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精選3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2篇《教育類書籍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教育類書籍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精選32篇)

篇1: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作為教師的我們,今天該怎樣理解“教育是慢的藝術”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會經常遇到有一部分屬於“問題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基礎較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戀、打架鬥毆等現象不時發生,給我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缺乏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對此,我反覆思慮着如何將他們引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如果對這部分學生“怠慢”,就意味着放棄他們,後果不堪設想;相反我認真思考,改變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維。雖然他們的壞習慣很難改變,但並不是不可救藥;雖然他們在學習方面起點比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為;雖然他們進步的速度比較慢,但並不等於到達終點的速度就慢。我會想辦法的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訴學生“火車理論”:一個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輛快車,和一個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輛慢車,最後,先到達終點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車的那個人。我會鼓勵、啟發、引導、耐心、寬容、等待等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逐漸調整和理順好自己的狀態,再差的學生都有它的基礎點,就從每個學生的具體基礎點做起,自然生長點開始,逐漸延續增長,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會產生興趣,而繼續續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們老師在我們的教學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作為老師,尤其如我們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鏡。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你一句温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 三、“慢”需要等待 這個“慢”,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而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點滴錯誤、點滴成績、點滴感悟積累而至質變的過程。這個慢,也就是讓孩子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中充滿着跌下去和爬起來。他一跌到,你就去懲罰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勵他自主地站起來,那他也許會耍性子,乾脆不起來,等着你來拉扯他。對學生來説,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為,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立竿見影’的背後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為,所有反教育的行為都立竿見影。”我以此作為一劑清醒劑,並時時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對待“問題”學生,要寬容,要等待,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粗暴。在具體做法上,這幾年我改變了以往遇到他們“作亂”時批評、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當眾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然後以自己的熱情和真心感染他們,以欣賞他們的優點為出發點,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為基礎,拿起表揚的武器,營建“讚美文化”。告訴他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恆的責任

一個人在校期間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學到老”是生存的需要,畢業時的他,還有那麼多的不完善,一個好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師生之間的偶爾一個短信、一句問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對一個人的激勵、鼓舞、發展導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神聖之處吧?這也是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吧。

作為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並不是立杆見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與教育背道而馳。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着學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陪着學生長成參天大樹,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在鎮小的圖書室尋找良久,突然一本書的書名閃入眼簾--《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別緻的名字啊!我毫不猶豫地借了過來,事後才知道,這本書就是教育局推薦的100部教育書籍中的一本。

我如飢似渴地讀着,一章“尋找語文原生態”的章節引起了我的關注。 在書中,一位剛剛考入大學的的學生給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寫來了一封信,介紹了學習方法。信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數學、外語、歷史等學科的學習方法,但談到語文的時候,他只説了一句:語文呀,你可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課上搞的那一套統統不頂用。看到這裏,我的心頭好象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我們辛辛苦苦是為誰做嫁衣裳啊?

同時我想到了自己讀師範時上文選課的情景:因為受小時候自己喜歡吃甜食的習慣,牙齒經受不住蛀蟲的侵蝕,疼得十分厲害。沒想到,補牙還不是那麼輕鬆。要先洗乾淨,再除垢,最後才能補。時間整整花了三個星期,因為週六、週日醫院也沒有上班,所以我都只能選擇上課的時候去,由於自己的數學基礎差,於是,我都選擇文選課的時候出去補牙。更沒有想到的事是,全班三次都考85分以上的就只有我一個人。當時就覺得很奇怪,自己沒有認真聽,怎麼反而考的最好呢?看到書中這位同學的話,心中似乎也有同感。可能語文老師要死要活的教,對於學生來説,可能一點用都沒有。 那應該怎麼學習語文呢?不先急着説答案,先舉兩個例子:一個讀七年級的李大偉和初四的王慶玲參加了當時的高三語文考試,結果是高三全年級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大偉考了82分,初四的王慶玲考了85分,這能説明什麼?

唱歌是件讓人很“舒服”的事,對於全天下以唱歌為職業或想從事唱歌這份職業的人來説,恐怕很少有用“舒服”二字來形容自己的這份工作或愛好的吧。但在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屆青歌賽團體組複賽第七場的比賽場上,“阿鵬”,一位來自雲南的原聲態歌手,卻用他最質樸最單純的全身心的演唱風格,完美而透徹的詮釋了他用“舒服”的感覺來演唱的他家鄉的民謠,在充滿藍色燈光的舞台中央,他就像是一個歌唱精靈,瘦小的身軀卻藴藏着無限的激情,隨着歌曲的發展,他的歌聲由傾訴般的低吟漸漸變得激情纏綿,其間迂迴婉轉情難自制,時而如鹿鳴馬嘶,時而如虎嘯龍吟,直至高亢嘹亮,婉轉入雲……那種酣暢淋漓、激情迸發的演唱,牢牢抓住了每一位看到他的人的視線,掌聲在阿鵬結束他的演唱數秒之後才猛然爆發,觀眾們已隨着他的演唱完全忘記了自我,意猶未盡,真想再繼續聽下去,而阿鵬接下來説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這句話讓大家更覺他的樸實和可愛。阿鵬用他最直接最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唱者要唱得舒服,聽者才聽得舒服。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訓練,沒有經過名家悉心的指導,他憑什麼拿走了這麼高的分數,他憑什麼打動全國這麼多聽眾的心?

第一個例子説明,學生受老師教育時間的長短與學生的成績並沒有直接成正比,第二個例子説明沒有經過名家指導的“土包子”照樣可以“唱歌”。

很多書中多言,“教育其實很簡單”。特級教師於永正也曾寫過一篇文章《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兩位大師身上我們也不難看出,語文的學習其實可以很簡單。現在的語文標準也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覺得,學生的語文素養不一定是專靠老師教育才會有的,還可以是他們自己去廣闊的語文天地裏和社會生活中受滋養和薰陶的。比如,學生在與朋友、長輩、同學交流時的點滴感悟;或者是學生自己通過互聯網、電視媒體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滋養;亦或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閲讀所積累的文學素養等等。老教育家前輩葉聖陶就曾明確地指出:“生活既教育”。我想當然也包括語文的教育吧!

在書中,李校長就明確地告訴讀者們,學生語文的學習,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他是通過“語文實驗室計劃”和“自修樓裏自主學習”來實現上述目標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顯着提高,最主要的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鋪下了堅實的地基,讓學生永遠站在高處統領全局而立於不敗之地。

李校長講的是高中,那麼教國小是否同樣適應呢?我想應該八九不離十了吧!音樂尚且提倡原生態唱法,我們的教育為何還要捨本求末,棄簡就繁呢?讓孩子廣泛地閲讀,在他們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裏,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對世事的評判和積澱。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曾説“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好讀書”,也就是廣覽博讀,正是學好、用好語文的必由之路。蘇霍姆林斯基也説:“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閲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

我想,語文的學習,就讓孩子自己鼓帆自己前行吧!

篇2: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長,而同齡的玩伴很少。這就使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後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造成這樣那樣的矛盾。作為老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再者,低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説幾乎為零。因此,老師的職責是既要從小就培養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老師年長於學生,知識�p處事都勝過學生,而且自古以來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説法,所以我認為:老師=老媽+師長。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履行老師的職責。可是我畢竟年輕,工作時間也不長,因此在教育學生某些地方做的還不夠好。有幸的是,假期裏讀:《卡爾・威特教育全書》,《1-2年級,決定孩子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以下簡稱《細節》)這兩本書給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靈感。

卡爾・威特先生的書中説:“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賦。”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即使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樣能成為傑出的人。

書中還談到:“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法則”。作為老師我深有感觸,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只有七,八歲或者他們有些幼稚的舉動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我從事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國小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學生不小心犯錯誤了,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可以當着許多學生或者家長的面批評,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可以採取單獨和他談話的方法,給他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讓他認識並改正錯誤。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給你回報。也許,一個人的一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

書中講述了一些當代的傑出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笨蛋”、“問題學生”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我是有親身經歷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家裏父母關係不是很好,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就格外關心她、疼她。後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關係也越來越好,學習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對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鐘裏精神集中。如果老師只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跟不上節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種方式萬不可取。這就給我們老師帶來很大挑戰,老師必須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裏把最重要的東西講透徹,要力求簡潔生動。然後讓學生通過舉例子,做練習來鞏固,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貪玩,上課開小差是低年級小朋友的天性。上課時必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是很難教授課程的,也就根本談不上效率。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書中提出要把課程設計的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後教學生課文或古詩詞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大腦裏想象課文中的情景,通過學與想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點。我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例子是問學生雪融化了是什麼?標準答案是水,然而有個學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師以不符合答案為由判錯。事實上,我們老師不應該拘泥於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限制,而是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和想象力,我們能做的只有引導學生,而不是簡單的對學生説“不”、“不能”。

《細節》一書中講到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作為老師,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他也不會取得成就,甚至誤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週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比如校園裏的廢紙學生能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裏這些小事。我會立即給予表揚,甚至碰到學生家長也會稱讚他們的孩子。這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揚,學生們就會樂意去做,從小養成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的品格。

《細節》中還針對學生上課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記得我讀書那會,上課時老師要我們回答問題就沒有幾個人舉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課堂(從國小到大學)上比比皆是。書中給出的建議使我產生了共鳴:對膽小的學生,要教他們簡單的放鬆練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舉手而感到緊張時,就可以讓學生做深呼吸,同時在心裏對自己説放鬆,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害怕答錯了被老師或同學嘲笑,因而不舉手同樣保持沉默。可愛的孩子,如果你答錯了,老師不會因為你積極回答問題而批評你,反而會欣賞你大膽的勇氣。老師還可以提前佈置給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猜老師可能會提的問題,幫學生做好準備,這樣學生會感覺有備而來,自然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此,學生既有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預習新知識。

