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1K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精品多篇】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篇一

李開復博士,原任微軟全球副總裁,後跳槽至google成為其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他非常積極地投身於中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教育事業,並通過互聯網和當代大學生直接對話,為他們答疑解惑,暢談人生,指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他的希望就是憑藉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成功經驗,能夠為年輕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幫助。正因為如此,他身上所具有的強大的責任感才促使居家在美國的五年裏的他先後15次回國,做了50場演講,寫了4封“給中國學生的信”,並創辦了一個專門與大學生交流的公益網站“開復學生網”。由於人民出版社的李朱編輯在該網站上發帖:問其能否為中國青年寫一本書,於是他自己幾經反覆,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為中國青年寫一本書的願望!這本書的書名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是李開復博士為我們這些中國青年編制的第一本中文書,在此書中,我覺得其中的一大亮點就是李開復博士結合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成功的經驗,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理念——即以誠信價值觀為中心,包涵着六種姿態(積極、內省、胸懷、同理心、自信和勇氣),決定着六種行為準則(努力學習、有效執行、合作溝通、人際交流、發現興趣和追求理想)。其作為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尋找通向成功和達到卓越道路的抽象模型,對於青年學子們選擇未來的道路,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雕塑出未來的自己是會有幫助的。

在《做最好的自己》這本書中,李博士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打開了一扇瞭解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門。他告訴人們:做人不是隻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時的自省卻能讓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簡單的樹立理想就可以輕鬆實現,但是沒有理想的人卻一定無所適從;做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氣度;做人要有勇氣,真正敢於追逐自己夢想的人才能讓更多的機會停留在自己身邊……他不僅提出了淺顯易懂的“成功同心圓”的理論,而且運用了發生在他身邊的大量真實的案例而不是空洞枯燥的説教來闡釋成功的祕訣,通過積極的引導,幫助我們當代大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幫助我們積極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做最好的自己。這些真實的案例很值得我去學習和品味,並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指導我走向成功之路。

何為成功?成功為何?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對於成功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誰都渴望成功,但似乎誰都摸不準成功的脈絡。與其裹挾在追逐成功的大軍裏茫然前行,還不如冷靜下來,自己跟自己比上一比。許多人天天嚷着要成功,但並沒有多少人仔細想過究竟什麼才是成功,怎樣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麼,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閲讀完這本書,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會導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不能用同一個模式或標準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無論是所處地位與名望的高與低,擁有財富的多與寡,只要發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又對自己、他人、集體和社會有益,同時自己又能從中體會到無窮無盡的快樂,這便是成功。簡言之,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有位哲人説過:“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你。”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態度積極、樂觀面對人生——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遠離被動習慣、從小事做起——冷靜辨析而不輕信他人,主動影響事情而不是受事情的影響,有主見而不盲從,積極嘗試而不退縮。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對自己負責、自己把握命運——積極主動抓住命運中自己可以選擇、改變和可以最大化自身影響裏的部分,勇敢面對人生;多做嘗試、邂逅機遇——換工作的意義在於,一開始的決定並不是終生的決定。有機會嘗試更多,才能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充分準備、把握機遇——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心,掌握足夠信息,以便必要時做出抉擇,抓住機遇;努力爭取、創造機遇 ——不知道興趣何在?馬上做發掘興趣的計劃;不知道畢業後做什麼?馬上制定嘗試新領域的計劃;不知道欠缺什麼?馬上寫簡歷,找師友打分。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積極推銷自己——主動尋找每一個機會,讓老闆或老師知道自己的業績、能力和功勞。同時不忘團隊精神,發表見解、貢獻主張,協助他人、鼓勵大家。以事為本、以人為先。

總之,做最好的自己,夢想不再遙遠,快樂不再遙遠,輝煌不再遙遠!美好的明天也終將成為永恆的歷史,在做最好的自己的實踐中,自己也將被從中散發出的萬丈光芒包裹着,在黑暗中也能依舊熠熠生輝,照亮前路,勇往直前!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篇二

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人人擁有一好書,人人讀一本好書的讀書工程的號召下,我買了一本李開復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當書到手時我懷着好奇的心情去讀這本書。讀完後不禁覺得神清氣爽,以前也曾讀過一些書,讀後似乎感覺都是一些空話,僅僅留給我一些無謂的説教,沒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看了這本書後,感覺與眾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進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時候,大家都在審評對方,研究對手,卻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實的語言為我打開了一扇瞭解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門。他告訴人們:做人不是隻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時的自省卻能讓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簡單的樹立理想就可以輕鬆實現,但是沒有理想的人卻一定無所適從;做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氣度;做人要有勇氣,真正敢於追逐自己夢想的人才能讓更多的機會停留在自己身邊……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學習和品味。

