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大學》有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5W

讀《大學》有感多篇

讀《大學》有感1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是我剛剛畢業的表哥在我即將踏入大學校園時送給我的。記得暑假,我總是在家庭聚會時纏着他跟我訴説關於他的大學,我既興奮又期待。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算是他給我的一份開學禮物吧。面對大學新鮮陌生的環境,我有點擔憂。於是想到《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或許可以給我一些指示,帶着疑問,我便進入求知的海洋。

這本書的內容都是給大學生的一些忠告,雖然有的是一些大道理,比如大學期間要多看書、學好英語等等。但不管我們愛不愛聽,相不相信,這些忠告都有一定聽取性的。畢竟這些都是前輩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我想我們沒有必要因為叛逆,犧牲我們的青春來印證這些的忠告的真實性。

我想我在這本書找到了我想要的。在書中談到專業時有這樣一句話:“冷門未必不給力,熱門往往很坑”。我想被分到冷門專業的人都會很懊惱吧,覺得自己應該要去讀金融會計等熱門專業,這樣才比較有“前途”可是誰不想去呢?我突然想起了在上專業導論課時老師講的一句話:只怪你分數不夠。是呀,你競爭不到那些熱門的專業,所以你理應到競爭小的專業再跟別人競爭。

熱門專業就一定好嗎?我有時在想,這些熱門專業都被別人探索、搜刮完了,再在這樣的基礎發展還有意思嗎?或許,從樂觀的角度去思考,説不定冷門專業,卻是熱門前途呢。誰會知道四年後社會會發生什麼?流行什麼?熱門專業又會是什麼?説不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就會像現在的軟件工程、金融會計等等熱門專業一樣,人人都想擠破腦袋衝進來。社會發展日益完善,老齡化愈發嚴重,我想以後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將會越來越多。所以那些還在為處於冷門專業而懊惱的朋友們,不要覺得自己倒黴不幸運,或許幸運在某一時刻就會降臨。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碌碌無為,而是創造更好的條件去抓住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然我也不是贊成書裏的所有忠告,比如“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我就不認同。老師上課,我們都要到席,不管你喜歡與否,你都應該尊重他的勞動。你可以上課不聽做你的事情,你可以看書寫作業,但是逃課就不應該提倡了。況且學校在這方面管得也挺嚴格的,所以這種忠告不是對誰都適合的呀。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在我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我就讀完了。有時候覺得多翻翻,看看,挺不錯的。它能在你頹廢的時讓你重燃起學習的激情,我就是這麼做的。不可否認,讀完它後我在開學的第一個月就讀了五本課外書,也挺欣慰的。所以朋友們,在你迷惘的時候就翻《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吧,它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讀《大學》有感2

記者問到王選:“今天的成功是如何取得的”,王選説:“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和在關鍵時刻能想得比別人早一點有很大關係。我曾談到過自己很多的不足,但也有一個優點,就是有一些遠見和洞察力。有了遠見,就不會受潮流的影響,不急功近利;有了遠見,就不會被暫時的發表論文,評職稱左右。”他還説,“就自己個人來説,遠見和洞察力主要是靠大量的工作實踐,大量的閲讀文獻,加上經常的思考獲得的,也與堅實的基礎訓練給予自己的學習能力有關。

感想:人生在世,特別是年輕人,誰都想成就一番事業,誰都想生活幸福。但經過了一番生活的打拼後,目標遠大,活力四射者少,不思進取,碌碌無為者眾;樂觀自信,大氣灑脱者少,舉輕若重,患得患失者眾。究竟是什麼原因使許多原本素質能力差不多的年輕人,最終卻生活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呢?其實道理正如王選先生所講的那樣,人生目標可以使人志向高遠,不急功近利和追求短期行為,可以使人胸懷寬廣,不斤斤計較於患得患失的生活瑣細之中。應當説,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在某個階段,某件事情上都是有目標,有願望的,而且也不斷有目標和願望得以實現,但為什麼一般人往往伴隨着這些目標的實現反而喪失了進取熱情,而在傑出的人士身上卻煥發出了更大的動力呢?我想問題主要出在了是否賦予每一個具體化的目標,以超越利益層面的一以貫之的精神訴求,是否建立在高遠的人生追求上。一個人沒有從根本上脱離利益驅使的人生,就難免要迷失於日常的瑣細和煩惱之中。可見,能夠對人的一生具有持續的支持力量的,不是財富,不是利益,而是“外在精神效果”,是廣泛的社會意義和價值。

