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年蘇東坡傳讀後感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3W

2023年蘇東坡傳讀後感悟【多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一

讀着這本語言清秀的書,文字進入腦海,帶進心門的卻是蘇東坡向我翩翩走來。

不錯,正如作者所説:“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心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筆下的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我欣賞這樣的他,樂觀豁達,而在他的詩詞中也不難看出這一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詩中沒有把流水比擬成時光一去不復返,而是讓我們體會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恆的的價值觀。

我也景仰那個志存高遠的你,讓我不覺你是不爭不搶文弱的詩人,而是讓我在你身上學到了一種精神。“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這樣的豪言,激勵着我,是我有了更高遠的目標。這話恰如,“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志向與承諾,這樣的精神激勵着我奮發圖強……

而令我更對你有更深一層認識的是你的柔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你對愛情的執着與堅貞吧!你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身份,同時帶給我不同的感覺。而我最喜歡的是你的愛國熱情與面對逆境更加自強的意志!而這些特質恰從你的詩詞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你那句“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為何讓我感到一絲憂愁,你是想到了周瑜的偉業了嗎,還是擔心當時的國家?你那句,“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與“會挽雕弓如滿玉,西北望,射天狼。”讓我察覺你的愛國熱情與想要報國的衷心。

你的善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的淡然――“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去任平生。”你的豪放――“大江東去,浪淘盡。”都讓我看到一個真實的你,獨一無二的你。因為你那與眾不同的率真天性已深深烙印在無數人心靈深處。在藝術歷史茫茫的進程中,你的豐碑鐫刻着你追尋的目標。這些亦是我所喜之處。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二

印象中的蘇東坡是個豪爽,曠達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留下了不行磨滅的榮光印記,直到現在,人們還銘記取她,我曾去過他的家園眉山,眉山許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説,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許我對他的瞭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讀了《蘇東坡傳》才知道人們愛他,愛的是他的真摯。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歎大江東去,貶謫江城時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與周瑜一較高下,夢想有孫權的驍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於在朝政上屢次與王安石爭辯,致使屢次貶謫,但是這一點歷來沒變。

他有仁慈,他花了終身的積儲買了幢房子,而在遇見一位由於兒子好賭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買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時二話不説把房子送還了回去;他在揚州觀察,發現大眾顛沛流離,寫了封信給太后,細論處理的辦法,提出:“以全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大眾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大眾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總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蘇東坡所催請各點,朝廷正式公佈實施;他 終身屢次被貶謫,其間對他欺負最深的莫過於章敦這個人,比及蘇東坡總算得以北歸,章敦被貶嶺南,原以為他會報復章敦,章敦的兒子也這樣想,連夜寫信給東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東坡求情,可在東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當作朋友,還因傳聞章敦沉痾把各種攝生的辦法告知章敦的兒子,而章敦兒子不知道的是,此刻東坡也是身患沉痾,不久行將離世,在沉痾時能這麼坦白的回信,這般胸襟仁慈,在幾千年的傳統文人也中鮮少見到。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三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蘇軾出生。眉山這個寧靜之地,被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書介紹了蘇軾一入朝廷還未多久,就因烏台案被捕入獄,那時,他何嘗不是一位怕死的凡人!整天盯着窗外,想入非非。潮濕幽暗的監獄,還常常伴有令人作嘔的老鼠和擠滿灰塵的蜘蛛網,縱使一人再有滿腔熱血,再一心想要報效祖國,內心也會被痛苦與疑惑的刀痕劃的傷痕累累。

整整103天后,蘇軾出獄,卻被貶黃州。這卻是不幸中的萬幸,他有一個安逸之地可以靜靜調養了。

一開始,蘇軾對於黃州這一片荒蕪之地,是不知怎樣調整自我的。而且那兒只有忙於耕作的農民,他很無措,又很迷惘。他找不到方法治理這裏,他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直到有一日雨後,雨水從屋檐滴落,不遠處有一座寺,點點禪音奏響,聲韻縈在蘇軾心頭,讓他邁向那座寺。不知,他在寺裏遇見了什麼,但見蘇軾回到家中,不再閉門不出,他彷彿領悟到人生之真諦:無爭、無搶、自得。

