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圍城》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圍城》讀後感(精彩多篇)

《圍城》讀後感 篇一

讀罷《圍城》,心中意猶未盡,細細品味,有很多感悟。這部被人稱讚的“奇書”確實有它的獨到精妙之處。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這本書的立意上,都有很多是值得思考的東西。

從印度洋上駛來的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在上海靠了岸,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一踏上闊別四年的故土,就接二連三地陷入了“圍城”。方鴻漸旅歐回國,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説以他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某些知識分子(主要是部分歐美留學生、大學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沉浮。他們不屬於那個時代先進的知識分子行列。當抗戰烽煙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們大都置身於這場偉大斗爭的風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繼在湖南一個僻遠的鄉鎮,圍繞着生活、職業和婚姻戀愛等問題,進行着一場場勾心鬥角的傾軋和角逐。這也是場戰爭,雖然不見硝煙,卻處處閃現着舊社會你搶我奪的刀光劍影,騰躍着情場、名利場上的廝殺和火併;雖然沒有肉體的傷亡,卻時時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樣蠶食着人們的年華和生命,那惡濁的空氣又是怎樣腐化着人們的操守和靈魂。自然,這裏也有真誠的友誼,善良的願望;但這些在那個強大的舊社會壁壘面前,是顯得多麼軟弱和無力。在那隨處都可以陷入“鳥籠”或“圍城”的人生道路上,哪裏是這些還沒有消磨盡人生鋭氣的知識分子的出路呢?這是這部深刻的現實主義小説留給人們深思的一個嚴肅問題。

性格決定命運,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鴻漸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本書表現出進步的思想傾向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不僅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小説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同時奠定了錢鍾書在中國現代小説作家羣中不可忽視的地位。止如錢夫人—楊絳女士所説,錢鍾書的“痴氣”,使《圍城》更富於真實性和戲劇性。錢鍾書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圍城》之中。

圍城讀後感 篇二

柔嘉走了,可是這房裏還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聲,她的説話,在空氣裏沒有消失。他望見桌上一張片子,走近一看,是陸太太的。忽然怒起,撕為粉碎,狠聲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滾蛋,替我滾,你們全替我滾!”,這簡短一怒把餘勁都使盡了,軟弱得要傻哭個不歇。和衣倒在牀上,覺得房屋旋轉,想不得了,萬萬不能生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經理,説妥了再籌旅費,舊曆年可以在重慶過。心裏又生希望,像濕柴雖點不着火,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不知不覺中黑地昏天合攏,裹緊,像滅了燈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飢餓像鑷子要鑷破他的昏迷,他潛意識擋住它。漸漸這鑷子鬆了,鈍了,他的睡也堅實得不受鑷,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

那隻祖傳的老鍾噹噹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簡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看到這裏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小題大做了?我很想不明白,也就是一次巨大的爭吵,作者怎麼可以寫的如此悲涼呢?男女主角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結婚,也就一年多時間,婚後出現矛盾、爭吵也是很正常的,何必寫的這麼悲涼,好像男主人的人生都沒有希望了一樣。

看過這本書的很多讀者都表示理解作者的意圖: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而我卻完全不能理解(也許是我孤單的時間太久了,看到一點點的陪伴都覺得是幸福的)。在我看來,男主人公在結婚後並沒有那麼不幸,雖然孫柔嘉並不是他最喜歡的人,但是他還是很珍惜這個女人的,否則也不會在結婚後疏遠父母和兄弟。結婚後,他們是經常吵架,但是夫妻吵架屬於很平常的事情吧,現在哪一對夫妻不是今天一小吵明天一大吵的。夫妻之間的吵架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對方,也不能證明他們生活的不幸福,有時候恰恰相反,爭吵代表了彼此還在乎,同時爭吵也能讓給他們的婚姻生活帶來了樂趣,難道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才算是幸福嗎?當然我説的是適度的爭吵。方漸鴻夫婦的爭吵也並不過度的。