杜口朗中學在zz校長的帶領下,現已成為全國課改名校,在整個課改歷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人的思想,在崔校長的管理下,也正是從消除人的私慾入手,以公大於私的思想境界去引導,提升了老師們的境界,轉變了老師的思想,立足於第一位的教育高度。他率先垂範,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領着每一位老師的精神世界發展。杜口朗中學課改的歷史,實質上是老師們思想的轉變、境界提升、克己奉公的過程。態度決定高度,每位老師的心態都在慢慢脱離低級趣味,儘管老師們的變化提升有大有小,但他們每天都在進步着、提升着。

我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員,也深為在這方淨土上工作而驕傲。沒有權勢的紛爭、沒有攀比的心理,老師們都安心的付出着、工作着,超越了利益,沒有了日常的瑣碎與煩惱。靜心反思自己,我與王選的差距:缺少敏鋭的眼光、缺少遠見和洞察力。致使工作不優、不精、不細、不高……,我通過閲讀這篇文章,使我的工作思路明朗了,為下一步工作找到了明確方向。

一個人,會有一種性情;而一座學校,也會有一種秉性。有的學校,會在不斷成長中趨於雷同;而有的學校,卻永遠堅守着自己的個性。杜口朗中學,便是這樣一個學校。杜口朗中學的老師將會永遠立足人生第一位的高度。

讀《大學》有感3

早就聽説這是本極好的書,一日,偶得此書,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説開始是抱着獵奇的態度來看此書的話,那麼到了後來,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説實話,我並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説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説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説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説,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鋭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鋭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説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説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説“不”。從小説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説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説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説家,在英國小説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説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若説《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讀《大學》有感4

讀完了這本厚厚的.法國名著《基督山伯爵》後,我驚訝地發現我的很多思想和認識都因此有了變化,我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視野,甚至,我對於生活,比從前熱愛多了。這就是《基督山伯爵》給我帶來的豐厚的禮物。

這本世界名著是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寫的。 這是發生在1815年初春拿破倫復辟前夕發生的故事。是因為拿破崙和路易十八的政治復辟,引起了這樣一個將政治罪名強加於一個無辜的人身上,他遭人蓄意陷害,被錯誤地關押,但他以精心策劃的計謀對那些曾出賣過他的人進行了報復。

我想對主人公唐太斯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見解。他是一個成功的復仇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自從他越獄回到了他原來一起生活過的人羣裏後,他已脱胎換骨的成了一個計謀超人的魔術師,又彷彿是那個動盪的時代的一個奇人,他的舊相識之所以一直沒認出他,我想是因為他參與的“行業”很多,很有錢,而又十分會為人,給人神祕感,又常常化險為夷,很有內涵,就彷彿一個偶像一樣讓人想要崇拜和尊敬。他執掌着別人的命運,不費一槍一劍就完成了他的復仇計劃:騰格拉爾被盜賊萬帕抓去了,維爾福瘋了,弗爾南多因為美塞苔斯和兒子的離去,就自殺了,而美塞苔斯則一個人痛苦地過起了隱居生活。

可我又覺得,他雖然成功,卻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和美塞苔斯的婚姻在一嘲天災人禍”中化為了泡影,直到書的結尾也沒能在一起;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復仇了,可是也因此害死了人,而他即使很有錢,到三十多歲依然沒有結婚,一生都過着漂泊的生活,最終離開了法國這個復仇成功後依然想念他的,悲傷的大舞台。

