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皮囊》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93K

《皮囊》讀後感(精彩多篇)

《皮囊》讀後感 篇一

初讀《皮囊》,是在大一上學期,讀這本書充滿了戲劇性,最開始看見它是室友買回來的,當時並沒有讀的慾望,反倒是過了一個假期,開始新學期的時候想找點兒東西讀一讀,就選擇了這本書。兩天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然後開始了很多思考。

翻開皮囊就被其中的一句話所吸引:“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仔細想想,着實如此。家鄉、親人,現代的我們常常忽略和逃離的話題,在作者的筆下蔓延開來,讓人心疼,教人反省。這像作者的獨白書,回憶着故鄉的一切,懊惱着自己錯過的一切,父親、阿太、成剛,每一個故事都像在深入的剖析當事者,同時剖析自己。生命是旅程,有時候我們匆忙趕路,常常會忘記停下來看看當時周圍的景和人,我們以為前方會更好,我們渴望趕緊逃離當下這段痛苦,然後在匆忙中,我們來不及思考生命本身的意義,來不及反問自己內心的渴望。我們沿着大部分人走過的路前進,認為那就是對的路;我們用別人的標尺來丈量自己的人生,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裏。於我,尤其在高三那段最艱苦的歲月裏,不僅有着升學考的壓力,還有家庭的種種變故,家人的亡故,將自己壓成一個神經脆弱與敏感的“精神分裂者”,那時候,我常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活着是為了什麼,結局都是死亡,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拼命,開始幻想人生虛無論。現在回想起來,倒覺得很可笑,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你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地活着。

書的前半程,關於黑狗達的阿太、母親、父親,那種刻進心裏的畫面,強韌地堅挺地,以不倒的姿勢立在我的眼睛裏,悲涼卻又壯麗。正如韓寒所説,他會把這書帶上旅途,慢慢讀,希望再慢一點。這一部分是我最愛的,眼眶失去了掌控力,我用紙巾抹着眼淚,心裏卻依舊滾燙。在《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裏能看到那個鮮明的閩南小鎮,鮮活老舊,敬畏神靈,操守着傳統的宗制規矩,有着自己的熱情和冷漠。那樣的小鎮,在海的包圍下,用延續的方式一直古老的存在着,養育着小鎮上每一個生趣複雜的人。阿小、文展、厚朴,黑狗達的朋友們,以不盡相同的失敗的悲涼姿態教會他思考,也教會我們成長。他們都用着各自的努力在試圖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些被稱之為夢想的追求,淒涼、可悲卻又處處彰顯偉大。夢想於實現者而言是美妙的成就感和幸福的結果;於那些失意者而言,是保證他們在這一整個過程中血脈噴張的源動力,是失敗後的一曲悲壯的輓歌。但他們也曾因夢想燦爛過、激情過。多麼可笑的嘲諷和慰藉。誰的青春不激昂熱烈過,厚朴是夢想的代言人,也是向世界的宣戰者,卻慘敗在現實中。或許黑狗達要提醒我們的就是這個。對黑狗達有着某種超常的好感。儘管在此之前對他一無所知,儘管所有的搜索引擎上顯示的都是類似的不多的資料,但對他有着某種卑微的崇拜和極度的羨慕。並不只是因為他的行文風格和筆鋒,從某種程度上説,他是我夢想的模版,他的人生是我很多個白日夢裏的樣子。或者我們有着相似的成長,但對於人生和夢想他有強大的掌握力。

他從小鎮出來,讀着並不牛逼的大學,靠着對夢想良好的經營和剛好的勇氣前往他們所謂的天堂裏的北京。然後又靠着卑微的執着和精準努力的執行,從北漂的泥潭裏開出自己的花。北漂聽上去是一個令人畏懼的詞。所有的北漂身上似乎都馱着與身軀不相符合的夢想,有的人堅持下來了,他就變強大了;有的人一直漂着,變成霧霾裏一道沒有份量也談不上意義的黑影。有人吐槽説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讓他去北京,去成為那些活在天堂裏的人。帝都是追夢者的墳墓,隨地可見的小小的墳墓,行走着、哭泣着夢想遙遠又傷悲,像長在厚朴腦子裏的疼痛一樣虛幻,但夢想更像是黑狗達的人生,每一步走得精準努力,變得真實可人。黑狗達是北漂裏得見天日的一個,但也是最平凡的北漂裏的一個。

