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2W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多篇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篇1

公元前5世紀,雅典哲人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衞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

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究竟什麼是正義?

柏拉圖首先詢問了他周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説:正義就是欠債要還。還有的人説: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制)之一。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於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説明,需要藉助於一種顯明的、宏觀的事物來説明。柏拉圖採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藉助於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他認為真實的正義不是表現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

這就是説,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裏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爭鬥不和、相互間管閒事和相互干涉,靈魂的一個部分起而反對整個靈魂,企圖在內部取得領導地位。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篇2

我大概是把《理想國》當故事看,然後發現這是一個舞台劇。故事裏有大量的對話,神情和動作倒都不多。但是研究這本書的學者們,竟然可以根據各種細節推測到,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季的傍晚,蘇格拉底看完女神祭祀(這個女神是專管陰間事物的女神,並且是外邦神),在港口遇到一羣僑民,他們攔住蘇格拉底不給他離開,要求展開辯論,《理想國》的內容也由此展開。

辯論的內容跨度很大,從何為正義到善,到哲人為王。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洞穴理論”。一羣人生活在洞穴中,他們看到的都是影子,而走出洞穴後的人,看見真實的世界後,返回洞穴,應該如何做?直到現在,還有無數的人爭論這個比喻的含義,每個人對於世界的理解不一樣。

西方哲學界把柏拉圖這樣的哲學理論歸為“樸素哲學”,就是世俗的,物質的,缺乏反思的哲學論述。所以,如果看過現代哲學書的人,如康德的,應該是很容易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由於興趣,看了一段時間康德的書,然後發現,現代的哲學語言要求非常高,如同數學公式,要求精確,減少歧義。因此,若是把《理想國》當成普通小説看,其可讀性可以説是非常高。

?理想國》開篇就來一個什麼是正義,充滿各種詭辯,看得我有點累。但是,看到討論慾望與節制的篇章,卻覺得非常有趣,可能是因為我也很喜歡節制的生活方式,不過度受物質的牽絆。柏拉圖的理想國,隱藏了很多斯巴達的影子。公民是國家的公民,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讓國家更完善。他認為,只有一個好的國家,公民才能生活好。有趣的是,公有制被作為一種優良制度,公民不存在貧窮與富有,都過着樸素的生活。

我認為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正像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所説的,各種制度都有其優勢與缺點,國家應根據國情進行選擇,所謂“好制度”,也是相對更加適合而已。越讀哲學,對於許多現象更是越不肯定。我們的觀念、行動、認知、情感似乎都是身不由己,我們不是單純的物自體。

現代哲學出現了一個語言哲學分支,討論意義的本質、語言用法、語言認知及語言與現實的關係。對歐陸哲學家來説,語言哲學是邏輯、歷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對於語言對思想的影響,我非常有興趣,學過其他語言的人都能明白,每種語言的主謂賓很不一樣,而這種差異,也會導致我們的思維不一樣。

這本書距離現在2000多年,讀後我發現在我的成長教育中,學校教育我的思想品德都是“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團結友愛”……但從不討論何為正義,何為善,何為慾望。從來不思考,很多事情就變得理所當然。

只看表象多好,為什麼要去思考本質,這太難了,但世之奇偉詭怪常在險遠,也正是事物本質的難以知曉,讓人類難以放棄對本質的追求。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篇3

讀完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對“何為正義”陷入了深深額思考中,到底何為正義呢?

一位波某某君認為:正義的目標就是“物歸原主”,使每個人得到其應有之物。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行為就是正義,讓好人得到應得的,從壞人處拿回他們非分之有——也即鋤強扶弱,懲惡揚善。

但我想問:怎麼判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怎麼判定一件事物,到底是誰的應有之物呢?每個人站在自我的立場,當然會盡一切可能地謀求一切可謀求的利益。幾乎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壞人”的,也幾乎很少有人認為自己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是不義的。每個人所謀求的利益是有交叉的,那麼當這種衝突產生的時候,當然雙方都會認為自己是在取得應有之物,自己是有理的一方,是正義的一方,公婆皆有理,那麼誰來仲裁呢?仲裁者以某種標準來維護了“正義”,那誰又規定了這種標準就意味着“正義”了呢?

另一位“辯手”塞某某君認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他不否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對外關係的問題上——像外敵入侵等,當權者或許會站到國民整體的利益代表的立場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國家的利益。但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羣的關係一樣,牧羊人保護羊羣是為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義,是維護強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於是會出現“竊鈎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語)的差別對待。正義是一羣人對另一羣人的暴政,是統治者們實行暴政的道義工具。

蘇格拉底的廢話我們依然不談。這個論述我其實是比較贊同的。波君談的是社會層面,或者説是道德層面的“正義”,塞君談的則是政治層面的“正義”。

我認為呢,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角度:

一、人類社會的和諧運行勢必要求既定規則的存在。法律、倫理、道德,都是規範人際關係的制度工具,而它們都是對於是否對錯的價值判斷。這個對與錯,也即“正義”與“不義”,或許並不是統治者為鞏固政權而設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統治者要明確它、捍衞它,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否則老百姓都坑蒙拐騙、殺人放火,什麼政權也不願見到這種亂象。

二、鑑於以往的歷史而言,階級的對立確實存在,所有政權形式確實都是一個階級對另外階級的暴政。那麼在一些根本的.利益問題上,統治者所代表的階級,當然會以政治權力和國家暴力為後盾,設立對他們有利的社會制度,將對他們有利的標榜為正義,將對其有害的斥為不義。

三、正義不是絕對的。成王敗寇,笑到最後的才有話語權。歷朝歷代,哪一個造反的不説自己是替天行道,平叛的説自己是保境安民?

