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3W

第一篇:《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同事參加班主任培訓時發的三本書,其中一本有些“霸道”的書名吸引了我的眼球,帶着疑惑的心情,我開始讀這本書。

“不懂心理學的教師不是好教師。學生想認真學習,教師想盡力幫助學生學習,家長永遠想給孩子最好的,校長、主任也絕對希望學校的教學能夠蒸蒸日上,推動教改的專家學者們更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問題是,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呢?直覺上,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對的,但心理學卻告訴我們:人們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許多盲點。看了這本書,相信你會有機會挑戰你自己的直覺。”

作為一位教師,必然學習過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比如從眾、自我實現、自我中心等等。也許畢業多年後你仍然能背出這些概念,然而當你真正面對課堂情景時,你能夠用這些概念來判斷及應對學生的情況嗎?恐怕任何一位教師,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是很難把這些理論的知識和教學的實際經驗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作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後,重新回去讀書,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本書分別從學習、關係、決定三個角度,用心理學來解釋校園中最常見的現象,總結了23種教育心理現象,並結合教學場景進行了分析,並從教師的角度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給我們讀者很多包括個體的學習、班級的管理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法,是非常有

用的一本書,也是一本很適合教師閲讀,更是教師不可不讀的好書。

給我感觸最深、觸動最大的是第七種教育心理現象——習得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本章通過場景一 ——描述a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及這類學生對課堂、考試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場景二 ——描述b老師對上班無奈的心情,兩個場景給我們展現出的是一幅令人頭痛的教育現狀——學生無心,老師無奈。之後通過塞利格曼的“小狗逃脱實驗”得到了這個“習得無助”的現象。當個體認知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困難,對目前的環境變化無法控制,或是對未來發生的事情無法預測時,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延續,個體將會喪失鬥志,繼而陷入絕望的心理困境。

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每當學生考了一個不太理想的成績時,很多人的反應是“你看你,考這麼點分,怎麼這麼不仔細?你看誰誰,人家怎麼就能考一百?”更有甚者狠狠地瞪着孩子“你笨死了,氣死我了”,這會讓孩子心情壞到極點,心想:“我完了,我這麼笨,學不好了,再怎麼學也學不好了。”孩子在體驗成功的美好之前,首先體驗到了失敗,研究表明,“成功經驗”“失敗經驗”會影響人們日後遭遇困難之後的表現。

自己雖然只有兩年多的教學經歷,有時候,有些孩子的分數真的令人慘不忍睹,也真的是很生氣,但説實話,10分,20分又如何?現在差不代表未來會差。就算未來的考試還是差,也仍然不代表這個學生不會有成就。真正令我不忍心的是看到有的學生呆呆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浪費生命。為什麼他們會變成這樣不在乎學習呢?這個問題

困擾了我好長時間,通過閲讀,我終於把腦子裏那個空洞的心理學概念“習得無助”和這種現象畫上了等號。

自從有了這樣深刻的認識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因為自己此前的“無知”讓多少孩子失去了學習興趣,變得對學習不關心、不在乎。想着想着悄然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增加了許多。在課堂上我不再無視那些孩子們的存在,開始理解、寬容他們,幫助他們降低學習的難度,讓他們體會到學習上小小的成功和簡單的快樂;課下,我開始找學生談心,瞭解他們在學習上暫時落後的原因及學習上的困惑,傾聽他們的想法,試着幫他們找回自信,迎接挑戰。即便自己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及想要改變的願望之後,我知道我更應該尊重孩子們,只有孩子們準備好要接受挑戰時,這個挑戰才會有意義。

仔細想想,不止孩子們,我們成人在生活中也是常常會出現習得無助的現象。當面對困難時,我們曾經努力過幾次?又真的盡力了嗎?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會遭遇到那種讓我們真的無法擺脱的困境,真正綁住我們的,往往是心底那種懦弱、不願努力的心態。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應該試着去接受它。”然而我們會不會太容易就承認環境是無法改變,而委屈自己接受呢?相信只要我們轉變心態,戰勝自己,便會柳暗花明!