我在想,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仇要報,大仇不報,心難平嗎?可是真的把正義的復仇進行到底,究竟是應該快刀斬亂麻,還是應該像唐太斯一樣,用精神去挫傷別人,將社會的美和醜都看透?而這樣很會復仇的人,又會不會給人一種胸中充滿仇恨的感覺呢?看那些優美的文字,微笑的交情,是不是也同樣暗含着不幸,欺瞞和殺機?原來伯爵在和仇人們禮貌地交談時,字裏行間也充斥着虛偽和欺騙。可見人們在交友時,會不會要多長一個心眼,提防基督山這樣,城府很深,温情又神祕,“十四年”之後再來尋仇的晃動在身邊的,“化過粧”的敵人?在這部作品中,人心的險惡和智慧,可見一斑。

正如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誰知道自己造的惡,是不是會得到上天遲來的懲罰呢?就象故事裏家破人亡的三個自私的男爵一樣,誰也不會想到,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上帝會派使者來複仇呢。所以,故事告訴我們,人應常常感恩和多做善事幫助別人,也會獲得上帝的感恩和傾睞。還有一句俗語説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部報銷。”

故事的結局,基督山伯爵説了這樣一段話:“世界上既無所謂快樂或也無所謂痛苦;只有一種狀況與另一種狀況的比較,如此而已。只有體驗過不幸的人才能體會最大的快樂。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裏面:‘等待’和‘希望’。也許,用等待和希望的心在人生這條海船上乘風揚帆,真的會看到許多的流光異彩,領略到不尋常的風景。

讀《大學》有感5

九月,一個兒童歡樂喜慶的海洋,一段少年激揚文字的歲月,同時更是一條畢業生,特別是大學畢業生人生事業的起跑線,一個起始站。在這個九月的季節裏,無數的大學畢業生,或從容,或堅定,或迷茫,或無奈地走出了曾經一度被忽略的校園,走上了他們終究要去的複雜繁華的社會。此後,又將有一批批高中優秀畢業學子懷着神聖期待的心情走進了神往的大學。上屆大一的新生邁入了大二的行列,大二學生或許卻被冠以了畢業生的頭銜。就這樣,一切按着自然規律運行着。

那麼我們這羣大學生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規劃順利運行:去學一個好專業,拿一個優異的成績,找一份體面地工作,贏得一份甜蜜完美的愛情?暫時拋下這個問題,我先和大家,特別是大學生們一起走進“專為我們寫,專寫我們”的經典著作——《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從走近到走進,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而本書作者覃彪喜,卻在書的開篇只用了“其實,我是一個大學生”僅9個字,就似乎讓讀者實現了從觀眾到主角的地位的轉變。當作者進而談及“當所有的人都不把大學生放在眼裏,你不妨用這句話來維護最起碼的尊嚴。進而用一個大學生所應有的標準要求自己,頑強進取,不懈追求,最終成為時代的主導者。”時。我們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的震撼!對,就是這樣一句話,這就是當代大學生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真實寫照,這就是大學生的時代精神,祖國的希望所在。然而更令我們慶幸自豪的是現在還遠不及“所有人都不把大學生放在眼裏”這種惡劣環境,我們更應該有理由相信:頑強進取,奮勇拼搏的我們,理應而且必會成為時代的主導者。

“草木可以在校園裏年復一年地生長,而我們卻註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羣人替代”;“儘管每次網到得魚的不過是一個網眼,但要想捕到魚,就必須要編織一張網”就是作者這看似傷感話語,卻讓我們這些目前在校的大學生,不得不去思考: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關於這個“欲説還休”,説不清卻不得不説的問題,此書中作者也給了我們温馨的解答:讀大學,必先讀大師。讀大師就是要向老師學習,上課認真聽講去,並在課前課後儘量抓住與老師交流的每一個機會,不斷學習。其次,除了讀大師,最重要的便是讀圖書館。圖書館是一方聖地,在那裏,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感受到書香的氣質!

讀大學,選對專業,學好本領自然就似乎成了我們重要的“賭資”。我很贊同覃彪喜作者的觀點:“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在當代,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肆意侵虐的今天,“一業不專”肯定找不到工作,但“只專一業”也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是大學生們,在“專一業”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多專幾業”……人生是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屬於我們的那杯“茶”現在該是苦的時候了。相信吧,苦盡甘來!