我從小生長在江蘇農村,雖然現在我無比想要一個大大的光輝燦爛的未來,但依舊認為童年時期美得不可方物,我記得家附近的紫雲英田裏到了春天的時候大片紫雲英散發出的那種甜甜的香味,記得和小夥伴們一起釣龍蝦的夏天、烤番薯的週末、跳皮筋的傍晚。那是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光,沒有涉足大人們的社會,一切都澄澈美好。隨着年紀漸長,許多感情目的不明,去向不定,複雜的人際關係讓我開始懷念幼時無拘無束的日子。但人終歸要成長,要向前看。

值得一提的是,《皮囊》裏出現得最多的一個具象是“病”,父親的病,朋友的病,自己的病,黑狗達喜歡將他們稱之為“病”,需要被治療的對象。長在皮囊裏的我們,患着各式不同的病,有的嚴重有的輕微,有的與生俱來,還有的是後來被傳染的,大概人生就是一個治癒的過程。

一直喜歡楊絳先生的那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是啊,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如黑狗達祖母所講,我們擁有的不過是一具肉身,一副皮囊,無所懼,也要無所憂。天地螻蟻,一念之差,何不輕鬆快樂,竹杖芒鞋輕似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作者描述的身邊人,活生生的,小人物,隨便拿出一個故事都可以拍出《歲月神偷》這樣懷舊題材的電影。藝術來源於生活,平凡人的一生仍要經歷不少的波瀾曲折。曾經富有的如今貧窮,曾經強大的如今苟且,曾經貧寒的如今光宗耀祖。世界太奇妙了,你永遠無法猜透一個人的一生會怎樣度過,經歷什麼,變成什麼。無限唏噓,行走世間,只是想像父親一樣踏踏實實的走,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生活原本不易,不因為你生在海島漁村,還是高山溝壑,就會有額外的照顧體恤,不因為你掙扎在一線都市,還是二三線小地方,就會相對過得優渥且無壓力。在同一個藍色星球上,至少在同一塊中國大地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與死,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再小再微弱的個體,於生命本身來説,都是驚天動地、

不可取代與複製。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蔡崇達用自己的文字作品反反覆覆在表達對生命的尊敬和畏懼,在每一次排山倒海而來的不幸傾軋面前,學乖自己、勇敢面對、收拾殘局、調整心緒、重新上路。這一過程,説來容易,要做到,談何容易?不經歷一番痛徹骨的摔和打,怎麼換來金剛不壞的身與心?太殘忍!

作者下筆是冷靜的,在閲讀某些章節的時候,似乎存在片刻的抽離,剝開了作者與主人公的親情關係,似乎在冷眼旁觀一個身邊的陌生人。這種冷靜與理智,讓讀文字的人後脊樑發怵,不禁地打哆嗦,但是,僅僅一個回筆,作者又融入到當事人情感起伏與悲辛交加的狀態當中,那種痛如切膚的淋漓感,那種笑中帶淚的酸與澀,那種蒼涼人生的悲壯歌,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我常對朋友説,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説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鏡,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我們都需要反覆思考和衡量的是,在你的生命裏,什麼是你珍視的,什麼是你在乎的,什麼是你追求的,什麼樣的人是你愛的。你總得告訴自己些什麼。所以説,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然而海是藏不住的。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大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到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緻,也翻滾着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慾望也是。以前以為節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能全部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我們的選擇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走過了千里萬里路,經歷了千千萬萬個選擇,最後造就了今天的你我。

《皮囊》讀後感 篇二

掛在你臉上的,是塊囊,像塊面具,遮掩了皮囊下跳動的心和翻滾其中的詭譎算計。

這是我讀到彼囊為的第一想法。

蔡崇達先生在這本書裏記述了“我””身邊人在生活中的種種經歷,以此來反映不同人對皮囊的看法。就像書中描寫的姥姥,親人的離開沒讓她哭泣。她説:“人活在世上,就是為皮囊爭口氣。”人死了、埋了,什麼都帶不走,但什麼都能丟掉,只有這具皮囊跟着你去了地下。當然,千百年後連皮囊都會風化,你也就真成了一堆枯骨。