同樣,不義也不是絕對的。世上徹頭徹尾的不義之人是難以立足的,因為遏制不了自己的慾望和行為,終會眾叛親離——道上的話可能叫“不講規矩”。盜亦有道,哪怕是殺人放火的集團,其內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規矩的,否則他們將難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漢,他們儘可以殺人如麻,殘害無辜,彼此並不覺得這是“惡”。但如果不講義氣,壞了宋江這樣的“好漢”,那就“十惡不赦”了。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篇4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衞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篇5

?理想國》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的代表作,在這本流傳千古的名 著中,柏拉圖通過自己嚴密的邏輯思考和精彩的論證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或許在 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書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學、道德等多 方面的內容,在西方哲學史上佔有極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但同時 18 世紀法國 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談到《理想國》的時候也説:“這本書根本就不是一部 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最偉大作品。”因此,作為一名 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在閲讀這本震古爍今的偉大作品時,我的關注點更多的就集 中在了書中表現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書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以討論“正義”與“不正義”為起點展 開了自己構建理想國家的宏大藍圖,在柏拉圖的筆下,個人的“正義”就是“有 自己的東西幹自己的事情”,而一個國家的正義就是“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 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個人成為節制、勇敢和智慧 的“善”的存在。要想實現構建這樣一個理想國家的目的,柏拉圖認為這個國家 就必須由一個哲學家來治理,因為他們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 握永恆不變事物的人”,把國家交付於這樣的人手中,才能維持這個理想國度最 本真的善的品質。

然而這個萬能的近乎神聖的“哲學王”究竟從何而來呢?雖然柏拉圖承認 這個理想城邦和這種哲學家式的統治者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儘自己所 能的把塑造這種理想城邦和哲學王的最大可能展現給了讀者,一方面他求諸“神 跡”——在書中讓蘇格拉底把自己從民眾中超脱出來的現實解釋為神的幫助;另 一方面則很現實的把解決難題的途徑指向了教育——在書中他對整個國家的教 育體系和培養哲學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並且提出了“哲學教育” 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一)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對學前教育的詳細規劃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圖教育思想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理想國》第二卷中涉及到對“護衞者”這一羣體的培養時,柏拉圖指出“凡事開頭最重要。 特別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麼形式,就 能塑成什麼形式。”為此他特別建議以做遊戲、聽故事和音樂薰陶等多種形式來 教育兒童,以達到培養兒童正義、勇敢、節制等美好品質,實現個人和諧全面發 展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柏拉圖着重強調的是對教育內容的選擇,他指出,帶 領兒童做的遊戲必須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給兒童聽的故事、音樂都必須是經過嚴 格審定的,符合社會道德評判標準的最優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寫虛偽、醜惡、妒忌等的故事必須被剔除,這樣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種 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終身。

(二)初等教育的規劃,等兒童過了 6 歲,教育的主要內容就變成了音樂和體育,並輔以詩歌和各 種高級的文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一個人達到內外的調和一致,因為“我注 意到那些專稿體育鍛煉的人往往變得過度粗暴,那些專搞音樂文藝的人又不免過 度軟弱。”柏拉圖認為音樂是服務於人的愛智部分,而體育則是服務於人的激情 部分,把這兩種教育恰當的結合起來,不僅能使人的心靈和身體實現調和,更能 使一個人的愛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當,讓個體本身呈現出一種和諧、完善的 狀態。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柏拉圖指出文藝教育是兒童階段最重要的內容,“一 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裏牢牢生了根, 他就會變得温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因此在初等教育階 段,柏拉圖在理想的城邦裏為兒童設置了專門的文法學校、琴絃學校和體操學校, 用以培養兒童靈魂中的低級部分,形成節制的美德,教會兒童辨別美,喜愛美, 並最終認識世上最美的東西——智慧。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篇6

總是在課上聽老師講《理想國》,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現在我自己完整的讀過《理想國》之後,我產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解。基於自己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我特別關注了書中涉及的教育問題。結合自身所學,我針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想國》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

