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征》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8W

《長征》讀後感多篇

《長征》讀後感範文篇1

自幼就與紅色經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結,利用再次拜讀了由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嘔心瀝血精心打造的紅色經典鉅著《長征》,書中以 50 多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兩萬五千里長徵中艱難卓絕的各個細節。

一滴一滴的淚,像濛濛細雨一樣,灑落大地,眼前閃過的畫面讓我永無難忘,那是一場奇蹟的話劇,那是一篇難以忘懷的歷史紀錄,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記憶!當我合上《長征》的一瞬間,那一幅幅驚天動地的畫面,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仍久久縈饒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原來它已經深深震撼了我的靈魂,根植於我的心裏。

《長征》讀後感範文篇2

〈長征〉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書中寫了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長征的經過。中國工農紅軍留下的是:堅強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謂艱難的遠征。長征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度過了三十多條河,包括世界上最洶湧的峽谷大江。長征走過了世界上最高的廣褒的濕地。而最重要的是:在總長二萬五千裏的長征途中,武圍追堵截器簡陋的中國工農紅軍往往面對數十倍與己的裝備精良的

敵人中,並且年輕的紅軍戰士在數日為見糧食的情況下,日夜前行,翻過高山,然後又投入激烈的戰鬥。這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斷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齡,出現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在人類物質與精神發展的今天,行走在這條重山峻嶺和水流湍急的路途上,世人難以忍受疲勞,勞頓和生存條件的貧乏。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熱津斯基走過長征後説:“對嶄露新頭角的新中國來而言,長征的意義決不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深刻的多,它是國家統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後東西必要的因素。“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他們一路欲血奮戰,捨生忘死,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是長征成功的關鍵。長征喚醒中國的民眾,給予他們從未有過的嚮往和信念,讓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的農民,手工業 ,失業 者從共產黨中使他們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世間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走向嶄新的中國的起程。

長征是中國獻給世界的壯麗的史詩。長征在人類進程中留下的是:堅強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這大概就是長征精神,我堅信這種精神將代代相傳。

這些天,在組織的號召下,重新拿起了王樹增先生的《長征》,翻開書本,重新閲讀那些用強大的意志和堅定的毅力刻成的文字,心裏不禁生起漣漪,平靜的心靈重新被震撼。

知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收集大量長征資料,採訪上百位親歷長征的老紅軍,並數度行走長征路線而創作的60萬字長篇紀實文學《長征》,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以全面的視角,理性地反映“長征”的作品。

王樹增的《長征》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70年以來,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王樹增查閲了大量的史料,實地採訪了許多老紅軍戰士,書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資料都是首次披露;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出來的國家統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還講述了在這一偉大壯舉許多感人小事,讓我們通過豐富的細節更加親近地去接觸長征的歷史。

長征猶如一座豐碑,光輝地立在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成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奮圖強,堅忍不拔,積極向上,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變得堅挺,我們的炎黃子孫才在災難到來時更加堅強。他們永遠都壓不倒,折不彎,打不敗,在寒風中傲然挺立,這就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中國人!

長征的隊伍是一支由農民牧民工人知識分子組成的隊伍,這是一支由少數政治精英多數普通戰士組成的隊伍,他們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沒有地位,這羣徵士幾乎一無所有。但他們信念堅定,理想遠大,意志頑強,又似乎無所不有。他們面對的是圍追堵截,飢寒交迫,彈藥奇缺,疾病肆虐,缺衣少藥。他們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智渡金沙江,翻過夾金大雪山,走過鬆藩大草地,以赴死的精神行進在征途之中。用一年的時間,用他們那神奇的“量天尺”丈量了祖國最險的山和最惡的水,他們倒下的身軀組成了祖國綿延的山脈,他們的血肉之軀鑄就了中華民族堅強的靈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這些如同站在神壇上的名字,以及若干革命勇士在這漫長、艱辛的征途中完成了對自己人生的煅造,完成了共產黨人為廣大無產者而戰鬥的革命理想的傳播,實現了共產黨人改天換地的理想。

