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鈍感力名著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3W

鈍感力名著讀後感【多篇】

《鈍感力》讀後感 篇一

《鈍感力》這本書內容很少,文字淺顯,闡述觀點也沒有提供科學的論證,但是主旨貼近生活,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所謂鈍感,是與敏感相對

鈍感,顧名思義,遲鈍的感受。包括感官的遲鈍、腸胃的遲鈍、情感的遲鈍等等。有的人被蚊子一咬就起紅皰,瘙癢難耐,是皮膚敏感;而有的人被蚊子咬了沒事一樣,不癢不撓,是鈍感;有的人冷熱不適就會拉肚子,是腸胃敏感;而有的人吃了不乾淨的食物也沒什麼,是鈍感;有的人遇到一點不如意就煩惱抑鬱,是敏感;而有的人即使面對流言蜚語也能一笑置之,是鈍感。

生活中的鈍感

養育孩子需要鈍感。我們在養育孩子時,不要一味追求清潔乾淨,越是無菌,人越容易生病,孩子適當吃些家中的雜菌也無大礙,反而可以豐富腸內菌羣,增加人們對外來細菌的抵抗力。

夫妻相處需要鈍感。生活中很多夫妻離婚的原因不是外遇出軌,而是牙膏應該從後面開始擠還是前面開始擠,衣服是掛着還是疊着這些生活瑣事上的不同。婚姻中夫妻雙方都不該在某些地方過於在意,應該不拘小節,相互包容,而包容的背後其實是鈍感力。

身體健康需要鈍感。有一個實驗,通過不斷騷擾實驗老鼠,使其一直處於不安和煩躁的狀態之中,後來老鼠的胃部血管開始變窄,血液循環變差,胃最上面的黏膜部分開始出現潰爛,最後導致胃潰瘍。緊張和不安的情緒會使人的血管變窄,影響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身體各部位的健康,高興和放鬆的情緒會使人的血管舒張,血液能夠順暢的流遍全身,從而保持健康。所以,鈍感力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平和。

叱吒職場需要鈍感力。能適應各種工作環境,能在各種團隊中合作,能換位思考和同事的分歧,心胸寬廣的面對指責、委屈、刁難。隨着時間的推移,再回首看當年工作中的困難,會覺得都是浮雲。所以,職場的鈍感力是“難得糊塗”。

把敏感用在美好的事物上

這是書之外的感想。最近看一本小説,作者的文字很細膩,比如描寫女主喜歡在圖書館穿行的感覺,喜歡把手指放在書脊上慢慢滑過然後找到她想要的那本書。我也無數次的在圖書館和書城穿行,無數次的用手指慢慢滑過書脊,卻從未好好體會那種感覺。當我讀到那裏的時候,心裏默默的'受到啟發:美好的事物還是值得我們敏感一點。

讀《鈍感力》有感 篇二

翻開上個月的讀者,看到了卷首語中的一篇文章——《鈍感力》。看完全文,感覺頗好,那麼和大家一起賞析下。鈍感力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就作者本身的理解,鈍感力可以作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也可以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個人認為,所謂的鈍感力介於聰明與愚笨之間,但不應該理解為中庸。

眾所周知,周星馳有着“喜劇之王”的美稱。這是大家對他的二十年影視之路的肯定。他在熒幕上所表現出來的幽默感、搞笑動作為什麼讓人覺得前所未有的“無厘頭”?星爺的崇拜者和影迷們都應該發現他在影片中有這麼一個特點:做事情之前都有個內心活動過程,而把這個內心活動過程通過幽默動作表現出來,讓大家覺得在情理之中。這個內心活動的表演其實就是鈍感力的表現。綜觀眾多幽默喜劇,只有星爺才能把這種鈍感力表現得那麼豐富,所以他取得了影視喜劇界中的巨大成功。

説到鈍感力,我想起另一個詞彙:杞人憂天。它可以説是鈍感力的一個反義詞。有這麼一句俗語“一種米養百樣人”。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杞人憂天的人是存在的,他們總是看到事情的負面情形或者是把一些正常不過的事情理解為反常,從而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意想。而鈍感力雖然給予大家一種遲鈍、愚笨的感覺,但在我們理解和領悟之後,卻可以成為一種為人處世的好方式。

