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路遙人生讀後感簡短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8W

路遙人生讀後感簡短精品多篇

《人生》讀後感 篇一

人生,是不可預測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條直線,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延伸。沒有“曲”的積累,“直”永遠是危險的。

生活沒有永恆的痛苦,也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就象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和緩和,有時又是那麼曲折和洶湧。

路遙在《人生》中,敍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體現着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命運總是不如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難中,才使人成熟起來,堅強起來;雖然這些東西在實際感受中給人帶來的並不都是歡樂。

人生,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這無關對與錯,而僅僅在於你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並勇敢承擔一切的後果。

高加林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青年人有信念、敢於追求,但也有自身的弱點。甚至有些人為了達到某個目標,連基本的做人原則都出賣了。人生都會走彎路,跌倒了,但你要敢於爬起來,因為人生的路還要繼續。

雖然高加林最終還是回到了高家村,但只要他夢想不熄滅,以往的經歷就會成為他最寶貴的財富。因為痛苦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課程。

《人生》讀後感 篇二

本書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讀過高中但未考上大學的農村人,本在學校當老師的他突然被人(關係户)頂替回到農村,因丟失了體面的工作而要淪為一名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村人令他痛苦萬分,開始消糜度日,與此同時,他懈垢了愛情,與一位俊俏且深沉喜愛他的農村姑娘巧珍(沒文化)開始了一段甜蜜的戀情。原本以為就這樣度過往後餘生,沒想到,卻因在外當官的叔叔回鄉的關係人生有了很大的反轉。受人巴結有機會去縣城工作,也開始有了點小名氣,由於與巧珍話不投機,對原先的戀情厭倦,就移情別戀與生長在富裕家庭的亞萍相愛,本以為即將走上人生巔峯,生活似乎又跟他開了個玩笑。關係户的身份被揭露,一下子又淪落為了農村人,而昔日的戀人也已轉嫁他人,人生似跌入谷底。萬幸的事,家鄉的親人們並沒有打算對他冷嘲熱諷,反而給予親切的問候,使得這顆落寞的心靈得到了一絲温暖。

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了起起伏伏,那麼,當我們身處高光時刻時,是否能堅持初心不改,砥礪前行;而遭遇逆境與挫折時,是否又能重拾信心,勇往往前。《人生》這本書很短,可“人生”這條路很長,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我們,在面對種種境遇時,又該如何做出選擇呢?

《人生》讀後感 篇三

打破平靜生活的事情是高加林的叔叔被調回了縣城工作,叔叔的下屬為了討好這個新上任的上司提前幫高加林安排了到縣委通訊組做通訊員。

從教師到失業做農民,再從農民突然到做通訊員的正式幹部,小人物的命運被玩弄於鼓掌之中,如果沒有自己長久以來秉持的原則,那麼註定了隨波逐流,而這對於高加林來説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開始。

幸運的是高加林非常勝任這個工作,他不僅文筆好而且積極向上,很快便嶄露頭角,但對於年輕的高加林來説,對於這突然而來的幸運也免不了的飄飄然。

曾經的同班同學黃亞萍在高中的時候就對高加林有好感,只是工作的原因便沒有繼續發展,而現在高加林也在縣城工作,高加林寫的很多通訊稿都是由在廣播站工作的黃亞萍來讀的。

兩人的接觸便也多了起來,黃亞萍確定了高加林對自己也有好感之後便跟相處了幾年的男朋友張克男分手了,高加林面對來看望自己的巧珍,最大的藉口就是:我們沒有共同語言。

對此巧珍還能説什麼呢?傷心欲絕的巧珍,知道即便是再愛高加林,可也是勉強不了的,很快便答應鄰村馬栓的求親。

高加林與黃亞萍兩個人沉浸在愛河之中,完全不顧小小的縣城有多少人的眼睛都盯着他們,他們高調示愛絲毫不在乎。

《人生》讀後感2100字 篇四

一個多月前我從市圖書館借閲了路遙的《人生》一書。因為期末工作忙碌的原因一直擱置着,現在學校放了假,我也得了空閒閲讀書本。

《人生》一書的作者是路遙,然而路遙最出名的作品不是《人生》,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我上大學的時候頂熱門的書,它和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一樣廣受讚譽,大學生羣體爭相閲讀這兩本書,我也不例外。近兩年這兩本書被翻拍成電視劇後傳播度就更廣了。但大學時期的我沒有去關注路遙的其他[]作品,對路遙的瞭解僅限制於他是陝西作家,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這回看到《人生》一書也純粹是個偶然。上圖書館去,我有一個習慣,總先去瀏覽一下大廳裏新到的一批圖書,然後再到圖書館裏面去。我瀏覽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本封面上有“路遙——著”字樣的書就決定借閲回去看看。

