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3W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多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一

初次捧起這本書,只知道它是一本關於身心靈的著作,想來應該是很枯燥無味的吧!後來才發現這本書把心靈的哲學、人生的思考全都融入一個小説裏,我們隨着主人公一起與老人對話,深入淺出地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地探索,於是很快便勾起了我的興趣,不由自主地隨主人公一起去探尋“真我”。

人生可曾有“真我”?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悦!和平!這也就是真我,真我一直都不曾離開我們,那我們為什麼有時會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呢?我想正是因為有了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而讓真我被封閉起來。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但我想如果我們隨着老人的引領去找尋真我的話,會讓自己越來越喜悦。

“真我”--愛、喜悦、和平,我想,正如老人所説:一個沒有吃過冰淇淋的人是不會有對冰淇淋的渴望,也許正因為我們都享受過“真我”,所以今天聽來對於它才會有如此熱切的渴望,不以外在為轉移的發自內心的喜悦與和平,恐怕是生活在凡塵中的芸芸眾生所望塵莫及的吧!

人生若只有“真我”!

每次捧起這本書,總能讓我的心靈迴歸寧靜,不斷地去探尋真我,重新審視自己。現在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相信隨着內容的深入,會讓我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也會努力去探尋“真我”。

人生若只有“真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二

張德芬的《遇》看完了,説心裏話,很榮幸遇到這本書。這是一本讓我安靜的書,它也讓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是如此可貴。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一本好書應該多讀幾遍的一個原因,因為你也會因此發現更多的好的東西。總的來説,我想,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通俗卻又不見得人人都能完全讀懂。篇幅較短卻又似乎包含整個人生。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快讀完了,其實她想説的無非是:一種生活的”唯心論“”自己論“,一種自己”重心“的認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想,這種自己”重心“的認知其實很重要。我們活着自己永遠是不變的圓心。那麼所有的一切,如愛,如情等等都應該是在這個前提下才去構建的吧。就如”愛與孤獨“中所説:關於愛關於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沒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碼也得開心。這樣看來保持特有的”孤獨“還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難道你的意思是認了?逃避?那麼…我有些糊塗了…”

“紅樓夢中的貫穿始終的”有命無運“.以及張對”命“和”運“的解釋似乎有些説不出的類似。”

“心靈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難道如你所説,是不是我想什麼就能能成什麼了?”

“似乎張德芬的這個”唯我論“有些方面類似胡適老頭提倡的”易卜生主義“-----對社會及周圍”醜陋“的承認,且完全的”個人主義“,她更甚,----”這醜陋既是你自己,內在的我“】

------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讀此書時,寫下的。

當時,也跟朋友聊到這本書,提及書中的”人生馬車理論“.張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輛馬車,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運;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馬車大而穩,即使路途坎坷,也應付得來。既所謂的”命好不怕運來磨“.但有些人則只能兩個小輪子顛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説:張德芬(《遇》)太認命了,相對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更認同後者,我們應該主動地從內在改變自己,在去影響外在的一切。而非認命。

然而,當我回過頭來再次帶着問題,好好的認真仔細的讀上一遍後(好在此書形式比較新穎,是用小説的方式來敍述的,且篇幅不是很大。)。

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沒讀懂張德芬,都太狹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誤解了張德芬所説的意思了。其實,張德芬闡述的東西要比我們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後面她提到的”臣服“什麼的來説吧,要説張德芬”認命“嗎?我可以説,她”認命“的!要問張”唯心“嗎?我也可以告訴你,她”唯心“的!但,關鍵她書裏認的命,不是我們”潛意識“或者説狹隘的認為的那個命。她所認的命,是經”察覺“經”認知“的,那些客觀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也可以説是歷史,因為已經發生且過去了),是經過”真我“判別的。

同樣,她唯的”心“,也是經過”真我“鑑定的,或者説這”心“就是”真我“.

所以,這些她表述的,認的,唯的。其實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書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未知的自己“那個”真實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三

我們身處於一個慾望與壓力並存的社會中,常常使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我們往往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糟糕經歷而又被情緒所左右的時刻。《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用樸實卻充滿智慧的語言,講述了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一位哲學老人的對話,通過這些對話與女主人公的自我重新認識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

收穫之一: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

鑑於文中的提醒,首先要學會接受現實,學會“臣服”。

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如何接受現實?