其次,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或許經常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樣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麼,如何實現。現在看了李老師的“成功”學後,體會到:人和人之間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無論是所處地位與名望的高與低,擁有富的多與少,只有發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又對社會和他人有益,同時還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篇三

“讀書,去別人的靈魂裏窺視;旅行,去陌生的環境裏去感悟;電影,去熒屏裏感受別人的生活歷程;冥想,去自己內心的祕境裏探尋。”這段話忘了是誰説的,但是我覺得還是蠻有道理的,經常的讀書才能讓自己不斷的充實。“青春太過匆匆,尤其是女人,但一個女人衰老不是容顏的衰老,而是進取心的衰老,女人的資本是自身的歷練和能力,只有多讀書多旅行使自己變得不炫耀,不爭吵,做一個博學的人;不空洞,不浮躁,做一個豐盈的人;即便生命枯竭,亦在優雅中變老,風華正茂時似夏花絢爛,年華老去時如秋葉靜美。”

所以我最近又翻閲了幾本書,其中《做最好的自己》這本書給我的感悟最多。

《做最好的自己》是李開復撰寫的一本勵志書籍。李開復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事業成功的經驗為例,從不同角度闡明瞭成功的多元化,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法則,指出“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選擇我的成功”這一主題。

書中很多都是李開復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的描述能對讀者有所啟迪和啟發。李開復説:“把這本書獻給我深愛的祖國,獻給渴求進步的青年一代,因為我深信:惟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樂,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中華民族才能夠擁有更加輝煌的未來。”

很多時候我們世俗的認定了名利就是成功,其實我們應該多元化的發揮自己的潛力和能力,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

其實整本書看下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其實我們應該樹立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們自身行為的定向和調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價值觀的作用大致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重要影響,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相同,動機的目的方向受價值觀的支配,只要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為是可取的,才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並以此為目標引導人們的行為。

(二)價值觀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及行為結果的評價和看法,因而,它從某個方面反映了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反映了人的主觀認知世界。

我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之後,才能做最正確的選擇。書中講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動選擇,每一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我們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不斷的超越自我,這樣才會不斷地取得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篇四

這本書的作者,小名小豆豆,大名黑柳砌子。日本一名著名的主持人,演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作者的這本書記錄的是她真實的一段童年讀書生涯。這個事業有成的女士,在她年幼的時候卻是一個調皮,好動,與眾不同,曾經一度被學校勸退的孩子,但幸運的是她人生中遇上了2個也與眾不同的人,首先是她的母親。對於小豆豆種種異類的行為以及被開除的事情母親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進行訓斥,抱怨,甚至在小豆豆大學一年級時母親才告訴她曾經被學校開除的事實,因此退學的事情沒有給小豆豆的心靈留下任何陰影。

更可貴的是,當她發現女兒的種種不同時,她所做的,不是像一般的家長一樣,拼命用壓制的辦法去改造女兒的個性,或者説是用強迫的方式使她女兒變成一般人能接受的正常兒童形象,相反,她為女兒選擇了另一所,在別人眼裏還不能接受的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巴學園。正是這所學校,還有學校校長——小林先生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改變了她,奠定了她一生的發展,小林先生的巴學園和小林先生的教育思想便是今天我要和大家重點分享的人和事。

一.教育是自然地教育。

大意有兩層。首先他認為應該把孩子放到大自然去。她們的學校建在一個美麗的充滿了田園風格的花園裏。每天下午,一天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孩子就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出去散步,玩耍,在田園裏散步的時候老師和學生一起,很自然地帶孩子們認識各種不同的動物,植物,像植物裏難以分辨的“雄蕊”和“雌蕊”,各種不同的昆蟲,根本無須用到書本。有時,學校還單獨請真正生活在學校附近的農民伯伯到學校教孩子們學習除草和耕種。

教育是自然地教育,他的第二個層面的意思:愛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順應孩子的自然天性,用孩子喜歡接受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因為條件有限,在不能帶孩子真正去野餐的情況下,他讓孩子們帶帳篷在學校大禮堂裏體會野營的快樂;當孩子們很好奇電車是怎麼運到她們學校時,他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們帶毛毯和睡衣住到學校裏,親眼目睹在凌晨時看電車怎樣被別的車子運到學校的,可以想象孩子們有多興奮,這樣的記憶比起老師的告訴會是多麼的深刻和美好,當孩子膽量小,缺乏勇敢的精神時,小林老師讓學生晚上按自己的喜好選擇角色扮演妖怪或是路人,在真正黑漆漆的路上行夜路,練膽量;當小豆豆的錢包不小心掉到廁所,小豆豆自己在廁所口使勁掏時,小林先生看到了,沒有半句詫異或是責備的話,只説:掏完了,要按原樣把髒東西放回去;為了讓孩子們可以盡情玩耍不受限制,他讓家長給孩子穿最差的衣服到學校來,而不用擔心弄髒弄破衣服;當他了解孩子們飯前喜歡説話的特點,就允許孩子們吃飯前嘰嘰喳喳先把話説個夠,甚至還特意設計了每天請一個同學飯前當眾説話的活動,培養孩子在眾人面前表達的能力和膽量…這一切聽起來都是那麼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正是這種有趣的教育方式,使巴學園的孩子:每天早晨就只想快快的來到學校,下午放學也不想回家。

