紀便寄人籬下,本應天真爛漫的小黛玉學會了察言觀色,養成了敏感細膩的心思。黛玉的悲劇在她小時候就開始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身處賈府,黛玉看似深受賈母疼愛,可與寶玉比肩,還有眾多姊妹陪伴,也應該健康成長才是,而細品《紅樓》這些只是表象而已。黛玉初進賈府,兩位舅舅都沒有見她,兩位舅母開始也還只是客氣。而當家人二舅母王夫人後來對黛玉的厭惡之情競溢於言表,公然在罵她不喜歡的丫頭晴雯時捎帶把黛玉也罵了,"很看不上她那狂樣子".看似疼愛她的賈母,在她到賈府時還沒為她準備房間;在除夕夜宴上,只因黛玉讓賈寶玉替自己飲酒,賈母便借批書含沙射影指責黛玉行為不檢點。所謂至親骨肉就是這樣用一些貌似無心的行為凌遲着黛玉敏感脆弱的.心。使得她在大觀園錦衣玉食卻孤苦無依。瀟湘妃子之詩風流別致,卻有着抹不去的哀傷,一首《葬花吟》正是她自己的悲歌。

"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

賈府張燈結綵鼓樂齊鳴迎娶新婦之時,無人關注,淒冷的瀟湘館裏,林黛玉焚稿斷痴情,含恨而終,結束了她短暫而悲苦的生命。黛玉如花,但尚未綻放就被狂風吹斷。她與寶玉的愛情,是黛玉之幸,也是黛玉之大不幸。雖然寶玉給了黛玉無微不至的關心和體貼,卻也帶給她無盡的煩惱憂思。還淚之説,並非空談,最後他更讓黛玉痛徹心扉,寒心絕望,生無可戀,抑鬱慘死。黛玉的悲劇,在於封建禮教對女子的摧殘,對女孩的苛刻,是封建婚姻葬送了黛玉的愛情,世俗禮教剝奪了黛玉年輕的生命!

昔日瀟湘才冠羣芳,今日瀟湘芳魂早逝。品讀《紅樓》,不得不歎黛玉之悲劇。

課外書讀書心得3

我讀過《三字經》之後,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而且也讓我感到有些後悔,那就是"融四歲,能讓梨".這是個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買梨回來,哥哥們總是一哄而上,你爭我奪,都想挑最大的吃。只有孔融不爭也不搶,每次都排在後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買了梨回來,讓小孔融先挑。可他還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問他:"有那麼多大梨,你為什麼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我是弟弟,當然該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歲。讀過這句話,瞭解了這個故事後,我感到後悔莫及,因為我知道,每次父母買回好吃的,他們總要第一個先想着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卻怎麼也想不起他們來,而且每次我吃的好東西最多最好,爸爸媽媽還有奶奶卻吃壞的、酸的、不好的。現在我都十歲了,怎麼還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家裏,每個人都讓着我。吃飯時,把最好吃的讓給我;看電視時,想看哪個頻道也是我説了算;過年買新衣服,給我買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會欣然接受。一家人圍着我團團轉,就連奶奶也一直關注着我,盼望我更加聰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絕了。奶奶年紀大了。過年時,許多親戚朋友來看望她,總會給她帶許多水果、補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後,奶奶就向我招招手:"來,來,給你吃!"邊説,她邊拿起身旁的某樣東西塞到我手裏。原來,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後便"噌——"跑開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經十歲了,我搶過餅乾就往奶奶房裏跑,我要把它讓給奶奶。"奶奶,奶奶!"我大聲呼道。奶奶見我捧着剛才的餅乾來到房裏,很疑惑:"孩子,你怎麼了?這餅乾不好嗎?""奶奶,這餅乾很好吃,但我要讓你吃。""為什麼?""你是長輩,晚輩要孝順長輩!""孩子,奶奶不愛吃才給你的。"奶奶笑道。"胡説!"我大喝一聲,"你愛吃的,你一定要吃。"説完,我跑出了門外。關門時,我聽到奶奶小聲説了一句:"我孫子長大了!"我站在門外,做了個鬼臉,笑着説:"奶奶,我要學會讓。"謙讓是一種美德,其實謙讓也能使人感到快樂。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在家庭中,讓出的是親情;在校園裏,讓出的是深深友誼……同時,我也覺得《三字經》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那種精神,把好的先讓給別人,多一份謙讓,也就多一份關愛。讀過我的感受,你們難道沒有這種想法嗎?

課外書讀書心得4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課外書讀書心得5

平時一提歷史,腦子裏立刻蹦出"枯燥乏味""刻板"無聊"之類的詞。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一改常規,用調侃的方式、代以幽默風趣的筆調,向讀者詳盡敍述了元朝末年至清朝初年240多年的歷史。從翻開第一部開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節環環相扣,讓人慾罷不能,直至花費近兩個月的時間,拜讀完七部,還感覺意猶未盡,思緒依舊暢遊在明史之中。

摘錄當年明月原話"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範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團圓結局,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落寞、追悔,它都沒法改變。"而作者當年明月是用直白的口吻,白話的方式把人物形象刻畫出來,把故事情節凸現出來,歷史不再枯燥。至此,他讓一個個歷史人物形象鮮活、豐滿。如:我在一般史書上見到的朱元璋能征善戰、鐵腕治國,當朝明月筆下的他還能鐵血柔情,對髮妻馬皇后恩愛有加,對她提出的建議也能採納。對於一代名臣張居正,不僅懂得權術同時他對權利的慾望一點也不比大反派魏忠賢差。抗倭大將戚繼光,懂得排兵佈陣的同時,收受錢財的事情也沒少幹。大奸臣嚴嵩與髮妻最終恩愛終老。他還原了歷史原貌,給原來讀者只能見到片面的人物刻畫有血有肉,就如同把一個個帝王將相、奸臣走狗還原成我們身邊的小人物,有感情,有家庭,不再冰冷,在現實中感受鐵血也柔情,名將亦苟且,奸臣能終老。

以史為鏡,下面談一下明史帶給我的感悟。

居安思危,這是老生常談的詞語了,説的是挺多的,但真正落實下來的沒有多少。開國皇帝朱元璋知道打天下不容易,所以他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朱棣瞭解奪權太艱辛,他兢兢業業,遷都北上,開創永樂盛世。時間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大臣們習慣了太平,如同温水煮青蛙,完全沒有危機感。嘉靖帝一心煉丹,只求長生,從此君王不早朝。萬曆帝更是一心一意要打破嘉靖的不上朝記錄。朱常洛直接就當起了木匠,朝中大事小事全由大反派魏忠賢處理,奸臣當道,民不聊生。任由崇禎帝怎麼努力,也沒能擺脱滅亡的宿命。這些,的確很熟悉,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是這樣。問:怎樣才能長治久安?如何才能永世太平?答:時刻為廣大人民着想,居安思危。

歷史不只是精彩的,也是殘酷的,歷史只留在時光裏,不可能改變。但歷史可以被寫活,被賦予血和肉,讓我們去欣賞,讓我們去借鑑,感謝當朝明月的文筆,感謝歷史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