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導語】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共含16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第1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的寫法

《活出生命的意義》前面內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雖然內容沒有涉及過於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感觸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認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20多個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進入集中營之後,環境改變了好多,曾經以為的做不到,也慢慢習慣了,好多人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隨着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了嗎?

培養幽默感並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後迎接着苦難,我們繼續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着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説:“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屍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

第2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這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一本著作,它是從心理學角度,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髮展做出的觀察。弗蘭克把自己和同事被關機集中營的獄友當成樣本進行一個心理學視角的觀察。作者在這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中,開創了意義療法,對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幫助人們找到了絕處逢生的意義,戰勝極端痛苦。

進入集中營的人,先後會經歷個階段的心理髮展過程。第一階段,恐懼和震驚,他們還抱有一絲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結果不會這麼糟糕。第二階段:冷漠、無動於衷的階段,即情緒死亡的境界。這個階段的犯人目睹慘狀已無動於衷,絲毫激不起噁心、恐怖或憐憫的情緒,他們冷漠寡情,感覺鈍化、自覺什麼都不在乎。這個階段的冷漠,其實是因為自我防衞所必需。第三階段:恢復。他們從極度緊張的狀態中鬆弛下,已經相信自己已經自由。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上叫"人格解體"

作者通過分析集中營的犯人,發現一種在心理學上非常偉大意義的"意義療法",即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適度的緊張感對於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為當下狀態跟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能夠喚起人們潛在的鬥志,召喚着人們去完成還沒有完成的任務。人對意義的這種追求,就會讓人產生一股精神動力,即便是在集中營這種極端環境下,犯人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仍然主要取決於他自己的內心。想要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就必須讓他們看到未的某個目標,這一點對於任何遭遇厄運的人都適用。

在書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方式。

第一:從事某項事業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並不會給你帶幸福,因為追求成功的觀念容易引發一個後果,就是人們會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恥,反而會加重人們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不是要我們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它提醒我們,人性只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昇華。

第三:去愛某個人,幫助愛人實現他的潛能。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它自然也是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個方式,只有在深愛着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瞭解這個人,瞭解他的本質,瞭解他的潛能。可以説,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通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不得不説,人們一直擁有自我選擇的自由,是選擇拋棄生命還是把苦難當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轉化成對內在力量的考驗。不同的選擇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困苦的環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機會並進行自我超越,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

第3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我也是抱着讀一讀的態度來閲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一個被關入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心理學專家寫的書籍。書中從兩個部分告訴我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是香港中文大學50本必讀書籍,當然在各個知名書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義》都榜上有名。

我從書中瞭解到自己活着的意義了嗎?當然沒有,作者是通過自身的集中營親身體驗,去述説關於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事情,開創了意義療法,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關於這個意義療法,我覺得本質上是給迷茫的人找到心靈的寄託和安慰,真正賦予生命的意義。畢竟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閲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對我影響最為深遠。

我自己就在不斷的幻想自己80歲躺在棺材裏的樣子,那無盡的黑暗讓我感到恐懼,不敢去設想。也為不知道應該怎麼樣書寫墓誌銘而感到恐懼。

由於閲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對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對於人生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們是如何成為精英的。但是由於理解不深,反而有點走火入魔了。就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説裏面強行修習六脈神劍走火入魔的鳩摩智,經脈逆轉,違背了史蒂芬科維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啟發,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邏輯。人生每個階段的使命和意義是步一樣的!就像作者本人經歷了集中營,但是沒有描寫集中營的至暗時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經歷的這一切和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也讓我知道了人們剛從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是有特別大的反彈作用力的,會做出暴飲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來表達自己內心的。

裏面講了一個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鄉間小路上行走,後來看到一片綠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着他,踩着稻田行走。

還一邊走一邊告訴他,我們在集中營裏經受到了那麼大的苦難,踩死幾根稻田又怎麼樣呢?

