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6W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多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一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為兩個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獨立完成。(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我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説吧!

讀完本書後才知道其意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然“唯心論”一詞在心中慢慢滋長。一瞬間,似乎是擊中了要害,潰不成軍。但轉念一想,唯心又怎麼樣?誰能證明唯物又是絕對正確的?

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一些提示,讓我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們真我就是愛、喜悦、和平。

書中的老人真好,不遺餘力的去幫助每個受傷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見他。可事實上,如果能夠勇敢一點,其實可以拯救我們的老人就是自己,對麼?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部環境改變時,發生各位不如意之事時,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外在東西上。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多麼平和、樂觀、現實而健康的心態啊!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也許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讀着讀着,突然發現與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卻是同理。

於是印證了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祕密”,通俗的説就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那麼,好吧,只希望我們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二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台灣著名女作家張德芬的第一本書,當年看完這本書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前幾天寫了一篇《改變》的文章,就把以前寫的這個感想也拿出來分享一下吧。

我們身在這個世界,就是期望自我幸福。我們追求金錢,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期望能理解自我能夠和自我相守一生的伴侶,以為這就是幸福的全部,我們費勁的在物質世界裏,在別人身上尋求結果,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地方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當時可能滿足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卻又變的空蕩蕩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尋找幸福的地方都找錯了,能真正讓我們幸福的地方,是我們的內在,我們要經過改變我們的內在,來找回我們真正的自我,進而來改變我們周圍的人,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和世界。

以下是我針對書裏的資料最感悟的幾點:

一、我們不能當自我情緒的奴隸

當時我看到這點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情緒跟我們自我不是一體的嗎?怎樣才叫不當自我情緒的奴隸呢?從書中我瞭解到,我們的性格被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等影響,這些影響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每個人每一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見的東西,其它的東西大腦會自動排除掉。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説,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説,如果你每次都因為一些小事情生氣,那麼,你就是每一天都在重複地為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以後只要你碰到一點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習慣性的生氣,而這種習慣性,讓我們幾乎已經沒有停頓的意識,並且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器官會對這種情緒反應產生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想想多可怕,我們會對生氣上癮,這是多麼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以前只要生氣,我們都會責怪讓我們生氣的人,我們認為是他們所做的事情讓我們生氣,我們從來不會從自我身上找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很有可能是我們自我身體的細胞有生理需求而導致我們生氣,而長壽的人,都是

內心平靜的,情緒不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的人。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必須要先停下來三分鐘,想想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準備為此生氣,想想我們生氣了是否對事情就有所改變,想想這個時候是生氣好,還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好,慢慢的,我們就會學着控制自我的情緒,而不是讓自我的情緒隨性而發,甚至無法控制,這就叫不當自我情緒的奴隸。而只要你瞭解到生氣也會上癮的時候,想必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擺脱這種癮症!

這個理論來自於《我們懂個》這個電影,能夠此刻網上搜一下張德芬的講解視頻,十分棒!

二、改變自我,就是改變你周圍的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就脱離不了各種各樣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和一些人似乎總也相處不好,總是覺得別人對我們太苛刻,和我們對着幹。殊不知,我們自我也是這樣對別人的,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人,他人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你。還有些時候,我們會較真為什麼非要我先改變?為什麼不是別人先改變?其實誰改變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認為你的某種關係是否正常,是否願意從中得到益處。只要改變了自我,改變自我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問題的女人,當她得知改變自我就能夠改變周圍的人的時候,她也不相信,抱着試試的心態,最終解決了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並轉變了工作上的劣勢。!為他人着想,就是為自我着想,同樣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我。

三、善待自我,讓自我內心強大。

善待自我,不僅僅是讓自我吃好喝好,更是要為自我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能夠讓我們內心平靜,得到喜悦!我們的幸福,歡樂的感覺,是從內而外的,不是僅僅依附於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來問問自我的內心呢,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或者根本不敢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可能從小就被大人批評自我那裏不好,哪裏不好,可是此刻我們長大了,不是以前那個人雲亦云的小女孩了,我們能夠分清楚對錯,能夠看的到自我的優缺點,別人的優缺點,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納自我,發自內心的愛自我,僅有這樣,才能強大自我的內心,才不會苦苦地從外面尋找愛來填補自我。內心強大了,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能夠很快恢復,不會長期痛不欲生。而當你內心充滿愛的時候,你會有足夠的愛去給你周圍的人,而你周圍的人也會變的更加愛你了!

