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長之的批評文集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8W

第一篇:讀後感文集

李長之的批評文集讀後感

文 集 趙思涵六(3)班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讀後感

我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講述了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歷程。她一生只有十九個月光明與聲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師的幫助關愛下,在親朋好友的成全中,海倫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完成了哈佛大學學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士學位。她始終致力於殘疾人事業,四處募捐用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境,併為他們創造受教育的機會。她曾周遊世界各地,為殘疾人加油鼓勁。最終成為一名傑出的慈善家、演講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但她卻頑強地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過“靈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勵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與心懷感動的人們。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蹟。

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度過,到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體驗他們的快樂、憂傷、感動與善良。

有位哲學家曾經説過:“勇敢寓於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

《單翼天使不孤單》

-----讀後感

“單翼天使甚至會比那些雙翼天使飛得更高!”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讀到這裏,你一定會奇怪什麼是單翼天使?就是那些失去了父母其中一個的孩子,其實他們也失去了一隻翅膀。

《單翼天使不孤單》是我至今為止讀過的最感人的書,講了一位單翼天使張小偉在國小時期的經歷,張小偉是一位成績優異的學生,但由於父母的關係,他不得不隱藏自己,因此而沒有朋友。令張小偉意想不到的是,自己身邊也有許多像自己一樣的單翼天使,張小偉鼓起勇氣去跟旁邊的同學進行溝通交流,結果認識了許許多多的好朋友,而他的那隻翅膀也回來了。

其實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像書中的張小偉那樣的單翼天使,只是我們察覺不到而已。我的家人很多,親人也很多,除了我的堂姐之外,其他全部都是雙翼天使。我的堂姐的媽媽跟她爸爸吵架了,而且越吵越大聲,最後離婚了。我還記得,離婚那天,我的堂姐熱淚盈眶,她還勉強笑着説:“泳然,我不是因為我沒了爸爸才哭,而是因為我的媽媽,她太委屈了。”説完又哭起來。為什麼孩子的父母不為自己的孩子想想?既然知道兩個最後合不成,為什麼又在一起?為什麼父母犯的錯就要給孩子承擔?我的腦海裏一直轉着這些問題。我要用友誼來補這些孩子,我暗暗下了決定。這個世界每個孩子將有兩隻潔白寬大的翅膀,那另一隻翅膀就是朋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單翼天使不孤單

單翼天使們,相信我,你們只要有了朋友,有了友誼,將會比那些雙翼天使飛得更高!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讀後感

説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想必大家對它並不陌生吧!書裏講了一位堅強,勇敢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我領悟到:一個人的毅力對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響的.就説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憑什麼使自己繼續活下去呢 是毅力.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自從認識水兵朱赫來以來,他的心被共產黨吸引住了.經過幾番波折,他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他出生入死,英勇殺敵.在戰爭中他也受了不少傷.最嚴重的一次就是被彈片擊中頭部,死裏逃生.痊癒後,保爾沒有忘記黨,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戰鬥隊伍,開始了新的生活!

他十幾歲就立足殺場,英勇殺敵,熱愛祖國,在戰場上,他被砍了好幾刀都大難不死,為什麼 仍然是毅力.年輕的他後來疾病纏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療傷的機會他也不願意放棄工作,毅力真是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啊!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好象在水裏扔下了一塊大石頭,久久不能平靜.我佩服保爾·柯察金那種勇敢,百折不撓的精神.討厭故事裏維可外多那種小貴族.保爾·柯察金的影子時時在我的腦子裏浮現,鼓勵我要像像他一樣做一個堅強,勇敢的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生活中一點小小的困難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對,等事情一過,你會發覺,原來自己是有毅力的.保爾·柯察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

第二篇:陶行知文集讀後感

通過閲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 要用愛心滋潤學生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藴含着淳樸、真摯的師愛,陶行知文集讀後感。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師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願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並不是什麼都是缺點,然後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讀後感《陶行知文集讀後感》。

二、依“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像陶先生説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

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再説,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生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意要學會學。歸根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字簍子”,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覆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散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不屑地培養合格的人才。

第三篇:《朱永新文集》讀後感

《朱永新文集》讀後感

星光國小張冬

朱永新老師的:“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的、會做夢的教師。”令我陷入思考。

該書從十個方面談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樸實的語言風格,而字裏行間無不浸潤着作者對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滿着對教育熱愛的激情。這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對教育書籍有了不同的認識!該書摒棄了“書齋式”研究,紮根教育的沃土,圍繞構成現代教育諸要素的核心詞彙——德智體美勞課程、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等,以對教育的至愛、激情、理性和建設態度,向我們描繪了理想的“教育圖景”,闡述了作為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員的教育主張。