作者説,他給我們講的這些,只不過是他給我們上的幾道菜。而我,也只是點了幾道我自己喜歡的小菜,還有許多的美味等待我們一起去品嚐!如果我們只吃菜,肯定解決不了我們的飢餓。因此,在菜上來了的同時,我們必須結合自身實踐,從現在起,馬上去捕捉自己的“獵物”——適合自己的大學計劃,職業設想,人生憧憬。“凡事預則立”。相信自己,不斷努力,現在贏在大學,將來贏定一生。

讀《大學》有感6

今天,我看了《心繫祖國健康成長》這本書裏的一個故事,故事的題目是:《貧窮是最好的“大學”》,看了這個故事,我很受感動。

這個故事述説了一個農村的孩子,名叫金鵬。他家裏很貧窮。他上國小的學費是媽媽問別人借的。金鵬知道家裏窮,撿小夥伴扔掉的用短的鉛筆頭用,練習本用完了擦乾淨再用。金鵬學習很努力,他上國小前,就學會了四則運算和分數小數。在國小又自學了國中的數理化。上了國中,他又學完了高中全部的理科課程。1994年他參加了天津市舉辦的國中物理競賽,取得了市郊五個縣學生中唯一考進前三名的農村小孩。他用好成績回報了媽媽。

金鵬進了天津一中,他偶然一天知道爸爸得了癌症,媽媽在這些日子裏天天為了賺錢割麥,站不住就跪着割。金鵬生活更加簡樸,學習更刻苦努力了。他在學校裏是唯一不吃菜、用不起稿紙、不用肥皂的學生,但他並不自卑,他認為,與苦難和厄運抗爭無尚光榮!金鵬為了練好英語,就撿了一枚小石子,洗乾淨,放在嘴裏練發音。半年後石子磨圓了,他的舌頭也磨順了。金鵬參加全國奧林匹克知識競賽中數學得了二等獎。他媽媽説:“要拿就拿一等獎!”於是,他把精力集中在數學上,進入了國家集訓隊。1997年,金鵬代表着中國參加了第38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得了金光閃閃的金牌,他回到了家,把金牌掛在媽媽脖子上,投進媽媽的懷抱,暢快地哭了。

金鵬知道媽媽為了他讀書,付出了千辛萬苦。為了報答媽媽,他學習上勤學苦練,生活上艱苦樸素。而我們呢?我們家裏雖然都不貧窮,但也不富裕,為了我們吃好穿好用好和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每天在努力工作賺錢,經常加班加點,出差辦事。而我們卻不知道珍惜父母賺來的辛苦錢,不知道要節約用錢,整天問父母要零用錢,隨便亂花。看到別人有好看的衣服,就要父母給買更好看的衣服,看到別人有好的學習用具、玩具,就要父母給買更高級的學習用具、玩具。看到別人吃好吃的,就要父母給錢買。吃飯不好好吃,總要吃麥當勞、肯德基。考試考得好,還要父母給錢或者給買玩具等等。想一想這一切,與金鵬比,我們做得太差了。

金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就刻苦努力學習,知道能吃苦就什麼困難都不難了。他把石子放在嘴巴里練口音,磨出了血還依然堅持着。而有些同學知道自己作業沒寫完也不寫,知道課堂上沒聽懂的也不問,下課照樣玩。老師留下那些同學,要寫完作業才能走,而有的同學卻想盡一切辦法找藉口逃走。父母為了我們掌握更多的知識,讓我們在課外學小提琴、學英語、學奧數,還不願意學。看到別人玩耍,認為自己吃虧了,認為自己辛苦。與金鵬比,我們做得太不應該了。

我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要繼承革命前輩光榮傳統,不怕困難,頑強學習,艱苦奮鬥。從小就要愛學習,勤學苦練,不能貪圖享受,長大才能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

讀《大學》有感7

一向認為,作為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艱深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會,所以一向未曾插手。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閲覽的。不過,學了《大學》,仍是有一些淺陋的感悟的。

“修、齊、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中心思維。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逐個遞進的聯繫,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心,誠心要格物,格物然後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底子。關於咱們中學生來説,“修、齊、治、平”的規模不免大了些。現在的咱們,不用考慮怎麼治國,怎麼齊家,怎麼平天下,咱們要考慮的僅僅怎麼誠心,怎麼正心,怎麼修身。從這個視點來看,《大學》仍是有很強的現實含義的。

