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情緒的鏡子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6W

第一篇:情緒的鏡子讀後感

情緒的鏡子讀後感

情緒的鏡子讀後感

非常非常喜歡作者的文字,還有她洞悉這世界奧祕的深邃眼光。更喜歡她温婉的娓娓道來的敍事風格。和她那種經歷過死蔭幽谷之後回頭望的那種波瀾不驚的沉穩。讓我深深的體驗那句話——苦難是化粧的祝福。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從苦難中站立起來呢。但林凱沁不僅做到了而且還成為了他人的祝福。

這本書告訴我人生沒有太遲也沒有太爛到不能去改變。社會總告訴我們説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年紀的事。對於耽誤了時間的人來説,年紀一大把再做小孩的事似乎很羞恥。因為這樣的羞恥感我們耽誤了多少改變的機會呀。作者17歲讀中學,23歲中學畢業,40歲讀研究所,走的並不是常人的道路,但又有何妨呢?人生在何時沉澱都有它的道路吧。所以不要怕太遲,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不放棄,改變一點再一點。人生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

作者在她娓娓道來的故事裏充滿着很多智慧的領悟。在處理衝突上怎樣互換心理的三種狀態對我來説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彈性適當的使用這三種狀態即使在劍拔弩張的情境之下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有,書中對孩子成長的路程的體驗:“離家是為了回家,離家是為了有機會再回來”。如果父母都能真正理解這個道理可能會大大減少孩子青春期的掙扎。放開手,信任他,他不會走的太遠而且會回來的更快。

書中最引發我思考的一句話是:“生命不固執就温柔,不迷思更美麗”。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固執,但是確實認為自己不夠温柔。我對温柔的理解是:寬容,接納,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遇事不緊張、不堅硬、不倔強,是一種樂於接受改變的勇氣。真不知道我有過多少錯誤的堅持,錯過多少改變的機會。但是沒關係,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在餘下的歲月裏,現在是最年輕的時候,面對學習新的領域,我要勇往直前。

每個人都帶着自己的烙印生活着,文化的、家庭的、生長經歷的不同,使得每個人的人生腳本都大不相同,或一帆風順的或充滿荊棘的,但無論怎樣自己都可以讓自己的人生過得精彩。就像一副畫,有時候畫錯了,你可以選擇把它扔掉也可以選擇去修改,覆蓋顏色,勾勒線條直到完成它。它終究會成為一副與眾不同的作品。

最後用書中的文字作為結束:

“這是一羣我所熟悉的自己,如果問我一切要不要重來?當然不!打橋牌,最有意思、最精彩的是,拿到一手爛牌,卻能面不露畏懼之色且絞盡腦汁讓對手贏在邊緣,這才叫得意!而把一本不怎麼好的人生劇本,好好的演,不管角色大小、戲份多少,或是內容如何,都能演得淋漓盡致,刻骨銘心,就是走卒一名,仍然展現掌棋的威風,這叫中心又良善。”

第二篇:鏡子讀後感

鏡子讀後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説《鏡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説之一,小説講述了一個物理學取得大突破的時代,人們發現量子效應只是物質更深層規律擾動的影子,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被確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換句話説,當宇宙發生大爆炸的一瞬間,往後的一切都將註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內地城市鄭州的軟件工程師,他率先利用超級計算機開發了宇宙演化模擬軟件,即創立一個大爆炸奇點的模型,使其在計算機中開始演化。他誤打誤撞地產生了我們生活的宇宙,創造了一個“現實鏡像”的模型,由此能夠看到地球上過去發生的任何事件,同時能夠看到遙遠的未來。由於對本地腐敗現象的深惡痛絕,他本來希望鏡像技術能夠用於司法領域,但他震驚地發現,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消亡了,正是鏡像技術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導致了消亡的發生。