四、臣服已經發生的事情,專注當下能夠努力改變的事情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於官宦之家,生來很多東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貧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我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別人強。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我們的相貌、個頭,我們是否對這些已經確定無法改變的事實耿耿於懷,無法釋懷嗎?即使你對此不滿意,不斷的埋怨,難道就對事實有所改變嗎?事實就是最大,因為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理解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期望能把它撞開,結果當然是無濟於事。《沉思錄》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實抗爭!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臣服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專注當下能夠努力改變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無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納,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我,就是當下我能做的事情,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當一個人有這樣的思想的時候,整個人,真的變的很平靜,遇到事情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時候事情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三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我看過兩遍,第一遍完全沒有讀懂,再讀的時候開始理解,我想不懂是因為自己內心中的“小我”沒有發現,再讀看見了“小我”開始尋找真實的自己——“真我”。

什麼是“小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説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小我”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是你認為的自己。“小我”是人為了自我保護與外界設置的一層障礙,自己把自己放在的一個安全圈,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一樣。

有個年輕人,剛認識他的時候他告訴我他曾經從事過很多工作,做過庫管,對電腦硬件也是很棒的,也做過物流公司的部門管理,換過很多的工作,他覺得自己很優秀,然而到了我們單位,起初也是表現很突出,業務能力提升很快,但時間久了,我發現他和單位其他人開始疏遠,突然有一天,他找到我,告訴我他要辭職,他覺得跟大家合不來,他覺得這裏的環境不適合他,我跟他交談到深夜,後來我給他推薦了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他當晚就在網上訂購了這本書。一週以後,他又來告訴我,他心理明白了,他心中犯“小我”了,他説他想慢慢的從“小我”中釋放出來,我肯定了他的這一轉變,也感謝創業平台推薦我看《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並通過這本書幫助到他人,書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那麼什麼是“真我”呢?“真我”是真實的自己,而最能表達自己的卻是“潛意識”,我到底是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不去看他人的眼神,不去聽他人的批評與嘲諷,因為我的初心是想得到我喜歡的、我想通過付出努力去得到的,這就是那個“真我”。

請給自己一個機會,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真正瞭解並改進自己的內心,真心的相信自己,充滿喜悦的用全身的細胞去召喚你想要的東西,內在的配合加上外在的努力,相信老天是公平的,不斷的努力不一定會收穫成功但一定會幫助改變,如果不願意去改變,害怕去改變,那麼就會退縮、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讓道給想成功的人。

如果你不瞭解自己,不認識自己,只能從外面去尋找自我價值的確定,找認同感,依賴於外在世界對你的認同、評定。如果向內看,你會盯住內心的目標,讓自己成為無懼的人,讓自己找到“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四

我們身處於一個慾望與壓力並存的社會中,常常使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我們往往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糟糕經歷而又被情緒所左右的時刻。《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用樸實卻充滿智慧的語言,講述了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一位哲學老人的對話,通過這些對話與女主人公的自我重新認識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

收穫之一: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

鑑於文中的提醒,首先要學會接受現實,學會“臣服”。

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如何接受現實?

