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酒樓上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18K

在酒樓上讀後感精品多篇

《在酒樓上》讀後感500字 篇一

今天讀魯迅的《在酒樓上》一文,其中一段話讓我不禁反思

“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

這一段本身就很巧妙,通過“我”説的話來批判的正是“我”。

魯迅寫這段話本意是諷刺和批判那些原本支持革命,後來在革命受到重重阻力時,便對革命產生動搖,甚至走上和原有舊勢力妥協的道路。

讀完這段時,我突然想我是不是也如同那蜂子或蠅子一樣呢?往往一件事情開始的時候有目標,有想法,也去付諸實際行動了,可遇到挫折或困難時,就迷茫了,悲觀了,失望了,最後很容易就放棄了,選擇倒退回去,回到一個明知不對的起點。 “很可笑,也可憐”。多深刻,又多刺骨的評語。魯迅的筆確實是把鋒利的刀,是最有力的武器。他直指人心的最深處,他撥開層層雲霧,他大聲疾呼——別再迷茫!震聾發聵!

如果一個理念,一個方向沒有錯,就應當始終堅定信心。

看到眼前的困難時,更應該看看長遠的發展。

歷史或許會倒退,但人的精神不能倒退。

《在酒樓上》讀後感200字 篇二

今天看了魯迅的《在酒樓上》對呂緯甫這句話感觸良多啊!

他説:“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就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或是少年時,伏案有本小箴言本——《每天進步一點點》,對其中這段倍受感動:成功就是每一個小小的進步積累起來的成果,歸納聰明人的法則,每天進步一點點,讓平凡的你變得卓越。

二十年或是三十年以後,再看蜂子或蠅子會不會有什麼變化呢?

《在酒樓上》讀後感900字 篇三

今天再次讀了魯迅先生的《在酒樓上》,總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只讀一次很難輒窮其意,必須多次閲讀、細細揣摩。《在酒樓上》篇幅雖短小,意藴卻無窮,讀罷之後總感覺一團團烏雲籠罩在心頭,讓人實在覺得壓抑、沉重。這就是魯迅啊,看似雲淡風輕,實則字字見血,他的筆像一把鋒利的刀劃在心頭,讓人直面淋漓的鮮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膚之痛。

《在酒樓上》的主人公——呂緯甫,原是辛亥革命時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熱血青年,在屢遭現實打擊後變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經最厭惡的“子曰詩云”。他對待現實態度極其消極,“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將其歸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與魯迅先生以往的小説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對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覺醒的老一代中國兒女,而是覺醒了的新一代人。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覺醒者,他們非但沒有人性獲得自由的歡愉,反而產生了那種“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劇感受,使讀者產生共鳴,倍感壓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須與外部社會打交道,覺醒者亦是如此。覺醒者首先必須獲得一定的物質生活保障,否則難以立足。呂緯甫為了餬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詩云”,否則連每個月二十元的生活費用也無法得到,他也就無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詩云”又意味着向現實屈服,走向自我毀滅。這是一種兩難境地:要實現自我,與現實對立,就無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現實妥協、毀滅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種都意味着人的毀滅,這藴含無窮的悲劇感。

然而,作者所表達的是對這種人生態度的痛斥,他所堅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 “幾株老梅竟鬥雪開着滿樹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晴綠的密葉裏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我這時又忽地想到這裏積雪的滋潤,著物不去,晶瑩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幹,大風一吹,便飛得滿空如煙霧。……”,區別於呂緯甫,魯迅先生選擇了在孤獨中砥礪前行。這讓整篇文章不流於失望,給覺醒者展現了希望之路。

《在酒樓上》讀後感400字 篇四

《在酒樓上》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説,最初發表於1924年5月10日的《小説月報》上,後收錄在魯迅的小説集《彷徨》中。