二.最成功的教育是無痕的教育。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教育方式裏面,説教法是家長老師經常採用的一種教育方法,在我看來,説教式的教育是孩子不喜歡的,效果有時還適得其反。在巴學園,在小豆豆的描述中,教育的方式卻是:潤物細無聲。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每個巴學園的孩子管理巴學園的一顆樹,在樹上寫上孩子的名字,下課時可以爬在自己管理的樹上玩,平時為自己的樹澆水施肥;在巴學園裏,有一個殘疾的孩子,為了培養孩子平等的健康心理,老師和校長從不對其他孩子説:你們不要欺負他,人人都是平等的,也從不對那個殘疾的孩子説:你不要自卑,你和他們是一樣的等等諸如此類説教式的的語言。(這是我們中國教育最喜歡採取的方式),而是用特殊的方式:在夏天,他讓所有的孩子,包括那個腿有殘疾的孩子,在游泳池裸泳,讓每個孩子都覺得,無論哪個身體,健康的和殘疾的,只要是自然地就是正常的。在孩子們最喜歡最想表現自己的運動會上,小林先生特意為殘疾的孩子設置一個讓他穩贏的運動項目,讓他和別的孩子一樣體驗成功,讓殘疾孩子同樣得到尊重。為了避免孩子偏食,他鼓勵孩子們每天把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帶到學校來,種種行為,都讓巴學園的孩子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孩子的愛心,耐心,責任心。

三.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良的品質。

在小林老師的`眼中,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良的品質,即使像小豆豆那麼調皮那麼不可思議的孩子身上,他和孩子交流就看出了她的這種優良品質,而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教育者,不僅要認識到這點,更要好好的培養好每個孩子身上這種品質。他認為:這種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隨着環境的變化,家庭社會的教育而受到影響。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挖掘每個孩子身上這種優良的品質,並培養他,使之成為一種永恆的品質。正是有這種思想,他對巴學園的每個孩子都充滿了信心。對小豆豆種種怪異的行為,他不以為奇,卻經常對小豆豆説:你是個好孩子。對那個身體殘疾的孩子,他經常説的是:你能行的。

因為在巴學園的快樂讀書生活,改變了那個曾不被別人接受的小豆豆。小豆豆成為了一個自信,大膽表現,能言善辯,情感豐富,心地善良,快樂單純的人,正是這種優良的個性促使她成為了日本著名的演員,主持人,聯合國親善大使。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豆豆以後幾十年的生活中,巴學園的同學們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每年組織聚會,實踐證明所有在巴學園就讀的孩子,無論成就如何,他們都擁有樂觀健康的心態,並且絕大多數因為這種經歷,每位在成才成長的道路上都非常順利。那個曾經殘疾的學生成為了一名高級企業的高管,那個無比愛好物理的學生成了日本一名著名的物理學家,校長的女兒,成為了一名和爸爸一樣成功的教師等等。巴學園,短短的幾年生活使所有的孩子不僅是事業,家庭都受益匪淺。

寫到這裏,我們在欣賞巴學園獨特的教育之餘,我們應該多些思考:我們的教育隔每個孩子有多遠?教育和教育的不同造就了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看我們的教育,經歷了幾個曲折的階段:在中國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我們曾經一度把學生知識的獲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卻忽視了學生健康心理及良好習慣的培養;現在我們改變了觀念,明白了其實在人一生的發展中,良好的性格,習慣遠比書本的知識更重要時,我們的教育理念有了改變。我們的教育形式卻還比較單一。

在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更多的教育都是老師或家長規範好的,想當然正確的統一的管理。我們忘了:每個孩子,原本他們都是不一樣。這樣的教育,就像一部機器,雖然能產出產品,但是沒有任何的創意和個性。不同的零件,在統一壓制的過程中,他是扭曲而不健康的。如何從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如何對待不同孩子不同的行為,特別是特殊孩子的行為成了我們都要思考的問題。用小林校長的話説:不要把孩子,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中,而要讓他們自由的思考,孩子的夢想,比老師的計劃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