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6W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1

夜讀《李將軍列傳》,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燈下猶如活過來一般。讀第一遍,便為李將軍功勛卓著,卻長期遭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讀第二遍,又被李將軍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讀第三遍,不覺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將李廣的高風亮節足以使我輩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李廣作為將軍,一生征戰沙場,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他英勇善戰,智勇雙全,帶兵有道,常常為兵士做出表率。當李廣帶着百來騎兵追擊射鵰者的時候,憑着自己高超的射術,殺死兩個,活捉一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這樣的緊急關頭,李廣的百名騎兵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可李廣卻鎮定自若,出奇謀退了敵兵,保全了部隊。真可謂有勇有謀,緊急關頭現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李將軍又是一個重情重義、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將軍。李廣的俸祿為兩千石,四十餘年,家裏卻沒有多餘的錢財。每受賞賜,他總是和士兵們一起分享。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都甘願在他麾下,“鹹樂為之死”。所以每次戰鬥,李廣的部下總能擰成一股繩,奮不顧身,英勇殺敵。

李將軍還是一個敢於負起責任的人。在最後一次和衞青共同對付匈奴的時候,衞青讓朋友公孫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單于,而把李廣調開,讓他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最終迷失道路。衞青派長史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而李廣卻説:“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去了之後,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而死。

掩卷沉思,從李廣的品性和遭遇延伸開去,我們可以獲益良多。一個人一身中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難和挫折,如何去處理和麪對這些事情和問題呢?是冷靜的沉着,不以個人得失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準繩,還是斤斤計較功名利祿的索取和獲得?

當今這個時代,李廣這樣的品質是十分欠缺的。他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現代人的正好相反;他的重情重義、大智大勇,現代人的薄情寡義、膽小怕事;他的寧可自刎,也不願受辱,現代人的鮮廉寡恥、虛偽透頂。

記得父親曾對我説起過他的青年時代。當時我們農場裏不管是幹部還是羣眾,大家都一起勞作,甚至一起吃睡,相處十分融洽。但是現在不同了,場裏的領導幹部一年也難得去幾趟下面各個村子裏,更別説是一起勞動了。偶爾去一趟,也只是隔着車窗向外望一下,沒有深入瞭解。前後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想,不管什麼年代,幹羣關係、幹部作風都應該是關鍵的問題吧。倘若做幹部的能有李將軍的表率作用,能有愛民如子的品性,我們親愛的祖國是不是會前進得更快些?農村經濟的狀況是不是會大有好轉?

現代人很少有少有能負起責任的。一個公司裏出了問題,主管就會説,這是張經理的錯,是李經理的錯。一個小孩偷了別人的東西,被人抓住後,他會説,這是我媽媽的錯,她沒有給我買最好的。一個學生成績下滑,她會説,這是我爸爸的錯,他沒有給我請家教。這就是沒有負起責任。

日本有家三菱公司,在上海開了一家分店。進入上海市場之後,市場佔有額迅速增加,沒過多久,就搶佔了大部分的電梯市場。上海原先那家最大的電梯公司尋找原因,一直沒有找到。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三菱公司的員工都能負起責任,這已經成為了他們公司的文化。當顧客打電話説電梯出了問題,三菱公司的員工説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我們的錯,我馬上趕來。便開始找原因,開始維修。結果發現是使用電梯不當造成的。然而我們來聽聽別人是怎麼説的:“這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沒有讓您很清楚電梯的使用。”結果用户很不好意思。

上海電梯公司不是這樣的。當顧客要求維修時,他們首先會反問幾次,不是吧?怎麼會呢?上次不是好好的嗎?然後極不情願地緩慢過去,檢查完之後,他們告訴顧客,這是那些該死的裝電梯的錯。顧客於是問,你們是幹什麼的?我們是修電梯的。他們回答。

所以,負起責任,講究誠信不僅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是一張通行證,在經濟領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和諧。

李廣的品性值得我們學習,也促使我們反思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2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史記》作為一本史書,有着極高的史料價值,它保存了五帝傳説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部文學名著,它對歷史事件的精彩再現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讓我們體悟了文學在歷史中的表現力,使我們能細細品味一個史家的苦心、一個史家的風骨、一個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許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的真正意義吧!

《史記》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對帝王將相、賢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對歷史現象的生動詮釋,當然這些都藴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學色彩呵文學價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李將軍列傳》來看看司馬遷是如何用文學之筆描繪西漢歷史和這位名將。

一、典型事件和細節展現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主要選取了李廣在生涯中具有傳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敵、雁門關脱險、右北平之戰以及出擊匈奴請為前將軍進行記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在沙場上奮勇殺敵、對敵經驗豐富、藝高人膽大的軍人形象。尤其是雁門關脱險,司馬遷用字精煉,僅選取了“佯死”、“睨”、“暫騰”、“上胡兒馬”、“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不到20字,就將“飛將軍”逃出生天的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宛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個個驚險的畫面,使智謀過人、忠誠勇敢的“飛將軍”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文中“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也從側面表現了李廣的英勇善戰。

此外,司馬遷在細節描寫方面為我們完善了李廣的其他方面特質。他選用了“中石沒鏃”、“善射……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等事件展現了李廣射箭技術之高超;“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展現了他為人剛猛和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家無餘財”、“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待士卒寬緩不苛”等細節反應了李廣廉潔輕財、愛護士卒、與兵士同樂等獨特個性。