《細節》中講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時,提出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認為讓學生聽故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新的詞彙,如果我講故事時再把一些成語、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裏,學生聽多了説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覺地也會使用了。以後授課時我會考慮每節課用五分鐘講個小故事。這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學生聽故事有什麼用,但是語文學習靠的是積累,半年、一年後,和聽不到故事的學生比起來,絕對是不同的。

這兩本書,對於班主任的我來説是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讀物,有了它們就等於請來了一位幫助自己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每個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採用千篇 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我們老師還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緻的觀察,並以平等,坦誠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形成學生熱愛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和諧師生關係。同時,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説,年輕是筆財富,我們應該珍惜,不應該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學習,充實自己。對於平時的教學工作,除了認真上好每堂課,課後備課,作好筆記,還要多閲讀專業期刊和一些教育書籍並作讀書筆記等等。這些都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和幫助自己成長的有效方法。只有這樣,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後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閲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説過:“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閲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的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書籍,特別是經過時間沉澱和篩選而被後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閲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閲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因此無論什麼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並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終於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閲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打開閲讀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樑。只有通過這座橋樑,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雲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祕,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蕩。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教育問題一直是困擾着社會的大問題,由於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因此,對子女的成長問題格外關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都希望子女成為人才,如何使這一切成為現實。《英才怎樣造就的》彙集了王老師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會,給我們這些老師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之後,深深地被王老師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是你所教的學生成績是否有好成績,是否考上名牌學校,升學率多高,我覺得,這個結果所取決的因素很多,有教師本身的因素,有學生的因素,還有家長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我覺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師的作用,而教師的方法至關重要的。貝爾納説:“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照本宣讀,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點為載體講授學習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力”,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目前來説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因此,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王老師在書中總結道:“適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每個學生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統一的模式,同種方式問題方式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學習技巧。

我們有些教師,都認為多做一些習題都總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學習不等於一般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無休止的做題只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有些學生因此乾脆不做作業,有些學生馬馬虎虎的應付一下作業,表面上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其實質量很差,沒過幾天就會忘記了。因此,“二期課改”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學生為本,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這裏必須強調的是,對不同的學生要求採取不同的方法,我們要提倡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而不能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

與提高學生成績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説明,學習和思考都很重要。善於思考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我們有些學生作業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覺,但成績卻不盡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思考,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我覺得在學習中,不僅應做題時思考,而且在解題後進行反思和總結,也就是説,“思考”應該是貫穿於整個學習的過程的,作為教師有意義地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切忌越俎代皰。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提高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思考,對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掌握事物本質規律性的東西。除此之外,還可以留一些課外的思考題,拓展同學的思維空間,也有利於學生的今後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學的先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重要的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當一個學生反覆遭受失敗的打擊,他就會“無可奈何”變為差生,他對學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甚至厭惡、反感,這樣的話,怎麼會有好成績呢?因此,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老師在書中總結到:優秀是鼓勵出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興趣是最好的教老師,對學生進行適當鼓勵之後,他會有成就感,他就會有興趣,然後,他就會去鑽研,漸漸地便會超過別人,取得好成績好結果。鼓勵,就是把內在的一種潛質激發出來,從而達到一種最好的效果。

教師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尊重,希望在別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學生也是一樣,甚至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班級集體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作為教師還有一個特別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儘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我讀書的時候,就是從這一方面判斷老師對我的重視。我想,學生會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學講究情感互動。記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知道,一個老師不用看花手冊,第一節課就能把學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對學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師,你就得用心去打動學生,學生才會尊重你,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通過學習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理念,不斷地改進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門科學,是我們教師一生去研究的科學,我要不斷地探索研究,與時俱進,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篇3: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領導,非常善於調動幫助他成長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會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關心社會,關心人類,關心生命。

一、學會讚美他人

工作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意氣風發,通達灑脱,奮發向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踏實工作;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樂於分享,肯於吃苦,勇於創新;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需懷若谷,默默奉獻;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摯愛事業,深愛學生,精益求精;……我們本該讚美他們,我麼也必須讚美他們!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讚美!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中長大,願老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二、學會把握機會

我們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經理着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傑為我們做了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其之所以會成為名師,都是將困難視為機會的,他不僅可以從困難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更從中發現了那個“偉大”自我,收穫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三、學會利用時間

課堂高效益令學生喜歡,學生坐在教室裏,其實是在投資,投資為了回報,每個學生投資一樣多的時間,可為什麼這個班的學生學得很好,那個班卻很糟糕?因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學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飛天外,到頭來一無所獲,這就是浪費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時光,隨着我們的課表,被一點點用蛀蟲爬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從四十五分鐘裏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們要心向着孩子的快樂那麼學校就成了孩子延續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們自己流淌、享受着快樂,當然更需要學校這個快樂之地為他們創造快樂!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迴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予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這本書,作為人,你是幸福的,作為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為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總之,教師創新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有正確的思想、執着的意志、進取的精神,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提高。

國慶假來臨了,我閲讀了些的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温習的功課。我願把自己一個暑假得出來的反思提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1.讀書一生,以寫促思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我覺得這句話是最能夠引起教師們共勉的。我到現在也依然記得我的大學班主任對我説過的這句話,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經拋卻了這些意識,我又何嘗不是呢。如果這次不是校方讓我們教師寫一篇讀教育專業書籍的讀後感,我也不知道是否還會記得這句話。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後也還是要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2.慎獨養身,伸展個性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面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可以説,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説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3.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納百川,合作同進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己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小的時候看過電影版的《海蒂》,就曾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感動。最近有機會又讀了原著,初看《海蒂》,感覺就像被散發出陣陣清香的風拂過臉龐。再看《海蒂》,又像是品味了一杯甘醇的葡萄酒。正如人們常説:好書,越讀越有味。

《海蒂》是瑞士的著名女作家約翰娜.斯必麗的世界名著。這本書十分經典的描繪了“海蒂”這位年紀幼小的小姑娘在阿爾卑斯山上居住的經歷以及在富蘭克託的一段經歷。故事內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至深,耐人尋味,主題鮮明、嚴肅並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主人公海蒂是一個心地善良、天真的小姑娘,她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她熱愛生活,樂善好施,樂於助人,在她真摯情感的感化下,飽經滄桑、心情抑鬱、性格孤僻的爺爺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後來,蒂提姨媽把她送到了富蘭克託的一個有錢的親戚家,因為他們的女兒克拉拉一隻腿癱瘓了,總得坐着輪椅,連上課也只是一個人,特別寂寞,想找個孩子和她一起玩。也正是在海蒂的愛心幫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她們成了一對知心的朋友。當克拉拉來到阿爾卑斯山的時候,受到了海蒂的鼓勵,堅定了戰勝疾病的信心而最終重新站立了起來。愛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多麼神奇呀!

看完《海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主人公海蒂那種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她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灰心,也從不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雖然失去了行動能力,卻從未對生活產生怨恨或是自暴自棄。當我看完了這本書的時候,使人感覺到人間的温暖,友情的滋潤。可現在有許多孩子都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過着許多山村孩子夢寐以求的生活,可當他們遇到一點事就灰心,比如:作業稍稍多了點便叫苦連天,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不前,更有甚者不停地喊着要自殺。小時候的我們應該樂觀一點,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樣,笑着去面對磨難。其實,人生在世,有很多挫折,有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樣,經歷過風風雨雨,經歷過許多事情。但摔倒了不能永遠趴在地上,要站起來,重新面對新的人生!就説在雲南金摘金寨上學的孩子們吧!那裏的生活條件差的簡直無法形容,學校的桌子,都是坑坑窪窪,連字都沒法寫。宿舍裏的牀就是兩塊木板,地上的老鼠‘吱吱’的叫。書的頁面非常薄,書都是灰白的。有的人就穿着拖鞋,有些人連拖鞋都沒有,就光着腳,走到學校。但他們沒有放棄對生活的興趣,即使沒有任何東西……如果我們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生活,必定是受不了的,然而他們卻生活了下來,是多麼堅強!

記得前不久在電視中看到一個真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名叫李夢瑤的11歲女孩,她小時候曾得了先天性心臟病,經不斷治療稍有好轉,可不幸的是又患上了右髖股骨頭壞死的疾病,將來這條腿就會殘廢,更不幸的是他的父母都身染絕症,而且將不久於人世。看到這我感慨命運對這個年僅11歲女孩的不公平,彷彿世間所有的苦難都將落到他的身上。可是,李夢瑤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疾病和家庭的貧困而抱怨,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不但堅持上學,她還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顧父母和弟弟的重擔。為減輕家裏的負擔,每天晚上,她都邁着一條殘疾的右腿走很遠的路去賣花以貼補家用。有時路走多了,右腿就會沒有知覺。小姑娘的故事不但催人淚下而且還使我們這些身康體健、生活富足的正常人感到震撼和慚愧。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十分的自私,自己擁有的東西從來就不願與別人分享;當別人指責他的時候,不但不承認錯誤,還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當別人有病時,他不但不去鼓勵別人,還嘲笑別人;當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編織出許多理由去推卸……為什麼不去幫助、關心、尊重別人呢?要是實際生活中,人們能像海蒂那樣的去關心他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尊重社會上的每一位人士,那該多好啊!