還有人剛被從集中營裏解救出來以後,説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點血,那就自己砍斷自己的胳膊。因為人從非常巨大的壓力中出來時候,壓力消失了,但是為了抵抗巨大壓力的心理抗壓性被反彈,就像壓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會高高彈起一樣。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贖成功,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成為更強大更優秀的人,有的人無法完成自我救贖,就通過傷害別人,犯罪,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作者從一開始在集中營當中,給自己設立的目標,要完成自己才能寫的書稿,那時候,出獄完成書稿,成了他生命的意義。而出獄以後不到6天就完成了書稿,但是他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贖上沒有成功,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個城市,繼續為了那些痛苦的人們去進行自我救贖而工作。這時候,作者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幫助人們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經歷和故事給了我極深的震撼,我一直以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尋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尋覓,不過等待我的就是沒有,因為根本就不符合科學邏輯。

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作者帶我們分析了怎麼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第4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本想起個合適的主標題,卻沒有找到。書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出版社把這本書的上架建議歸為“心靈、勵志”。

朋友送給我這本書之後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直到前些天才讀它。不免覺得應該早點翻看,可現在依然不晚。這本書至今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銷量達到1200萬冊。我讀的這本已是國內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這些足以證明這本書的價值。寫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薦給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個人都有黑暗時刻,願我們都能在那時找到一點屬於自己的光亮。

書在開始的時候這樣介紹作者——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只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學專業上的“意義療法”,而第一部分的內容佔了全書的70%頁面。在我看來,那70%的經歷本就是一種“心理治療”,第二部分的“方法論”只是讓此書錦上添花。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禁會思考,苦與樂應該只是相對的。苦,是沒有下限的。你感覺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為總有比我們還苦的人,我們自己也總會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極限的苦。書中第一部分快要結束的地方有這樣一個情景,受盡牢獄之災的人們終獲自由,可當有人問他們是否高興的時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説,他們已經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這是一個痛苦的結束,與另一個痛苦的開始,儘管這個痛苦是在重獲自由之後。而苦的對面,是樂。樂應該是有上限的,或者説,樂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平靜。就像書中所説:對於回家的犯人們來説,最重要的體驗是在他們經受了那麼多苦難之後,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那種體驗有着無與倫比的美妙感覺。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與別人比較的心理,也經常看到別人身上的比較現象。如果把比較分為兩種,一種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種是比誰更慘。向上的攀比多為讓別人認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為獲得別人的同情,後一種現象似乎更常見。這讓我想起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片段,為了進入華府當傭人比誰更慘。這種比較的結果,往往是感覺自己更慘了,帶着一種悲觀情緒循環往復。如果真的需要比較的話,集中營的那種生活,不,那不應該被稱為生活,那種狀態應該是人類所經歷的極端之一。而弗蘭克爾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哪怕在最極端的惡劣處境中,“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我們每個人都將有着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沒有平的,也沒有直的。苦難與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過。書中集中營的經歷,其實不過是一段人生縮影。對於承受能力差的人來説,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壓倒。而這時——“我們要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包含着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在最絕望的時候,告訴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責任——“意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未竟的事業的責任,也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由此想到,書中説,集中營有一條嚴格的規定,禁止搶救企圖自殺的人……

書的第二部分講述“意義療法”。意義療法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義,最好的例證就是第一部分的內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義”那一小節的文章裏做了標記。作者説,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一輩子很長,隨時都是挑戰,每種挑戰都是一個意義,生命的意義實際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斷顛覆。所以,作者的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書中繼續闡述了“愛之意義”、“苦難之意義”、“超級意義”等內容,不再描述。

一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的所有內容都對我們有用。而是某一章節,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話,能讓你讀到此處時眼前一亮!最後,還是想分享幾句印象深刻的話語作為結束:

活出生命的意義裏的名句摘抄:

1、“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2、“我的初衷很簡單,只是想通過具體的事例向讀者傳遞一種觀點——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

3、“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第5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佚名説:“生命惟因其短,故應把它化入人類最壯麗的文明史中以獲得永恆;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線段內儘可能發出最大的光和熱。”生命需要去體會,體會其真實意義。如何體會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大圖書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了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於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意義療法。令我映像深刻的有兩處。

一處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號長F告訴弗蘭克爾“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裏有個聲音告訴我1945年3月30號我們會得到解放。”F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滿懷希望地告訴弗蘭克爾,他堅信3月30號自己會獲得解放。距離那天越來越近的時候,F開始生病,高燒,3月30號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於傷寒。