也是我閲讀這天,我翻開書的封面,從上面的作者簡介才知道原來《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改編成電影還曾轟動一時。這個簡介中“轟動一時”四個字已經勾起我對這本書強烈的閲讀慾望了。整個下午,我都在沉浸在這本書裏。當我閲讀完這本書上的最後一個字,合上書,再抬眼的時候,外面的天已經換上了黑顏色的皮膚。

書中是有關一個叫高加林的年輕人幾起幾落的人生故事。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分配到縣裏做民辦教師,好景不長,他的位置叫村裏的幹部走後門讓自己的兒子頂去了,高加林被下崗了。作為農民的兒子,他被迫回到了養育他的村子裏。儘管他極度不甘,掙扎反抗無果後,不得不屈從突如其來的生活變化,開始了田間勞作。勞作的過程中,他與一個長時間愛慕他的、沒有受過教育的村裏姑娘巧珍相愛了。兩人在熱戀期間,他的命運再次發生了變化。在外當兵多年的叔叔回到縣上任勞動局局長,勞動局副局長為了討好他叔父替他安排了一個吃公家飯的工作——縣通訊員。高加林到了縣城和巧珍的來往漸漸疏離了,與高中同學黃亞萍之間的聯繫倒日益密切了,兩人為了成為戀人各自斷了他們所正在處的戀愛關係。此後,巧珍嫁了村裏的一位莊稼漢;高加林這不明不白的公職來歷被檢舉,他又回到了農村。當生活再次回到起點時,他才發現,原來他所最愛的人是巧珍。可他卻將這人生至寶弄丟了。

書名是《人生》,書裏的故事也談的是人生故事,想來作者是希望讀者藉着書中高加林的故事叫我們思考人生。書扉頁上的一段話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這段話是給年輕人的人生警句,人生路有許多岔路口,有些路一旦走錯了,人生格局就變化了。高加林就是在人生的岔路口走錯了,他想走上“大路”,脱離農民成分,所以戀愛關係上,他選擇了城市户口的黃亞萍,而不是目不識丁卻對他情深意切的巧珍。高加林是莊稼人供養出來的讀書人,也是農村和城市的混血兒,他身體裏淌農村人的血液,頭腦裏卻裝着城市人的思想。他認為自己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高於村子裏的莊稼漢。他極度渴望城市,城市卻猝不及防地將他拋下了;他拒絕擁抱農村,為骨子裏流淌的農村血液感到自卑,但他卻不得不去農村開啟新生活。一下子從縣城跌落回到農村,讓他疼痛不已。

這時,一個純真質樸、善良可愛的姑娘——巧珍,在他生命中出現了,幫他撫平痛苦的傷口。巧珍對他痴心一片,朝夕相處中他也愛上了巧珍。兩人熱戀期間,他的命運突然又出現了反轉,他又回到了縣城,重獲了體面的工作。他心裏雖仍是愛着巧珍卻又極度害怕和她結合,怕他的命運就此被牽牢在了莊稼地裏。他是一個血氣方剛、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他不甘被莊稼和土地捆綁一輩子,他想到更大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眼下正有這樣一個機會,和黃亞萍在一起,他們一起去到南京,黃亞萍會託她的父親為他在南京另謀一份公職,從此他就完完全全擺脱了莊稼人的身份。這段戀愛帶來的好處,矇蔽了一段戀愛存在的根本條件:是否為愛情。

黃亞萍所愛的僅僅是城市人高加林,而非莊稼漢高加林;高加林“走後門”成了公職人員,以為這一層身份,是這一段愛情的永久防腐劑。這使得兩個分屬不同階級的人,誤以為身在了同一階級,確立了戀愛關係。高加林的工作被舉報後,他失去了飯碗和城市户口,必須返回農村的時候,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黃亞萍分手。命運的反覆波折,他終於明白,黃亞萍和他是完完全全兩樣的人,她嬌生慣養,吃不了苦,和他回不了農村生活。他真正愛的人是那個心底善良、痴心戀他的巧珍。但此時的巧珍已嫁為他人婦了。高加林後悔不已地説道,我把最珍貴的東西弄丟了。