二、比較法

《李將軍列傳》中提到武帝初立時以廣為未央衞尉,司馬遷就將他和當時的另一個衞尉——程不識進行了比較。程不識治軍煩擾,兵士擊刀鬥,至天明不得休;李廣治軍簡易,軍士自便,僅遠斥候警戒,士卒鹹樂為之死。一繁一簡,可見二人之間的差別,更突出了李廣治軍的卓而不羣和獨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戰中,左賢王圍廣,軍士皆恐,而廣獨不懼,派兒子李敢直穿胡陣安定軍心,並在胡兵急擊、漢卒傷亡過半的情況下,憑藉過人箭術殺傷多位敵方裨將,意氣自如地治軍,可見其勇毅、其果敢、其臨危不懼的精神。

文中還將李廣驍勇卻無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卻數次擢升進行了對比,李廣勞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難封一事也讓人無限唏噓。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通過李廣與衞青和霍去病的比較,表現李廣的完美人格。李廣親近士卒分賞給屬下,而在《衞將軍驃騎列傳》中,衞青、霍去病則寧可封賞物品壞掉業不肯用於慰問忍飢挨餓的屬下,這樣一來李廣的親民與衞青和霍去病的驕矜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形中加深了讀者對李廣的`愛戴、同情之心。

三、議論性、抒情性語言

除了典型描寫與對比寫外,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設置了議論語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們是作者抒發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對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昇華也有着重大作用。

在《李將軍列傳》末尾,對於李廣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評價為“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他的彪炳功績,表達對他在權貴壓抑中引刀自剄的無限同情和哀痛。而在《衞將軍驃騎列傳》中,司馬遷則引用了蘇建和衞青的對話,來表明衞青身居高位卻不願招選賢士,唯恐觸怒帝王威嚴的心理。從司馬遷對兩位將軍的評價也不難看出司馬遷的愛憎。這種將情感融入歷史的作法,使史料脱離的死板的實錄,喚發出新的生命力,體現了《史記》的抒情性和司馬遷不媚上的風骨。

我們從《李將軍列傳》中看見了“不叫胡馬度陰山”的千古名將,體會到了司馬遷在處理史料時的匠心獨運,也感受到了文學之筆在《史記》中的灼灼光輝。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3

西漢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劉恆、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後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讚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19年,李廣任前將軍隨大將軍衞青出征匈奴,時年李廣六十有餘。出行前,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體衰,命運不好,暗授衞青不要讓李廣與單于對敵。

出邊塞以後,由於衞青事先曾抓到敵兵,知道單于的藏身之所,受漢武帝暗託的大將軍衞青要自己帶兵和中將軍公孫敖去捉拿單于,卻命令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yì)其(jī)從東路包抄。東路相對較遠,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軍駐行。李廣親臨衞青帳前請求説:“我是前將軍,理應衝鋒在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從東路包抄;況且我從少年時就多次與匈奴作戰,今天終於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與單于決一死戰。”

怎奈衞青一意孤行,最終沒有答應李廣的請求。李廣憂怒異常,憤而領軍與趙食其合兵從東路出發。進入荒原之後,由於部隊沒有嚮導,結果大軍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為扼腕歎息的是,衞青與單于交戰後,雖然擊退單于大軍,但是並沒有俘獲單于。

衞青公孫敖只得收兵,歸途中才遇到了趕來支援的李廣和趙食其。

後衞青派長史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路的原因,並要給漢武帝上書備述軍情,李廣憤而拒答。衞青又責令李廣軍中人員前去受審。李廣説:“他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將軍帳前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帳前,李廣説:“我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大小小對戰七十餘次,現在有幸隨大將軍征討單于,可大將軍卻把我的部隊調去迂迴包抄,最終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李廣一生剛烈,仰天長歎:“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憤而拔刀自刎。

李廣死後,軍中將士無不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和李廣認識的和不認識的,都為李廣歎息落淚。《史記?李將軍列傳》是這樣描述李廣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李廣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衞青分工有誤、並推卸責任所致。作為前將軍,李廣勇猛無比,且與匈奴多次交鋒,作戰經驗豐富,理應衝鋒在前,而衞青卻將他作為替補隊員處理;李廣迷路貽誤戰機,雖自身存在很多失誤,但衞青幾次三番威脅李廣要將軍情備奏漢武帝,李廣不堪與京師文官對簿公堂,憤而引頸自刎。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可歎可悲!

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個公司一個企業亦然:員工要有做好本職工作,為企業創造效益的責任;領導幹部要有運籌帷幄、指揮有方的責任。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擔的責任也就不同。但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公司得到更好的發展,員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現實生活中,也有少數領導幹部事業心、責任感不強。有的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幹事,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有的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後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滿足於當四平八穩的“太平官”。

“幹事難免會出錯,但不幹事百分之百地錯。”一個沒有責任意識的領導幹部是不稱職的領導幹部,一個缺乏責任感的領導幹部也得不到羣眾的認可和組織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責任不僅是一種愛崗敬業的精神,更是一種敢於擔當的品質。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只有敢於擔當,不迴避矛盾,不推卸責任,才能凝聚人心,帶頭創先爭優;只有勇於負責,展現自我價值,實現理想人生,才能把幹事創業作為自己的天職;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責能力,優化責任分配,才能努力創造出無愧上級和羣眾重託的業績。

孔子説“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説的也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