對已經發生的事臣服,因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勞的。

我們應該學會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多數人並不是我們自己生命的主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應該向內看,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應該“承認它的存在,接受它,放棄對它的需要”。從內在找原因,應行之有效地分析解決,這種實踐能讓自己冷靜下來,減少情緒的發生 與維持的時間,學着去做一個內心有力量有張力的人。

收穫之二: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

原文中,我非常認同的一段話“我們雖然講'突破身體的障礙',身體卻是我們尋找真我的必經之路,所以才要傾聽身體的信息,跟身體聯結。而為了把這條道路修直、修正,我們必須要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就像那一輛馬車也需要好好維護一樣,不然有一天寸步難行,講心靈的追求也是枉然。”

為什麼要控制情緒?因為情緒會使我們的身體受苦。愛護自己的身體,破解身體障礙的方式,就是去聯結自己的身體,運動和健身,使身體通過動作與意識聯結在一起,放鬆身體,將注意力放在此刻發生的事情上,可以讓你更容易活在當下。

就像張德芬説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界的人、事、物其實都是自我內在的投射,一個人只有真正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愛別人,以及愛這個世界。把這本書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在逆境時喚醒那個沉睡的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踏上愛和喜悦的心靈旅程。

如果你存在“為什麼我不快樂?”“為什麼我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問題,不妨看看這本書,它將和你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應該如何操控身心,同時還可以為你提供如何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讓你解脱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

我們終究想要追求的是“愛、喜悦、和平與真我”。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插圖十分精美而具有哲思,閲讀時給人以寧靜與深思的享受,在這裏分享兩張插圖給大家欣賞。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四

總書記談到自己的愛好時曾説:“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它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一個不斷思考認知的過程。《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一本讓我在品讀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並搭乘心靈成長列車的書。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以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線、暗線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主人公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這本書教會我如何自我和諧地快樂生活,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從而使社會更加美好。它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貪婪和佔有的旋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正因為失去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更加煩躁不安。書中教會我用三種視角來看待所面臨的問題,以老人的視角告訴我們對待事情要內心平和,要淡然悦納;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清事情的本身,學會從情緒中抽離出來;以自我的角度學會傾聽自己的心聲,修身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通過三種不同的視角學會管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生命的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在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感恩的心,便可以做到自我和諧、快樂生活。

掩卷沉思,我想到我們講師團一直在宣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與友善。友善既是高尚的個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規範,它所包含的理解、寬容、團結、互助,不僅讓人與人之間充滿温馨,還是社會和諧的基石。一個友善的人,總是以真誠的微笑示人,以陽光的心態看人,以發自內心的行為助人。多少次,我們為生活所煩惱,我們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遷怒於人,我們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而受傷,我們甚至因為別人的光鮮時髦而心情失落,在別人的財富和地位中流露自卑,在很多時候,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引發羨慕嫉妒與爭吵。而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像書中一樣對於同一件事情要用三種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便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感恩的心,永遠保持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始終悦納自己和他人,真正做到對己友善、對人友善。當你對他人友善時,恰恰是對自己最大的真誠。

友善是和諧相處的前提。中國人對於“和合”文化的崇尚由來已久,先賢哲人在講到和諧時,首先講自我的和諧。修身養性向來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解決人我矛盾的立足點。“反求諸己”是我們實現與這個世界和諧統一的基本思維方式。自我和諧實質上是自己內心和諧。自己內心和諧,就能做到守正心靈,認知健全,控制情緒,心無旁騖,難不倒,誇不倒,誘不倒,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追求內心和諧,既是人生的課題和使命,也是應盡的社會責任。很多人出問題,究其根由是他們思想先出了問題。自我和諧實在是一種心靈美,是內外兼修的美,是外在與內心統一的美,是生命中的真正珍品。

讀書啟智,閲讀人生,每一本書都是一段不一樣的心靈旅程,期待下一段旅程的開始,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