高加林受過教育,認為自己屬於知識階層,不應該與土地打交道,他拒絕來自農村土地上的一切,包括愛情。就此他永遠地失去了這個真心實意為他付出,對他關懷備至的人生至寶。

很多來自農村的年輕人在城市完成高等教育之後,都會有這樣一段迷失的時間:他們不願接受自己的農村屬性,拒絕回到農村;而城市又容不下他們,他們只得蟻居在城市邊緣角落裏,強作掙扎。明明都是凡夫俗子,這類年輕人卻用高等教育標榜自己是天外來客,認不清自己所處的狀況就容易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正如作者所説,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人生》讀後感 篇五

張克男的媽媽一紙檢舉信便把還在雲端飄飄然的高加林拉到了地面,處理的結果是: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這真是的猶如從天堂跌落到了地獄。

黃亞萍呢,她喜歡高加林但又怕他當農民,所以她矛盾的痛苦。

生活對於她這樣的人總是無情的,如果她不確定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她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她選擇。不選擇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脱它。

高加林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離他遠去,黃亞萍的生活更是退出了他的生活之中,如今該怎麼辦呢?

生活啊,真是開了一個玩笑!

曾經失意的時候,有巧珍在自己的身邊安撫自己,而如今呢,巧珍已經嫁與別人了,命運讓他品嚐了一下甜美的滋味就重重的把他拍打在地上,這一次還能站得起來嗎?

或許,生活就是想要讓他明白,所有的悲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為了虛榮而拋棄生活的原則,如果不是生活給他重擊讓他止步,虛榮只會把他帶入更加無可挽回的深淵。

只是,現在是否太遲了,事業沒有了,珍愛的人也丟棄了,生活還要怎麼繼續呢?

《人生》讀後感2500字 篇六

“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脱它。”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千萬不要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可是,社會也不能迴避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讓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祖國的未來屬於年輕的一代,祖國的未來也得指靠他們!”

“當然,作為青年人自己來説,重要的是正確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當的,也不能通過邪門歪道去實現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過來會給人造成一種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毀掉人的一生!”

人生這本書寫的很好,書的字數雖然不多,但是讀起來很讓人有些想法,讀着讀着就讓人聯想到自己,想想自己該怎麼做。書中的主人公經歷了從失敗到小有成功,再到失敗的過程,雖然不是回到農村就是失敗,但是對於像高加林這樣的一個青年來説,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即使他有着滿腹的經綸,有着非凡的才能,但是都是無濟於事的,現實就是這個樣子,他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高加林在愛情上經歷了巧珍,巧珍真的是一塊金子,在高加林最落寞的時候是巧珍給了他最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是巧珍給了他繼續奮鬥的勇氣,也許如果加林不去城裏,巧珍便會成了他的妻子,不是也許,是肯定,而且肯定他們會生活的很好,很美滿,可是現實就是這個樣子的,加林去了一個屬於他又不屬於他的地方,他的心變了,他開始瞧不起巧珍了,他的心高了,他覺得他的妻子應該是一個像亞萍一樣的女人,有文化,有修養,有家庭背景,美貌端莊,他找到了,可是他忽略了一點,人的良心是最公正的,他最後受到了懲罰,他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連巧珍這樣金子般的女人都不可能再回到他的身邊了。

巧珍,為了自己的愛,做了最大的努力,即使到最後自己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但她是無怨無悔的,她不能掌控加林,但是她掌控了自己,自己的等待,自己的執着,換來了加林的愛,雖然這愛並不是天長地久。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岔道口,我們難免會選擇錯誤,但我們不要為了選擇錯誤的道路後便一籌莫展,一味的沉迷,我們應該學會站起來,繼續的往前看,往前走,加林在小説的結尾處雖然失去了自己的所有寶貴的東西,但是他還有生命啊,我想,加林有了這一次的教訓後,以後的路才是他真正的道路,他會努力的,他會奮進的,他會再一次的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的,只要他願意。

小説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後沒能跳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於現狀呢 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裏的通訊幹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裏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樸實,他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裏大顯身手。但是終於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後原因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人生變幻真是難以預料,誰又能知道自己今天以後會發生什麼呢 對於高加林的才華我是佩服的,對於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於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對於高加林的愛情我卻不知道該説什麼好。初戀是美麗,初戀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説中描述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台,失意無奈的時候。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僅此而已。因為,這愛實在是太單純,太無助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多才多藝的,強壯標緻的“先生”所愛着;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裏最俊的姑娘所愛着。但實際上呢,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 不能。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這天平就一下子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温柔的愛。當巧珍帶着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説的複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深愛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含淚接受了,她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着。我被這無私的愛而感動着,也被巧珍那堅強和豁達而感動着。但也僅僅是感動而已,我又能説什麼呢 退一部想想,一字不識的農村姑娘巧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 .