篇4: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長,而同齡的玩伴很少。這就使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後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造成這樣那樣的矛盾。作為老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再者,低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説幾乎為零。因此,老師的職責是既要從小就培養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老師年長於學生,知識�p處事都勝過學生,而且自古以來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説法,所以我認為:老師=老媽+師長。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履行老師的職責。可是我畢竟年輕,工作時間也不長,因此在教育學生某些地方做的還不夠好。有幸的是,假期裏讀:《卡爾・威特教育全書》,《1―2年級,決定孩子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以下簡稱《細節》)這兩本書給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靈感。

卡爾・威特先生的書中説:“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賦。”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即使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樣能成為傑出的人。

書中還談到:“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法則”。作為老師我深有感觸,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只有七,八歲或者他們有些幼稚的舉動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我從事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國小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學生不小心犯錯誤了,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可以當着許多學生或者家長的面批評,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可以採取單獨和他談話的方法,給他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讓他認識並改正錯誤。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給你回報。也許,一個人的一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

書中講述了一些當代的傑出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笨蛋”、“問題學生”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我是有親身經歷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家裏父母關係不是很好,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就格外關心她、疼她。後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關係也越來越好,學習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對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鐘裏精神集中。如果老師只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跟不上節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種方式萬不可取。這就給我們老師帶來很大挑戰,老師必須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裏把最重要的東西講透徹,要力求簡潔生動。然後讓學生通過舉例子,做練習來鞏固,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貪玩,上課開小差是低年級小朋友的天性。上課時必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是很難教授課程的,也就根本談不上效率。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書中提出要把課程設計的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後教學生課文或古詩詞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大腦裏想象課文中的情景,通過學與想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點。我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例子是問學生雪融化了是什麼?標準答案是水,然而有個學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師以不符合答案為由判錯。事實上,我們老師不應該拘泥於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限制,而是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和想象力,我們能做的只有引導學生,而不是簡單的對學生説“不”、“不能”。

《細節》一書中講到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作為老師,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他也不會取得成就,甚至誤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週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比如校園裏的廢紙學生能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裏這些小事。我會立即給予表揚,甚至碰到學生家長也會稱讚他們的孩子。這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揚,學生們就會樂意去做,從小養成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的品格。

《細節》中還針對學生上課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記得我讀書那會,上課時老師要我們回答問題就沒有幾個人舉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課堂(從國小到大學)上比比皆是。書中給出的建議使我產生了共鳴:對膽小的學生,要教他們簡單的放鬆練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舉手而感到緊張時,就可以讓學生做深呼吸,同時在心裏對自己説放鬆,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害怕答錯了被老師或同學嘲笑,因而不舉手同樣保持沉默。可愛的孩子,如果你答錯了,老師不會因為你積極回答問題而批評你,反而會欣賞你大膽的勇氣。老師還可以提前佈置給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猜老師可能會提的問題,幫學生做好準備,這樣學生會感覺有備而來,自然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此,學生既有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預習新知識。

篇5: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看過石中英老師著的《教育哲學》導言和第一章,小有感觸,現記如下。

導言中寫的是“教育與哲學”,在這一部分中石老師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解讀來説明的這兩者的關係的,那就是:“教育活動需要哲學嗎?”;“哲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嗎?”;“一般哲學可以替代教育哲學嗎?”。在第一個問題的解釋中,石老師分別從教育活動與哲學的關係,教育政策與哲學的關係以及教育理論與哲學的關係三個方面點明瞭哲學對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在第二個問題的解釋中,石老師首先闡明當下對哲學的兩個基本的理解和認識,那就是靜態和動態的。不管是哪一種都讓人感覺哲學似乎是一種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學問。為了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石老師又帶領我們一起回顧了哲學的源頭,追溯哲學的起源。這讓我們真真切切看到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都在行為哲學,都在思考哲學,都在演繹哲學。在第三個問題的解釋中,石老師首先肯定和追溯了老一輩教育家思想家對這個問題的探索和成果,最後石老師從一般哲學的立足點和主要功能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一般哲學不能夠對具體的教育活動提供實用性的指導和幫助。所以它不能夠代替教育哲學。

理清了教育與哲學的關係,在第一章的學習中,石老師致力於澄清“什麼是教育哲學”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他也是通過三個部分來説明的:“教育哲學的定義”;“教育哲學的價值”以及“教育哲學的'學習和研究”。在第一大部分,他追溯了我國教育哲學家對教育哲學的定義、國外哲學家對教育哲學的定義。最後結合上述定義以及自己的實踐理論經驗作出了自己的評價。從他們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共同點:一是,他們為了這一定義的探索確實很努力,即學習了理論更結合自身經驗;二,他們的努力確實都有了意義不菲的回報(都創造了代表各自特色的定義);三,他們最後都想把自己的定義普及化,昇華為一個普遍性的認識;四,他們的定義都被後人繼承發展了。通過這幾個共同點我除了看到這種教育哲學發展認識的規律性,我對“科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那就是:科學在此時。沒有哪個時代的科學可以永遠戴着科學的桂冠。石老師通過以往定義對教育哲學的作用,結合自身經驗,他認為教育哲學在當代應該強調以下幾個方面:實踐性;反思性;批判性和價值性。在實踐性方面他尤為強調和推崇,認為教育哲學應該是從哲學的角度對現實教育問題進行的批判和反思,對教育知識進行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對前者的深化和拓展。在第二大部分“教育哲學的價值”中,他通過以下兩個部分來論述的:“教育哲學的價值危機”和“重估教育哲學的價值”。在第一部分,他認為因為以往教育哲學學者對教育哲學定義和價值的定位錯亂、模糊導致教育哲學內部和實際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哲學價值都有很強烈的質疑。這也直接導致了教育哲學發展的低速度。他認為過去的定位不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不能很好的區別教育和教育哲學的關係:把教育哲學簡單的當做教育學的概括總結;二是沒有很好的把握教育哲學和一般哲學的界限,把一般哲學的理論直接生硬的拿來接到教育上就是教育哲學;三是沒有很好的從過去哲學虛無光環上走下來,走到教育實踐中去,去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反思中,石中英老師認為當代教育哲學的價值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幫助教育者的思想成熟,增進教育者的理性;二是,引導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三是,檢驗和引導公眾的教育觀念;四是,對教育政策進行理性分析;五是,促使教育學者對教育知識的批判和反思;六是,為多學科知識的交流和對話提供一個思想平台。在第三大部分,石老師認為因為受到以往哲學誤區的影響,當代人對哲學有一種近似天然的排斥,一種近似天然的自卑和退讓,鑑於此他對致力於研究教育哲學的人以下幾點建議:一,對社會和人生問題高度關注;二,不斷挖掘教育生活的經驗;三,不斷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四,努力學習教育哲學名著;五,從事教育哲學研究。

通過石中英老師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我們可以看到,石中英老師對教育哲學做了一個基礎性(教育哲學定義和價值)的批判和反思。在看到教育哲學未來發展前景無限的同時,也深深被石老師做學問時的嚴謹和敢於質疑魅力折服。

合書靜思:“在這樣一個學者筆下我們該能看到對下面問題的理性而全面的解讀吧,那就是:“在教育中政治到底在扮演什麼角色?這個角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為我認為拋開政治,單純的談教育與哲學,無論如何不可能實現。這個問題清楚了,我想“教育科學”也就真的“科學”了!在下面的拜讀中,期待“仰慕”繼續。

上一篇:讀《草根築夢高速》有感  下一篇:沒有了

篇6: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國慶假來臨了,我閲讀了些的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温習的功課。我願把自己一個暑假得出來的反思提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1、讀書一生,以寫促思。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我覺得這句話是最能夠引起教師們共勉的。我到現在也依然記得我的大學班主任對我説過的這句話,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經拋卻了這些意識,我又何嘗不是呢。如果這次不是校方讓我們教師寫一篇讀教育專業書籍的讀後感,我也不知道是否還會記得這句話。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後也還是要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2、慎獨養身,伸展個性。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面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可以説,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説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3、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納百川,合作同進。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如果説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己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篇7: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次看到這句話時,是在某個學校的宣傳條幅上,當時不甚瞭解其意。後來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這本書才知道它的出處,原來是朱永新教授在談新教育的時候特別強調的觀點。這句話應該是新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更應該是新教育精神的最終追求。“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認為應該解讀為“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讓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來講一個故事:1536年瑞士的鐘表大師塔・布克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被捕入獄,入獄後就被安排做鐘錶,在那樣一個沒有歡樂和自由的環境中,無論獄方採用什麼高壓手段,他都無法做出日誤差低於1/10秒的鐘表,可是入獄前他在自己的作坊裏整天樂悠悠的,每天都能使鐘錶的日誤差低於1/100秒。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他後來越獄成功後總結為是當時的環境和自己的心境。

一個鐘錶師的創作尚且需要一個好的心情和合理的環境,那我們祖國花朵的學習與成長呢?

他們整天處在一個“唯分數是圖”的環境下,整天除了中規中矩的接受式學習,刻板式訓練,分數高,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讚揚,分數低,很可能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白眼。這樣的一個環境,這樣的一種氛圍,這樣的一種心境,孩子們的心情能夠放鬆?禁錮和壓抑已經使孩子們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衝動,甚至會使他們在心理上覺得上學是一種負擔。更有甚者,就連該讓孩子們動起來的體育課上,由於安全問題的禁錮,孩子們連最起碼的“隨意奔跑”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何其可悲!

現在的許多孩子已經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嘗試成功的勇氣與感恩的情懷。是我們的教育所為折斷了孩子的翅膀,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讓孩子展翅飛翔?

