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外書讀書心得六年級800字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3W

課外書讀書心得六年級800字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課外書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課外書讀書心得1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是英國的着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我感覺這本書編得非常精細,書中配有精美的插圖和簡介,生闢字還標註着拼音和解釋,讓我的閲讀變得更加從容和暢快!

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堅持和堅強:魯濱孫的父親一直希望他學習法律,因為那樣的話,他就能過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可是魯濱孫卻一心向往航海探險,父親的意見、母親的懇求、朋友的勸告都沒能阻止住他對出海遠洋的堅持!

但魯濱孫也為自己的堅持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會獨自一人漂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好在他沒有氣餒,他自己一個人建住所、制器皿、馴野獸、耕土地,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不但解決了自己的温飽,還漸漸過上了舒適的生活;他不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堅強打跑了野人,還救了一個俘虜,並教給他説話、做事,成為了自己的.忠實奴僕,魯濱孫給他取名叫星期五。他憑藉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王國。就這樣,魯濱孫在孤島上堅持了二十八年兩個月零十九天後才得以有機會重返家鄉!

讀完這本書,我常常想:讀這本書前,假如我是魯濱孫,獨自一人漂到一個荒島上,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嗎?不,我從小就沒有那份膽量。如果我是他,我會像他那樣在遭遇了第一場海上風暴後再次選擇遠航嗎?不,我也不會,我沒有勇氣再去接受那種困難、挫折和生死體驗!我更不會像他那樣在遇到野人殺自己的同伴時挺身而出,勇敢解救,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現我!

可是讀完這本書後,魯濱孫的堅持、堅強、勤勞、勇敢和智慧深深打動了我也影響了我:我感覺現在的自己比以前膽量大了很多,也變得比以前自信了很多,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會用魯濱孫的堅強和智慧激勵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一味的垂頭喪氣和逃避,而是努力想辦法去克服!

《魯濱孫漂流記》真得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推薦大家都讀一下吧!

課外書讀書心得2

今天,老師領我們學習了《凡卡》這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凡卡9歲做學徒窮苦的悲慘命運,讀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當我讀到凡卡做學徒的時候受到的種種折磨時,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體,一雙又小又細的赤腳都凍的紅彤彤的,在想很心老闆就是因為凡卡給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睡着了,老闆就用皮帶抽打他。在想想我們做錯了一件事家長也不打我們,只是説了我們幾句,我們就跟大人翻臉,在往下讀我彷彿看到了小凡卡的老闆娘,也不給凡卡吃一點東西,每天只有一點麪包,凡卡的老闆還叫他睡在過道里,凍得他只打冷戰,在想想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天冷了家長又送來了棉衣、棉褲,在家裏我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聽到聲聲呼喊:“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裏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給你跪下了,我會永遠為你禱告上帝。”這一幕幕悲慘的情景,那一聲聲哀傷的呼喚,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淚水不斷地在眼裏打轉,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齡的`孩子都在家裏享受這快樂,我們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放在手裏怕摔着,我們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媽媽給我做好了飯,她給我盛了一大碗米飯,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飯到進了下水道,在學校裏呢,有老師同學的幫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師就不讓我跑步,還讓一個同學給我一塊上樓給我講故事,我們受到了一級的教育,教室裏有電腦、電燈,老師嘔心瀝血的教我,讓我們吮吸了知識的營養,正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長成了一個有知識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該和我們一樣在教室裏沐浴知識,可他卻在做苦工,多麼可憐啊!他生活在一個俄國沙皇統治的時期,與我們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別!

當我讀到最後一節時,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雖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詳細,爺爺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爺爺也不會來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脱不掉孤獨、悽慘的生活,我想:如果我,我來讓你坐時光飛船,接你到我家來,讓你享受我能得到的一切。當我讀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淚不住的流,但我是多麼幸福、快樂呀!我應該珍惜這幸福的生活,長大一定要做祖國的棟樑之材。

課外書讀書心得3

當歷史的腳步漸行漸遠的時候,歲月的濤聲似乎很難再激起回憶中不曾起伏的漣漪。那些不只是激情飛舞和莊嚴神聖的畫面,像是時空隧道里的灰塵,雖平凡卻不失凝重,雖樸素卻不乏張揚,在理想與現實,追求與阻礙的碰撞中闡述了不朽生命的偉大意義。所以,當我捧起《紅巖》的時候,我知道這——是一種收穫。

懷着沉重與敬畏的心情來閲讀這部著作的,不想去過多的糾纏於紛亂複雜的故事情節或者性格各異的角色,因為知道任何文章,不管是鴻篇鉅製,或是簡短小詩,其文字及其所構成的故事整體只是表達情感的手段,而對於我們讀者而言,最值得研究就是抓住故事其所體現的本質,即一個時代或是一類事物所表達的客觀規律與情感世界。對於《紅巖》,我抓住的是兩個字“永恆”。

應該是有感慨的!我曾經聽説過這樣一句話“按照自己的風格,走自己的路”,一個人對於一個時代而言,是微不足道的,這大抵是客觀文明的普遍共識,可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存在永恆,因為有一種精神——叫做氣節,而那些堅持氣節高於利益,堅持自己的抉擇並且為之不懈努力的人會永垂不朽,這類人,我習慣地稱之為英雄。