《人生》讀後感 篇七

《人生》是我看路遙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是《平凡的世界》,路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四十歲的年紀活到了六十歲的經歷,不敢相信,路遙的人生究竟經歷了什麼,他似乎是為數不多的作家裏面把人生看透了的。從孫少平到高加林,都記敍的是文革期間黃土高原人民生活的現狀。

《人生》,記敍了高加林從高中畢業回到黃土到離開黃土,在回到黃土的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也反應的高加林內心的變化以及與農村姑娘、城市姑娘之間的感情瓜葛的一生,讀完這本書對高加林的評價我不敢説不好,只能説是遺憾,人都會敗給現實,導致高加林悲催命運的,只是這個社會,有的人普普通通,平平凡凡過完一生,而我卻欣賞高加林這種敢於反抗命運,即使結局是悲慘的,即使他拋棄了巧珍,即使他最後失敗,但是他是那個敢於反抗命運的戰士,在那個年代想要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他還能做什麼,他只是一個文化人,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即使他對不起巧雲,但是你成功了,別人不會在乎曾經是怎麼樣,他也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成功,他可以讓他們村裏的人為他感到自豪。

最後書籍《人生》帶我們走進不一樣的生活,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可以這麼説,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了什麼樣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 篇八

好的文學作品,其一能讓你身臨其境;其二會讓你反思。藝術真的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高加林可能當時就是為了突破桎梏與傳統,與劉巧珍開始了這一段沒有結局的戀情;黃亞萍平衡不了愛高加林與高加林幾經輾轉又變成農民的事實。高明樓與馬佔勝可能則是狡詐社會的部分代表。現在的快餐時代,讓愛變得也不再純粹質樸,摻雜了慾望與權衡;現在的素質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能原本的我們真的想保持本心,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但在社會的大染缸裏,你這樣做,可能會顯得格格不入。

黃亞萍是個好女孩,劉巧珍更是一個金子般的姑娘,但高加林的命運也終究歸向孤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高加林的結局,雖説不完美,但最起碼他學到了一些東西,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但在現實社會的這場牌局,有很大的概率不會是這個結局。這也許就是小説與現實的區別吧。