集中營裏死亡率最高的時刻都在聖誕節前後。不是因為流行病,而是因為多數犯人都天真地以為能在聖誕節前回家,而隨着希望越來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削弱了犯人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了最終的死亡。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感受出,讓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義。希望可能會有破滅的一天,若把希望當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時,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會逐漸消失,最後直至死亡。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便涉及到了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其中便有尋找生命的意義的三種途徑。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另一處。

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相比,意義療法不那麼內省和溯舊。相反,意義療法着眼於未來,着眼於患者在將來應該完成的意義。意義療法讓患者直面並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他意識到這一意義會大大增強他克服神經官能症的能力。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意義療法試圖使患者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使他決定自己為什麼負責、對什麼負責以及對誰負責,而不是來問醫生。意義療法既非説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誡也不是邏輯推理。治療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是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者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發現生命的意義有三種途徑: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尋真善美或者愛上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就如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説,醫護人員、敬畏人員、志願者等等在其所從事的崗位上,用敬業精神、奉獻精神,發現生命的意義,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醫護人員奔赴抗疫一線時,面對與戀人、家人、朋友離別時流露出真摯的感情,從中體會出出生命的意義;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面對病毒病痛折磨時,表表現出的堅強的意志,也能從中發現生命的意義。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顆萎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老樹,也要撐起藍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億萬人中我並沒有多重要,也要體現自身的價值。用正確的途徑,體會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綻放生命的光彩。

第6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希望這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於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後,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為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內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麪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裏,他懷着強烈的求生慾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着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鬥。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台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並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穫更大的意義。

第7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關於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王姊妹送給我們的一本書,它的作者是從死亡集中營中倖存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看了這本書,不由得激起我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什麼是存在?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意義?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讓哲學家、心理學家們長篇大論來談論的問題;然而,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回答的問題。只要我們活着,我們就在以各種方式回答這些問題,否則我們便枉稱為“人”。

世間萬物,不外乎三種。

一種不在意自己的存在,那是無生命之物。當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直衝向木星之時,它不會作出任何避免毀滅的動作。

第二種,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那是有生命之物。任何生命體都會做出趨利避害的行為,包括植物。樹木雖然不會走路,但它們的根系會選擇朝水、肥充足的方向生長。雖然有些物種似乎有“自殺”的行為,比如鯨會集體在岸邊擱淺,但都是事出有因,並非真的不想活了。史鐵生曾説,若鯨真會自殺,人類就應該去買鯨的作品來讀,因為會自殺的物種一定是有思想的(大意如此)。

第三種,就是我們人類了,我們是為存在的意義而活着的。所以,雖然我們與動植物同屬有生命之物,但並不是時刻都為存在而奮鬥。有時,有人會因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自殺;有時,有人會為了比自己生命更有意義的事去主動赴死;也有人,可以在最艱難困苦的環境下生存下來,只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生命有意義。

有人會説:人生其實沒有意義,但為了活下去,我們得為我們的人生找出些意義。的確,當我們處於後現代社會的時候,“意義感”的缺乏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什麼當人類能夠成功應對各種疾病的今天,自殺卻成為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笛卡兒説:“我思故我在”,存在反而成為結果,先有思後有在,存在就變為依靠“思”而不能獨立的依附者。所以,這句名言可以有好多變體:“我賺錢故我在”、“我行善故我在”、“我有老婆(老公)故我在”、“我有子女故我在”、“我愛故我在”等等,總之就是對自己是否存在沒有了信心,只能依靠外在之物來證明內在之存。

究其根源,實在是人類遠離信仰而致。當人不再相信人是上帝所造之後,人就只是無目的、無意義的隨機過程的產物,因此人的存在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試想,一隻猴子抓起一把沙子隨意撒出去,無論沙子組成什麼圖案,那堆沙子都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因為其存在毫無目標。若是沙畫藝術家,用一把沙子精心做出精美的圖案,那這堆沙子也就有了意義和價值,因為是藝術家帶着某個目標而做成的。當然,藝術家可能會因為不滿意或是各種理由,把他們所做的畫抹去,但就在沙子逐漸形成圖案的過程之中,沙子就已經實現它們的價值和意義了啊。所以,大衞在《詩篇》139篇感言:“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雖然,從自然過程看,似乎只是無數個精子中的一個與卵細胞形成受精卵進而在母腹內生長髮育的結果,但這一過程其實都掌握在造物主的手中,每一個胎兒都是奇妙可畏的創造物,這就已經決定了胎兒的意義與價值,何需再從外部尋找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呢?

