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追風箏的人暑假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4W

關於追風箏的人暑假讀後感多篇

關於追風箏的人暑假讀後感1

為了考試,專業,成績,讀了一堆理論。為了放鬆,放空,彌補空虛,盯着手機。早已失去靜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歲月靜好,零散的時間略顯喧囂。

阿米爾和哈桑。我們或許也曾像他們那樣,將“你與他”刻到樹上,石橋,或是任何一個可以證明你們關係的地方,表忠誠,宣示主權,或是求長久。有多少人在過去的日子裏,心甘情願的“為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大賽獲勝,為了父子之間的關係,那種渴望關注,阿米爾用哈桑的忠誠和友誼,作為交換的砝碼。想在眾多高飛的風箏中受到關注,贏得父親的讚許和誇獎,就用自己風箏的線,去和其他風箏的線鬥爭。阿米爾是那想“獲勝”的風箏,哈桑是那個為他鬥爭的線,在這過程中,用自己做犧牲,最後還要去追,去保護那個“風箏”。

或是那個時期的階級觀念,註定在這段感情中哈桑就是要默默付出的人,或許更多的是哈桑在這段感情中選擇了忠誠和守護。阿米爾為哈桑受到欺負時,自己的膽怯,痛哭自責,為了讓自己能夠舒服一些,逼走哈桑,在離開的那一刻,哈桑依舊選擇維護,選擇忠誠。

故事殘忍細膩。生活中,有多少情感讓我們恃寵而驕。

追風箏的人,圍繞風箏與阿富汗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關於阿富汗歷史政治,種族文化的故事,我就不在這兒班門弄斧啦。而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與書中主人公的經歷很相似,我想這應該是他能把心理活動描述得這麼符合人物形象的原因吧。

主人公阿米爾不是英雄,和我們看的電影中主角光環不一樣,他對父愛的渴求、對優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對惡勢力時的自保。他嫉妒父親對哈桑好,恨不得自己血液裏流淌着父親的血;看見哈桑被強勢蠻橫的阿塞夫猥褻時,躲在角落中不出聲;因為沒為哈桑挺身而出內心受到煎熬,設局讓哈桑和阿里離開了他們家。

相反,哈桑對阿米爾是忠誠的,有僕人對主人的忠誠,有對朋友的忠誠。他為了阿米爾少爺博得父親的愛,一直是那個追風箏的人,後來知道阿米爾不想見到自己時,附和他的謊言,離開了家;原諒拋棄自己的母親,一直對她好;

我覺得在生活中,哈桑這樣的人很少,在從來沒被承認的友誼中,始終不變地奉獻着對阿米爾少爺忠誠的愛;像阿米爾和父親可能多一些,父親和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後,為了救贖自己的內心,修孤兒院,冒死為孕婦挺身而出;阿米爾在之後的二十多年,因為背叛內心一直自責,受煎熬,最後踏上了成為好人的路,冒死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救出,成為了那個為索拉博追風箏的人。

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贖。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裏説得最好的一句話,我想阿米爾少爺和他的父親都得到了救贖。這也是我覺得這本書能暢銷的原因,它反映着人性卑樓心靈,卻又給了我們希望,善行能救贖罪行。

關於追風箏的人暑假讀後感2

我仰望蔚藍的天空,色彩繽紛的風箏歡快的飛揚着,不時有幾個風箏旋轉着向街上的人羣攢動着。這是阿富汗一年一度的追風箏的節日。最後一個停留在空中的風箏主人和追到最後掉落風箏的人將獲得至高無上的榮耀。

多年以後,曾經一個懦弱的小孩,阿米爾在拼命為自己的侄子追回被戰爭摧毀的童真與快樂。這是在舊金山血紅的殘陽下,一個高大的身影在追逐一隻風箏。

因為怯懦,熱愛寫作的他只好揹着父親把創作的詩文藏在被子裏。多年後他才拾起這份勇氣去打拼自己的寫作天地。費孝通説:“在父母眼裏,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們理想再來一次的機會”。也許我們中許多人面臨和阿米爾一樣的煩惱,壓抑着內心最執着的渴望。但請記住丁尼生的話:“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安徒生在流浪中譜出一部部愛的童話,權菊仙搖着輪椅寫勵志的傳奇,我們需要追逐着勇氣。

因為怯懦,他設計哈桑變成小偷永遠離開這個家;因為怯懦去捍衞友誼,他選擇去背叛那份忠誠。在我們看來這是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馬克思説:“真誠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你是否對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遠做一個無愧於他的人,這就是你的靈魂、性格、心理以致道德的最好考驗”。

在如今鳥語花香的校園裏,沒有欺凌霸市的惡少來考驗我們的友誼。我們耳聞的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惺惺相惜;目睹布羅德邦卡夫卡的執着投稿,那種死心塌地的忠誠似乎只出現在《哈利波特》中的小精靈身上。可捫心自問,倘若真正考驗我們的刀槍棍棒來臨,我們的友誼仍會牢不可摧麼?

因為怯懦,阿米爾不敢正視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自己的弟弟這一真相,因此它一直被美麗的謊言包裹着。但真相是殘忍的,無論謊言多麼美妙,我們都要有勇氣去面對和承擔生活的真相。如同海涅説的:“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但阿米爾最終選擇了勇敢,他選擇了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去拯救他弟弟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在父母捍衞阿米爾的房子被槍殺後,他失去了他的童年。當阿米爾在舊金山的夕陽下無悔地為索拉博追逐那隻風箏時,我突然意識到風箏線另一端承載是什麼?是勇氣!阿米爾終於抓住了這一份勇氣,突破內心的怯懦,全力彌補以往的過失。

《肖申克的救贖》中曾有這樣一句:“怯懦囚禁人的靈魂”。每個人的內心都飄着一個風箏,風箏的這一端牽着過往,風箏的另一端牽着勇氣。終於有一天,我們會忘我地奔向它,有勇氣去追逐夢想,有勇氣去捍衞友誼,有勇氣去尋覓真相,有勇氣去打破靈魂上的枷鎖。

那一刻,我們破繭成蝶!