?理想國》一書開篇交代了這場辯論發生的地點:比雷埃夫斯港,大海與雅典城之間。這個位置顯然是柏拉圖故意交代給讀者的,將關於政治正義的討論設置在遠離塵囂的城外,顯現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於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氣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夠以局外人的視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礎,審視正義和善本身,因為沒有城邦是絕對正義的。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為復活的蘇格拉底安排了諸多精明的詭辯家作為對手,使蘇格拉底在不斷地追問和質疑中,娓娓道出正義的含義。對手越是強勁,就越能夠顯示出蘇格拉底的英明,即顯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在仔細閲讀後,我首先是對於柏拉圖的人生觀有了一定的認知。一方面,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應用一生來庸碌地追求錢財,在物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應學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輕物質享受;另一方面,我們應當為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有所擔當。老後更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要勇於接受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一切後果。

而對於《理想國》中所描述的理想國家,我大致可以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國的公民被分為三類:賦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們的本性決定了他在國家中處於統治地位,他們是理想國的立法者和監護者;賦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戰的人是神用銀子做成的,他們是國家的衞士;只有情慾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銅和鐵做成的,他們安分守己,節制情慾,忍受勞苦,他們處於最下層,為統治者及其輔助者服務。

理想的國家應該是由哲學家來領導的,從尋求正義出發,來建構幸福國家的模型。

其次,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公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國家不應有私心,而應竭盡全力的為國家做貢獻,領導者應該善於團結,這樣城邦才會穩定。國家內部不能發生內訌,在對外上則要有戰爭的實力和準備,這樣才能守衞好國家,才能排除一切內憂外患,使理想國家得以生存和發展。

最後,一個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國家,必須婦女公有,兒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國家要承擔教育的責任,無論統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從小都要接受教育。並且男女平等,都要接受共同的教育,做同樣的工作。

正是因為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民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為明辨事理的人,那麼他們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沒有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及別的事情都能得心應手。又一個人從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響他的發展方向。柏拉圖從正義寫到理想國,又從理想國論及了教育問題,而我最關注的也不過如此。

?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為其所構建的理想國家服務的。柏拉圖認為,統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個,就是教育,即通過音樂和體育培養出優秀的公民。培養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最高知識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統治者,即集智慧與權力於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圖還為理想國中的教育劃分了年齡段,講求階段性教學。他提出要以遊戲的方式向兒童傳授教育。在7到18歲時要給予青年普通教育,包括藝術,音樂,詩歌,舞蹈,體操及軍訓等。18到20歲要以體育鍛煉為主,主要學習軍訓,然後是科學理論。20到30歲,要傳授給人們辯證法的思想,培養思維,以便日後能成為統治者。少數人在30歲以後能夠學習哲學,5年後擔任國家重要領導職務,通過15年的實踐,進行考試,升為國家統治者。由此來看,柏拉圖的這種教育思想與我們現在所説的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等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柏拉圖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進的,他提到國家用人要因人而異,全國公民無一例外。每個人的天賦適合什麼,就應該派他去完成什麼任務,以便大家都能發揮所長。這與現在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很相近的。

另外,在他的書中還涉及到了優生優選優育問題。柏拉圖規定了最佳的生育年齡,女人從24到40歲為國家撫養兒女,男人則從過了跑步速度最快的年齡到55歲。禁止近親結婚。由立法者選出優秀品質的男女共同鍛鍊,結合培養下一代,優秀者的孩子交給國家託兒所進行公育。天生有缺陷的孩子要祕密處理掉。雖然他的有些處理方法還不夠盡善盡美,但是,從科學的角度看,他所提出的某些優生方法還是比較合理的。

他重視教育對於人的影響,強調要從小就接受教育。幼兒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兒的可塑性,並指出要注意給予幼兒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其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強調音樂和體育教育,並發展故事教育。他認為一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裏牢牢地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温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而體育鍛煉自然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結實的身體。在故事方面,他認為要先審查故事的編者,然後選擇故事的內容,最後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鑄造兒童的心靈。

柏拉圖的幼兒教育思想可以説和現在的幼兒教育理論是相通的。當代的幼兒教育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幼兒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幼兒能夠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諧發展。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優生優育計劃,就是首先從遺傳角度來保證幼兒身體健康,其次又注意後天的體育鍛煉,這就使得幼兒能夠健康的成長。至於心靈上,他主張以音樂來陶冶幼兒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厭惡醜惡,形成正確的是非觀,讓和諧融進其心靈,也保證了幼兒心理健康。最後,柏拉圖提出要從小給幼兒講故事,兒童在聽不同故事時,也便發展了其自身的語言和社會性。他又指出要給予兒童數數,計算,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這些也包含在科學之中。並且,又特地説明,對兒童的這些教育要在遊戲中進行,以免使其喪失學習興趣,這與當下我們講的活動以遊戲為主是極其相似的。可見,柏拉圖的幼兒教育思想很超前,還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對於柏拉圖的《理想國》,我的闡述還是片面而膚淺的,因為還有很多細節之處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細閲讀書籍並清晰認識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才能更好的對其文章進行解讀。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學會了如何鑽研學問,讀懂文章,還學會了思考人生,我要成為怎樣的人,達到什麼樣的人生目標等等。名家的哲學思想給了我許多人生啟迪。讀書,要學習書中的學問,更要從學習書中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