本書以他們的一次巨大爭吵而結尾,作者暗示了在這次爭吵之後兩人會因此而離婚。是現代社會變化太大了嗎?還是我還不理解婚姻呢?我怎麼也無法想象夫妻之間會因為一次爭吵而離婚。現代社會離婚率是很高,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了不結婚,但是那些選擇結婚的人絕對不會因為換工作引發的爭吵而離婚的,婚姻生活中爭吵是必然的,因為在乎才會爭吵,也是因為爭吵才讓生活有了一點點或甜或苦的味道。如果兩人相敬如賓,各自做自己的事情,那結婚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即使是再恩愛的夫妻,婚姻生活中肯定會有一兩次的大爭吵,這都屬於正常吧。

我很想找個人告訴我,他是怎麼從這本書看到了婚姻的可悲呢?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沒看一本書都會有很偏激的想法,希望不要被吐槽。

錢鍾書《圍城》優秀讀後感 篇三

六月的雨天,煙霧彌散,濛濛朧朧,似一道道單薄的牆,迴旋圍繞。心像包裹在圍牆裏的一處泉眼,湧現,卻無路可出……

讀罷全篇,憑藉着一種直覺感性的評價認為此書字裏行間充滿着幽默智慧和人性荒謬,細節刻畫之入木,説錢先生眼力獨到也好,賣弄文字技巧也好,在精妙之處常難免會心大笑,似乎就在説自己和周圍的人。或多或少有所共鳴,在其中能覓到自己的影子。整本小説節奏偏慢,卻十分細緻。

如果説魯迅先生的諷刺藝術,用的是匕首,給人一種鮮血淋漓的感覺;餘華的先鋒思想,像是屠刀,砍在心中覺得殘酷無比。那麼錢鍾書先生的諷刺用的就是尖鋭的長針,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後便覺舒暢無比,讓人被刺得心服口服。《圍城》中的諷刺既可以讓讀者捧腹大笑,也揭露殘酷現實的人性讓人不寒而慄。這些大量生動詼諧,尖酸刻薄的比喻讓小説蓬蓽生輝,鮮活了起來,一句小小的比喻也能讓讀者會心一笑又或者掩卷深思,加上極致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緩緩徐徐但卻深刻的故事情節【】,《圍城》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用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此篇小説,塑造了一個成功的舊知識分子的形象——方鴻漸。他有一定的才氣,卻沒有十足的底藴,周旋於幾個性格各異的女子之間,討好這個,不捨那個,最後,娶了一個“既然不討厭就行了”的老婆。或許一個男人終其一生,總要經歷各色各樣的女人。張愛玲有白玫瑰與紅玫瑰之説。後來有人説,男人這輩子都會暗戀過白蓮花,親吻過紅玫瑰,最後娶了康乃馨。

鮑小姐代表肉體和誘惑,唐小姐代表真愛與夢想,孫小姐代表一個令人難以順應卻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至於蘇小姐,雖然她曾經迷戀過方鴻漸,但方鴻漸最終對她只有憤恨,她該是他的無奈與羈絆。也怪鴻漸,當初既知無法輕鬆放下,就不該鬼使神差地隨意拿起。他的婚姻他的事業他的人生給後來的中國人民提供了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詞語“圍城”:進來的想出去,出去的想進來。

婚姻也好,事業也罷,整個人的一生似乎都在一個圍城之中,我們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或許,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城中的一個角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

做人很難,在我們這樣的社會文化中,很難有人能脱身。原本該是禮貌的事情,變成與利益至為相關的手段。的確,很少有聰明人説他們能二分,但令人厭惡之處就在於這令所有人都難誠實,誠實了也沒意義。故事裏不同階級、不同身份的人們共享社會賦予的語言與行為之意義,而且不能不在使用之前先理解他們被別人理解、運用的涵義。這不是種不寬容的文化,除了人獨處時候,它不讓人暫時劃定無害空間的機會。公共文化若明確,意思的表達當然就能清楚;但若每件事都理所當然有某種特定標準,它就會清楚到失去評價的空間,反正??人早就沒有選擇,只剩下規則而已。圍城,或許真正圍起的是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私己的心。

淺淺淡淡的故事,深深細細的心。每一段往事都有一羣行色或急或緩的角色,明明暗暗的煙雲起伏瀰漫,圍城是一生的歸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