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裏的解説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規律而總結為理性常識。簡略來講,便是經過實踐來取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着重的也是實踐取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含義。我理解為,經過實踐活動來取得真理,得到真理後使用真理來誠心。意誠然後心正,正心然後身修。確實如此,只要心意真摯才幹夠使心態規矩,心態規矩才幹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幹到達必定的境地,一種狀況。

除了修身,《大學》中最具有學習含義的,便是誠心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説的便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分,更要留意自己的品德。正人在人前人後的體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説:“小人閒居為不善,一竅不通,見正人然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説的非常有道理。只要心裏真摯,體現才幹規矩,只要誠於中,才幹形於外。

《大學》中儘管大道理偏多,看似很艱深,但實際上細細體會,在現實生活中仍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咱們或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標準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或許咱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效果。

讀《大學》有感8

盧卡奇把總體的觀點看作是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科學之間決定性的區別所在。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本質是具體的總體範疇,“總體範疇,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並獨創性地改造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

在黑格爾那裏,總體範疇是絕對精神的別稱,絕對精神是普遍的、統一的、完整的總體,世界統一於絕對精神,絕對精神既是世界萬物的本質,又是其本質的表現, 絕對精神之外無物存在,它就是世界的總體本身。因而總體就是實體, 是作為萬事萬物本質的精神實體。盧卡奇認為,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總體觀作了“獨創性地改造”。也就是説,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的總體觀,但不是把總體理解為精神實體。馬克思的總體範疇是根源於經濟分析的對人與人關係的總體把握。就把歷史看作統一的辯證過程這一點而言,馬克思和黑格爾是一致的。再進一步,人們就會發現,馬克思從經濟範疇出發去把握人與人的關係的總體,這是完全不同於黑格爾獨斷論的絕對精神總體的。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總體觀拋棄了黑格爾關於歷史發展的神祕主義成分,正確地指出了,歷史無非是人與人的關係發展的歷史,社會發展的根源都只有到人的實踐中去尋找,一切社會關係都象麻布、亞麻一樣,是人們生產出來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要對人類的社會生活進行整體的全面的理解, 這種理解應根據人與人的關係,把主體和客體的全部社會運動作為歷史的基礎, 突出人的物質存在活動的實踐性、社會性。如果我們需要理解某一特別的歷史事件或過程, 我們就必須把它看作一個具體的整體的一個方面。比如,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都是人的關係的具體體現,它們都可以歸結到人的關係的總體中。作為總體的環節和不同要素,它們之間的不同是統一體內部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又是它們之間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基礎。

盧卡奇認為,辯證的總體觀揭示了社會歷史的真實狀況,在認識社會歷史的現實中賦予總體觀以現實性。他説唯物辯證法是最現實的科學, 它所反映的是:事實及其相互聯繫的內部結構的真正本質。馬克思的辯證總體觀是能夠在思維中再現和把握現實的唯一方法。比如,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中,馬克思的辯證總體觀不停留在表面的批判,而是深入到這個社會的深層,揭示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內在對抗性,並在此基礎上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的矛盾性質。馬克思的辯證總體觀所追求的是對世界的完整的把握,即通過總體範疇賦予一切各別的認識以現實性。

辯證總體觀的現實性也表現在自身的理論總體上。辯證法的一切概念都不可能被明確嚴格地界定,任何對辯證法的概念作出界定的努力都將失敗。因為,辯證法的本質就在於揚棄,辯證法的一切概念都只有作為在總體中被揚棄的環節才有意義。所以,必須從總體上來理解辯證法,任何一個單獨的概念都不可能成為直接走向理解辯證法的通路,它只有在總體中,作為在總體中被揚棄的環節才能成為理解辯證法的工具。

