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6W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精品多篇)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一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後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閲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説過:“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閲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的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書籍,特別是經過時間沉澱和篩選而被後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閲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閲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因此無論什麼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並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終於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閲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打開閲讀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樑。只有通過這座橋樑,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雲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祕,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蕩。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篇二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景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

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資料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異常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當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須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

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經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而其中的關鍵,應當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當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可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

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堅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歡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育書籍讀後感 篇三

讀了《改變教育行為》一書後,我深有體會。書中一百多個教育工作者對“尊重教育 尊重孩子”的研究、探索都生動而深刻,我也讀出了點兒自己的想法。

初入教師崗位的我曾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就是騙騙嚇嚇的,特別是對於低年級孩子。”但是當我真正面對孩子,接觸孩子,在與他們的交談中發現孩子真的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甚至有些讓人無法理解的固執,所以別把孩子只當孩子。

給學生一個“平視”的舞台。唯有師生之間的平視,才會讓教者有所牽掛,找到真愛,才會讓學生找到自信,感受師愛! “平視”是教學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説:“師範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因為他們年輕、朝氣蓬勃。我們心裏明白:自己不能“變個小孩子”,卻可以讓學生成為“小大人”。這樣,教者與學生之間同樣可以相互“平視”,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平視”是我們“教與學”的需要。只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相待,才能創造一個和諧、向上的學習氛圍。“平視”是一個班集體團隊的需要,在一個班集體裏,倘若每一個老師能用自己的行動“平視”自己的學生,那麼,您立刻會發現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許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您以為他不能做的事。倘若我們每一個人,以“平視”的心態呈現自我,做到自尊自信、戒驕戒躁,與學生一道同舟共濟,那麼就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爬不上的陡坡。“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的和諧環境就真正是指日可待了。在書中思想的指導之下,我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寫字比賽,我認為一年級是孩子的字成形的關鍵期,這個階段沒有把字寫好,今後的過程中很難改變。當然,我也經常看到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不少學生雖然經過努力,但仍然無法獲得面向區級、市級的拋頭露面的機會。他們那種參與的激情、期待的焦慮、落選的失望,我看了心裏也不是滋味。至於我會開展一些班級內部的比賽,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大家:獎勵和正式獲獎同學是一樣的,一視同仁。我知道,這是一種“欺騙”,或者説是一種善意的謊言,但對這些站在十字路口的學生來説,無疑是一股催其奮進的、重要的外部力量。雖説自己隨着年齡的增長變不了小孩子,但我可以以一顆“平視”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生,也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學生當個小大人,不把他們只當作孩子!

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孩子也是要面子,有強烈的自尊的,給孩子一個台階下。我一直覺得一年級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所以在行為習慣地培養方面我也格外上心和嚴格。我要求孩子不許帶任何的零食到學校來吃。可有一天孩子來報告我“小凡帶巧克力來學校了,而且還吃了,我們在他抽屜裏發現了巧克力的紙。”不管其他孩子怎麼問他,怎麼説他,他就是抿着嘴、皺着眉頭什麼都不説。小凡是個膽小卻倔強的孩子,在與他的接觸中發現他很在乎老師對他的看法,而且很要面子。所以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並沒有當面指責他,而是説“你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下課來告訴老師好嗎?”先給孩子一個台階下,課後在與他交流。在辦公室他主動説出了帶巧克力的原因,也告訴我因為怕其他小朋友對他有不好的看法,所以什麼也不願意説。

其實,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一直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的在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尋找一個更加合理的教育方法。《改變教育行為》一書中的眾多案例都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觸動我們的內心。這本書中每個故事和它的標題,都在試圖回答一個“素質教育怎麼辦”的問題,都是在向許多過去不容置疑的教育習慣進行挑戰。這些教育實例是那麼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反映着當代教育的點滴現象。讓我們從改變自己做起,改變過去那些並不適合孩子們的教育行為,尊重每一個孩子。別把孩子只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