第二篇: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一書全然沒有一般心理學書籍那些枯燥難解的專業術語,沒有刻板無趣的説教,讀之彷彿朋友之間的一次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職業之便,首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活生動的學校典型案例,使我們老師感覺到就像在傾聽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然後作者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通過列舉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學實驗,對學校案例進行了深入而淺出的剖析。每每讀到作者那些總結性話語的時候,都讓我有豁然開朗感,多少年的教學迷惑被他一語道破,讓我遂生相見恨晚之感。書中除對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還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對策非常實用易行,簡直就是一線教師的管理寶典。

作者在本書中的“戀愛基模”一節中談到一個普便的心理現象——“基模”現象。皮亞傑説:“基模指一個人內在會自行建構一套認知系統,而且個人會使用這個系統來處理所接觸到的信息。因應不同的情境,基模會不斷修正、改變,甚至是創造新的基模來解釋一個全新的問題。”

由此我想,人一生的成長就是個不斷建立基模和突破基模的過程。建立基模可以讓我們有一套認識與適應世界的體系,讓我們產生一種生活安全感;突破基模可以讓我們體驗創造的快樂,讓我們人生得以不斷的提升和完善。我們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可以通過調查、實驗等手段,弄清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基模,近而引導他們去修正扭曲或錯位的基模,建立更加完善的適應時代發展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模。由此以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將會有一個全面的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建設也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三篇: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城區東街國小路世明

我作為一位師範學院畢業的教師,曾經在大學時學習過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比如習得無助、從眾、自我實現、自我中心等。也許當初學習時沒有實教的經歷,所以對教育心理學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這些概念上。當我畢業以後真正面對教育教學的實際情境時,我卻不能夠運用這些概念來判斷及應對學生的情況。能把這些理論的知識和教學的實際經驗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是我想填補我的教育工作一大缺憾的願望。

寒假期間我閲讀了台灣一線教師唐全騰所著的《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真是受益匪淺。作者在教書一段時間後,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並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在讀到作者引用的教育中諸多實例時,我感到那是多麼的熟悉,就像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這吸引着我去閲讀在故事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和應對策略。我重新學習了單純曝光效果、跛足策略、消弱突現、認知失調理論等二十餘個心理學原理以及其中所藴含的內涵。

書中從“學習”、“關係”和“決定”三個方面,用具體真實的事例講解了原本很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比如,學習中的“從眾”這一概念,作者以國中的一個叫子喬的女孩在分a、b班的事情來闡述。子喬因為理化成績的影響而被分到了b班。整個班級裏就她這麼一個女孩認真聽講,其他同學都是自得其樂,做自己的事情,似乎很瀟灑。可是,慢慢地子喬發現班級裏所有的同學連最好的朋友也不理她了,視她為異類。她開始猶豫,連她的優勢學科英語課上她也開始逃離躲避老師的目光。當老師發現她的情況,找她談心鼓勵她,她終於又振作起精神來。可是,好景不長,到了高三下學期,班級的同學更加排斥她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和其他同學一樣,於是她開始有朋

友了。儘管,對於老師她心理很內疚,可是她沒辦法擺脱,她在心裏説,等到畢業了一定要給老師寫一封懺悔信??可是,當她放棄堅持後,還有未來嗎?

作者舉例後還講述了故事的背後,真的分析得透徹,深刻。在心理學的定義裏,當個體表現某種行為時,其理由並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為團體裏的其他成員都這麼做,這樣的現象就叫做“從眾”。,我覺得這一現象在國中階段裏需要老師去引導。因為國中學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還很弱,需要我們將他們引導到好的一面。這和我們平常所説的班風有着很大的聯繫了。

再比如,書中所説的“單純曝光效應”在我們佈置回家作業的時候似乎又有着很大的指導作用。這讓我想起復習階段,曾有個學生在訂正的試卷上寫了三個字“我恨你”。這個學生平常寫作業很慢很慢,總是要有人看着,或者在旁邊一直鼓勵他,他才能將作業完成,而到了八年級他就乾脆作業不寫了。看到他試卷上的三個字,我找他談心了,他最終告訴我:他恨他的阿姨,因為他總是催我作業快點寫,所以我就在作業上寫了這三個字。這樣的回答,讓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師也這樣催他寫作業,也許他恨的就是老師,也許時間久了,他恨的就是這門學科,時間再久一點,或許他恨的就是到學校讀書??這就變成了教育中所説的“厭學”了。看了“單純曝光效應”,我開始反思,對於這樣的特殊學生,動作很慢,能不能讓他每天只要完成別人的一半呢,讓他每天對這門學科知識有些接觸,持續的接觸一定會讓他對這門知識有興趣的。有時我們老師對所有學生都希望他們成才,也許這樣的好心,並不是學生所認為的好,也許我們認為既然有大學聯考,就要讓我們的學生會考試,都能考出好成績,或許這樣的想法對有些學生就不太適合。