歎其可悲的同時,多羨慕《窗邊的小豆豆》裏的主人公小豆豆和他每天都欣然嚮往的巴學園,在小豆豆的心裏,巴學園是個充滿神奇力量的地方,他在那裏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用為了闖禍而遭到批評,當然你得給自己闖的禍用自己的力量畫一個完美的句號。在那樣的環境和心情下,小豆豆覺得在這裏到處都能讓他學得開心快樂,讓他充滿鬥志,讓他懷着感恩的心和嘗試的勇氣。

多希望我有一根魔法棒,在空中這麼一畫,就能讓孩子們在小林宗作所創建的那樣的巴學園裏生活,讓我們的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中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充滿激情與成就的學校生活。

二、讓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有人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這樣的光環下,我們的教師生活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光輝燦爛,對有些人來説甚至成了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那麼,當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後顧無憂去辭職不幹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努力嘗試過一種幸福快樂的教育職業生活。快樂的心境是一切創作的源泉,當我們懷着快樂的心情工作時,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複、繁雜的工作就會變得豐富多彩,趣味無窮,這時候的工作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快樂的心情可以讓教師精力充沛,思維縝密,想象豐富。

以這樣的心態投入工作,投入課堂,投入孩子,怎麼會沒有成績,怎麼會沒有激情,怎麼會沒有奇蹟呢?

另外,我們的學校也要為我們的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保駕護航,不要再用那種亙古不變的制度來壓抑教師的成長,應該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精緻管理,讓我們教師的工作是“累並快樂着”。用快樂的心境,專業化的心態,端正的態度點亮每一個孩子童年路上前行時的每一盞燈。

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這是專家、學者提出的一種構想,我們的教育領導機構、學校、教師能緊貼這樣的旋律,在頂層設計,在制度構建,在氛圍營造等諸方面形成一種環境,唱響音符。這樣,專家、學者所倡導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觸手可及,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不會成為望梅止渴的一種奢望,搖籃裏的教育永遠也體會不到馳騁在草原上駿馬的風采!

篇8: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回想從教以來,教學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要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塑造自己,要時刻對照現代教師職業道德標準,認真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於克服困難提高自己的教學層次。通過自己平時的學習和同事間的交流,並對照自己的思想作風、教研的態度、工作時方法方式,要成為一名高效的教師,我覺得有許多地方還需要提高。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教育形勢的巨大變化,使我認識到新時期的社會需要新的教師形象,開展新時期高效教育活動,是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需要當代教師內練素質提高,外塑崇高形象,充分發揮教師在社會文明和知識發展中模範帶頭作用

一、理論功底不夠

理性認識源於感性認識,又高於感性認識,是事物規律性的集中反映。學習不只是一般知識的積累,而是手段和觀念的改造,認識到先進的教學理念水平提高了,看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工作能力也同樣會提高。教學的效果會更加突出和明確,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保證優秀教師的先進性和明鋭性。由於理論功底淺,常常只看到現象而看不到本質,缺乏入理的分析。再是形勢在變,而頭腦的觀念和知識卻沒有大的變化。喜歡現在跟過去比,現在比過去好,今年又比去年進步了,於是沾沾自喜,盲目樂觀,以至於工作中難以創新,難以升位,研究起點不高,橫向比較―觀察才發現差距越來越大,自己已經越來越落伍了。理論學習不夠,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知識學習不夠經常化,主觀上對學習比較放鬆。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理論學習太死板、太空洞、不實用,除集中學習和完成規定要求外,平時比較強調客觀原因或忙於工作事務,而放鬆對自己的學習要求。久而久之必將影響素質的提高,影響到教學風格和處理事情的水平。切實加強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學習,增強學習的自覺性,進一步明確今後發展的方向。澄清頭腦中的模糊認識,深刻認識到只有目標方向明確,才能保持對先進的教學理念學習的堅定性。

二、專業知識缺乏,業務水平不高

科學教學的知識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等方面,而專業知識精、業務水平高是現行教育教學和信息時代的社會要求。在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並以嚴於律己,寬宏待人的為人準則思想的影響,常常會為別人着想,他這樣做有什麼理由,自認為不是什麼原則性事,都會為別人開“綠燈”。實際上,這樣做難免有失公平,沒能及時制止不良現象。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努力提高綜合素質。隨着形勢的發展,教學工作任務都將更為艱鉅,對教學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而必須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首先從實踐中學,向廣大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先進方法和思想,即使是點點滴滴,同時勤於從書上學,學習自己工作的專業知識,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業精於勤,才使人信服。其次對於挫折和教訓,吸取營養,不斷改進和提高學習方法,以致完善自我,豐富人生。

三、教育方法單一,欠缺科學性

對待學生有時也是過去的嚴格要求,沒有時代感。如學生常規差多起來的現象,感覺學生越來越難教等。在業務上滿足於現狀,缺乏刻苦鑽研的精神,集中時間突擊瞭解學習一下,使得自己放鬆學習,難以真正的“沉”下去。首先在教學上,不要沉溺於以往的一點成績。要不斷開拓創新,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積極投身於素質教育實踐中。要不斷地學習,把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來認識,來對待。新的時代帶給人更多的是機遇和挑戰。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教改的不斷深入,對教育者的要求也更全面了。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上,增強搞好教育工作的歷史使命感。教學工作要勤鑽研,細推敲,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增強對不良現象鬥爭的勇氣,切實樹立良好形象。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學習,積極進行反思,在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內練涵養,外憑實力,做一個能被社會認可和滿意的教師。

篇9: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2021年4月8日,學校有幸請來了江海燕師與洪彥書校長為我們全校教師演講:關於覺民教育“覺師”的培訓。兩個小時的演講,讓我們感同身受,心靈再次被洗禮。內心充滿教師育人的滿腔熱血。此時的每一位教師沉醉在覺民教育的氛圍裏。對此我個人在此進行闡述我的心得體會。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這是江老師上台演講説的第一句話。她説:把握機會,行者常至,不斷積累,為者常成。意思是説: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同時也啟示在坐的每一位教師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持之以恆,常常會成功,不是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則一定不會成功!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藴含着如此大道理,心底裏暗自感歎。 教師是一種怎樣的職業?是一份簡單的職業?是興趣愛好?是自己的標籤?還是靈魂的依託?每位教師心裏都要找到教師育人的平衡點。深問自己教師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職業?身為教師,應該注意對自身的素質培養,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學習終生!認真對待學生!對待學生,無論怎樣認真都不為過,這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責任!作為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問題的根結所在,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不能發現問題一律認為是學生的錯,更不能粗暴對待學生、處理問題。從各方面來看,教師不僅起到傳授知識、傳承文明的作用,而且還是學識淵博、

經驗豐富、道德高尚、積極向上、理智、穩重的典範。有的教師為什麼能成為學校的骨幹教師,而有些教師則是得過且過。一下課就往宿舍裏跑。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把握機會,不斷積累經驗,這樣才能成為學校的佼佼者。

江海燕在演講中講到教師把握職業生涯的三個階段。

第一摸索階段,堅持寫教學日記或隨筆。

江老師把她的教學生涯,教師育人的教學經驗和老師們一一分享。試問一下,我們當中哪位教師是有寫教學日記或隨筆的?即使是寫那能堅持多久?在此我暗自慚愧。

第二發展階段,堅持寫教學反思。 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課堂教學實踐,教師的專業知識的增長、教學能力的提高,乃至教育智慧的生成,都是教學反思的結晶。通過寫教學反思,會使教師對他人或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理性分析與反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肯定、批判,去粗求精,去偽存真,不斷豐富和補充教學實踐知識。教學反思是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基本手段,是自己專業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工具。江老師説:一個好的教學反思是對教育教學事件的深入剖析,傳遞給人們一種價值選擇,以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這背後離不開較強的教育理念做支撐。有些教師寫不了或寫不好教學反思,其根本就是缺少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就教師而言,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的途徑很多,其中堅持勤於讀書是關鍵所在,教師本身就應是一個閲讀者,但不少教師讀書偏少,可以説,現代教育專業理論缺乏是不少教師的通病。因此,對一些教育名著、教育專家

的觀點就知之甚少。一個教師日常如果能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思維就會更加活躍,語言表達也會更順暢。要是再加上每天寫幾百字的教學隨筆,不用多久,相信其專業發展會有一個大的提高。

第三總結階段 在教學過程中,養成及時記錄和思考習慣。如:聽課、培訓、探究和自我規劃。 通過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培訓,探究,使人真正的體會到教學養成習慣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在聽課過程中要回顧課堂,總結得失 。 我們每位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藴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每節課給我們上課的感受不同,因而我們得到的經驗教訓也不同,及時總結記載下來,可使自己在日後的教學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找到突破點。 江老師説:教育最大功能是使人敏感,洞徹人心者。總結與反思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以此為基點。做到江老師所説的:把握機會,行者常至,不斷積累,為者常成。我相信,我能。

篇10: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最近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

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學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

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篇11: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讀完之後,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於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總之,我讀了教育類這書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歡看教育類的書籍,但在這幾年沒怎麼看過,是因為沒有,可現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麼忙,我在休息時都會看看,從中學到一些經驗,有些隨機帶到教學活動中去。瞭解當前教育的須要,特別是這位教授寫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讀的幾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淺。

《走好人生第一步》——為3歲以下孩子的爸爸媽媽推薦的一本書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説“三歲決定人的一生”嗎?但又是什麼在三歲之前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識字教育?早期的數學教育?還是早期的才藝教育?這些並非不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的副標題為: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矗這讓我想起了聖經裏的一句話:“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衝,風吹,撞着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的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衝,風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並卻倒塌得很大。”