《長征》讀後感範文篇3

還記得嗎?那些曾經為革命奮力搏鬥的勇士? 還記得那 一萬八千里的偉大長征嗎? 紅軍長征的故事震撼啊!數萬人的萬里長征,面對的 是百萬虎狼之師,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面對高山懸崖, 冰天雪地,面對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無底的沼澤。 這令人感到絕望的險境, 卻被這支隊伍以滾燙的熱血與鋼 鐵的意志戰勝了!這是紅軍,這就是百折不撓的紅軍。 過雪山的時候,大雪紛飛,而戰士卻

身着薄衣,飢寒 交迫, 是什麼讓他們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克服種種困難的 呢?是意志,堅強的意志。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説的就是紅軍, 在經歷了草地泥潭, 渡過了雪山激流。 經歷了冰霜的磨礪, “紅軍”這一柄長劍更加鋒利,直取日本帝國。俗話説: “ 困難就像彈簧一樣,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 。紅 軍用一次長征完美地詮釋了它。 還記得,還記得那一個魚鈎,還記得你一位寧願自己 受苦也不願傷員捱餓的老班長, 還記得他臨死之前的願望 ——大家都好好的活下去。 山在哭泣,在為一個人哭泣;水在哭泣,在為一羣人 哭泣。 為一羣為國家興旺和民族的振興而獻出每一滴血液

的人;一羣為正義與真理而獻出每一個青春年華的人;一 羣為歷史發展的民主和自由大業而獻出自己的生命的人! 他們為着這一切,不懼地獄烈火的煎熬,雖九死而不悔! 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啊,就由此迸發出永不熄滅的光華! 歲月如歌,在跳動的音符上,我們見證了革命者鬥爭 的艱辛;時光若水,在迴旋的清波中,我們體味了革命者 英勇的鬥爭。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碾碎了那戰火紛飛的 年代,但卻抹不去那些不屈的靈魂! 合上書,此時閲讀,彷彿更像是一場時光倒流,它帶 着我走過了中國最心酸的一段歲月, 在那裏我看到了人們 的辛酸和苦痛,也看到了將屬於那裏的懷念。 《長征》 ,確實值的我們看看。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被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神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二萬五千里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奇蹟,是人類戰爭史上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在歷時兩年時間裏,各路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裏,終於勝利到達陝北。雄關漫道、險象環生,紅軍一共爬過 18 條山脈,其中 5 條是終年積雪履蓋的,渡過 24 條河流,經過 14 個省份,佔領過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敵人派來追擊的中央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穿過 6 個不同的少數民放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但他們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帶充飢,他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同心同德、眾志成誠徵服了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是的,縱使裝備極其簡陋,給養嚴重匱乏,環境殿堂艱苦,數十倍敵軍前堵後追,但中國……人卻沒有屈服和害怕;沒有埋怨和歎息;沒有懦弱和退縮。他們把個人命運與黨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一起,義無反顧肩負起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這中的歷史重任,他們用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抒寫了一首蕩氣迴腸、感動世界、震驚歷史的英雄史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歷史雖已過去,但在國際形式日益緊張、天下尚未太平的現狀下,我們依舊更需要虔誠的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勛,繼承光榮革命傳統,發揚先輩長征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道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寧説過: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

“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就應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在學校我們應把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揚下去,孜孜不倦的學好每一科知識,用科技來強國,沿着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巨人般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列。

畢竟,任何輝煌的業績都需用努力去創造,我們應從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吃皮帶”、“嚼草根”的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挑戰命運的精神中學習他們那種艱苦奮鬥精神,無怨無悔的氣概,為理想而奮鬥的勇氣。而知識就像滿目琳琅的大寶庫,探尋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只有經過磨練的人,才會不停地與困難做鬥爭,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如徐霞客歷經千辛萬苦終完成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就像司馬遷飽受屈辱終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像梵高孤獨貧窮一生卻為後人留下價值連城的作品;就像貝多芬雙耳失聰卻撫着琴鍵譜出優美的驚世曲調。

身處太平盛事,想想那些為了後來者的幸福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的長征英雄們,我們還有任何理由和資格去埋怨周圍的一切嗎?