有一首歌常被一些人誤當成讚美詩,就是《感恩的心》。然而,這首歌的第一句歌詞就證明了它並非基於基督教世界觀,就是“我來自偶然”,而基督徒的信心則會説“我受造奇妙可畏”,我是來自必然的。而更奇妙可畏的,是我們蒙神的救贖,竟是在萬古之先就決定了的:“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

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裏賜給我們的。——提後1:9”當我們確認我們的生命因此而充滿了貴重的價值與奇妙的意義之時,我們就再也不被世上各種患難和勞苦愁煩所困住,也不會再為各樣的誘惑所搖動,我們的心靈可以歸回安息,不再以外在之物證己之存,而我們所作一切,只為榮耀真理,而不必為自己證明什麼,不必為自己實現什麼價值。

讀完《活出生命的意義》,掩卷長思,我似已明白,卻又似仍有許多不明白。然我已知我意義與價值之所在,不在於我做出什麼事,而在於生命放在我身上的計劃與目標。當我從前想做點什麼的時候,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有價值;但我現在想作點什麼的時候,為的就不再是自己的價值,而是真理的榮耀。當我在牀頭有所思想,思想有所得的時候,那就是真理的榮耀

第8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本文系列之一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你可能需要。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着

一口氣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對我的觸動非常大。這是本温婉而堅定,樸實而有力量的書。作者弗蘭克爾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作者着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自創我odour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

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註定的,那你就應該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你必須承認,即使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於自己和受負重的方式之中。對我們來説,生命的意義包含着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

這是不是説,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是不可缺的呢?不是,作者只是堅持一點:儘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説通過痛苦找到意義,條件是痛苦難以避免。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採取何種態度。如果生活奪走了你的全部,你最後擁有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態度,這是人擁有的最後一項權利。我們要創造性的去改變讓我們遭受磨難的處境,但也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書的第二部分講的是意義療法。

作者相信,三個方法可以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第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它的意義就是成就或成功。

第二,通過體檢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説去愛某個人。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也就是即便是處於絕境的受害者,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實現自我超越,並以此改變自己,能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

作者認為人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我們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讀完這本書後,大家會不會在心中問自己一句“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為思想只有通過行動體現,才能產生其價值,並且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今後,我們可以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於工作、旅行、創作、交友、愛人之中,歸根結底是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我們選擇了將生命的任務解釋為對社會或對自己的良心負責,並感謝磨難和對手不離不棄的造就。

第9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為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多克·弗蘭克爾,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苦難與死亡對於生命的意義,提出了心理學上的“着眼於未來”的意義療法。

“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事業時育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面對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極,決定權在你手中,決定的不同,也決定了你最終的結果與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後不但活着逃出了魔掌,變不利為有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精神健康有賴於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者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鬥。它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

尼采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氣,會導致死亡”。環境對人有影響,但最終都是自主決策的結果。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一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二是經歷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不僅能從工作中也能從愛中找到意義;最重要的是:即使出於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仍能自我超越,並且以此改變自己,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痛苦如果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這就是説,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義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的種羣”,比如,失業不等於沒用,沒用不等於生活沒有意義。冷漠、遲鈍、對任何事物都不關心,囚徒的狀況,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只能慢慢培養。”“存在之虛主要表現的是厭倦,這比焦慮帶來的問題要來的多,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更加努力的去改變這種焦慮感,而厭倦就不同了,表現出來的是消極的情緒。”

珍惜並享受生活提供給你的各種際遇吧,Letitgofree.