《人生》讀後感2400字 篇九

一共兩個多小時吧,把路遙先生的《人生》看完了,薄薄的一本。晚上開始翻閲的時候,有段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是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而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深以為然又覺得無限悲哀。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封面早已破損,找了好久才找到。第一頁算是一幅淡雅的畫吧,一男一女,低頭相顧無言,頓時覺得有一股悲涼的氛圍。接着就看下去了,真的是很厲害的作家,看的停不下來了。關於周圍環境的描寫,天氣的描寫,都讓人看的入迷。其實整個小説描寫的比較簡單。第一章就是主人公高加林被辭退了,他高中畢業就去村裏當老師了,然而三年之後,村裏的幹部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高中畢業,高明樓想讓其當老師,名額有限,加林自然就“失業”了。大時代背景就是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加林雖是農民,可是也不曾出過太重的體力活。在家裏頹廢過一段時間以後,家裏實在揭不開鍋了,讓他去縣裏賣饅頭,他自命清高,怕見到曾經的同學丟了面子,所以天空都黑了饅頭仍然沒有賣出去,這時我們的女主出現了,説要幫他賣饅頭,後來兩人一起回村的路上,巧珍大膽的表達了對加林炙熱的愛,加林接受了,然而回到家心裏又惴惴不安。但是,巧珍卻為她心愛的男人作出改變了,她刷起了牙,這在當時的村民眼中真的是一件稀罕事,因為整個村子裏只有上學的人才刷牙,而她呢,文盲一個,也配學人家刷牙?這又引起了一連串的事。巧珍長得美,心靈手巧,莊稼活做得也好,為了加林,每次見他都特意穿上最好看的衣裳,不過兩人的戀情是在地下,當被小孩子撞見的時候,整個村子都議論紛紛,巧珍父親極力反對,因為他家光景好,而高加林家破爛光景,他根本瞧不上。然而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兩個人頂着世俗的壓力最終還是在一起了,還算是一對幸福的小情侶。高加林這時候對外界的嚮往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強烈了,他想,即使他讀過書又怎樣呢,現在還不是在農村種地?巧珍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是她淳樸又善良,頭腦靈活又勤勞,以後一起日子也能過的不錯吧,至於外面的世界,不想也罷!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高加林叔叔的一封信改變了加林的農民的身份。她叔叔轉業回來坐了縣上的領導,叔叔是軍人,不會對自己家人開後門,而且有嚴格的紀律規定。但是扛不住他的下屬拍馬屁啊,加林到縣裏當通訊員了,做記者工作出色,做的風生水起,他每天每時每刻都充滿了自豪的感覺,但是他又自省,警告自己不要太張狂,他有更大的想法和抱負,不能再滿足於在這個縣城所達到的光榮,所以他收起自己的自負。然而他高中時期一直聊得來的女同學在廣播站當播音員,朗誦他的稿件,兩人高中就是同學,莫名的情愫因為各自的身份差距並沒有發生什麼,現在不同了,加林現在在縣裏有工作了,而且工作出色,他能配得上黃亞萍了,而且兩個人有着共同的話題,聊世界局勢,聊文學,而且可以和亞萍一家隨着她父親工作的變遷到南京定居,那是一個多大的世界啊,然而,巧珍呢?將來除了是一個優秀的農村婦女,再也沒什麼發展了。以後和巧珍結婚,聊的只能是一些婆婆媽媽的事情,他就一輩子被栓在這個縣城了。現在,亞萍和之前在談的男友分手了,在狂熱的追求自己,只需要自己一聲願意!他儘量使自己的心堅硬,他咬牙切齒的警告自己:不要軟弱,為了自己遠大的前途,必須作出犧牲!他就那麼狠心的和巧珍分手了,痛不欲生的巧珍,她在愛情上的追求是多麼天真,她覺得悲劇不是命運造成的,而是她和她親愛的加林哥差距太大了。多麼好的姑娘啊,這個渣男!傷心過度的巧珍就這麼把自己嫁了,嫁給一個不愛的人以後就是他們兩人努力過光景了!而高加林呢,由於是屬於走後門有的工作,被亞萍前男友的老媽舉報,也丟了工作,再次回到農村,亞萍是不可能跟他回農村的,巧珍已嫁人,他才發現自己最愛的是巧珍!後悔去吧渣男!其實這也是時代的悲劇!

加林的父親和德順爺爺知道加林見異思遷的時候,特意來縣裏教訓他,那時加林説,他就是想脱離農村,哎,沒法説對錯,但是道義上我嚴肅譴責他!德順爺爺是個老光棍,一直沒有結婚,因為年輕時候喜歡一個姑娘,最後沒有在一起,所以相當於為她守身了吧!這麼一對比真的諷刺!

這部作品是路遙先生的成名作,個人覺得和《平凡的世界》相比,是真的遠遠比不上。可能是篇幅太小,所以感覺人物形象並不是那麼的鮮明,高加林就是低配版的孫少平,當然也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不喜歡高加林,一個人應該有理想,可是不能脱離現實去盲目追求他得不到的東西,這對於剛踏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是一個重要的認識!小説中關於高加林父母的描寫,關於村裏領導的描寫,關於淳樸的村民的描寫,真的很到位,沒有特別完美的人,也沒有十足的壞人,關於人性的描寫直入人心。人是要紮根在泥土裏的,乾乾淨淨不佔污泥的,只能是無依無靠的飄在空中,如果你是高加林,你該如何選擇?每個人在做選擇時,都是身處其中,怎麼能置身事外看這件事呢,再説選擇的結果牽涉未來,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怎麼知道做了另外一種選擇的未來呢?又怎麼能拿來比較呢。其實對高加林同情高於譴責!

路遙在結尾寫了並非結尾,不知道高加林的命運會走向何處?千千萬萬的高加林們呢,1982年發表的這篇小説,引起轟動,那個年代的人們,努力的想改變命運,被各種障礙阻擋,是不是就要改變自己的本心?年輕的高加林受到生活起起伏伏的打擊,當然有些是他自找的,以後的人生還長,他會走向何處?是就像德順爺説的那樣,農村也大有天地,還是最終會遠離家鄉外出闖蕩?高明德因為撤下了加林的教師職位,而一直忌憚着他,因為加林年輕啊,有潛力,明德害怕他的兒子們整不過加林,這段描寫也是很真實了。我感覺加林在這段消沉的日子之後,應該還是會選擇外出的吧,畢竟他現在一無所有,又在外面見識了失眠,理想主義,而且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他應該還是有機會的吧。

道阻且長,唯有一直向上!堅守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