你願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還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沒有人選擇後者,那麼這本書會教給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孩子的行為,並將孩子的行為引導到一個有效的目標上去。就像聖經裏説的:“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篇12: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後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閲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説過:“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閲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的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書籍,特別是經過時間沉澱和篩選而被後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閲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閲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因此無論什麼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並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終於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閲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打開閲讀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樑。只有通過這座橋樑,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雲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祕,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蕩。

篇13: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教育問題一直是困擾着社會的大問題,由於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因此,對子女的成長問題格外關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都希望子女成為人才,如何使這一切成為現實。《英才怎樣造就的》彙集了王老師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會,給我們這些老師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之後,深深地被王老師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是你所教的學生成績是否有好成績,是否考上名牌學校,升學率多高,我覺得,這個結果所取決的因素很多,有教師本身的因素,有學生的因素,還有家長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我覺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師的作用,而教師的方法至關重要的。貝爾納説:“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照本宣讀,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點為載體講授學習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力”,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目前來説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因此,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王老師在書中總結道:“適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每個學生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統一的模式,同種方式問題方式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學習技巧。

我們有些教師,都認為多做一些習題都總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學習不等於一般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無休止的做題只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有些學生因此乾脆不做作業,有些學生馬馬虎虎的應付一下作業,表面上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其實質量很差,沒過幾天就會忘記了。因此,“二期課改”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學生為本,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這裏必須強調的是,對不同的學生要求採取不同的方法,我們要提倡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而不能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

與提高學生成績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説明,學習和思考都很重要。善於思考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我們有些學生作業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覺,但成績卻不盡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思考,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我覺得在學習中,不僅應做題時思考,而且在解題後進行反思和總結,也就是説,“思考”應該是貫穿於整個學習的過程的,作為教師有意義地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切忌越俎代皰。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提高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思考,對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掌握事物本質規律性的東西。除此之外,還可以留一些課外的思考題,拓展同學的思維空間,也有利於學生的今後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學的先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重要的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當一個學生反覆遭受失敗的打擊,他就會“無可奈何”變為差生,他對學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甚至厭惡、反感,這樣的話,怎麼會有好成績呢?因此,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老師在書中總結到:優秀是鼓勵出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興趣是最好的教老師,對學生進行適當鼓勵之後,他會有成就感,他就會有興趣,然後,他就會去鑽研,漸漸地便會超過別人,取得好成績好結果。鼓勵,就是把內在的一種潛質激發出來,從而達到一種最好的效果。

教師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尊重,希望在別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學生也是一樣,甚至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班級集體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作為教師還有一個特別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儘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我讀書的時候,就是從這一方面判斷老師對我的重視。我想,學生會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學講究情感互動。記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知道,一個老師不用看花手冊,第一節課就能把學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對學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師,你就得用心去打動學生,學生才會尊重你,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通過學習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理念,不斷地改進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門科學,是我們教師一生去研究的科學,我要不斷地探索研究,與時俱進,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篇14: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或許是年齡問題或心態問題吧!對一些教育類的書籍置若罔聞,根本不屑一顧!總覺得這類文章有唱高調或給人清高之感!從看書是尋找自己的需要這個角度來説,那些生硬的道理與説教,已激不起我的閲讀的興趣。想想到至今,也未讀過幾本教育名篇佳作,想來真是汗顏。

寒假中,因單位留了作業,迫使我走馬觀花似的去閲讀了一些教育類書籍。而當我“駐足”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心在異常地顫動。心在跳,情在燒就是這種感覺!“教育不光是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去對待生活。”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的。

這才是教育的本真,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渾渾噩噩、迷迷糊糊中何談教育?教育就是讓孩子們的前途“光亮”起來。此時我也才真正的明白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的那句話:“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看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受頗豐。李老師在解釋“做最好的自己”時,強調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就是要和自己比,讓自己進步,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應該這樣啊!

讀了《我的教育理想》,我知道了: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我陶醉在這文字的海洋裏。不光是一種享受。更讓我覺得經受了一場思想的洗禮。我一次次回味藴藏在字裏行間的教育魅力。那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無不啟發着我的思維、拓寬着我的視野。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勤於學習,紮紮實實地多讀一些書,不斷向書本學習,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藴。如果説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傾注於教育實踐中,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提高。

篇15: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用一對很冷的眼辨別是非,一雙很勤的手應對工作,兩條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種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這裏講的是一種處世態度�D�D客觀、冷靜;這裏講的是一種工作方法�D�D努力、勤懇;這裏講的是一種奮進方式�D�D勇往直前;……不論怎樣去品味這段話,我都覺得哲理很深。這段話是摘自台灣著名作家�D�D劉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劉墉作為一位成功父親,為女兒走今後的人生之路提的一個警醒,這是對女兒的期盼;是對女兒的鼓勵;更是對女兒的諄諄教誨……我也為人女,看了這本書,我對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規劃,對我崇敬的作家�D�D劉墉有了新的認識。

劉墉,説他是畫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廣大讀者所痴迷的文學作品問世;説他是作家他的繪畫作品多次在各國展出,受到世界的矚目。於是,“作家”、“畫家”、“藝術家”的頭銜接踵而至。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人們對於劉墉的評價不夠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樣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請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對引號,這表明,這裏所指的教育家並非是在教育機構裏的精英,而另有他意。劉墉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書;他的女兒劉倚帆擅長繪畫、小提琴,曾獲得“布什總統獎”。

可見,劉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樣是位資深“家庭教育家”。在這方面他也一定懷揣絕技。《靠自己去成功》一書正是從側面揭開了這“絕招“的神祕面紗……本書中記錄的大都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瑣碎的小事,然而在這一件件事的背後,劉墉發)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從平實之中顯現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奮進。劉墉懂得“避而後談”。

在“談獨立”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女兒依賴父母成性的事。在敍述中不難發現,父親並未因此與女兒發生正面衝突,每次都是以女兒的講“理”收場。但是在文後,作者提出了“女大應獨立”的觀點。作者從理論、事實着手,反駁女兒那所謂的“理”。作者的處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誡女兒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間的爭端。這種先退後進,以理服人的“戰術”可以説百戰不殆。

劉墉懂得“換位思考”。父女之間存在的所謂的“代溝”是由於他們人生閲歷、生活背景的迥異造成的。然而在“談穿着”裏,作者併為因“代溝”而與兒女發生口角。無論是女兒的“露臍裝”,還是兒子的“耳環”,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細品讀,在這玩笑中也藴涵着作父親的一種態度。這樣的玩笑不會激起兒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以來,本來的一場“代溝戰”就覆滅在愉悦的氣氛中了。

文中,作者曾站在兒女的角度分析“潮流”這個敏感的話題,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靜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決了關鍵問題。“換位思考”幫助他了解兒女、走近兒女。……教育是一門藝術,劉墉用自己精闢的文字、獨特的處世態度詮釋了這門困擾着許多家長的藝術。

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書將自己的“教育家”天賦公之於眾,更是用這本書喚醒了那些為教育兒女而彷徨無助的家長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們,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是長有兩隻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飛翔、靠自己成功!

篇16: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最近我拜讀了《數學教學的激情與智慧》這本書。看完之後,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做為一名老師,這本書對我的啟發非常大,通過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學是需要激情與智慧並存的,根據書中舉的許多教學的案例,我也試着教學生,效果相當好,尤其是互動的部分,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智慧。因此我將我的感受做如下概論:

一、讓學生動,激發創新興趣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們好動、好奇、求知慾強的心理特徵,加以適當地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動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生活情景之中,讓我們的數學問題具有生命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書中運用的通過講精彩故事、故佈疑陣、運用幽默等。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創造出適合學生思想實際、緊緊圍繞教學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問題情境。

2、寓教學內容於遊戲之中。在遊戲中學生們的興趣濃、情緒高、思維活、反應快,讓他們在動中學,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本書中《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課例與評析》中,採用了拼圖遊戲摺紙遊戲來加強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辨認能力。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這些圖形的特徵進行比較的過程。既有獨立思考的快樂,也有合作學習的愉快,真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生命美。

3、根據數學教具直觀性的特點,引發學生好奇、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數學教具的直觀印象,常常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有助於他們理解、掌握有關知識。

二、讓學生想,培養創新思維

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數學史上的費馬猜想、歐拉猜想、非歐幾何等,不知曾激發了多少數學家的創新熱情!在生命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對學生的大膽猜想給予鼓勵,學會賞識,愛護學生的獨特思考。要知道,學生猜想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這種意識與習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恰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聯想。聯想是創新思維的翅膀,讓學生學會從已有的知識入手,採用由此及彼、化生為熱、化繁為簡、化整為零、化部分為整體的思維方法。把一個未知的問題轉化到已知的問題。聯想是從一個數學問題到另一個數學問題的心理活動,即尋找一個我們熟悉的相似問題或者找到與題目接近的原理、方法,變通運用這些知識,從而使問題獲解的過程。學生們通過聯想――轉化――解決的學習過程,既培養了創新思維,又深刻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之美、成功之樂。

三、讓學生炫,增強創新意識

學生們都愛表現,希望在學習上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肯定、讚賞,但苦於沒有這樣的機會,於是,我們就可以多創造一些機會來讓他們炫起來。讓學生們炫,炫出他們獨具個性的風采,讓他們在炫的體驗中增強創新意識,加深對數學之美的感受。