書中想要建房的母親,不顧兒子上大學、買房,不顧女兒出嫁,她就憋着一口氣要建個風光的大房子。我初讀時,覺得她自私:為了一座要拆掉的房子大費周章,連兒女都不顧。但是這位母親的執拗是因為丈夫病重,而他們的夢想就是擁有一棟大房子。母親用6年的青春賭這個男人的成功,她輸了;所以她賭自己,她成功了。建成的那天,她花了一萬塊宴請賓客。結束後端着剩飯剩菜,當做明天、下週的晚餐,她的靈魂在不屈地吶喊,她的皮囊在勞累中蒼老。她完成了獨一無二的成功,她爭了一口氣。

這世上像這樣的人有很多,並且以後會有更多。他們為自己的皮囊而活,拼命去掙錢,取得好業績,彷彿他們的人生必須由他人的誇讚組成才算成功。把格式化的微笑、和善掛在臉上,充當內心,千篇一律;真誠熾熱的靈魂成了異類,成了無處可遁的珍奇,人們三緘其口,囚在皮囊下的靈魂小心翼翼地觀察身邊人,爭先恐後地朝他們讚賞的方向奔去。這卻與那位母親到底是相同了。

處處謹慎,刻刻較真。《皮囊》描繪了芸芸眾生無趣的皮囊下喘不過氣的靈魂,浮於表面的自在,深埋心底的執拗。可我們不是在為皮囊而活,任何人都不值得為皮囊而活。不是為了面子上看得過去,而是為了心安。

沒有一個靈魂值得被忽視,你本身就閃着光,皮囊是添彩而不是遮掩。

《皮囊》讀後感 篇三

剝開《皮囊》,認識你自己

李敬澤在序言中説:“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

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評,褒貶不一,有説作者沒有靈魂,無病呻吟,鳳凰男,各種難聽的話,也不乏淚目,説戳心,真實的評論。

不得不説,我被蔡崇達的真實與犀利給震撼到,從小生活在福建海濱小鎮的經歷冷靜而理智的一點點敍述,父親生病後從最初有一點希冀,到慢慢絕望,大雨裏父親執意要出門的那一幕看得我內心五味雜陳,可是作者卻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筆觸去敍述。

對母親執意要蓋房子的決定從內心隱隱覺得沒有必要,到後來母親對父親的想念,唸叨隱約明白理解她對父親埋在心底,沒有言説出口的深愛。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細節是父親為了不讓兒子被大海所誤,一直隱瞞兒子,而蔡崇達,僅用簡單的寥寥幾筆:“再次去拜訪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開步子往甘蔗林那衝,母親氣惱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撲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沒了,那鹹鹹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懷裏摟。我看到,這海水之上那碎銀一樣的陽光,鋪滿我的瞳孔,醒來的時候,已經在醫院的病牀上。”形容他被海水淹這樣看似驚心動魄的經歷。又是一段剋制理智到極致的敍述。

後來又是張美麗,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影子,可是蔡崇達用他冷靜又細緻的筆鋒,為我們繪出了這些特點鮮明人物形象。

每個人都有這副皮囊,蔡崇達用自己鋒利的筆刀,剖析自己的過去,剖析自己的回憶。

看介紹的時候説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書,作者沒有刻意渲染悲傷與絕望,卻給人以極強的代入感,讓人不禁能回視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讓靈魂負重前行,你也應該剝開皮囊,重新認識你自己。

《皮囊》讀後感 篇四

在《皮囊》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説的是作者想去看一對新生連體嬰兒,在門口被兩個護士攔住,讓他先消毒後再入內清潔,作者感到自己被歧視了,狠狠地跑了。

也許對於當時的作者來説,自己的父親在重症病房,而自己卻給不了相對好的照顧,心裏本來就有點自卑,而且文章細節描寫原來的保潔人員是一身汗味。自己連一個滿身汗味的保潔人員都比不上,心裏肯定是有一種被嫌棄的感覺。

説來也是,誰對新的生命不感興趣呢?尤其是時日不多之人,對生命是更加的眷戀,對生的渴望,又無法將生命繼續,只能通過看新的生命來緩解內心對死亡的恐懼,所以説這兩個護士好像有點不近人情了。

但,這也是有理由的。在中國的傳統中,時日不多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不祥之氣,這對於新生兒來説是不大吉利的。再説了,即使婦產科中有個別母親同意,但大多數還是持反對票的。而且這兩位護士也是要做母親的人,八成也不希望自己的寶寶出生時,守病房的人將來自重症病房的人放進來,讓自己的寶寶沾染上疾病的氣息,這會使母親很憤怒也會很傷心的。這麼一想,無論對方是怎樣的人,都肯定是要攔在外,對於“可疑”的人當然是要按規矩消毒入內的,所以這也算不上是對作者的歧視了。