《在酒樓上》以“我”的角度講述了“我”與呂緯甫的故事。

這裏的“我”並不是小説的中心人物,也不只是一個旁觀的敍述者,而是參與到故事中的人物。

故事中的“我”和呂緯甫具有許多共同點“我們”曾是一起去城隍廟拔掉神像鬍子的新青年;是議會討論“改革中國”的方法道路而打起來、激情澎湃的青年。

“我們”雖然曾經都擁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卻因為革命的失敗以及生活的無奈而落入沮喪和彷徨中的中年人。不同的是“我”和呂緯甫同樣面對生活的無聊和寂寞,他們的選擇卻不同。“我”堅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前進、反抗,而呂緯甫卻選擇放棄前進,迴歸到世俗生活當中。

《在酒樓上》讀後感1400字 篇五

時代就像一個大熔爐,一個人代表了一種化學物質,當許許多多化學物質相遇而產生反應時,你或許早已不是你自己了。

起初的時候,他是一位英姿戰士,而屢遭挫折之後卻一蹶不振,渾渾噩噩地度日,甚至為了餬口而不得不違反自己的意願去教孩子們《女兒經》之類的東西,他是魯迅筆下《在酒樓上》筆下的呂緯甫。

魯迅先生是以呂緯甫的朋友身份出現在文中的,開篇魯迅先生便寫道:‘我從北地向東南旅行,繞道訪問了我的家鄉,就到了S城’,他忽而想起呂緯甫,先前呂緯甫是一個很有革命熱情的青年,他和他的同學曾到城隍廟去拔過神像的鬍子,還因為激烈地爭論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於打起來’。

此時的呂緯甫像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裏顯出十幾朵紅花來,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遠遊。他是想拯救陷入險地的民族的知識分子,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是敢於對抗舊習俗但同時又想法過於天真的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可週遭的鄉民將他視為義務,並且村裏開始有謠言,説呂緯甫是瘋子,否則怎麼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謠言猛於虎,在思想保守封建的小鄉村,謠言一下子就傳遍了,並且越傳越誇張。

於是他被謠言壓垮了。

當再見呂緯甫時,他的面貌頗有些改變,但一見也就認識,獨有行動變得格外迂緩,很不像當年敏捷精悍的呂緯甫。我與魯迅先生一樣,起初很以為奇,接着有些悲傷,特別是他的那番話:‘我在少年時,看見峯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下,即刻飛去了,但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點,便以為這是在很可笑,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饒了一點小圈子。’他講得很坦誠,以及對於自己的改變的嘲諷,痛心與無奈。

從上可以看出,呂緯甫思想十分清醒,但卻渾渾噩噩地度日,並且使自己陷入無力自救的境界。我彷彿感受到魯迅先生力透紙背想傳達的思想—對這種悲劇人生的嚴峻批評。此時,我想,唯有堅信自己的信仰,才能對得起僅有的一次生命。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懂得思索以及思考。

呂緯甫又黑又濃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去了精采,但當他緩緩的四顧的時候,卻對廢園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常射人的光來,大概他是想起了年輕時雙方彼此有好感的女孩—阿順,她想擁有剪絨花,而最後女孩卻嫁給他人。

在尷尬的相處氣氛中,掌倌送上賬來,交給“我”,他也不像初到時候的謙虛了,只是向我看了一眼。讀到此處,忽然有一種失望,他已從本質裏開始變了,因拮据的日子和現實的考驗失去了基本的待客之道,多年的聖賢書的教導早已在這個小動作裏而煙消雲散,在我面前的,不是一個知識分子,反而像一個無賴。

就像莎士比亞的《雅典的泰門》裏所説:金子,只要有一點兒,就可以把黑變成白,醜變成美,錯變成對,卑賤變成高貴,懦夫變成勇士,老朽變成朝氣勃勃!啊!這個閃閃發光的騙子手。

“我們一同走出店門,他所住的旅館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門口分別了。”其實預示 着魯迅先生亦和他走上不同的思想道路,緯甫在他的人生道路中丟失了信仰,但魯迅仍繼續勇往直前。

往更深層面想,他何嘗沒有反抗過。改變他的,除了金錢,還有拒絕接納新思想的固執鄉民,這些鄉民本身是沒有錯的,只是他們從父輩那裏接受了保守的小農思想,而他們的父輩又是從他們的父輩繼承這些思想的,而這些思想,只是統治者為了更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所實行的愚民政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