第10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除了這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在好範文可以找到更多其他相關範文,具體請點擊更多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曾覺得它十分“雞湯”,一度想放棄不看。但又想我與它的相遇也算得上是緣分吧,於是便將其看完。幸好,它也沒有讓我失望。

作者是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也是個心理醫生。書的前半部分提及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後半部分則介紹他的意義療法。也正因他前半生的經歷,才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書中每一個字所包含的分量。正如書名所言,意義療法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突出的是人作為主體所應具有的價值和尊嚴。在弗蘭克爾看來,人是要主動地去尋找和追求其生命的意義的,而不僅僅是滿足本能和慾望的需求,或者是去適應社會和環境。

一、擁抱生命

在弗蘭克爾看來,人主要關注的是其生命的意義,這是人的本質。而在對意義的追求遭受挫折時,人往往就會通過追求權財、追求享樂來得到替代性補償。或者乾脆誤以為他們所追求的就是那些具體而實質的東西。因為錯把非目的作為目的,甚至飲鴆止渴,故最終造成的恰是他們生命的墮落與流失。

而在集中營的環境下,只有看到生命的意義,人才有機會生存下去。而人在遭受痛苦時,也是能看到其意義的;正因為看到痛苦背後的意義,所以才有了承受痛苦的勇氣。陀思妥耶夫斯基説,“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在弗蘭克爾看來,這些痛苦其實都是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契機。這看起來很“雞湯”,其實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即使在遭受痛苦時,人們也有可能找到意義——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話。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麼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無論這種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

意義療法也能讓人正視死亡。人的生存值得與否,這其實是一切問題中的根本問題。這是個人心中生命與死亡之間的較量,正如《人都是要死的》這部小説的主角福斯卡所説,“這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氣,或很多愛,才能相信人的行動是有價值的,相信生命勝過死亡。”而在弗蘭克爾看來,生命是要勝過死亡的。生命是短暫的,是必然要消逝的,但也是可以被儘量開發的。人們曾經經歷過的、曾經做過的一切事情,這些永遠都不會被否定,也永遠不會被忘記。從這個層面上説,他是永恆的。作者指出,“曾經存在”是最為確定的一種存在。“人們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暫,而忽視和忘記了它過去的輝煌,在那裏他們收穫過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諾言、付出的愛及勇敢而有尊嚴地忍受過苦難。”

在生命與死亡之間,弗蘭克爾選擇了擁抱生命。

二、承負自由

意義療法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心理分析,但弗蘭克爾着眼的是生命的意義。用他自己的話説,“雖然意義療法試圖喚醒患者潛意識中的某種東西,但其方法不僅僅限於講患者的活動限制在個人潛意識中的本能事實,而且還關注諸如存在的潛在意義以及對意義的追求。”在這方面,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謂是分道揚鑣。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無意識的,而這往往指的是人的本能和慾望。因為這些本能和慾望受到外界的壓抑,所以才會產生各種症狀。這無疑是在暗示壓抑慾望是惡的。這套理論的潛在觀點其實就是説人是受制於本能和慾望的,它只承認人的動物性,而否認人作為人所應具有的主體性。而弗蘭克爾則提出人應當是有更高追求的,在內不能受制於本能,在外不能受制於環境。

書中説到,就算經歷了集中營那樣的環境,人仍然可以葆有其人性的光輝。這是作為人所不能抹滅的尊嚴。客觀環境是外在加與的,但在如何去面對環境方面,人應當是自由的。他在不能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時,其實可以選擇自己面對環境的態度。

作者舉到罪犯的例子。他説,“完全解釋一個人的犯罪相當於開脱他的所有罪過,不是把他看成是一個自由而負責的人,而是有待修復的機器。即使是罪犯自己也厭惡這種解釋,反而更願意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無論他們當時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環境,在是否選擇犯罪這一點上,他們是自由的。

這些話真是給今天那些心理分析家、公知和民主控們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他們總會為罪犯的行為尋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從而替他們擺脱責任。而他們最喜歡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都歸咎到政府與體制身上,而罪犯往往是無奈的、被逼的。公知們通過追溯犯罪原因的方式,從而消解掉了罪犯的責任,把它嫁接到外界上去。而罪犯其實只不過是那些公知們進行反體制的工具罷了。在這裏,受害人往往也就成為了真正的無辜者。反對體制,無非是因為體制違反了人性、抹滅了個體。反體制其實只是關懷生命個體的途徑或工具罷了。而那些公知的行為無疑是把工具和目的弄反了,為反體制而反體制,個人反成了犧牲品。在這其中,他們並不把罪犯當人看,抹滅了他們作為人的主體性。

