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弟子規》有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1W

讀《弟子規》有感精品多篇

讀《弟子規》有感 篇一

今年暑假,我每天都認真拜讀半小時的電子版《弟子規》,從中懂得了很多很多。我從《弟子規》,漸漸地發現了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缺點。

《弟子規》中説:“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意思是:當自己的道德品質與才學不如別人的時候,就要不斷地進步,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技能,要勉勵自己,已期能夠有所收穫。而我卻不是這樣,美術課的時候,我看了看別人的畫,哇!真是惟妙惟肖!再看看我的黃瓜都變成絲瓜了,唉,真是天壤之別啊!看到這一幕,我心裏充滿了不滿甚至嫉妒,也不想再畫那麼好了,因為當時我想,即使畫那麼好,還是無濟於事,我在畫畫本子上就隨手畫了幾個蘿蔔。結果是“良”。真是慚愧呀!

書上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我們在家裏面,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可我呢?奶奶去商店買糖,邊往外走邊説:“檬啊,我出去點事,等會你幫我把煤氣灶關一下,湯炔燒好了”。我聽了,心裏頓時冒出“憑什麼要我關,你自己不會關”的信念。

我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奶奶回來了,走進廚房,聞到了一股烤焦的味道,一看煤氣灶還沒關,就飛奔過去,把煤氣灶給關了,並端來一大盆水,澆在煤氣灶上。不一會兒,廚房終於清理完了,奶奶大步流量地朝我走來,我知道事情不妙,就回到房間裏,可是終究逃不過奶奶的一頓罵,唉!真倒黴啊!我現在終於明白什麼事必須得做,什麼事千萬不能做,哪件事該放棄,哪件事不該不放棄。

《弟子規》讀後感 篇二

在中國,有着這樣一本書,書中講讓人們尊師重道、尊老愛幼、誠信待人、知恩圖報……那就是《弟子規》。

“孝”、“悌”、“仁”、“愛”是《弟子規》的核心思想。它教導我們在家中要孝順父母,體諒父母,出門在外要敬重兄長,説話也要恭敬、謹慎。為人處事要講誠信,説話文明,尊敬他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做到“有則改,無加警”。假如還有餘力的話,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去講求其他的學問。

《弟子規》講:“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它讓我們這樣對待父母。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則對待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也應該尊敬,禮貌,對待老人更應該尊敬,做“敬老尊賢”。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小輩去做之前,也要去徵求一下長輩的意見,不要擅自主張。否則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説自話,不問別人意見,自己就做了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道德”。我們都應該遵守道德。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實施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裏,這樣明天才會更美好。

《弟子規》讀後感 篇三

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敍》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説把孝説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眾所認為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為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説養兒防老,我認為這是可笑的,因為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説父母的愛,是為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為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為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讀後感 篇四

《弟子規》是清代李毓秀所著,李毓秀性情平和豁達,品德高尚,他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弟子規》,《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提高我們自己的品德,熟讀《弟子規》會讓我們受益匪淺。

《弟子規》裏説:“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告訴我們,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我記起了一件事,我跟好朋友子瑜吹牛説自己做的蛋糕很好吃,她很羨慕,説要嚐嚐我做的蛋糕,我信誓旦旦答應她一定做給她吃,事實上我並不會做,所以她第一次來我家的時候我騙她説食材沒有準備好,第二次又騙她説肚子疼。媽媽知道了拿出《弟子規》跟我説:“什麼叫‘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你都學到哪去了?”我聽了覺得很慚愧,跟子瑜承認自己並不會做蛋糕,自己是吹牛騙她的`並向她道歉,她原諒了我。週末我們一起去超市購買食材,一起上網查詢如何做蛋糕,然後兩人一起做了蛋糕,雖然第一次做出)(來的蛋糕味道不是很好,但我們還是很開心。

有一次表姐因為姑媽亂動她的東西,她生氣地對姑媽大吼大罵,其實姑媽只是看見她房間亂了幫她整理了,姑媽跟她解釋了她還是很生氣地罵姑媽,我在旁邊聽見了,就對錶姐説: “ 表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弟子規》裏的句子你還記得嗎,這可是你國小時候學過的哦,你現在都是大學生了,不能比我還差哦。”表姐聽了我的話,臉紅了,她靜靜地坐了一會,站起來小姑媽説:“媽媽我錯了,我不該對你大吼大叫,我比我妹還不如,我以為一定會改的,不會再亂罵你了。”你看,學好《弟子規》,還可以勸架呢。當然,我自己也要做到尊敬父母,關心愛護父母,做錯了事,父母批評時就要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自己父母生氣、傷心。

我很喜歡《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感受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教育我們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和熱愛祖國,教會了我們很多中華傳統美德,我們要好好珍惜這本國學經典,這是我們的財富。

弟子規讀後感 篇五

上一年級了,王老師讓我們學背《弟子規》。讓我們從《弟子規》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媽媽幫我一起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讓我更懂禮貌

我從小就靦腆,媽媽讓我和叔叔阿姨打招呼我總是做不到,媽媽很生氣。我也很不開心,因為我不明白媽媽為什麼老是逼我去做我不喜歡做的事。後來學了《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明白了要聽媽媽的話,做個孝順聽話的孩子;要學會孝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喜歡你。現在在家,媽媽一叫我,我馬上就答應;媽媽讓我幫她去買東西,我也不磨蹭,高高興興幫媽媽的忙;見了媽媽的同事還有小區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我主動打招呼。媽媽可高興了,説我學了《弟子規》更懂事了。

