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6W

【概述】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yidi”為你整理了這篇《認知天性》讀書心得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1

最近在微信讀書上看完《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以往對於大腦科學、認知規律以及學習策略的固有見解,得到了一些啟發與感悟,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認知天性》這本書是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通過長達10年的團隊實驗研究,並由作者彼得·布朗編纂的認知心理學讀物。書中通過科學研究提出了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繫,透徹解讀了人類普遍的學習規律,並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推導出了最有利於大腦“學習”的認知法則。

學習不是一件一廂情願的事情,我們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成為一個高效能的學習者。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學習一個概念的時候,花費的心思越多——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複述或是理解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意義,就能越牢固的記住這個概念。到目前為止,不管在什麼領域,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總是傾向於反覆閲讀,並進行集中練習,這其實是效率最低的一種學習方式。與反覆閲讀這種固有的學習方式相比,回想事實、概念和事件會更有效,這種方法被稱為檢索式學習。書中的研究告訴我們,重複式的集中練習只會讓大腦產生“已經學會”的假象並出現學習疲勞,從而無法產生長久記憶,也達不到真正的精通。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自我檢索,檢索時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大,記憶的效果就越好。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學習就是一個不斷挑戰天性的過程,只有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會有長久的記憶,記憶的效果也越持久。

多數人認為,頻繁的集中練習是學習某項知識或技能的不二法則,但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只有當練習被分散安排在有間隔的練習中時,才能產生更長久的記憶,也更有效率。間隔練習可以使知識儲存的更牢固,穿插練習有助於長期記憶,多樣化練習促進知識的活學學用,培養成長型思維,將平面的知識加工形成複合型知識,使我們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心智模型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大腦的一款“應用程序”,這款應用程序是動態發展的,過去成功的經驗塑造了此刻的思考和行動方式,而未來生活中會出現更多的成功經驗,辨別提取他們的一般規律並靈活應用,將會構建動態發展的心智模型。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和學習風格,將會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大有裨益。

現階段法院庭審工作壓力大任務重,聯繫《認知天性》裏提到的學習原理,我們可以在結案後的空餘時間裏,在腦海中檢索案件庭審的細節,與最新的法理、案例進行關聯對比,提取出案件庭審的有效經驗,形成常態化的心智模型,為以後工作提供有效的解決策略。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2

本週讀《認知天性》,印象最深的有兩個詞,一個是“集中練習”,一個是“穿插練習”。“練習”這個詞我們太熟悉了,大到中大學聯考,小到家庭作業、課堂練習,一道道練習題都失敗在教師和學生面前的“練習”,本質上都是對知識的檢測和運用。前幾章內容提到檢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檢測是正規嚴肅的練習,經常參加測驗的學生對課程的評價更高,檢測的分數也是師生最為關心的,而平常的練習呢?我們該如何運用?

作者認為:“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有間隔地安排練習,雖然感覺上成效沒那麼顯著,但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你在這段時間裏出現一些遺忘,讓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回憶學過的概念。這樣做不是要讓你產生領悟的感覺,你沒意識到的是,正是花費了更多的心血,學習成果才變得牢固。”正如彈簧一樣,需要張弛有度,練習的目的是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是為了刺激人的大腦,從而更好的記憶知識。舉個例子來説,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知識點已經讓學生反覆背記過了,每次問總能回答的很好,某次課堂檢測,讓學生寫出答案,結果學生自己都很驚訝,他們或是粗心掉字了,或是寫錯字了,這樣的政治概念是不能有改動的,所以顯然不能算對。經過這次失誤後,後幾次抽查都沒有在發現問題。隔一個星期後的一個測試,第30題的第一小題又考到這個知識點,沒想到還是有五個學生錯了,看着學生一臉複雜的表情,對應《認知天性》裏的觀點,的確是有道理的,有些知識點不用天天重複練習,隔段時間練習或檢測一次,學生受到的“刺激”會更深,正如作者所説:“穿插練習有助於長期記憶。”

對語文課來講,穿插練習更是十分必要,大量的背記知識點,如果不隔斷時間練習來刺激一下,可能本來記得再牢的知識點也會變得模糊,我們要善用“穿插練習”,對普遍有問題的知識點,在一定時間內採用“集中練習”,直到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再換成“穿插練習”,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練習,效果定會更好。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3

七月份的讀書主題是認知天性,讓我很容易想到,什麼是真正的學習,是老師講了同學聽了就掌握了嗎?作業到底在教學中有什麼作用,教學與自學到底應該什麼比例?

這些問題,我是直到教了兩年多的書之後,才能有所回答。

首先近兩年來,第一個感悟就是,初來當老師的都太喜歡教了,太喜歡講了,恨不得把每個知識點從頭到尾分析的徹徹底底,什麼都想講,結果,拿國小英語來説,考試大綱只是要求學生會説會理解,對話句子,你看你把例句解釋的清清楚楚,不給學習練習,朗讀的時間,講的太多又有何用,難道真的是老師講了,學生就會了,根本沒有這個因果關係。根據認知關係 ,一個知識,必須有知識輸入和知識輸出。教師的講解,課文的內容和音頻視頻,可以理解為一種輸出,學生根據學習模仿,聽講,練習,建立了知識輸入和知識輸出之間的關係,再然後通過活動或者習題的方式展示表達出來,才算真正建立了知識輸入和知識輸出之間的關係。所以過了很久才明白,為什麼國小英語要設計那麼多遊戲,設置兩人一組對話,設計分角色表演,都是建立知識輸入輸出之間聯繫的方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佔據了發揮了什麼作用呢,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咦,這豈不就是新時代課改對於教師的要求嗎?所以即使到了現在兩年多了,我已經學者在改變教學風格了,然而仍然沒有做到最好,不過我已經認識到了,在19年下學期教學三年級下學期英語的時候,我作為雙師課的主班教師,只是讓他們上好雙師課,檢查他們的背誦唱歌,記憶單詞,講解作業 ,輕輕鬆鬆,在期末居然考出了好成績,從而我自己從實踐中發現,就是這個真理。

那就是教室不應該是一言堂,教師要抑制住自己想要不停講的慾望(我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種情況,反正我是有的),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並且大膽給與學生自己時間或是自學,或是自己背誦。不是還是還有習題課和考試嗎,就是這個道理了。

Tags:天性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