他發現,雖然鏡像技術一開始僅用於司法領域,但其影響已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切人類社會的黑暗和骯髒的事物都暴露在鏡像的強光之下,罪惡無處可逃。鏡像技術毀滅了人類文明的一切罪惡和一切不道德的東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純潔。由於沒有可描寫和表現的,人類文學首先消失了,接着整個藝術領域都陷入停滯,而以藝術為發展動力的科學領域也因此停滯。隨着地球自然資源的耗盡,人類工業文明開始衰退。

社會的活力,其實是以種種偏離道德主線的慾望和衝動為基礎的,正是在對舊道德的不斷挑戰的過程中,產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其實是一個死了的社會,因為它的每個社會成員都精確地按照其道德標準行事,即使道德倫理不再符合文明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也無力去推翻它。

水清無魚的道理,其實適用於社會的許多問題。在地球35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中,正是dna的錯誤進化了生命,推動了文明的進程。設想,如果dna永遠精確地複製和遺傳,那森林古猿永遠無法直立行走,現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單細胞生物的天下!

現在的社會仍然有許多錯誤,但不應當建立強制性的監視與監督機制來維護規避社會問題,而扼殺社會成員的思想自由。我們應當以珍視的眼光看待錯誤,在改正錯誤的同時不斷髮展完善自身。

第三篇:趕走負面情緒 對着鏡子多笑笑

趕走負面情緒 對着鏡子多笑笑

核心提示:請你做個試驗,微笑地對着鏡子説“我討厭你”,鏡子裏的自己卻是和善的;皺緊眉頭對着鏡子説“我喜歡你”,鏡子裏的那個人卻可能讓自己討厭。所以,即使遇到了煩心事,也一定不要帶着疲憊的面孔回家。下班前,對着鏡子笑笑,給心理卸個粧,將負面的情緒丟在公司,用愛和歡樂的表情面對家人,家人也會用笑容迎接你。

許多人手機上都有一款“左右臉識別”軟件,能顯示左右臉的吻合程度。大多數人都發現,自己的左臉和右臉相差很大。3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解讀面孔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利奧波德·貝拉克認為,這種不對稱揭示了深層次的內涵,即人的真實情感由右腦控制,表現在左半臉;而左腦控制理性思維,因此右半臉表現出來的是一幅“社會面具”。

第四篇:《生活的鏡子》讀後感

活的意義

——《生活的鏡子》讀後感

是什麼促使了人活下去,給了他們活的勇氣?又是什麼在於人看來是最值得去珍惜的東西?活着的意義是什麼?讓我們打開《生活的鏡子》一書,看看書中是否給了我們其中的答案。

翻開書,第一頁則是代序,代序不僅告訴了我們青少年應該做什麼,也對這本書做了大概的解釋。其中一句魯迅的話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於自他兩利,才有存在的價值。”那麼,活的意義,它的價值是否就是魯迅所説的那樣呢?我仍然一知半解。讓我們繼續往下閲讀。

第一單元導讀:理想、信念、靈魂,首先讓我們看看這句話:“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一定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個只做物質主人而不做物質奴隸的人。”它是陶鑄曾經説過的一句名言。這句名言的意義是不是告訴我們什麼是高尚的人呢?未必。理想?信念?靈魂?在第一單元幾則小故事中,給了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則小故事——《上山的和下山的》。它講述的就是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登山的不同感受,是一篇選自《重慶日報》發表於2014年9月22日的小寓言。其實,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就是每個人的目標不一樣,對結果的感受也就不盡相同,但只要你認準了,就不要再管別人説什麼。之所以我會選擇它是因為它是這6篇當中的典型,不管是目標,理想,信念,靈魂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最主要的還是你把握了沒有。

第二單元導讀:學習、學問、信心,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讀書學習,是求知打基礎。怎樣的態度才能學好知識,是機械地全盤接受,還是無目的地漫遊?這就是第二單元的導讀,也是我想問大家的一個問題,對於接受知識的理解和方式,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