三、儘性俟命

其實,就算面對再惡劣的環境,遭遇再殘酷的命運,人也是可以選擇去捍衞其作為人的生命尊嚴的。當然,人並非十全十美,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畢竟只是少數。但也因為有這少數,我們就不能否認的確有這樣的人存在。因為這樣的人只要有一個,就足以能夠讓我們相信,無論這世間多麼險惡和醜陋,也還有一些如金子般赤城高貴的心靈。對此,弗蘭克爾更是喊出,“成為這樣的少數人!”我們不能去要求其他人,但至少可以對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是能夠超越XX的,他們在本能與環境之間,能夠有“我”存在。這是人作為人所應具有的價值與尊嚴。而無論最終的命運如何,人皆可傲然挺立於天地之間,上不愧天,下不尤人。

這也讓我想起了幾千年前古人那些鏗鏘有力的話: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讀懂了這些話,才算是真正讀懂了儒家,才算是讀懂了中國的士。其實對於行道,他們早已絕望。然而對他們來説,仁就是其生命的意義。也正因如此,才有捨生取義之説。生命本來就是為了去實現其意義,去實現它的莊嚴與崇高。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已經有無數的先人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他們是光一般的存在。儘管弱小、儘管微茫,但只要有,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就永遠是前仆後繼。正如張雨生所唱,“即使再寒再冷的雨夜裏也有一盞小燈火,別放棄希望。”

最後,我想以錢穆先生的一句話作為此文的結尾:

“不要以為這個社會是黑暗的,須知光明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眼中,我們當用眼中的光明照亮這個社會。”

第11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請仔細閲讀這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也可以參考它的寫法與格式。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描述他在集中營的倖存歷程,換一個角度來看,是在極端情況下的人類適應的實驗歷程,極具研究價值——生理的,以及心理的!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羣,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慾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麪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飢渴的驅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2、看到人類的心理適應性的極致:集中營後來的時段,作者看到營友屍體時的感覺是“完全沒有感覺”,沒有悲痛,沒有恐懼,沒有想法,即使這是昨天同組聊天的朋友。集中營的任何殘暴行徑,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發生——温水煮青蛙,青蛙也是這般適應的麼?

本書後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倖存者,並且是更極少數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藉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於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祕密》中的願景模式的構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第12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麼意義,我們就會有什麼樣的意義。由於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化的,相反,正是由於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説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第13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怎麼寫?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的格式怎麼樣?請參考本文。

近日,單位開展了“我喜愛的好書”專題讀書活動,前段時間正好捧讀了弗蘭克爾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心絃為之一顫。作者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1905-1997)是奧地利臨牀心理學家,猶太人。書中記述了二戰時作者在恐怖與窒息的集中營中的慘烈經歷,在面對頻臨的肉體與精神的毀滅,作者的"意義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並且使生命力頑強延伸。他被納粹先後關押到奧斯維辛等4個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營裏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掙扎。重獲自由後,他只用了9天時間完成了這本書,更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

在書中,弗蘭克爾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營內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掙扎與極端體驗中,他仍然發現即便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在集中營集體退化到禽獸一樣的行為時,也依舊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絲亮光,這就是人性的閃耀。比如有人走過一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麪包給別人,然後悽然赴死。在集中營裏,他正是靠着一絲人性的心靈之光,發掘了痛苦的意義,點燃了他強烈的求生慾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着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然後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並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他領悟到,“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選擇,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

我們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努力與奮鬥。弗蘭克爾認為,發現意義的途徑有三條:創造、工作;體驗某個事件和人物來發現生命的意義;受苦。當痛苦被發現有意義時,我們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過認識人生的悲劇性和處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終發現人生的意義,達到自我超越。

作為普通人,不斷地重複平凡,懈怠與挫折感也時而出現。弗蘭克爾啟發我們:現實可以被分為身體、心理和靈性,而後者可以遠離甚至對抗身體和心理的層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難,平凡之外的改變與創造,體驗朋友的意義,都會使工作困境與痛苦體驗變淡褪色,我們需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靈性。