從此,黃州對於他而言並非再是孤寂之地,他品茶、喝酒、寫詩、作畫,還不忘發明美食。他的詩褪去了年少時的張狂,多了一份淳美,那種只有在釀了多年後的清酒,才能散出的甘甜。

當閲讀到蘇軾的《赤壁》時,一句“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讓我的眼前不僅僅只是一本書,而是跨越了千年的一次交談,隱隱燈光中,我的面前還是當年那位蘇東坡。他飲酒作樂,暢談人生,可我能從他眸裏,看到一片寧靜的心湖。此時的他,不再是曾經鋒芒畢露的蘇軾,而似一位天仙,先天地生,卻肉身成聖。他不是凡人,不願追求功名利祿;他同樣也不是神仙,因為他並不願被天庭的規則所束縛。

如今,仍有許多人羨慕他:為何能在當時那等混亂的情形下仍不受官場影響?我想我的內心是這麼回答的: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正如蘇軾自己所言“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今日仍有許多人為功名和財富而鑽營一生,真想讓他們多讀讀東坡的詩詞,學學他的豁達與從容,為官造福一方,為民奉獻一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應是,蘇軾在今後再怎麼坎坷的路途上,總能淡然相對的原因吧!

放下心中雜念,也勿好高騖遠。要知,有些事,有些人,終將成為匆匆一瞥。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四

64年人生,稍順即逝,為官44年,對於蘇東坡來説,這一路卻是坎坷的,3次貶官,心態依舊,這是難得可貴的。

22歲的蘇東坡,懷揣着滿腔的熱血進京應試,受到了考官歐陽修的青睞,對於蘇東坡來説,這是他為官生活的開端,蘇東坡信佛教,同時保持着“服膺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寫到“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明則復為人矣。此理之常,無足怪者。”這句話是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説的,在我看來這表現的是蘇東坡對於人格的一種看法,“浩然正氣”説的就是一種心胸的寬廣。蘇東坡認為,氣是獨立的,不會隨着世事的變化而改變,正如人的初心,對於一個人來説倘若他有怎麼樣的初心,那麼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無不體現着。而這正是蘇東坡,保持着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44年中,三次被貶,分別貶至黃州、潮州、儋州。對於貶官之人來説他們本是失落的,但蘇軾卻與眾不同,他沒有因為貶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從他的詩詞中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被貶後依舊心繫人民百姓,做着想歐陽修所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如在《赤壁賦》中那段精彩的主客對答,我也不難看出蘇軾有着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他的樂觀與豁達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那麼的不同,人生就好比是心電圖一樣,有起有伏,起證明着成功,伏證明着挫折,如果是一條平直的線,那證明你已經死了。而面對人生重大的挫折,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人生起伏又如何,做到問心無悔就好了。烏台詩案,王安石變法是導致蘇軾貶官的主要原因,但回首這些事情,不是為了打造一個新的文化氛圍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只不過是處於封建時代,這些東西並不大被認可罷了!

事實上,在我的生活中面對困難與挫折我會像蘇東坡一樣,以一個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哪怕是處在人生的低谷,都會通過任何正當的方式調整自我的心態。蘇以遊玩釋之,吾以運動釋之,我會想無論好壞這一切都是浮雲罷了,壞的事情很快就會過去的,與此同時也不忘為他人着想。

人生不易,與其讓自己鬱鬱寡歡地度過,不如讓我們像蘇東坡一樣,以一個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人生,對待這個社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讓國家不斷強大起來。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五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寫蘇東坡傳,他説沒有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我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時,出於對蘇東坡的敬佩與喜愛,拿來看看,再看是林語堂先生所著,更是來了興趣,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講: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偉大的書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看到這些描述,大家或許和我一樣,想要再一次去了解這位多才多藝,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愛的大詩人。