第三單元導讀:體諒、寬容、尊重,人與人間確實不能沒有溝通,社會的和諧就是人與人之間達到和諧的溝通。中國13億人口之所以會和和睦睦的相處像個大家庭一樣,就是因為彼此間有不同方式的溝通,也有着不同方式的體諒,寬容和尊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構成社會大家庭的一份子,你想做到彼此互相幫助,友好相處,就務必要學會體諒、寬容、尊重,同情,它們就像寒冬裏的陽光,夜行者路上的月光,老人手裏的枴杖。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單元導讀:信任、信譽、立身,巴甫洛夫曾經説過:永遠不要企圖掩飾自已知識上的缺陷,即使用最大膽的推測和假設,這也是要不得的。不論這種肥皂泡的色彩多麼使你們眩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於是你們除了慚愧以外,

會毫無所得的。克雷洛夫也曾經説過:你們必須知道好名譽比任何修飾都來得寶貴,而且好名譽像春天的花朵一樣,一陣風就能把它毀了。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沒有別人的信任,不能沒有信譽,更不能沒有自己的立身。你一旦拋棄了誠信,社會也將會拋棄你。

第五單元導讀:親情、友情、愛心,生活在小家庭裏,你有親情的真實體驗,生活在學校裏,你又有友情的美好支持,生活在這個大家庭裏,你必須知道怎樣去呵護與關愛別人。人身有許多情感,而情感則是人類社會的黏合劑。它們所包含的價值意義也是不同的。情感是一道無形的風景,需要用真心來感悟;情感是一隻易碎的花瓶,要用真心來呵護。當你擁有一份真情的時,請千萬要珍重,因為它是來之不易的。記住羅素曾經説過的一句話: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第六單元導讀:生活、義務、責任,可以説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這三項。生活分酸甜苦辣澀,有些人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而有些人的生活只能在黑暗中度過。這就要看你會不會成為生活的主使者,會不會用揮棒主導你自己的生活。義務,為他人服務就是義務,雷鋒一生的活動就是義務勞動,他永遠只知道為他人服務而活,這就是義務的美好境界。我們現在是中學生了,獨立的生活卻才剛剛起步。當然,我們的生活不僅僅只是讀書學習,學會體諒孝敬長輩,學會替父母分憂,學會為人處世也是自己分內的事。只有你明白了生活的意義,義務的含義,責任的重要性,才能説明你真正長大了。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説:“開好一個頭對於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處於年輕和幼稚階段的事物,因為這時正是個性形成的時候,此時留下的印象也深刻……年輕時形成的觀念是很難消除和改變的,因此,年輕人成長時首次聽到的故事應該是美德的典範……這樣,我們年輕人才能在健康的土地上成長,沐浴着陽光雨露,接受美好的事物。一切美好的東西,辛勤工作的本性,像來自純淨之地的和煦春風,吹進了人們的心扉,不知不覺地,從幼年時候起,孩子的心靈就與一切美好的事物拉近了,對它們有了天然的親近之感。”學會生活就自然能融於這個社會。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相信它對於同樣讀過這本書的人也有着不小的感觸。它讓我瞭解了什麼是體諒,什麼是真情,什麼是責任……等等。最後,讓我們與郎費羅一起學習:不要以感傷的眼光去看過去,因為過去再也不會回來了,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好好對付你的現在——現在正握在你的手裏,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氣概去迎接如夢如幻的未來。

第五篇:《生活的鏡子》讀後感

《生活的鏡子》讀後感

我讀了裏面的文章,被深深地吸引了。其中有一篇是――夢想。是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這之中,有一句話説得很對: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在你面前。而且自己的夢想要由自己去實現,才會有真正的價值。

我還學懂了:責任,其實是一個嚴肅的諾言。對別人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失誤總是在所難免,但如果面對失誤能自覺主動地承擔責任,積極有效地彌補過失,結果將會大大不同;失去的是一時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財富;科學的精神是求實,科學的目的也是求實。撒謊,是可怕的精神癌症!;朋友也有好壞之分,有誠信的人不會為了個人的利益,出賣自己的朋友;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Tags:讀後感 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