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後分析其弊端,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盞明燈,為我們的教育導航。如《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一篇中這樣一段話:一名理想的教師,應該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擊成功。因為人來到世上並不知道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去撞擊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暗點,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師有這樣或那樣的衝動,有這樣或那樣的撞擊,是難能可貴的。當一個教師停止了撞擊,就意味着他對生活失去了意義,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給了我激勵和希望。從作者的自我簡介中知道,特殊的時代給了作者特殊的經歷,他能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一位教育家,這是他撞擊成功的結果。為什麼我就不能呢?我怎樣去撞擊成功呢?我應該怎麼提高挑戰自己?我正在思考着。這些都是我以前所沒有想到的問題,它給了我啟示,為我今後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標。我的目標是不斷尋求突破,找尋適當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這樣一段: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他們的成績是不一樣的。給了我警示和啟迪。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

第四篇:《陶行知文集》讀後感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假期之中,我閲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三、實踐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説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五篇:路遙文集讀後感

《人生》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小説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後沒能跳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於現狀呢?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裏的通訊幹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裏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樸實,他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裏大顯身手。但是終於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後原因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千萬不要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人生變幻真是難以預料,誰又能知道自己今天以後會發生什麼呢?對於高加林的才華我是佩服的,對於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於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對於高加林的愛情我卻不知道該説什麼好。一字不識的農村姑娘巧珍能和才華橫溢、心性高遠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嗎? 如果説高加林當時選擇了巧珍,以他躁動的個性又能安於現狀嗎?兩個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了一起又能有共同的語言嗎?我不敢回答。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

《平凡的世界》

在這一個月空餘的時間裏,終於把這本書認真的讀完了,一開始覺得不怎麼好?讀完了才感受到這本書的美妙,《平凡的人生》的確很平凡。這本書立足於現實,通過複雜的矛盾以及糾葛,表現了農村城鄉社會生活,也刻劃了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書中描述了平凡人孫少平的奮鬥及成長曆程,孫家的奮鬥歷程。從孫少平到孫少安;從田潤葉到田潤生、田曉霞;從蘭香到秀蓮、蘭花;從金波到金秀;以及郝紅梅、顧養民、少平的師傅、師孃和師兄等;還有孫玉厚、田福堂甚至胡永合、胡得福等;金強、孫衞紅、劉根民、田海民…這的確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羣平凡的人,但是他們有世間的真情,有對土地、對父老鄉親的深厚情意,有親情、友情、愛情,樸實然而真摯。孫家一家人之間相濡以沫的親情,潤葉與福堂血濃於水的親情,曉霞與徐爺爺的隔輩親情…少安與潤葉青梅竹馬的愛情,少平與曉霞相知相戀的愛情,金波與藏族女子悽美的愛情,潤生與紅梅樸實的愛情…少平與金波、蘭香與金秀同伴加同學的友情,少平與師傅師徒加朋友的友情,少安與金俊武競爭對手加猩猩相惜的友情…書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個詞語是:親愛的。親愛的大地,親愛的雙水村,親愛的父親,親愛的弟弟,親愛的朋友等,所有人世間的真情都在這裏得以展現。

孫少安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將要和學校的大門永遠地告別了。他多麼不情願啊!他理解父親的痛苦——爸爸也不願意斷送他的前程……就這樣,他參加了全縣升國中的統一考試。在全縣幾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錄取了。他的學生生涯隨着這張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也就完全終結了!

孫少安從13歲起,為了幫助爸爸撐起這個家,犧牲了他的學業,前程,愛情…他是一個多麼有情有意的人啊!親情是一條永遠剪不斷的線。友情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少安後來勤勞致富了。我們知道他是靠為縣城中學工地趕騾子拉磚起家的,而這個活計的介紹者就是他的朋友、同學劉根民。如沒有友情的幫助,即使他那樣能幹,缺少機遇,頂多也就像金俊武一樣,多打幾斤糧食而已。但是,受家庭環境的制約,少安的媳婦,只能是甘於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吃苦耐勞的賀秀蓮。所以他,一個泥腿子農民,和已經吃了公家飯在縣城當了老師的潤葉之間,那欲説還羞的愛情只能成為永久的美好回憶。少安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山西姑娘賀秀蓮,不圖錢,不圖權,就圖他這個人,以樸實真摯的愛情,鼓勵他幫扶他走出了困境。

孫少平上這學實在是太艱難了。象他這樣十七、八歲的後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齡。可是他每頓飯只能啃兩個高粱面饃。…現在這一點吃食只是不至於把人餓死罷了……家裏能讓他這樣一個大後生不掙工分白吃飯,讓他到縣城來上高中,就實在不容易了。……他現在除過深深地感激這些至親至愛的人們,怎麼再能對他們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呢?