對已經發生的事臣服,因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勞的。

我們應該學會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多數人並不是我們自己生命的主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應該向內看,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應該“承認它的存在,接受它,放棄對它的需要”。從內在找原因,應行之有效地分析解決,這種實踐能讓自己冷靜下來,減少情緒的發生與維持的時間,學着去做一個內心有力量有張力的人。

收穫之二: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

原文中,我非常認同的一段話“我們雖然講'突破身體的障礙',身體卻是我們尋找真我的必經之路,所以才要傾聽身體的信息,跟身體聯結。而為了把這條道路修直、修正,我們必須要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就像那一輛馬車也需要好好維護一樣,不然有一天寸步難行,講心靈的追求也是枉然。”

為什麼要控制情緒?因為情緒會使我們的身體受苦。愛護自己的身體,破解身體障礙的方式,就是去聯結自己的身體,運動和健身,使身體通過動作與意識聯結在一起,放鬆身體,將注意力放在此刻發生的事情上,可以讓你更容易活在當下。

就像張德芬説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界的人、事、物其實都是自我內在的投射,一個人只有真正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愛別人,以及愛這個世界。把這本書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在逆境時喚醒那個沉睡的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踏上愛和喜悦的心靈旅程。

如果你存在“為什麼我不快樂?”“為什麼我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問題,不妨看看這本書,它將和你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應該如何操控身心,同時還可以為你提供如何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讓你解脱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

我們終究想要追求的是“愛、喜悦、和平與真我”。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插圖十分精美而具有哲思,閲讀時給人以寧靜與深思的享受,在這裏分享兩張插圖給大家欣賞。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五

這本書講的是心理層面的東西,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是在講一個故事,在故事中學習,很是愜意。故事中的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我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我們如何去面對?這是張德芬要告訴我們的。

俗話説,每個人的閲歷都是一本書,我想,張德芬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她人生的閲歷,層層剝繭,我們會看到現實中我們遇到許多不如意。而當我們通過書中老人教導,掌握了心靈成長的方法之後,我們就能脱繭而出,重獲新生,找到更美好的未來。

印象很深的概念是“臣服”,也就是接受已經出現的不好的事實,然後告訴自己不需要它,這是很艱難的,因為不少的人對發生的事情第一反應往往是推卸責任的態度:條件不好、別人不好、這件事情不應該發生在我身上……,結果那些不愉快思緒就像鬼魂一樣依附在你的意識中,讓你不得安寧,其實這樣的折磨更甚於一頓痛打和責罵,有的人甚至讓這些想法跟上自己一輩子,結果本來是一時的不痛快卻變成了一輩子的抑鬱。書上有些方法教導,讓我們感到並不困難,一旦逃離這種負面的情緒,我們就會有機會獲得新生,人生燦爛的一面正在等着你。你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辦到許多以前認為辦不到的事!

另一個概念“胜肽”我也挺感興趣,這種由情緒引起在體內自動產生的化學物質,左右着我們未來的情緒,而“豢養”什麼的“胜肽”其實是由我們每個人決定的,如果平時我們樂觀一些,那麼就有樂觀的“胜肽”,久而久之,細胞感受器對樂觀“胜肽”有特定的胃口,你的細胞會讓你的生理有快樂的需求,這讓我想起了于丹教授講過的兩兄弟的故事:一個負面情緒很重,一個很樂觀,父母把悲觀的孩子關到一個堆滿孩子喜歡的玩具的房子,把樂觀的孩子關到一個堆滿牛糞的屋子,若干時辰之後,父母開門,悲觀的孩子對着滿屋的玩具發愁,不知該玩哪一樣?而樂觀的孩子對着那堆牛糞正在揮汗如雨地挖掘,因為他堅信有什麼寶貝藏在裏面。其實,“胜肽”也好,正面負面情緒也好,講的不就是同一樣的東西嗎?快點發現自己那些快樂、正面的一刻,豢養它們,你會更快樂、更成功的!

讀了張德芬的書,讓我感到人生的根本是在快樂中成功,而這些快樂和成功實際上是你給自己的,除了你,沒有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