要放手讓學生炫。教師要解放思想,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的潛能是令人難以估量的。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已出題,編題考考其他同學,其他同學有疑問的或不懂的還可以舉手向小老師請教,學生們在出題、答題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讚賞,他們就會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同時在出題、答題的過程中,他們也鞏固了知識本身的內容,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對數學這一門學科的生命意義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通過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幟,要讓生命教育落實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在課堂之中,就需要創造生命化的課堂、生命化的校園。在教學中老師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的、開放的課堂。

篇17: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爾・威特的父親有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

這位父親採取的教育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完全做到。作為德國鄉村的一位普通牧師,老威特一生都過着極為簡樸的生活。但是,這位鄉村牧師卻與別人有着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看到周圍的許多人都在虛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圍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驚訝。他想,“這些人都沒有運用上帝賦予給他們的智慧。如果他們有着智慧的頭腦,他們的生活就會是另外一種景象。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都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從小時侯起,就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他們也就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對此,學校是應該受到責備的,但是更應該受到責備的是他們的父母親。假如他們的父母親很早就把真善美的東西教給他們,從小就培養他們對於知識的熱愛,他們今天就不至於過着這樣可憐的生活。”正是抱着這樣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兒子卡爾出生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個早期家庭教育計劃。老威特有一個基本的教育主張: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對於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孩子從小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因而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成年後就很難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標是在孩子還處於可塑階段的時候,去引導和開發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從小會正確思考”。

當兒子還在啞啞學語的時候,老威特就開始教他辨認身體器官和家中的各種用具並説出他們的名稱。隨着兒子逐漸長大,他可以磕磕絆絆地上下樓梯和走路之後,老威特就讓他走出家門,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總是鼓勵兒子不斷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兒子問題的時候,他又儘可能用一種討論的方式解釋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對於兒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他從來不會敷衍了事。他注意從小培養兒子對所有事物的分析鑑別能力。在平常同兒子的散步和談話中,老威特從來不像許多父母那樣,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兒子説話,也不會對兒子信口瞎扯。本文來自

語言是我們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儘早地教會孩子使用母語,能夠正確地發音和流利地表達。所有與孩子説話的大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家裏的親戚朋友,都應該注意自己的發音和用語,以便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在這樣一種家庭教育的薰陶下,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卡爾不僅表現出一種超凡的理解力,而且還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知識興趣。卡爾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他對許多事物都有着精確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語言方面也達到了十分熟練的程度。

卡爾的早期教育當然沒有僅僅侷限在語言和文學方面。為了使卡爾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養兒子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愛好。儘管他自己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但是他總是想法激起兒子對於與藝術和科學的熱情。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經常帶着兒子游覽許多地方,去參觀各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通過這種體驗方式,老威特讓兒子從中學到了活生生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知識。他讓兒子學會如何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去找到各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則,如何去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

除了這些外出的參觀活動外,老威特還利用身邊的一些生活常識,對兒子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同時他也設計出一些小小的遊戲,讓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和熟悉不同學科的知識。當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説“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孩子去學習地理和物理等學科,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我儘量避免使用這一類的學科名詞,是為了不要嚇唬住孩子,也是為了增進他的自信心。”

正因為有了老威特對兒子的早期教育,卡爾在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許多知識。由於他的智力水平已經遠遠超出同齡的孩子,在還沒有滿14週歲就已經獲得了哲學博士稱號。16歲他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柏林大學聘為大學教員。

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遲到“上學的年齡”。等到孩子上學之後,我們又急於把許多的東西灌輸給孩子,於是,過多的學習不僅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而且還給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

在傳統的教育學觀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被忽略。由於不重視學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學之後不堪重負。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即孩子早期的學前教育將決定他今後一生的道路,因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養和開發,將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學的教育觀念應該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開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後就發展得愈好。

美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專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兩歲或三歲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進行孩子的智力教育開發。如果耽誤了幼兒的早期教育,將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父母應該做的是儘早喚醒孩子的知識興趣,因為這種興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在知識的遊戲中獲取健康成長的養分,而不是讓孩子在那些毫無意義的遊戲中浪費時間。”

我們總是強調不要過早地對孩子的心靈施加壓力,不要過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發育。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需要儘早的智力開發。只要我們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知識興趣,讓他們的大腦得到不斷的鍛鍊,就像他們的其他身體器官在平時得到鍛鍊一樣,他們就會從早期的知識活動中得到一種快樂。當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發展之後,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快樂和健康。事實上,卡爾・威特的父親早就在推行這樣的科學新發現了。在傳統教育學理論統治着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時候,這位謙恭的德國鄉村牧師就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們今天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必須先於學校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實驗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本書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範本。

當然,我們不能放棄工作,把時間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過我們做父母的只要讓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導孩子的興趣和行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長。做父母的只需牢記老威特所説過的一句話:“儘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體力行。”

篇18: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長,而同齡的玩伴很少。這就使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後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造成這樣那樣的矛盾。作為老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再者,低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説幾乎為零。因此,老師的職責是既要從小就培養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老師年長於學生,知識﹑處事都勝過學生,而且自古以來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説法,所以我認為:老師=老媽+師長。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履行老師的職責。可是我畢竟年輕,工作時間也不長,因此在教育學生某些地方做的還不夠好。有幸的是,假期裏讀:《卡爾·威特教育全書》,《1-2年級,決定孩子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以下簡稱《細節》)這兩本書給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靈感。

卡爾·威特先生的書中説:“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賦。”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即使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樣能成為傑出的人。

書中還談到:“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法則”。作為老師我深有感觸,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只有七,八歲或者他們有些幼稚的舉動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我從事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國小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學生不小心犯錯誤了,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可以當着許多學生或者家長的面批評,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可以採取單獨和他談話的方法,給他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讓他認識並改正錯誤。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給你回報。也許,一個人的一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

書中講述了一些當代的傑出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笨蛋”、“問題學生”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我是有親身經歷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家裏父母關係不是很好,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就格外關心她、疼她。後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關係也越來越好,學習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對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鐘裏精神集中。如果老師只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跟不上節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種方式萬不可取。這就給我們老師帶來很大挑戰,老師必須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裏把最重要的東西講透徹,要力求簡潔生動。然後讓學生通過舉例子,做練習來鞏固,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貪玩,上課開小差是低年級小朋友的天性。上課時必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是很難教授課程的,也就根本談不上效率。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書中提出要把課程設計的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後教學生課文或古詩詞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大腦裏想象課文中的情景,通過學與想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點。我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例子是問學生雪融化了是什麼?標準答案是水,然而有個學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師以不符合答案為由判錯。事實上,我們老師不應該拘泥於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限制,而是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和想象力,我們能做的只有引導學生,而不是簡單的對學生説“不”、“不能”。

《細節》一書中講到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作為老師,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他也不會取得成就,甚至誤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週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比如校園裏的廢紙學生能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裏這些小事。我會立即給予表揚,甚至碰到學生家長也會稱讚他們的孩子。這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揚,學生們就會樂意去做,從小養成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的品格。

《細節》中還針對學生上課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記得我讀書那會,上課時老師要我們回答問題就沒有幾個人舉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課堂(從國小到大學)上比比皆是。書中給出的建議使我產生了共鳴:對膽小的學生,要教他們簡單的放鬆練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舉手而感到緊張時,就可以讓學生做深呼吸,同時在心裏對自己説放鬆,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害怕答錯了被老師或同學嘲笑,因而不舉手同樣保持沉默。可愛的孩子,如果你答錯了,老師不會因為你積極回答問題而批評你,反而會欣賞你大膽的勇氣。老師還可以提前佈置給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猜老師可能會提的問題,幫學生做好準備,這樣學生會感覺有備而來,自然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此,學生既有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預習新知識。

《細節》中講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時,提出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認為讓學生聽故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新的詞彙,如果我講故事時再把一些成語、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裏,學生聽多了説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覺地也會使用了。以後授課時我會考慮每節課用五分鐘講個小故事。這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學生聽故事有什麼用,但是語文學習靠的是積累,半年、一年後,和聽不到故事的學生比起來,絕對是不同的。

這兩本書,對於班主任的我來説是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讀物,有了它們就等於請來了一位幫助自己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每個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採用千篇 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我們老師還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緻的觀察,並以平等,坦誠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形成學生熱愛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和諧師生關係。同時,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説,年輕是筆財富,我們應該珍惜,不應該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學習,充實自己。對於平時的教學工作,除了認真上好每堂課,課後備課,作好筆記,還要多閲讀專業期刊和一些教育書籍並作讀書筆記等等。這些都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和幫助自己成長的有效方法。只有這樣,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後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閲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書籍,特別是經過時間沉澱和篩選而被後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閲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閲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因此無論什麼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並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終於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閲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打開閲讀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樑。只有通過這座橋樑,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雲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祕,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蕩。

教育問題一直是困擾着社會的大問題,由於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因此,對子女的成長問題格外關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都希望子女成為人才,如何使這一切成為現實。《英才怎樣造就的》彙集了王老師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會,給我們這些老師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之後,深深地被王老師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是你所教的學生成績是否有好成績,是否考上名牌學校,升學率多高,我覺得,這個結果所取決的因素很多,有教師本身的因素,有學生的因素,還有家長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我覺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師的作用,而教師的方法至關重要的。貝爾納説:“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照本宣讀,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點為載體講授學習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力”,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目前來説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因此,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王老師在書中總結道:“適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每個學生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統一的模式,同種方式問題方式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學習技巧。

我們有些教師,都認為多做一些習題都總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學習不等於一般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無休止的做題只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有些學生因此乾脆不做作業,有些學生馬馬虎虎的應付一下作業,表面上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其實質量很差,沒過幾天就會忘記了。因此,“二期課改”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學生為本,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這裏必須強調的是,對不同的學生要求採取不同的方法,我們要提倡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而不能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