《弟子規》讓我更自律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在教室裏,同學們的橡皮掉到地上,我看見好的就揀起來帶回家。媽媽怕我偷小朋友的東西,告訴我“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媽媽還説,弟子規裏有“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道理。現在,我再也不拿別人的東西了。

媽媽説,《弟子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經典,我以後不光要背會,還要按照上面講的道理去做事,爭取當一個三好學生。

三年級學生《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學完這一則,我為自己平時的表現而感到慚愧。平日裏,我媽媽叫我去做事,比如取東西、倒垃圾,我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每次都説:“等一下”。媽媽喊叫幾遍,我才很不情願的起身或者乾脆就裝作沒聽見。

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作業,妹妹跑來,拿桌子上她的玩具車時,把我心愛的鋼筆碰倒摔到地上,我一看筆尖摔壞了,這是媽媽送我的生日禮物,所以我非常生氣。“你這是故意的”“是我不小心的”,正當我倆吵得不可開交時,媽媽進來了,問我怎麼回事,我説她把我的鋼筆摔壞了。“我是不小心的”她又説。這時媽媽對我説:“你就讓着她點吧,她是你妹妹,已經摔壞了,明天我再給你買一支。”“不,我就要這個,讓她給我賠!”媽媽勸了我半天,可我還是不肯原諒妹妹,媽媽很失望的樣子,抱起妹妹走了,只剩下我和摔壞的鋼筆。

通過這則《弟子規》的學習,我知道應該怎樣做了,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吞吞吐吐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無理取鬧,使父母生氣、傷心、失望。我決心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

弟子規優秀讀後感 篇六

對於正處於緊張學習期的孩子來説,“朝起早, 夜眠遲” 這裏最主要的寓意,就是告訴我們時光寶貴,“一寸光陰一寸金”,溜走的時光永遠也不會再回來了。當和孩子讀到這的時候,家長最好和孩子交流一下:這時間一晃,一天就過去了;再一晃,一年就又過去了。要讓孩子知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真實寓意,“莫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我記得前段時間秦夢迪的英語老師——餘老師以短信的形式給我們家長提了個不錯的建議。

大概意思就是,若有可能的話,要家長每天早上督促孩子早起片刻讀10分鐘英語。每天10分鐘,我們可以算一算,如果孩子能長期堅持下去,日積月累,效果可想而知。當然,前提是要科學安排孩子作息,保證充足睡眠,不是一味的起早貪黑。

弟子規讀後感200字 篇七

通過弟子規我知道了中國是以孝為先,孝順父母長輩,尊敬兄長。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收穫很大。

讀了《陸績懷橘》的故事,我學會了始終把父母記掛心裏,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順他們。讀了《木蘭從軍》的故事我學會了孝順父母,該為父母分憂的道理。讀了《煮豆燃萁》的故事我學會了兄弟姐妹之間要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的道理。讀了《君子正冠而死》的故事我懂得了從小要養成講衞生的好習慣,穿衣打扮要整潔,做個人見人愛的孩子。.。.。.。.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在以後的生活裏我要嚴格要求自己,將學到的應用到平時,不斷進步,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 篇八

我讀了《弟子規》(節選)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這段的意思是用人家的物品,需要跟那個人説清,如果不問的話,就算是偷他的東西了。借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這樣的話,以後要借就不難了。

讀完這一段,我不禁想起了聽過的一個小故事。明朝有個叫宋濂的人,很愛看書,可買不起書,只好借書。有一次,他到一家富户借書,他們講明十天之內一定要還。到了第十天,外面下着大雪,可他還是去還書了。主人很感動,告訴他,以後可以隨時來看書,也不限定歸還時間了。我也有這樣的經歷呢!有一次,我的橡皮不知掉到哪兒去了,就問王啟周借了一塊。可剛借來不久,我又把我的橡皮找到了。看到我找到的人應該都在想:吳凱熠到底是把橡皮還給王啟周呢還是繼續用他的橡皮?誰知他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已經毫不猶豫地把橡皮還給王啟周了。打這以後,看見這場景的人都很放心地借給我東西了。

讀了這段話,我覺得交朋友也要相互幫助,這樣就會越來越好。比如我和同桌邵宇澄常常相互幫助,所以就越來越好,現在我們連旅遊也經常一起去了。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這裏面還有不少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 篇九

感恩親情我感激世界上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給了我生命以及無限的親情,這都尖於《弟子規》它使我明白,要對自己的父母心存感因。

隨年齡的增長,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急躁,面對父母嘮嘮叨叨的教育,話語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時面對父母的斥責,還會摔門而去,根本順父母的感受,當那天在房讀《弟子規》以後,我真正地知道自己錯了,並且錯得很過分。當自己摔而去時,並不曾顧及時父母的感受,沒有看到父母心碎的樣子。

感謝《弟子規》,它使我明白,為人於子,最應感激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因為父母比我光明,賦予了世界的生機。父母亦是如此,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又是他們為了我們自己背後還有我們支持”;當你受冷落時,總會有兩個人出現在前面,伸出雙手給温暖;當你受挫折香,還是這雙將你從困難中拉出,讓你衝破挫折走向成功。

我們應該對父母感因,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因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這是我讀《弟子規》悟出來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教順父母,不能等。我會用我最真實的,最實際的行動來回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