況且作者也是以獵奇的眼光去觀賞那對嬰兒,當然除好奇外肯定還有對那對連體嬰兒以後的生活的擔心。但他沒有思考清楚就貿然行動,所以受阻是在所難免的;對於一所醫院來説,最重要的不是讓每一個人都誇讚醫院裏的服務,而是讓患者痊癒,讓患者放心,所以作者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説那對連體嬰兒是作者的孩子,或作者是守護他們的人,那當他遇到了和他一樣的來自重症病房的病人或是家屬,那他又該如何選擇?他會讓那人去看孩子嗎,他會想他現在想的一樣的去想他嗎?又有誰知道呢……

《皮囊》讀後感 篇五

《皮囊》是很久之前聽到過的一本書,但從來沒有接觸過,沒有去了解過。若不是因為那次投票比賽送書,我也許會在很久很久以後才讀這本書。

聽到書名,我便覺得這是一本很深奧的書。皮囊,於人而言,是外表還是人表面上的行為舉止,我自身也是很不清楚。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皮囊,可這皮囊和別人的皮囊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皮囊是特殊的,它有自己的脾氣,有自己的性格。皮囊既是人表,也是人心。

在《皮囊》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作者外祖母對人生的解釋,她説:“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肉體與人而言是物質的東西,人內在的是靈魂,要通過肉體塑造靈魂,達到精神與肉體的統一。

母親和父親一樣,都是不願認輸的人,他們的內心始終有着一份執着、倔強。他們不懂得太多大道理,只是老年之後想要落葉歸根,但偶爾又不想服老。因此,母親堅決把即將要拆的舊房子裝修,父親雖然身患疾病,導致殘疾,但還是想考自己站起來,他就是固執啊!

張美麗也是那個固執的人。她引領村子的時尚,卻不被看好,無人知曉她承受着什麼樣的壓力、流言蜚語,她也不過是個沒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姑娘。但張美麗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曾經的罵名洗清冤屈,她成為了傳奇。

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他們既一樣,又不一樣,都是有自己心思的人。他們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夢想。但現實總是殘酷的,看誰堅持下去,誰就能打敗現實,成為那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他們的失敗,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他們的皮囊沒能頂住現實的驚濤駭浪,雖然他們都曾奮鬥過。

每個人都擁有一具皮囊,書中人物的講述,正好印證了外祖母的話,皮囊是需要磨練的,一具好的皮囊當然需要經過千錘百煉,成就內外兼修的人。

蔡文達的文字平淡樸實,沒有太多的辭藻,卻很讓人感動,能直勾勾的引起讀者的記憶。

我自己對人的生命的理解依舊有欠缺,人的生命是如此神奇之物,需要我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體驗。

《皮囊》讀後感 篇六

第二遍看到五十幾頁,書裏的父親讓他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一直強撐着眼淚讀到現在。似乎不太適合剛經歷父子離別之人閲讀,因為作者把每個場景都寫得很真實,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告訴他不要在此刻去觸碰皮囊這本書。只能説是一本好書,值得以後細品,會讓你對自己父母那杯的愛情有新的認識,對生死有新的感觸。

他説這本書裏的每個字裏行間都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故事的主角似乎與他過於貼切,這是一本他不想觸碰的書,至少現在還不行。半年前,父親因為頭痛到院就診,查出晚期肺癌,且擴散到頭部,肺部,治癒率幾乎為零,不到兩週,父親就這樣離開,對於他來説,簡直是一場噩夢,根本沒辦法接受。

躺在病牀已經五天左右的父親意識開始不清醒,母親,哥哥,和他一直輪番照顧父親,知曉結局的母親一直陪伴在父親牀頭,從未離開。

印象深刻的是父親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間摸什麼東西,聽母親解釋説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動作,還得摸釘子,口裏還唸叨着上班,母親含淚握住父親的手,説“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幹一輩子的活了”,話都説不清楚幾乎用盡全身力氣的父親吼出“不上班哪來在的錢給女兒生活費”説着又開始摸口袋裏的錢包,要去銀行給還在上大學的女兒打錢,其實女兒那年剛好畢業,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親是幹工地的,一輩子過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沒當回事兒,計劃着是趕回來看自己半個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親,結果還未見到母親一面,就直接在醫院躺下來,沒法動彈的奶奶一直嘔血,也沒辦法走路。父親在樓下病房,奶奶在樓上的病房,父親離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願在天堂母子相聚,父親可以解釋為啥沒在臨終前看上母親一面……