歷史的身影漸漸遠去,此刻重新聆聽《長征》的故事,感受長征先驅們創造的輝煌,體驗他們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動之餘無不對他們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崇敬,同時也對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聖和光榮。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雙手虔誠的捧着《長征》這部卷帙浩繁的經典名著時,才恍然體悟到那段血風腥雨史告訴我們,其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路旁有妍花的麗蝶,也有荊棘叢生,要想人生美麗輝煌,就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一路虔誠地走過,一路播撒希望的種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佈滿了荊棘,但成功者總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堅強忍韌的毅力開闢通向輝煌的康莊大道。

《長征》讀後感範文篇4

這些天,在組織的號召下,重新拿起了王樹增先生的《長征》,翻開書本,重新閲讀那些用強大的意志和堅定的毅力刻成的文字,心裏不禁生起漣漪,平靜的心靈重新被震撼。

知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收集大量長征資料,採訪上百位親歷長征的老紅軍,並數度行走長征路線而創作的60萬字長篇紀實文學《長征》,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以全面的視角,理性地反映“長征”的作品。

王樹增的《長征》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70年以來,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王樹增查閲了大量的史料,實地採訪了許多老紅軍戰士,書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資料都是首次披露;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出來的國家統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還講述了在這一偉大壯舉許多感人小事,讓我們通過豐富的細節更加親近地去接觸長征的歷史。

《長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大量描寫長征的作品中顯得特色鮮明,可以説是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週年裏最有閲讀價值的一本書。

“長征跨越了中國15個省份,轉戰地域面積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家的國土面積都大。長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脈,其中5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且終年積雪。長征渡過了30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湧險峻的峽谷大江。長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那片人跡罕至的濕地面積幾乎和法國的國土面積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總里程遠遠超過25000里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10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鬥在400場以上,平均3天就發生1次激烈大戰。除了在少數地區短暫停留之外,在飢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不但要與重兵“圍剿”的敵人作戰,還需要平均每天急行軍50公里以上?世界上不曾有過象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軍隊,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鬥員的年齡平均不足20歲,14至18歲的戰鬥員至少佔40%。在長征途上,武器簡陋的紅軍所面對的往往是裝備了飛機大炮且數倍於己的敵人。年輕的紅軍官兵能在數天未見1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然後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鬥,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在25000裏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這段話寫在王樹增先生撰寫的《長征》序言裏,讀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在喉。在提筆寫讀後感時,我覺得自己必須先摘錄這段文字,用最直接的文字和確實的數據,感受“長”和“徵”的真實含義,那不是我們少時讀的“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閒情逸致,那是一場場殊死的戰鬥,一次次生死的考驗,時刻都有生離死別,每天都有飢寒交迫?那是一次對人類心靈、肉體地獄般的鍛造過程,“千軍過後盡開顏”是鳳凰涅槃後的重生和堅韌。“長征”催生和煅造了中華民族堅強無畏、勇敢抗爭的精神,創造了人類戰勝自然、意志戰勝物質的奇蹟。

1934年10月,從井岡山出發的紅一方面軍拉開了兩萬五千里長徵的序幕,接着,中央蘇區三十萬紅軍九死一生的戰略轉移開始了(九死一生,形容詞,用於描述事情的艱難,可是在長征中,這是個準確的量詞,因為最終只有三萬人活着到達了陝北)。長征最初並不是一次有計劃的遠征,長征的一切最初只源自一個絢麗之夢,一個發生在江西瑞金中央蘇區的夢,這個夢的名字叫做蘇維埃共和國。在這個夢幻國度裏,共產黨人讓人們得到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土地,有史以來第一次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也終於懂得人是可以自己主宰命運的,夢想與激情同時被點燃,為無產者而戰鬥的信念無比堅強的支撐着他們。直到被敵人重重圍困,危在旦夕,最後,才由“舉家搬遷”式的戰略轉移逐步演變成邊打邊走、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征”。