本書共二十八章,從蘇東坡的童年寫到終了。讀林先生的作品讓你真正的理解什麼叫:行雲流水、妙筆生花、酣暢淋漓,閲讀的過程真是一種享受。

不過讀這本書,並不順利,文中摘錄了一些詩詞,遇到詩詞,不得不停下來想去弄明白詩詞的含義,所以目前還沒有讀完一整本。

蘇東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説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歡他與王弗的感情,只是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短暫,王弗身故後在蘇東坡的詩詞中,能感受到蘇東坡對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蘇東坡與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讓我特別羨慕和喜歡,兩人不只是兄弟,還是良師益友,如果有兩個寶寶,培養出他們那樣的感情,也無憾了。

書中還有一些育兒方法,比如:東坡小時候努力苦讀經典名著,抄寫背誦;父母與孩子,晚輩高聲朗讀,老輩倚牀而聽,幫小朋友糾正錯誤等,很多美好的小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

一本傳記,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歡喜,有苦悶。.。.。.。.。閲讀的同時心情也隨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書,回味無窮。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800字 篇六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閲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着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説,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説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七

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曆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的單純和摯真。他自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蘇東坡的致命短處就是老向別人透露自己的心思,寫文章也是發揮自己的見解。他常以己度人,往往看不透別人的內心和本質,在賢妻王弗在世時,常能加以提醒,使蘇軾避免了許多錯誤。王弗仙逝後,影響了東坡一生的“烏台詩案”與其性格有着必然聯繫。他心直口快,口不擇言,又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在言語中,他隨時都能吐露真理,不論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説出口來,不會有太多顧忌,這性情直接制約了他的政治生命。然而,若沒有這份單純和摯真,又哪來的名垂千古、可親可愛又可敬的蘇東坡!一個人想法多了,難免變得複雜而事故,處世便沒有那種瀟灑與豪放,思想和文字上也難免患得患失,無法抒發本真,而文學甚至世間萬物的境界無法四字:返璞歸真。東坡做到了。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不拘小節的醉態。他酒量甚淺,卻極為好飲。他曾言“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飲,則胸中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於客。閒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他幾乎逢酒必醉,並以此作為評價朋友的一個重要因素“常因既醉之適,方識此心之正”。醉態的東坡更為有趣,往往倒地便睡,或偎依在朋友懷中,待天近黃昏,才踉蹌着回家。有心事的人從不敢酣醉,沒有那份無愧於天地的坦然,哪有醉態可掬的東坡居士。文人多好飲,酒能助其找到靈感,但誠如李白、蘇軾者,卻無幾人,李、蘇二人的酒量都很差,但正是這份鍾愛與坦蕩,才有了萬古流芳的瑰寶。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入神。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強烈的好奇心。他擅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宋詩,與弟子黃庭堅並稱“蘇黃”;他擅宋詞,乃豪放詞派開山鼻祖;他擅書法,乃宋朝“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首;他擅繪畫,與文同、李公麟、米芾並稱當時;他擅中藥,對藥材的瞭解更勝當時郎中;他擅煉丹,與沈括共著了《蘇沈良方》;他擅瑜珈,堪稱我國最早一批瑜珈習練者;他擅釀酒,精通各種釀酒技術;他擅工程,由他組織修建的“蘇堤”至今仍是杭州一大景觀……人,生命畢竟有限,在世一次,能有一項成就已屬難能可貴,而僅僅經歷65個春秋的蘇東坡卻將“全才”這詞語,無限放大到極致,堪稱前無古人後絕來者,這不僅源於他的天賦和才華,更源於那顆好奇心。好奇心每個人都有,蘇東坡的可貴在於他的好奇心並不是“三分鐘熱血”,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所以他才能堅持下去,並且取得一定成績。也正是因為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對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喜愛,才使他不至於如其他心靈脆弱的文人般消極避世、甚至自尋短見,才有瞭如此多的經典傳世。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的凜凜浩然之氣。他一生剛直,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作為“元祐黨人”的首領,卻渾然不知黨派為何物,他絲毫無利己之心,權利之慾,否則以他的名氣和才能,政治前途無可限量。遇到不平之事、厭惡之人,他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無論當政的是王安石領銜的雷厲風行的新黨,抑或司馬光為首的因循守舊的舊黨,他都極為恪守自己的準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他這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備受後人推崇和膜拜,然而,帶給帶給家人和朋友的卻是憂心和焦慮:令人不知應當因其大無畏的精神而敬愛他,抑或為了使他免於旁人的傷害而勸阻他、保護他。他身上那種氣來源於道德,非人力所能扼制,亦不會因外物而有所改變。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對待親友的至誠。蘇東坡性格呈多面性,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有時又激烈而固執,他不會受別人影響,而且你無法和他辯論,他往往急躁,灰心喪氣,喜怒無常。這種人往往不相容於時代,會在不經意間得罪很多人,嫉妒、敵視、不屑他的人不可計數,然而這種人卻是值得交而且是能交到真正朋友的人。歐陽修、梅聖俞、張方平、司馬光、文同、米芾、李公麟、黃庭堅、秦觀、蘇轍、曾鞏、惠勒、參寥、佛印,包括晚期的王安石都與他有極為深厚的交情。東坡最重感情,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所以才有諸多感人作品的傳世。詩人大都多愁善感,在東坡身上體現的更加明顯。沒有對愛妻王弗的沉痛懷念,哪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發人肺腑;沒有對兄弟兼摯友蘇轍的深切思念,哪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中秋絕唱;沒有對好友的至誠留戀,哪有“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的入木三分……如此至情至性又才華橫溢的人物,着實“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蘇東坡的魅力説不完,蘇東坡的故事道不盡。他猶如上天貶謫下界的文曲星,光耀着中華文化史;又似一個理想的完美主義者,激勵着後世之人。有詩為贊:

文苑百花齊放,詞壇畢力獨擎。承先啟後竟無爭。博學出刻苦,妙筆本天成。淡看烏台淫雨,醉拂赤壁清風。遷謫苦樂一從容。飛鴻諳荏苒,曉夢是人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八

中國人對蘇東坡的喜愛程度,林語堂概括的最為精準,“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蘇東坡傳》,是一個才子為另一個才子所作的傳記。可以説,蘇東坡是林語堂的偶像,是林語堂的隔代知音,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欣賞、仰慕,最終凝結成了這部傳記名著。《蘇東坡傳》以蘇東坡成長軌跡為線索,分為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四卷,考據嚴謹,事例翔實,語言生動幽默,仿若林語堂穿越了時空,隱身於蘇東坡身側,一一記錄着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樂而成文。同時,這部中國古代名人傳記的寫法有別於他,林語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國門,作品以英文寫就,目標受眾是西方讀者,後由學者張振玉譯為中文,堪屬名著名譯,讀時別有一番趣味。林語堂是瞭解蘇東坡的,旅居海外之時,身邊相伴的是有關蘇東坡的以及蘇東坡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靈對話,神交已久,經典傳記順理成章一氣呵成。蘇東坡曠達、豪邁、灑脱,林語堂的筆調也是輕快的,即便是蘇東坡跌至仕途低谷,傳記的筆觸也不曾灰暗。

蘇東坡天賦才氣。“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此語為當時雜記記述,由此可見東坡才氣地位。蘇東坡説,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稱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林語堂也道,傑作之所以成為傑作,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自肺腑的“真純”,還在於文學所給予讀者的快樂上,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東坡創作時自得其樂,其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也帶給我們太多的愉悦和歡樂。