皮囊作文 篇七

我這一生,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在鏡子前消磨時光。因為,我有一副令我無比驕傲,令他人無比豔羨的——皮囊。

但我不願提起一件事,或者説,是我內心最深處一道不容他人觸碰到的傷疤,那就是我的這副好皮囊,是用我的一樣東西換來的。好似是一個叫做“良心”的東西,罷了罷了,反正我也不需要它。現在整日享受着別人的讚美,我覺得非常開心。

説起來那不過是造物主允諾我的事情,只要把我的“良心”給他,他便還我一副世間絕有的皮囊。我欣然應允,十分爽快,為的是,不再受同我一起降生的那些該死的混蛋們的嘲笑。其實我剛降臨世界的時候,灰容土貌,缺齒重頦,奇醜無比,這令我十分自卑。所以我在換皮囊之前,聽到別人譏諷嘲笑我最多的,便是我樣貌的醜陋。可同時又聽人説,我沒有好樣貌,卻有好心腸,一個能慈濟天下,包容萬物的好心腸,一個被他們喚作“良心”的物體。我卻不以為然,我從來都沒有受到過“良心”的恩惠,反倒整日於皮囊中苦惱煩悶。説來也怪,那時的我,看見世界萬物,都想去守護,看到落苦受守難的同類,便會盡我所能的去幫助他們。一草一木在我眼中,皆有動人之處,一雲一水一山也極盡可愛。但唯獨我的皮囊,我對它深惡痛絕,只盼早早摒棄才好。終有一日,似乎造物主聽到了我內心的呼喊,他喚我過去,約法三章,我巴不得趕緊換,即便失去了“良心”又何妨,反正它對我,無益。

換了皮囊的我,整日賴在鏡前,不肯挪步。那些嘲笑我的,立馬對我轉變了態度,畢恭畢敬。我嘴角揚起,內心竊喜,想着“這買賣做得值”!但令我奇怪的是,沒了“良心”的我,暴躁易怒,於人無禮,唯利是圖,尖酸刻薄,看見塵世間的'一切,都覺礙眼,都感厭惡。久而久之,同類們漸漸疏遠了我,我很是孤獨,形單影隻地徘徊在鏡子前。我開始質疑,為什麼我擁有如此好的皮囊,卻還是無人與我親近。我終日苦悶,皮囊也一天天膨脹起來,變高變大,我撐不住了,癱倒在地上,耳邊傳來了造物主的聲音,雄重有力“萬物輪迴,皆有因有果,良心與皮囊,孰輕孰重?有良心的你,皮囊終有一日,會被你的善所打動,因之而變美。失去了良心的你,只會是一具行屍走肉,終會彌落。”

那一刻,我哭了,頃刻間覆水難收、

我光鮮亮麗的皮囊,爆裂成渣,氤氲中散盡。

最終不過,一場空。

《皮囊》讀後感 篇八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一個章節就 本站 是一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取名叫做《皮囊》,書名也是來源於這篇文章。

皮囊講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媽媽)的故事。阿太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認為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面對奶奶的去世,面對自己切菜時切下來的手指,面對舅公被她丟到水裏幾乎溺斃的事情,甚至對於自己的離世,她都表現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説:“不要哭,現在沒有這個皮囊的束縛,我來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氣質,作者特別喜歡與阿太待在一起。後來去外地工作,與阿太見面機會也少了,但是隻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選擇回到阿太的身邊,陪她坐一個下午。雖然阿太不大聽的懂,後來甚至不再聽得到,但是這樣的陪伴卻能夠安撫作者,讓他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後來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時説的一番話的意思。當時全家人都挺傷心的,阿太不以為然,彷彿走了不是她的女兒一樣。作者問阿太為什麼這樣,阿太説因為她捨得。阿太的捨得來自於她對待生命和身體的態度,身體的消逝在她看來是皮囊對生命束縛的結束,是更加值得高興的事情。而阿太帶給作者的安全感,是這份看法帶來的超然淡定態度的感染。確實在這份態度面前,一切的困難不過是身體的折騰,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