很難想象也不敢想象那些革命生涯的片段,因為那些鮮血染紅的文字對於現代的安逸生活是一種刺激,嚴格來講,是一種激勵。而當我們懷着緬懷先烈的態度回顧這樣歷史的時候,除了欽佩與讚揚,更多的是震撼,一種難以抗拒徹徹底底的震撼。我相信文字的力量,也相信那些偉大作家所具有的高超的表達技巧,但我寧願相信,那些給我深刻印象並且在我的成長曆程中給與我人生啟示的故事,其靈魂所在,是一種詮釋永恆的氣質。這不僅僅是之於理想的堅持與奮鬥,不是決心,不是毅力,而是融合了千百年來璀璨文化與一切優秀品質的力量,我們叫它“民族精神”。如果有人要我跟這個詞語下個定義,我説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我們的民族一直在發展,我們的文化也在不斷地豐富,我們可以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奇蹟,將來也必然會有下一代的不朽傳奇,而我們的“民族精神”就像是一條沒有終點的河流,匯聚着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智慧結晶,而作為這個光榮歷程中的一員,除了責任,更多的更重要的是一種驕傲,一種與生俱來,恆久不息的自豪。

課外書讀書心得4

追風箏的人,感人至深,讓人沉重,勾起了我很多回憶,也暢想了很多。

想起了童年,我也曾經第一次撒把騎車,那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更想起了犯下的現在看似微不足道,但曾經害怕得不得了的小錯誤。像阿米爾一樣,有很多我隱瞞了,即使很小的事情,可一定會有類似的心理活動,恐懼,懦弱。

想起了弟弟,我也有個弟弟,雖不是親生,但一起長大,一起玩遊戲機,一起踢球,一起打鬧。我也曾經欺負過他,但不一樣的是,有誰欺負我的弟弟我還是會挺身而出的。

想起了童年時眼裏的那個爸爸。嚴厲,甚至是專制。曾經抱怨,捱打,甚至是恨過他,我很少會聽到他的表揚,如同書中的阿米爾。不過,很幸運,爸爸是一個很有男子漢氣質的人,也是個大好人,同樣如書中阿米爾的爸爸。作為兒子,我總是不斷地模仿,追逐,然後超越。於是我長大了。在長大之後,爸爸不再是那個嚴厲的爸爸,變成了我的朋友,也會不斷的給我信心,還是如同書中阿米爾的爸爸。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父子關係都是這樣發展的。

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小説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正直,單純,忠誠。它可以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為了別人隱瞞真相,沒有一點自私。他不會要求你為他做任何事,無言的付出,付出。正如書中他所説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我希望這樣的一個人出現在我身邊,也許我是自私的,我一定會以哈桑的方式對待那個人。或者説,我也想做哈桑那樣的'人,只是我在尋找一個,我可以為之奉獻一切的人。

阿米爾,書中的主人公,在不斷的抉擇中長大。就好比我自己,生活中的主人公。不斷的遇到情況,抉擇,走自己的路,其中會有恐懼,猶豫,逃避,很多很多,只希望我的選擇不會讓我在事發以後感到後悔。實際上,很多時候很多事我會後悔,我相信很多人也會這樣。於是,一個善良的人,會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為了心靈的釋放。

風箏,是人生的目標嗎?是我們想要追逐的東西,是我們想要拿來炫耀的東西,是我們想要用它改變一切的東西。然而,是不是為了這風箏,我們的一切都會改變,而改變成什麼呢,一個原本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被釋放出來,還是本身自己已經變了味兒,這一切值得麼?還是有時候目標本身就會出些問題?

好像是有什麼沒寫完,或者有些東西我寫不出來,這本書給我帶來了足夠的震撼,很多次我必須停下來,等內心平靜下來再看,這是一本能夠讓內心強大起來的書。

課外書讀書心得5

其實沒看過一本書就開始寫讀後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是沒辦法……我足夠堅強……以下是看了活着讀後感的讀後感(至少70%是原創……)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從始至終,作者只是以這樣一種淡然來描繪一個只能在人的內心裏波瀾壯闊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將殘酷的現實從美好的幻想中剝離出來。這也許太不人道了,讓讀者在閲讀中無聲地恐懼着,像是聽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靜和緩慢中,漸漸停止。然而正是這樣的冰冷殘酷,才讓作者對於生命的思考慢慢滲透進讀者的內心,他是不是想告訴我們,所謂活着,不過是一種孤零零的姿態,僅僅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對於活着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追尋,所有的夢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虛誕。對此我曾不解,作為一個還算樂觀的樂觀主義者,我還是崇尚着一種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來讓我們對所有的追尋產生畏縮,並且以一種長者的姿態告訴我們奮力鬥爭的無力和脆弱?顯然,他雖冷漠,卻不是欣賞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訴我們,這是現實,美好和痛苦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只不過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們容易感知罷了。從創作動機來説,他甚至是樂觀的,“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他筆中活着的力量,正是來源於這種忍受,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我想,忍受確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過程,是人生最具體而頻繁的活動,但這並不是一個帶貶義的詞彙,一個人的精神快樂與否,並不是在於忍受的多少,而是在於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樣,作者是在平淡地敍述活着的過程,具體的忍受經歷,而精神的層面——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以及在以後活着的日子裏將感悟到什麼,選擇什麼,——不是命運,是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