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開始對我們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確實,不管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最後還都要靠“人”來實現。所以教育

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教育問題,就要解決人的問題。我們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那麼老師的專業地位就緊緊是學科知識嗎?我想,教師的專業地位更加體現在教師對教育心理方面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不僅要加強學科知識的提升,更要加強教育心理知識的鑽研,讓我成為一位真正的好教師。

作者是一線教師。我很欣賞他積極思索的態度。在現象背後的東西是需要“慧眼”來識別的。或許是教育環境的變化改變了人的心境;亦可能是人心境的變化改變了教育環境。這都沒有絕對之説。當我們從一個理論中有所啟示、明智時,就是從知識中汲取了力量。而這種力量會幫助我們更堅強、樂觀、充滿激情地面對現實!讓我們在教育中多一分理智和思考,少一份盲目和衝動。

第四篇:《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書心得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武進區三河口國小張芸

本學期我讀了好幾本書,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這本書與其他心理學的書不一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運用實例來解釋教育心理學的知識。

其中有二種心理現象引發了我的思考,給予了我一定的啟示。

一、破窗效應:

書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啟示,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班主任應該為了樹立良好的班風,應該更加的細心觀察。班級內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出現問題是正常的,關鍵在於教師能不能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希望每一個班級都不會出現一扇破窗。

二、單純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又謂多看效應、(簡單、單純)暴露效應、(純粹)接觸效應等等,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是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這種曝光的理論,應用到教學和班級管理中都比較的實用。類似於無意識的記憶,無壓力的輕鬆的記憶環境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但是這其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點。必須提及單純曝光效果的限制。它其實沒有那麼“單純”,其中至少還有以下三點需要特別注意:

1)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厭惡的事物,無法產生曝光作用。

2)如果兩個人彼此之間已經有一些衝突,或是性格上本來就不合,愈常見面反而愈擴大彼此的衝突。

3)過多的曝光會引起厭煩。多出現在學生的視線當中,輕鬆無壓力單純的出現可能會讓學生更加的喜歡你。

看來,作為教師,以後更要多的接觸一些心理學知識,提升個人的能力和素質。

第五篇:讀《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有感

讀《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有感

“學生想認真學習,教師想盡力幫組學生學習,家長永遠想給孩子最好的,校長、主任也絕對希望學校的教學能夠蒸蒸日上,推動教改的專家學者們更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問題是,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呢?直覺上,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對的,但心理學卻告訴我們:人們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許多盲點。??”閲讀了這本唐全騰所著的《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收穫很多。

作為一位教師,我們學習過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比如習得無助、從眾、自我實現、自我中心等。也許畢業多年後我們仍然能背出這些概念,然而當你正面對課堂情境時,能夠運用這些概念來判斷及應對學生的情況嗎?恐怕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是很難把這些理論的知識和教學的實際經驗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後,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並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對於教師或相關的研究人員來説,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書中從“學習”、“關係”和“決定”三個方面,用具體真實的事例講解了原本很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只看到案例的表象,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成為一名好老師,必須有通過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質的能力。而心理學就是揭開本質最好的工具。在書中,唐全騰老師講到:“教育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人的問題,就要從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將問題解決,而且事半功倍,解決了本質,解決得徹底,最大限度地杜絕了副影響。

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開始對我們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確實,不管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最後還都要靠“人”來實現。所以教育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教育問題,就要解決人的問題。我們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那麼老師的專業地位就僅僅是學科知識嗎?我想,教師的專業地位更加體現在教師對教育心理方面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以我不僅要加強學科知識的提升,更要加強教育心理知識的鑽研,讓我成為一位真正的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