與提高學生成績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説明,學習和思考都很重要。善於思考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我們有些學生作業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覺,但成績卻不盡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思考,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我覺得在學習中,不僅應做題時思考,而且在解題後進行反思和總結,也就是説,“思考”應該是貫穿於整個學習的過程的,作為教師有意義地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切忌越俎代皰。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提高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思考,對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掌握事物本質規律性的東西。除此之外,還可以留一些課外的思考題,拓展同學的思維空間,也有利於學生的今後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學的先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重要的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當一個學生反覆遭受失敗的打擊,他就會“無可奈何”變為差生,他對學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甚至厭惡、反感,這樣的話,怎麼會有好成績呢?因此,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老師在書中總結到:優秀是鼓勵出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興趣是最好的教老師,對學生進行適當鼓勵之後,他會有成就感,他就會有興趣,然後,他就會去鑽研,漸漸地便會超過別人,取得好成績好結果。鼓勵,就是把內在的一種潛質激發出來,從而達到一種最好的效果。

教師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尊重,希望在別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學生也是一樣,甚至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班級集體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作為教師還有一個特別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儘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我讀書的時候,就是從這一方面判斷老師對我的重視。我想,學生會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學講究情感互動。記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知道,一個老師不用看花手冊,第一節課就能把學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對學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師,你就得用心去打動學生,學生才會尊重你,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通過學習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理念,不斷地改進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門科學,是我們教師一生去研究的科學,我要不斷地探索研究,與時俱進,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篇19: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可是,他們之後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教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厭惡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着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一樣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鋭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我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賦,所以,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教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篇20: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第一次聽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的名字時感覺怪怪的,優秀當然是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到底想要説明什麼呢於是冥冥之中就對這本書充滿了渴望。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閲起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沒有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相反覺得作者羅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場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説話先要講禮貌、主動詢問表關心、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教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我們教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

隨着“北方,萬里長城的上空,突然衝起了強大的風暴,掣起閃電,發出轟響。風暴夾着雷霆,以猛不可擋的氣勢,捲過森林,捲過延安周圍的山崗,捲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征戰過的黃河流域,向遠方奔騰而去……”的落幕,故事講完了,我平整了思緒,安撫了激動而又緊張的心。

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可是再次拜讀第二遍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對於一個國小教師來講,《優秀是教出來的》確實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讓我對教育又有了一層新的認知。

作者抓住教育過程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既對孩子嚴格施教,又用愛心和熱忱贏得了他們的愛戴和尊敬。克拉克教師不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並且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教養。

《紅巖》這本書描述了許雲峯領導工人運動,江姐、雙槍老太婆開展華鎣山武裝鬥爭,成崗辦《挺進報》等情節,展現了...領導下國統區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此起彼伏的狀況,又以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兩處國民黨特務的祕密監獄為背景,讚揚許雲峯、江姐、成崗等...人在被捕後,應對國民黨特務的嚴刑拷打、強行逼迫毫不動搖,堅持到底,死不説出口的精神。

這篇文章寫到,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

看看這本書,能夠改變你或你的孩子一輩子的生活習慣,接下來是為大家蒐集了關於《愛的教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

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生動形象,作為讀者絲毫沒有感覺枯燥乏味,相反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親切自然。

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蹟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輝煌。書中提倡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體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並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讚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羅恩克拉克的幾點做法給了我不少啟示。例如: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羅恩克拉克和他家長聯繫了多次都沒有聯繫到。有一次總算聯繫到了,克拉克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持。

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説:“我孩子在家裏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我認識到了自我的這種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

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一樣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説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後自然十分高興,表示要教師對他的孩子必須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

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十分氣憤,當即表態,進取配合教師的工作,回家必須批評教育自我的孩子。看完羅恩克拉克的處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

漢朝文學家司馬遷曾説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團體而死,必是重於泰山,小高波正是為着這座泰山而永生。生與死,千百年來有人歌頌有人笑,更有人長歎一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事在人為,同樣一件事情,不一樣的處理方法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所以今後我們在工作中必須要有所創新,在對待後進生問題上必須要賞識和批評相結合,多渠道地轉變後進生。優秀是教出來的,一般的人對於這個教育都有一種狹隘的理解:那就是學校教育。其實不是這樣的。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才會使我們的孩子變得優秀。

這是一種榜樣的力量。在李雲龍的帶領下,軍官們捨生忘死,身先士卒。每次大戰前,李雲龍都會親自視察前線,讓戰士們明白他們的團長永遠在他們身邊。我覺得這種無聲的榜樣作用,勝過千萬豪言壯語。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你是否讀過《愛的教育》這本好書呢如果沒有,就讓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吧!這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進行談話的一本好書。

總之這位教師的做法讓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機智和教育的挑戰。

篇21: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讀《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我的工作實踐,我思考着,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僅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職責,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本事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發展為今日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本事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説:“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進取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篇22: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明白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一樣的教師那裏,卻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職責和義務。好教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一樣形式體此刻職業生活的不一樣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説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當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教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僅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趣味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歡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歡樂去歡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篇23: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國慶假來臨了,我閲讀了些的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以往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我,時時反思自我,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1.讀書一生,以寫促思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我覺得這句話是最能夠引起教師們共勉的。我到此刻也依然記得我的大學班主任對我説過的這句話,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經拋卻了這些意識,我又何嘗不是呢。如果這次不是校方讓我們教師寫一篇讀教育專業書籍的讀後感,我也不明白是否還會記得這句話。寫作不僅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後也還是要堅持用文字記錄自我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理解理論的我的提升。

2.慎獨養身,伸展個性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應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能夠説,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我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我説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我的教學,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3.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納百川,合作同進

如果説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所以,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必須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主角──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我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篇24: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第一次聽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的名字時感覺怪怪的,優秀當然是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到底想要説明什麼呢,於是冥冥之中就對這本書充滿了渴望。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閲起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沒有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相反覺得作者羅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場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説話先要講禮貌、主動詢問表關心、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教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我們教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可是再次拜讀第二遍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對於一個國小教師來講,《優秀是教出來的》確實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讓我對教育又有了一層新的認知。作者抓住教育過程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既對孩子嚴格施教,又用愛心和熱忱贏得了他們的愛戴和尊敬。

克拉克教師不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並且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教養。

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生動形象,作為讀者絲毫沒有感覺枯燥乏味,相反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親切自然。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蹟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輝煌。書中提倡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體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並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讚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羅恩克拉克的幾點做法給了我不少啟示。例如,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羅恩克拉克和他家長聯繫了多次都沒有聯繫到。有一次總算聯繫到了,克拉克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説,[我孩子在家裏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我認識到了自我的這種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一樣的是他沒有直接向

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説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後自然十分高興,表示要教師對他的孩子必須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十分氣憤,當即表態,進取配合教師的工作,回家必須批評教育自我的孩子。看完羅恩克拉克的處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事在人為,同樣一件事情,不一樣的處理方法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所以今後我們在工作中必須要有所創新,在對待後進生問題上必須要賞識和批評相結合,多渠道地轉變後進生。優秀是教出來的,一般的人對於這個教育都有一種狹隘的理解,那就是學校教育。其實不是這樣的。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才會使我們的孩子變得優秀。

總之這位教師的做法讓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機智和教育的挑戰。

篇25: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最近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教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此刻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貴教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十分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以往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教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

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學校裏充滿民主、平等,讓教師、學生在學校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教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當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期望學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長,更期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我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期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可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必須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我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遍及,研究博識,小我私家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造就的東西又是從小擔當精良的家庭教誨,最終生長為國際大家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明確,藝術縱然是像鋼琴演奏也必要嚴酷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技術”,而是滿身心、全品德的表現。他教誨兒子説:“我始終以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只管即便生長,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不然,那種某某家無論怎樣高超,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孝敬。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小我私家的品德,已別無所求。天下名著讀後感範文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

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我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篇26: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很多的閲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以往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我,時時反思自我,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我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僅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我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我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我需要時時温習的功課。

我願把自我一路走來的反思提出來,與廣大教師共勉。

1.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決定了我要以為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永不幹硬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

2.活力不老

這應當成為為師品格的重要追求。馬克思説,活力是人追求自我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活力就在。教師的活力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活力,應當從此刻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3.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國家級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可是氣來。

教師自由發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殆盡──整天忙着讀人家的“書”,自我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後遺症”。所以,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我的特色鑽研下去,深化,細化,創造屬於自我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我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着夢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4.以寫促思

寫作不僅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我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理解理論的我的提升。

5.慎獨養身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應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能夠説,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6.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我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我説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我的教學,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7.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納百川

無論是此刻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教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活力,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此刻和未來完美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9.合作同進

如果説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

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所以,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必須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10.海星主角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主角──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雖然從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我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篇27: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如何成為最好的教師?引用編者的話就是:“我們教師應努力提升自我,修煉教師之賢,做最好的自我,成為最好的教師。”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我想只要我爭取每一天多讀些書,每一天都有點提高,每一天都做得更好,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提高,我想我必須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説過:“倘若當教師的,自我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入於學生,如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教員的,也要真正做到學而不厭”。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教師”呢?編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分別進行了闡述,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作為教師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從教十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將其與讀完本書後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齊,得到了一種體會,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師”最基礎、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兩點:(1)時刻堅持對學生的愛;(2)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我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所以,教師的職責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終排擠掉自我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都説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我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説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先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我認為“可愛”的孩子,而應當懷着一種職責把欣賞和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