另外,弗蘭克爾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享年92歲。

第14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怎麼寫?你可以參考一下這篇範文。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弗蘭克是猶太人,納粹時期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所以才寫成了這本書,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前面寫到他是如何裝在擁擠的火車車廂裏被運送到集中營,以及當時左右兩道選擇就是生死選擇等等這些,讓我想起了《美麗人生》中的這些畫面。

這一部分看得特別慢,每段描述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畫面,也看得比較壓抑,透過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強大的內心和清醒的意識,也許正如他所説,他對未來有期待,對當下賦予了意義,他需要活下來把他的研究弄完,並且,他的心中還有愛,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第二部分作者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他提到:“根據意義療法,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是人最主要的動力。這就是為什麼我用“追求意義”一詞,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説強調的快樂原則”(我們也可以叫它“追求快樂”),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學派的“追求權力”或者“追求優越”之説。“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作者提到了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不同方式:

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工作;

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説去愛某個人。

讀這本書時,尤其是對於集中營生活描述的部分,腦中不時冒出這些想法:我現在真是太幸運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來賦予意義能如此強大啊,原來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呢。

這本書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時候讀一讀,也值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讀,最後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15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這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為本站註冊會員推薦,歡迎你來一起分享原創精品文檔。

疫情期間,晚上睡前陸陸續續看完這本書,幾點收穫:

1、弗蘭克爾發現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2、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我理解了詩歌、思想和信仰所傳達的偉大祕密的真正含義:拯救人類要通過愛與被愛。我知道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時間思念愛人,那麼他就可以領悟幸福的真諦。

3、培養幽默感並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4、生活就好比看牙醫。你總是覺得最難受的時候還沒到,而實際上它已經過去了。

5、生活永不重複,不同問題需要不同的應對。有時你會發現所處的情況需要你採取行動來確定自己的命運,有時你會覺得深思熟慮更為可取,有時你會發現順其自然是正道。每種情況都有其特殊性,正確的應對也只能有一個。

6、“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同樣,有目標的人更容易走的更圓。

7、生命中真正短暫的是潛力,一旦潛力得到了實現,那麼在實現的那一刻它就成為了現實。

8、弗蘭克爾的觀點:滋養內心的自由,擁抱自然、藝術、詩歌和文學之美,感受對家庭和朋友的愛,是十分重要的。

9、弗蘭克爾所説,“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10、生活中總有兩種人,悲觀主義者好比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着牆上的掛曆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掛曆越變越薄的人;而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

第16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為如何寫好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而煩惱?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是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待決囚徒維克多·弗蘭克爾先生。他通過那段非人的經歷,找出生命絕處逢生的意義,把煉獄般的痛苦譜寫成愛與希望的樂章。不過200餘頁的小開本,是弗蘭克爾生命的奉獻,字字閃爍着人類大師的智慧,句句能夠觸動人類的靈魂。

一口氣讀完此書後便開始摘抄,抄寫了近40頁讀書筆記仍不捨得擱筆,恨不得抄完整本書。真心覺得每個人都值得讀讀此書,可能你我的收穫並不相同,但是,相信看完此書你一定會有收穫,收穫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力量。

在閲讀此書前已經多次聽説過弗蘭克爾,我一直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能夠在集中營裏得以僥倖生存?

在集中營裏生存下來的人是二十八分之一,不足4%!而存活下來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權力和資源的囚頭,就是同為囚徒卻被挑選負責看管囚徒的人,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獄前更好,而這些人的殘忍甚至超過了看守。作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燒爐吞噬,很多人身染惡疾喪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為失去了生命的意義,無力支撐自己活下去,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能夠生存下來,確實有太多僥倖。作者在回顧集中營生活時,也細數了哪些命懸一線的事情,讀來印象特別深的有四次僥倖。

僥倖之一:挺直腰板救了他的命。在到達集中營後從火車上下來,囚犯們便被分成左右兩路,在囚犯並不知情的情況下,黨衞軍憑感覺挑選相對年輕力壯的人,右側一路去勞動,而左側一路直接去了焚燒爐。因為怕黨衞軍查出自己身上藏匿的揹包,作者使勁挺直了腰板,恰恰是這個動作救了他一命,之前正在猶豫的黨衞軍軍官最終確定讓他進入了右側的隊伍。