辯證的總體觀是具體的。也就是説,總體是這樣一種東西,它為許多所共有,為一切所共有,是最豐富的具體。盧卡奇特別強調總體的具體性,有時乾脆把總體範疇規定為“具體的總體範疇”。盧卡奇認為,在馬克思主義中,總體範疇就是要對人類的社會生活進行整體性的全面的理解, 即在全部的社會歷史運動的基礎上來把握人的物質存在的實踐性、社會性。總體的具體性還表現在,“孤立的事實”必須在總體中才能得到理解,如果我們要把握某一個別的歷史事件或某一特定階段的歷史過程,就必須把它看作是具體的總體的一個方面或一個環節。 只有總體觀才是具體地把握各種社會現實的科學方法。

讀《大學》有感9

被填滿的時間總是會有空閒下來的時候,正如奔赴南國的候鳥,在飛翔之餘,也還是有閒情逸致欣賞沿途碧空的藍,和峯巒疊翠的綠。

繁忙的學習生活難得在短暫的五一假期得以小小的放鬆。我把疲憊的心思放空,手指於落了灰的書架上游走,然後落在了那本薄薄的《學記》上。這本一年前陪伴我每個週四清晨的國學經典因課業的繁忙而被我小小地遺忘了,愧疚之情頓時湧上心頭,於是我打算用這個下午的時間去重温古仁人的智慧。我莊重地捧着《學記》在椅子上坐下,午後的空氣很安靜,初夏柔和的光線讓我感覺甚是愜意。蠶食桑葉般的紙頁摩擦聲裏,文人墨客的智慧是一股強大的暖流,匯入我疲憊的心房;那字裏行間藴含的“學”與“教”之間關係的真理,觸動了身為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我內心深處對教育和教學的熱忱。

那麼接下來我就從一個未來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簡單地談一談《學記》對我的觸動和我對它的理解。

一、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在於對老師的尊敬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兩句話讀來言簡意賅意,闡釋的道理也很簡單:尊敬老師。但反覆地咀嚼這短短兩行文字後,我卻參悟到了更深刻的道理。於是恍惚間,思想穿透單薄的書頁,駐足於千百年前的京城的一隅,白牆黛瓦,古舊青磚,暮色四合之時,雲朵被夕陽染成了桃花的色彩,教書先生小小的私塾裏,虔心求學的莘莘學子手捧泛黃的書卷古籍在先生的桌案前陸續提問,他們尊重敬仰面前儒雅的老師,渴望更深入地汲取先生淵博的知識學問,只有通過先生不倦的講解,書卷上晦澀難懂的道理才能得到解答。學生問,老師答;學生迷惑,老師解疑,尊師重道自古便是人們歷來所歌頌的,它恆久而古老,卻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把“教師”看做最尊貴的人,因為唯有尊敬老師,才會去相信和學習老師所傳之道;唯有相信老師所傳之道,一個國家才能重視教育,這個道理在如今科技與經濟都飛速發展的21世紀仍然適用,而作為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如今雖尚未踏上工作崗位,更應時刻謹記尊重我們的老師,這是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唯有尊師,方可推動國家社會的教育向前發展。

二、唯有對症下藥,方可助每一個學子向前發展不積極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這句話讀來實在難懂,於是我翻閲了文獻,詳細查詢了它的意思,大意是:老師必須明瞭學者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失誤。只有明白了學生的心意,方可補救學生的不足之處。想起上個月音樂教材教法課上學習的教案寫作,老師一再強調在教案的寫作過程中要時刻記得對我們所教授的對象進行學情的分析。一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但少了幾分理解力;五年級的學生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識,卻染上了青春期孩童的頑皮;而中學生有了更深邃的思想去了解作曲家在音樂裏傳達的內心所想,卻缺了兒童時期最珍貴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只有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身心發育情況進行了分析,我們才能夠在教學中對症下藥,明白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在未來會是一位瞭解學生的好老師,不會把高中的音樂鑑賞課上得了無生趣,亦不會為調皮搗蛋的頑童而焦頭爛額,我會把每一堂音樂課上得妙趣橫生,在我所愛的音樂教育崗位上閃閃發光。