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供給幫忙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學校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禮貌習慣的“養成教育”必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同時,這種愛對不一樣的學生有不一樣的資料,如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懷着一顆愛才之心;對淘氣、不守紀律的學生懷着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懷着一顆關懷之心……這些愛是成為最好教師的基礎。作為班主任的我,要從“喜歡學生”向“愛學生”發展!要為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對於懷着“做最好的自我”心願的教師們,為達成所願“做最好的教師”,還應當把這些愛化作“潤物細無聲”的“愛心之雨”經過教學實踐“灑向”所教授的所有學生。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教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像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所以,僅有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始終如一地把對學生的愛進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師”。

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教師,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上,這是為什麼?難道説做最好的教師、成為名師真的就這麼難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缺少了勇氣與自信,更缺少了作為純粹教育人的那種活力!要做最好的教師,那就要帶着“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我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我進行心理調節,歡樂地應對自我的人生和事業,應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僅有堅持這種進取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

篇28: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最近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教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此刻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貴教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十分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以往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教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

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學校裏充滿民主、平等,讓教師、學生在學校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教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當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期望學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長,更期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我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期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可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必須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我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

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教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我的教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我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篇29: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目錄       心得一:讀《守望教育》心得體會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心得二:閲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的心得體會

最近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學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心得三:讀《優秀是教出來的》心得體會

第一次聽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的名字時感覺怪怪的,優秀當然是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到底想要説明什麼呢?於是冥冥之中就對這本書充滿了渴望。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閲起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沒有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相反覺得作者羅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場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説話先要講禮貌、主動詢問表關心、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老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我們老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但是再次拜讀第二遍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對於一個國小老師來講,《優秀是教出來的》確實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讓我對教育又有了一層新的認知。作者抓住教育過程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既對孩子嚴格施教,又用愛心和熱忱贏得了他們的愛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師不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而且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教養。

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生動形象,作為讀者絲毫沒有感覺枯燥乏味,相反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親切自然。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蹟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輝煌。書中提倡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體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並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讚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羅恩克拉克的幾點做法給了我不少啟示。例如: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羅恩克拉克和他家長聯繫了多次都沒有聯繫到。有一次總算聯繫到了,克拉克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説:“我孩子在家裏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這種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説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後自然非常高興,表示要老師對他的孩子一定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非常氣憤,當即表態,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羅恩克拉克的處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事在人為,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今後我們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創新,在對待後進生問題上一定要賞識和批評相結合,多渠道地轉變後進生。優秀是教出來的,一般的人對於這個教育都有一種狹隘的理解:那就是學校教育。其實不是這樣的。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才會使我們的孩子變得優秀。

總之這位老師的做法讓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機智和教育的挑戰。

心得四:《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衝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羣書,應該是我們老師生存的必須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着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己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於不敗之地,着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麼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並將這些理念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麼能力,充當什麼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並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彷彿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心得五: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大量的閲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温習的功課。

我願把自己一路走來的反思提出來,與廣大教師共勉。

1.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決定了我要以為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永不幹硬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

2.激情不老

這應該成為為師品格的重要追求。馬克思説,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3.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國家級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教師自由發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殆盡──整天忙着讀人家的“書”,自己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後遺症”。因此,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己的特色鑽研下去,深化,細化,創造屬於自己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4.以寫促思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5.慎獨養身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面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可以説,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説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7.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9.合作同進

如果説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雖然從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己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篇30: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在《幼兒教育》雜誌上看到了這篇文章,是的,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如果要偏愛,那就偏愛每一個幼兒吧。” 愛每一個孩子,是幼兒羣體特性對幼兒教師的客觀要求。俗話説: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所幼兒園,少則幾十,多則數百個孩子。在這些孩子中,由於受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會形成許多差異:容貌有俊有醜,智商有高有低,氣質有動有靜,性格有活不呆,動作有靈有拙,語言有多有寡,感情有熱有冷,習慣有良有莠……這些內在的和外在的差異,呈現出幼兒羣體特性的客觀存在。對此,幼兒教師應有足夠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要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一視同仁,公平施愛,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厚此薄彼。否則,一些孩子得到偏愛,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後果:得到偏愛的孩子容易形成處處不同於他人的優越感,助長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會灰心泄氣,感到失望,無助和自卑,致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難以擺脱的陰影。我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個孩子漂亮活潑,老師們都特別喜歡她。對她又是親又是抱,處處關心照顧她,結果使她一度變得任性、高傲和無禮,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鬧。另有一個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老師對他關愛較少。有段時間他竟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為自己什麼事也不如別人。這使我深深認識到:對幼兒的偏愛和冷落,會帶來不少負而影響。正確的態度是,力戒偏向,充滿熱情地去愛每一個幼兒。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讀完之後,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於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總之,我讀了教育類這書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歡看教育類的書籍,但在這幾年沒怎麼看過,是因為沒有,可現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麼忙,我在休息時都會看看,從中學到一些經驗,有些隨機帶到教學活動中去。瞭解當前教育的須要,特別是這位教授寫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讀的幾次,感受很深,受益匪淺。

篇31: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長,而同齡的玩伴很少。這就使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後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造成這樣那樣的矛盾。作為老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再者,低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説幾乎為零。因此,老師的職責是既要從小就培養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老師年長於學生,知識?處事都勝過學生,而且自古以來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説法,所以我認為:老師=老媽+師長。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履行老師的職責。可是我畢竟年輕,工作時間也不長,因此在教育學生某些地方做的還不夠好。有幸的是,假期裏讀:《卡爾・威特教育全書》,《1―2年級,決定孩子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以下簡稱《細節》)這兩本書給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靈感。

卡爾・威特先生的書中説:“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賦。”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即使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樣能成為傑出的人。

書中還談到:“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法則”。作為老師我深有感觸,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只有七,八歲或者他們有些幼稚的舉動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我從事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國小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學生不小心犯錯誤了,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可以當着許多學生或者家長的面批評,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可以採取單獨和他談話的方法,給他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讓他認識並改正錯誤。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給你回報。也許,一個人的一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

書中講述了一些當代的傑出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笨蛋”、“問題學生”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我是有親身經歷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家裏父母關係不是很好,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就格外關心她、疼她。後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關係也越來越好,學習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對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鐘裏精神集中。如果老師只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跟不上節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種方式萬不可取。這就給我們老師帶來很大挑戰,老師必須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裏把最重要的東西講透徹,要力求簡潔生動。然後讓學生通過舉例子,做練習來鞏固,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貪玩,上課開小差是低年級小朋友的天性。上課時必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是很難教授課程的,也就根本談不上效率。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書中提出要把課程設計的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後教學生課文或古詩詞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大腦裏想象課文中的情景,通過學與想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點。我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例子是問學生雪融化了是什麼?標準答案是水,然而有個學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師以不符合答案為由判錯。事實上,我們老師不應該拘泥於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限制,而是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和想象力,我們能做的只有引導學生,而不是簡單的對學生説“不”、“不能”。

《細節》一書中講到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作為老師,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他也不會取得成就,甚至誤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週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比如校園裏的廢紙學生能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裏這些小事。我會立即給予表揚,甚至碰到學生家長也會稱讚他們的孩子。這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揚,學生們就會樂意去做,從小養成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的品格。

《細節》中還針對學生上課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記得我讀書那會,上課時老師要我們回答問題就沒有幾個人舉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課堂(從國小到大學)上比比皆是。書中給出的建議使我產生了共鳴:對膽小的學生,要教他們簡單的放鬆練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舉手而感到緊張時,就可以讓學生做深呼吸,同時在心裏對自己説放鬆,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害怕答錯了被老師或同學嘲笑,因而不舉手同樣保持沉默。可愛的孩子,如果你答錯了,老師不會因為你積極回答問題而批評你,反而會欣賞你大膽的勇氣。老師還可以提前佈置給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猜老師可能會提的問題,幫學生做好準備,這樣學生會感覺有備而來,自然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此,學生既有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預習新知識。

《細節》中講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時,提出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認為讓學生聽故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新的詞彙,如果我講故事時再把一些成語、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裏,學生聽多了説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覺地也會使用了。以後授課時我會考慮每節課用五分鐘講個小故事。這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學生聽故事有什麼用,但是語文學習靠的是積累,半年、一年後,和聽不到故事的學生比起來,絕對是不同的。

這兩本書,對於班主任的我來説是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讀物,有了它們就等於請來了一位幫助自己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每個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採用千篇 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我們老師還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緻的觀察,並以平等,坦誠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形成學生熱愛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和諧師生關係。同時,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説,年輕是筆財富,我們應該珍惜,不應該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學習,充實自己。對於平時的教學工作,除了認真上好每堂課,課後備課,作好筆記,還要多閲讀專業期刊和一些教育書籍並作讀書筆記等等。這些都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和幫助自己成長的有效方法。只有這樣,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篇32: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這本書記錄了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和其他一些書籍相比它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剛拿到這本書,就對書名感到好奇,讀來原來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線”的“國小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梅顛倒過來的同音“玫瑰”。她説:“作家冰心只鍾情於玫瑰,冰心老人認為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豔麗就是冠豔羣芳。”“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着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我曉得,要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見竇桂梅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之情,我不禁為她的滿腔激―情而動容。

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個吉林師範的中師生,先從吉林一實驗國小,再到北京,而且當上了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其間受到過國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見,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了不少教育專著,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對她的付出的彙報。從她對自己的成長和成名的描述,雖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後,所做的許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讀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眾中大聲朗讀,能讓讀者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見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見了竇桂梅的爽朗而熱情的笑貌!她説:“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也閲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寫作,記錄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切而熱情,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