蘇東坡處世曠達。東坡一生的宦海生涯,幾遭貶謫,飽經憂患拂逆,均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人性更趨温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古今中外,與其相似之人可以説再難找到第二個。在貶謫期間,東坡仍開鑿湖泊河道、治水築堤,關心千里荒旱、流離餓殍。在政治上,他從不站隊,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不移,所以他一生政壇坎坷不達也就不足詫異了。蘇東坡處世“對事不對人”,他會因事發怒,卻不會恨人,聽聞自己的仕途剋星章被貶謫的消息時,他寫信對雙方的親戚黃實説:“子厚得雷,為之驚歎彌日。海康地雖遠,無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穩。望以此開譬太夫人也。”此種襟懷,正如他對子由説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蘇東坡情深義重。東坡對生命中的四位女性用情至深。初戀系其堂妹,慈孝温文,因二人同姓聯姻無望,至晚年流放在外,聽聞堂妹逝世,東坡“心如刀割”;流放歸來途經堂妹墳塋所在,雖身染重病仍掙扎到墳前致祭,第二天,尚面壁而卧抽搐哭泣。髮妻王弗聰明能幹,務實際、明利害,有知人之明,東坡事事多聽從妻子,可惜王弗二十六歲病逝,妻死後十週年,東坡作詞《江城子》悼念,其詞悽豔感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崗。妻亡三年多後,東坡續絃王閏之,閏之系王弗堂妹,秉性柔和,遇事順隨,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東坡誓言生則同室,死則同穴,閏之死,東坡親寫祭文,十年後,子由將她與東坡合葬。東坡貶謫黃州期間,收朝雲為妾,朝雲聰明活潑有生氣,是東坡的紅顏知己,據傳,東坡曾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有説“一肚子墨水”,有説“一肚子漂亮詩文”,東坡都搖頭説“不是”,最後朝雲説“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遂大笑。東坡對弟弟子由的深情也非比尋常,在宦海浮沉的順逆榮枯過程中兄弟手足情深,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於夢寐之間,寫詩互相寄贈以通音信,因為子由,蘇東坡寫出了那首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蘇東坡幽默達觀。東坡一生窮達多變,卻容易接受哲學達觀思想的安慰,自謂陶潛是其前身,與自然渾融一體,寧靜滿足。被貶黃州期間,曾於雪堂牆上門上寫下“警言”:出輿入輦,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後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卻説:“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最能體現其達觀人生哲學的,應是他貶謫到海南的日記: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悽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譬如注水於地,小草浮其上,一蟻抱草葉求活。已而水乾,遇他蟻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見爾!”小蟻豈知瞬間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與諸友人小飲後記之。

人生的況味,總能在某篇東坡詩文中尋就。傳言蘇東坡是文曲星轉世,每當仰望星空,我都願意相信星宿也有輪迴,譬如東坡愛好陶潛詩,林語堂直言偏愛蘇東坡,他們所偏愛的都是他們隔代的知己,是文曲星一次次的轉世為人,如今離世經年的大文豪們已化身天幕上的星辰,調皮的注視着一代一代的後人,在他們作品的營養下,走出迷茫,走過彷徨,成就最好的自己。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 篇九

蘇東坡,一位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會詩人。他那樣的人物,世間是獨一無二的。

在一千年來,為什麼中國曆代的人都是那麼喜歡這位大詩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讀了《蘇東坡傳》,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麼透徹,也不是那麼清晰明瞭。但就是這麼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觸。

蘇東坡是一位多才多藝,生活多次多彩的人。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百姓們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詩人,這些還是永不足一勾畫出蘇東坡的全貌,也許到現在也沒沒有人能夠完全瞭解他的人品品性。蘇東坡,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政治上的鈎心鬥角與厲害謀算,與蘇東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蘭西斯。培根相反的人。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有感而發,或隨興而為之。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説的“陳春鳥秋蟲之聲”。雖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渦當中,但他卻覺月吟詩作賦,獨處於政治之上。但他有體恤民眾,為百姓做好事。

書中有一回這樟寫道,蘇東坡現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給,心滿意足。他今日之使我們感到親切自然之處,是那一片仁愛心。當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筆給本地太守寫了一封信,請朋友帶信親身去見太守。由此可見,蘇東坡他是一個有仁愛,體恤民眾的人。事後,蘇東坡自己還成立了一個救兒會,為鄉村貧苦的孕婦提供幫助。蘇東坡説,如果一年能夠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義,這本書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他感受敏鋭、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是不因俗見而改變。

所以,蘇東坡過的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