三、教育是引導,是勉勵,亦是啟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

這大概是這個初夏的午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最讓我感同身受的一句話了。我回憶起了許多年前的往事,那時我還是個八歲的小姑娘,在二年級班級的角落裏認真學習每一節課,用稚嫩的筆跡寫滿厚厚的練習冊,我想要好好學習,渴望學期末鮮紅的大賀信。我靦腆又害羞,縱使心裏有了正確的答案也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於是當時的班主任就以“上課不積極”為由取消了我參加公開課的資格,她的行為打壓了我的熱情和信心,讓我認為自己的“內向”實在是莫大的缺點。

三年級時我換了一個班主任,滿頭捲髮的語文老師欣賞我的寫作能力,她將我的第一篇作文在全班面前朗讀,告訴我怎樣把句子描寫得更加優美,鼓勵內向的我用這種無聲的方式記錄下我的內心所想,於是我便因為寫作在年段出了名,20xx年“海峽 冰心”杯徵文大賽一等獎的獎狀捧在手心裏時,我想用一個孩子能表達的最熱烈的語言告訴我的老師,我愛她。她理解我的靦腆,又致力於挖掘我的寫作潛力。我知道是她的鼓勵,引導和啟發,讓我從內心深處愛上了寫作和語文這門學科。我認為她是個非常好的老師,至少在對我語文學習的培養上是這樣的,而即將在不久之後走上教育崗位的我,也堅信並且要求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理解學生、善於挖掘學生音樂潛能的音樂教師。

《學記》帶給我的温暖和感觸,短短几句話實在不足以道盡,我也自認為我的淺薄學識不足以將它徹底頓悟和理解。《學記》所藴含的學與教的道理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思想的結晶,它以白紙黑字的方式為世人所吟唱,它是一枚時代的火漆,是茫茫星空裏孤獨駐守蒼穹的星辰,它頑強地站立於時代變更的長路上,身體裏的一磚一瓦,都烙上了千百年前那個時代的痕跡。但它的精神永不過時——千帆於沉舟側畔駛過,順着前人開闢的道路繼續它的冒險;新木於病樹的殘骸上生長,染綠欣欣向榮的春,我是千萬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而我也將用盡所學,遵照《學記》所告訴我的教育的真理,用最熱忱與真摯的心,去踏足音樂教育的事業。

讀《大學》有感10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怪獸大學》,我深有感受。

這本書主要講了邁克雖然沒有一張嚇人的面孔,但由於學習認真,勉強進入了怪獸大學。在競選“怪獸驚嚇王”時,邁克這個“可愛的小綠球”竟然也報名參加了競選。由於他的勤奮、好學、認真,突破了重重關卡,最終成為了“怪獸驚嚇王”。讀了這本書,我覺得邁克實在是太棒了。邁克它雖然沒有驚嚇這方面的天賦,但他卻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朝着目標慢慢走去。當然,邁克走得不快,但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日久天長,總有走到目標的那一天。我覺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學習邁克這種堅持不懈、樂觀的精神。要做一個為了夢想不斷努力的人,不能做一個整天垂頭喪氣、不求上進的人。比天賦更加重要的就是要付出自己所能盡的努力!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如果你下定決心並付出全部的努力來攻克這個缺點的話,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個缺點攻克!

蔡沛軒

讀《大學》有感11

讀完《大學》之後,我的內心踏實了很多,原本複雜煩躁的心慢慢隨着閲讀被潤了一遍。客觀地講,一切單單用文字去解釋《大學》這些抽象,虛的文化,我覺得都不能解其味,總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準確的言語去描述,總也表達不盡對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閲讀這些國學文化的感受一一詳細記錄下來,一點點滋潤我的心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閲讀《大學》的感覺是踏實,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愛的老者娓娓道來他生平的智慧,給我們無盡的關懷。

讀《大學》有感12

對《大學》最初的認識就是四書之一,第一次真正的接觸到它的內容是在高中時背誦,幸運的是我所在的班級遇上了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教了我們歌訣樂讀的方法,使得原本一篇晦澀難懂的古文變得有節奏甚至是朗朗上口,至今一讀《大學》,還是會不自覺地帶有節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開篇四字,便可以簡練的概括全篇文章的內容,是博學之道,亦是君子之學,總體思想就是君子如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君子是有道德,修養,品行之人,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品德作為根本。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太平。從“明德於天下”,到“心正身修”,一環扣一環,一處不可斷,最終的“心正身修意誠”便是君子的基礎,只有這樣有了正直的內心,才能避免紛亂的外界擾亂內心的判斷。而後的內容更多的是君子自身的修養,同樣是環環相扣,“知之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為志向堅定的君子。