長征的隊伍是一支由農民牧民工人知識分子組成的隊伍,這是一支由少數政治精英多數普通戰士組成的隊伍,他們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沒有地位,這羣徵士幾乎一無所有。但他們信念堅定,理想遠大,意志頑強,又似乎無所不有。他們面對的是圍追堵截,飢寒交迫,彈藥奇缺,疾病肆虐,缺衣少藥。他們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智渡金沙江,翻過夾金大雪山,走過鬆藩大草地,以赴死的精神行進在征途之中。用一年的時間,用他們那神奇的“量天尺”丈量了祖國最險的山和最惡的水,他們倒下的身軀組成了祖國綿延的山脈,他們的血肉之軀鑄就了中華民族堅強的靈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這些如同站在神壇上的名字,以及若干革命勇士在這漫長、艱辛的征途中完成了對自己人生的煅造,完成了共產黨人為廣大無產者而戰鬥的革命理想的傳播,實現了共產黨人改天換地的理想。

王樹增先生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回首歷史,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認識角度,會對歷史事件作出不同的解讀。《長征》一書並不是刻意為歷史事件的紀念日而寫,因為該書的寫作準備早在六年前就開始了。那一年,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入選了一百件影響了人類千年歷史的重要事件——來自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一致認為,在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間,中國有三件事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之一就是長征。這幾乎成為我寫作《長征》的動因。如果《長征》有特別之處的話,那就是審視與記述這一歷史事件的視角是嶄新的,我力求讓這本書相對客觀、真實地還原發生於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的長征的全貌,而這一全貌中能夠彰顯歷史事件本質的內容無不令人震撼。

長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血色大旗,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長征,是突破了國度、階級和政治界線的人類精神的豐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無論持有何種意識形態,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給予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滅的信念。它的意義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體現出來的國家統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能翻越地球上所有的高峯,涉過人間所有的急流險灘。

我反覆三遍閲讀了《長征》一書,王樹增先生用寫實的手法,把長征歷史上一場場戰鬥,一次次靈魂與肉體的掙扎,真真切切的告訴讀者。我從長征中讀出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長征就是一場人類不可能超越的苦難,無法跨越的一道山樑。就在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仍然不斷的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甘願忍受疲憊、勞頓之苦,重走這條蜿蜒於崇山峻嶺和急流險灘的長征之途,也就是為了能夠重獲這種力量,填補心靈的荒蕪。一個沒有精神的人,是心靈荒涼的人;一個沒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作為中國人,更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長征的意義。我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上路,讓我們的心靈泅過烏江,渡過赤水河,爬上大雪山,進入死亡草地?走進長征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將自己的心靈放逐在這條路上,讓心靈的殿堂被長征勇士的勇氣和精神填滿,使我們的人生依然如當年崢嶸歲月般,時刻有着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來,走吧,就讓我用這篇文章做一份邀請函,開始我們,心靈的長征,如果你同意,請上路,我們一起,文字跋涉,靈魂跋涉。

《長征》讀後感範文篇5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讀過《長征》這首詩後,尤其是那一句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深有感觸。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句詩充分寫出了紅軍不怕長征的艱難險阻,把什麼事都看作平平常常的小事。紅軍這種樂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寫出了紅軍把高大的五嶺看作細小的波浪,把雄偉的烏蒙山看作腳底滾過的泥丸。紅軍這種堅強、把大事化小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水拍擊着懸崖兩端,給人一種温暖的感覺,大渡橋上只剩下十幾根鐵索,給人深深的寒意。大渡橋上的木板已經沒有了,只剩下幾十根鐵索,下面的水流十分急促,軍人們都是一點一點爬到對岸的,在途中許多戰士都犧牲了。紅軍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敬佩啊!我非常的感動,我們怎能不向紅軍學習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寫出了更讓紅軍欣喜的是渡過了岷山,個個喜笑顏開。過岷山,是多麼不容易啊!岷山是個千里雪的雪山,紅軍在雪地裏只能吃草根和樹皮,在雪地裏,戰士們沒有棉衣,只有襯衫,可見當時很冷。

我要學習紅軍不怕困難的精神,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能讓紅軍的鮮血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