僥倖之二:傾聽博得了囚頭的好感。在去往工地幹活的路途中,作者認真地傾聽了大囚頭的愛情故事和婚姻煩惱。作者以專業的視角對他的性格進行了診斷,並給與他基於精神療法的建議,以此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博得了他的感激。在生活中得到了大囚頭的不少關照,比如可以睡在前五排,可以逃過恐怖任務,甚至能夠得到一碗有豌豆的湯,這都有助於作者保全自己的生命。可見有一技之長關鍵的時候能救命。

僥倖之三:順其自然讓其逃脱了死神。運送病號去休息營往往是去了焚屍爐,當作者被安排執行這樣的任務後,擔任主任醫生的獄友要幫他換下來,這樣做意味着有人替他送命。作者不希望這樣做,希望一切都順其自然,哪怕是赴死。他跟朋友們認真做了告別,給家人留下了遺言。但幸運的是,這次運送真的是去了休息營,而留在原集中營的獄友們卻因為饑荒幾乎全部喪生。

僥倖之四:解放的前一晚被死神遺忘。被解放的前一天,國際紅十字會趕到集中營,囚犯們終於盼到了解放。黨衞軍一下子變得那麼友好,還安排卡車要把他們送往瑞士交換戰俘,犯人們開心地坐上了卡車,奔向自由。而作者和其他幾個人卻被遺忘,沒能擠上離開的卡車,絕望的幾個人在集中營度過了最後一夜。過後才知道,命運跟犯人們又開了個玩笑,坐上卡車的獄友全部被納粹焚燒,作者再次僥倖與死神擦肩而過。

作者遭遇的僥倖是能夠生存的必要和前提條件,但要想活下來,最重要的自身有愛、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義。

對妻子的愛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撐。不管經受身體的疼痛還是看守的折磨,不管是在清晨的霞光中,還是在漆黑的冬夜,作者始終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思想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想象中妻子會迴應他的話,讓他真切感悟到: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

藝術和幽默給生命注入了活力。在作者妻子24歲生日那天深夜,一曲小提琴奏出的舞曲,將昏睡中的作者喚醒,喚醒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他的靈魂。除此之外,幽默是靈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幽默能夠減輕了磨難帶來的傷害,使人漠視困苦,超脱於悲慘境遇。可能有人覺得在集中營還能有幽默?作者通過他的經歷和視角,給我們呈現了有價值的幽默。作者與獄友約定,每天都要給對方編至少一個好笑的故事。比如,預測人們離開集中營後的一次聚餐中,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在女主人分湯的時候央求女主人能否“從鍋底給舀一勺”。作者通過這些自編的幽默故事讓自己保持了快樂起來的能力。

感恩沖淡了痛苦的濃度。在充滿磨難的集中營有何恩可感?正因為生活中充滿痛苦,所以一件很瑣屑的小事也會給囚犯們帶來快樂,甚至是人生極大的快樂。作者記錄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轉往另一個集中營的經歷:在轉往其它集中營的火車上,有人發現火車正在去往毛特豪斯集中營的橋上,這是個死亡集中營,但是火車並未停靠而是直奔達豪集中營,一個沒有“爐子”的集中營,囚犯們因此在車廂裏跳起歡樂的舞蹈。還有一個場面是人們在掛着冰柱的棚屋裏捉蝨子,因為燈還亮着,人們就感激不盡。

生命的意義給了他挑戰的力量。作者在被關押期間,一直在思考如何從磨難中獲得的意義,經常想象給學生們介紹囚犯心理學,也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救助過獄友。當他的《醫生與靈魂:意義療法導論》手稿被沒收後,重寫這本書的渴望幫其戰勝了各種極限磨難。作者確信,在巴伐利亞集中營那漆黑的獄中重寫那部被沒收的書,幫他避免了傷寒熱可能帶來的心血管衰竭的危險。

作者並未過多着墨於磨難,但我們透過作者的片段回憶,依然能感受到磨難的觸目驚心,而作者居然能夠在這樣的磨難中保留自己選擇的權力,這是多麼強大的生命力啊!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6篇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

Tags:讀後感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