如今,再讀大學,耳畔依然縈繞着朗朗的帶有節奏感讀書聲,心頭也充盈着君子的逐步修養,最終平天下而明德於世。

讀《大學》有感13

每每看到這部書,我不經意的感慨萬分,高爾基的童年是悲慘的,他出生在俄國伏爾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市,父母早亡,所以住在外祖父家裏,外祖父對他不是打就是罵,幸好有一個慈善的外祖母對他很好,十多歲就獨自謀生,他所寫的《我的大學》不是真正我們所想的大學而是“社會大學”,什麼是社會大學,不過我的理解是這樣,是指出社會去獨自打工。

《我的大學》是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三部,描繪了高爾基在喀山上的生活,不過這種日子十分難,他剛開始懷着上大學的希望,而很快意識到窮人上學是種幻想,他為了生存下去只能去當碼頭工人,然後又在麪包店幹活等等,這個世界殘忍的磨練他的意志,還使他最為深切地體會到人性被壓抑,直至滅亡的苦痛,他寫這個故事是為了能夠使人們知道沙俄統治的危害。

我每次着見這本書,我是如此幸福與快樂,高爾基生活在當時是如此艱苦,但他並沒有被生活所屈服,他是如此頑強,他是如此樂觀,而我卻是既不珍惜眼前的幸福,我如此地放蕩不羈,自從我看了這個書以後我改變了,我感謝這本書,這個書使我改變了自己的一些壞毛病,這本書就是我的良師益友。

我是幸福的,之前我不珍惜,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快樂還要好,所以我們珍惜眼前,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了,如果高爾基,不是生活在那裏,而是在這裏該多開心。

讀《大學》有感14

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裏,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店夥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難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對一個個好看的電視劇,一個個好耍的遊戲,一部部好看的電影……魂都全給了這些瑣事,怎麼還有時間來博覽羣書呢?… 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救國救民。

知識文化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一個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農民來主持,肯定會失敗的! 高爾基生活於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裏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麼一位老警察還盤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並警告他不要看x書。但對於青年的高爾基來説,那些所謂的x書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為只有它們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滿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x書,高爾基説不出的高興。也因為經常在這裏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 在高爾基以後的艱苦歲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書”來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獲得瞭如此大的成就,讓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過……可見而知,書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啊!它的確讓社會進步了,讓人類進步了!

如今是“科學”第一的時代,書對每個人來説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戰,也打的是“科技”戰,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戰。而打仗的軍費開支也要由各國的科學技術的高低來決定的,科技高的國家,掙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後的國家多…… 總而言之,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的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裏面……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讀《大學》有感15

今天,我感到很無聊,便在放書的箱子裏翻騰起來。突然,我眼睛一亮,看見了一本《小遊戲中的大學問》,便急忙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看着這一個個科學小遊戲,我覺得自己彷彿走進了知識的後花園。從這一篇篇簡短的科學小遊戲中,我學到了許多對今後的生活有用的小知識。

問你們一個問題吧!你們説,如果把你們的左手放進冷水中,右手放進熱水中,一分鐘後,再把你的兩隻手都放進温水中,你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嗎?你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説:“當然一樣嘍!”哈哈,不是的!你的左手會很熱,相反,你的右手會很涼。想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手上的神經在感知温度時,有一個參照度。把左手放進冷水中,再放進温水中,兩者對比,左手就會以冷水温度為參照度,所以會覺得熱水很熱。同理,把右手先放進熱水裏,再放進温水裏,右手就以熱水的温度為參照度,從而感覺温水很涼。這個我也是從《小遊戲中的大學問》中看到的,我還看了變色球、神算子、紙笛.......

這本書不但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還讓我懂得了許多科學道理,我還要把它介紹給大家,讓大家都喜歡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