自己有這麼一個朋友,他做事情不夠周到,作為他的好朋友覺得應該提醒他,就説了一句話。而他在聽了之後做了種種假設,猜想我説話的真實意圖。其實,我就説了:應該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他理解為:我對他不滿,我討厭他,我和他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這種“想太多”的朋友,我想生活中大家遇見的也不少。當然,這個與我們的個人修養、客觀環境、生活質量等眾多因素有關,但這不也是杞人憂天的一種表現嗎?相信這些朋友如果能挖掘自身的鈍感力出來,在生活和工作事業裏會有一個新的天地。

生命是有限的,生活是精彩的。我們在運用聰明智慧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應當學會發覺自身的鈍感力。運用鈍感力把一些所謂的“大事”化小,一些小事化無,你會發現生活原來是如此精彩。正如作者所説的“凡事看得過重得自尋煩惱的時代,應該宣告終結了”。鈍感力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一種智慧和手段!

鈍感力名著讀後感 篇三

對渡邊淳一的第一印象,就是在青澀時期聽説過的故事,雖然沒有看過,但知道好像是講婚外情內容的,於是對這個作者喜歡不起來。現在的自己離成年已經過了很多年了,前段時間讀《智商税》時作者引用過《鈍感力》裏的一句話,饒有趣味,於是被吸引過來,也改變了我對他狹隘的偏見。

因為渡邊淳一,世界上多了一個叫“鈍感力”的詞。“鈍感力”可解釋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磕磕絆絆的愛情,如坐鍼氈的職場,暗流湧動的人際關係,這些壓力會一點點侵蝕人的健康。而鈍感力就是粗糙人生的潤滑劑、沉重現實的千斤頂。沒有人是傻瓜,選擇鈍感,只是為了不錯過生活中那一點點的幸福。

這本書很短,幾個小時就能讀完,內容也很白話好理解。渡邊淳一用自己從醫的生活經驗,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解釋了為什麼“鈍感”是一件好事。例如胃出血、失眠、皮膚過敏等等身體上的問題,很多都可以歸於“自身太過敏感了”,也就是他所説的“自律神經”。

我們的血管是由自律神經來控制的,擁有有益鈍感力的人,其自律神經不易陷入異常的刺激當中,能夠讓血管一直保持舒張的狀態,從而使全身的血液可以暢通無阻地流遍全身。

這樣我想到2019年很流行的佛系養生,啤酒泡枸杞的段子。和綜藝節目中女明星每天要吃的保健藥丸。我不質疑這些保健品的功效,因為有一些我也覺得有效。不過這種恐懼初老的風氣所帶來的焦慮,是不是會讓我們的神經元系統變得更加脆弱?我們預防着一些隨着年齡的增長一定會出現的東西(比如皺紋、脱髮)的同時,卻又被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帶了節奏(比如喝奶茶、深夜蹦迪)。這種循環下滋生出一些始料未及的疾病,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後半部分針對情感的“鈍感”,我有一些不算贊同。渡邊淳一在有一段解釋一位愛上有夫之婦的女子,是因為太過敏感才會在男子每次回到正妻身邊覺得難過。不,她不是因為敏感,她是因為還有殘存的良知,她還知道自己在做不光彩的事情,她為無法理所應當擁有男子的全部而難過。倘若真的鈍感到願意以這種見不得光的處境共侍一夫時,我真的看不出有什麼好處,儘管他後面解釋他並不贊成這種出軌行為我依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恰當的例子。

不過,在講到母愛的地方,他説:這種可以原諒一切的情感,正是產生鈍感力的原點。

概論裏有一個概念叫做“置信區間”,在精度越高的置信區間下,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越高的可信度。因此這句話在我看來,越是親密的關係,他們的“置信區間”的精度便越低,容錯率也越高。但是前提是“置信區間”的精度不是無限小的,或者説,它是有底線的。同時,它也是能辨出是非的,否則便沒有了意義。

鈍感力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根據自身情況善用,我想會有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