關於追風箏的人暑假讀後感3

《追風箏的人》筆觸清淡,表達感情温婉含蓄,敍述筆調沉靜中暗含憂傷。它關注了親情、友情與愛情,感恩與救贖,真相與謊言……在複雜變動的歷史大背景下,以一種從容平和的靜美心態講述了一個枝節複雜而情節動人的故事。

作者極具功力的情節架構、敍事才能、形象塑造、對話組織、場景再現,使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思考價值和文學質感。近似於完美的細節描摹十分精確,使人情不自禁地產生身臨其境的幻覺,被深深吸引而難以自拔。全部的閲讀使人身心浸潤其間,並時時擊節感歎,讓人無法拒絕自然傳遞的巨大感染力。

我是在飛機上讀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起初沒想到情節會這麼多變曲折,會隨着情節的快樂而高興,悲傷而難過,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由於坐在飛機上,很多時候表情不能那麼豐富,這點還真是痛苦,早知道應該在家看這本書,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多麼舒暢啊!

當我看到阿米爾捨命從暴政下救走哈桑的獨子、自己的侄兒索拉博時,我明晰了“風箏”的涵義,一種感動像在我面前豁然打開一個光明粲然的世界,內心的犧牲崇拜被再次引燃,有了為一個人犧牲的精神,我想這也是一種快樂。

“風箏”象徵着皎皎易污的純潔和需要努力追尋的美好,美好在我們這個一切都商品化了的時代還能有她的地位嗎?那遠方的美好還是不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取向?透過此書,我彷彿面對着內心,那裏和書中人物一樣隱藏着二元共生的光明與黑暗、勇氣與懦弱,但我不再懷疑,我最終仍要像哈桑一樣拼盡全力地向人間呼喊:“為你,千千萬萬遍。”

於今亂象叢生、如降大霧之境,讀一感動之書不亦為人生之一大快事!

關於追風箏的人暑假讀後感4

第一次讀《追風箏的人》是我高中時,那時只當它是排解繁重學業壓力的讀物,所以並沒有上心,但當我現在從頭讀起,卻讓我獲得不一樣的感動。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全書圍繞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之間的友誼展開。

阿米爾出身阿富汗上流社會,父親經商積德,在當地非常有聲望,而他出於孩童的自私—想獲得父親全部的愛,因此總是因為父親對哈桑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便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哈桑一家,導致其流落異鄉。

後來因阿富汗戰爭阿米爾一家被迫出走美國,之後獲悉哈桑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糾結使他不顧危險重返阿富汗,開始了自己的救贖之旅。

這本書將人性的直白完整地刻畫出來,如傷害別人時的猶豫和掙扎;危險關頭的懦弱與無助;不負責任時的自私和推諉。

我常在想,阿米爾當時蜷在角落裏看到哈桑被其他人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應該是想挺身而出的吧。

作者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真實的阿富汗,戰爭摧毀的不僅是人們的家園還有精神世界的崩塌,令我感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國是一件多麼幸運且幸福的事情。

此次疫情就是最好的體現,強大的凝聚力和民族堅韌性使我們順利度過此次難關,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都要勇敢去追求,因為自己的行為決定着風箏的飛行方向和高度,阿米爾追逐的風箏是親情又或是友情,是坦誠又或是勇敢。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也應該這樣,心中有個“風箏”,可能在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迷惘,有氣餒,但只要我們不停下前進的腳步,將其付諸於實際行動,它便會帶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關於追風箏的人暑假讀後感5

小説總是能表達出各種情感悲傷快樂又或是殘忍,本週若説起最大的收穫除了課堂上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就是看了《追風箏的人》這樣殘忍而又美麗的故事,作者以温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給寒冬的季節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心間頓生暖暖的感動、

人生也是這樣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要總在抱怨生活,而要學着面對人生、本書的主人公阿米爾的朋友哈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母親很小就拋棄了他和他的殘疾父親、他們遭受着眾人的恥笑和不屑的眼光,他們難過悲傷但並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依舊在這阿富汗這片土地上找尋着他們自己的天地、

童年就像糖果的香味那樣甜,那樣美好、“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夏日,我們在爸爸院子裏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追逐着風箏望着空中的飛鳥飛過而留下的痕跡真希望這一切可以定格在那一瞬間、

悲劇是什麼?魯迅先生説”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參加了阿富汗傳統的鬥風箏比賽。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必須追到被他最後割斷的風箏。哈桑是當地最出色的追風箏高手,他替阿米爾去追,承諾阿米爾一定追到。然而,風箏追到了、哈桑卻被幾個少年抓住恥笑與傷害哈桑、阿米爾目睹一了,格軟弱的他卻選擇了袖手旁觀,並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逼哈桑離開家門。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他父親亡命出逃,,阿米爾遠遷美國,但他對哈桑的負罪感未減,後來他知曉了有關家庭的巨大祕密,原來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為了找回“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重返阿富汗,而哈桑已死,阿米爾在被拳擊的捶打中我看到了久違的感動,那是一種勇敢,一道動人的風景線,一瞥驚鴻的亮光、阿米爾最終救出哈桑的孩子找到“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當阿米爾在《追風箏的人》中,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温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為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我相信這個時候阿米爾的心已經得到了救贖因為他已經找到了自己失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