孫少平他是一個出身卑微的農村少年一個忍辱奮進的學子。其實物質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他省吃儉用幫父親蓋房,資助小民工小翠…多麼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啊!也許因為重情義,他結識了陽溝村的曹書記這位好朋友。友情再次展現了它的魅力,少平就此走進銅川煤礦,開始了新的生活。在這裏,又遇到師傅一家人的傾情相助……他和金波的友誼,更是貫穿始終,值得歌頌。田曉霞的出現,給了孫少平的生活更加豐富的內容,讓生活充滿了陽光。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田曉霞卻犧牲了,卻把那縷陽光奪走了,她的離去,讓我認識到這就是平凡的生活,但是最後少平也是幸運的,失去了曉霞,但還有惠英,還有金秀…

我們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是平凡的,想一想人生就是那麼短短的來去一瞬,與其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索取,不如將我們平凡的人生付諸平凡的生活,或許這樣子才是最為平凡最為真實也是最為幸福的感覺。因為世上有愛,平凡的世界變得美麗!因為世上有情,平凡的人生變得温馨!在付出的同時得到,在平凡中創造非凡!

《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來回味一下內容:大學聯考落榜準備再考一年的盧若琴因父母雙亡來投奔在縣教育局當副局長的盧若華。因為不想不勞而獲而讓哥哥給謀了一份在離縣城10多公里之外的高廟國小當教師,工作之餘準備複習參加來年大學聯考。在高廟國小任教的還有唯一的一位敦厚老實的男教師高廣厚,高老師的妻子劉麗英外表美麗、內心卻貪圖享受物質生活,他們有一個四歲的兒子兵兵。因為妹妹在高廟國小的緣故,身為副教育局長的哥哥隔三差五來到高廟國小。其實他來到這裏以看妹妹為幌子,暗中看上了高老師的老婆劉麗英。劉麗英整天覺得高廣厚人很窩囊,為了她心中所謂的鮮光靚麗不惜拋棄兒子和高廣厚離婚。這個老實本分的男人一直以來就受到盧若琴的憐憫,在劉麗英和高廣厚。離婚後,盧若琴毅然地擔負起照顧兵兵的角色。劉麗英和盧若華的新婚生活在一個多月後開始由新婚慢慢冷卻,劉麗英因為一次兒子住院兩天在醫院照顧兒子而影響了新家庭的和諧,卻也在這

個過程中看清了外表文質彬彬、温文爾雅的丈夫私底下的醜陋面。他們的婚姻兩個多月徹底結束。重新回到老家的劉麗英面對着鄉鄰的鄙夷和家人的冷落,生活的唯一動力是自己和前夫的兒子兵兵,卻無顏面對往日的男人高廣厚。於是,在兵兵過生日的那天,他去了高廟國小附近見兒子,兒子興奮地叫來了爸爸。物是人非中,昔日的夫婦重又走到了一起。

小説的梗概就是這樣。我們可以從小説中學到很多,瞭解這個社會的千形百態。例如,温文爾雅的副教育局長其實是個偽君子,台前幕後判若兩人。用社會學上的戲劇觀點來分析,他在舞台上的角色完全以善變的技巧掩飾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歌德説“你看不出我正在想什麼,如果你知道我現在正在想什麼,你會感到害怕。”在幕後的家庭生活中,他又恢復到本來面目。如果人性用來代表文明而獸性代表野蠻的話,那麼走出家門的局長展現出的是他的人性面,回到家中後又露出自己的獸性面。副局長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是文化顯然在他身上做的“功”不夠。因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因為別人的高學歷,貌似涵養很深的外表而輕信別人,保持一顆洞察秋毫的心靈,相信時間的威力,必會為自己減少許多生活上的煩惱。

如果將注意點轉移到劉麗英身上,我們在感歎和可憐她的同時,也應該反省自己。追求物質的富足沒有錯,然而問題是,我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能否再進一步考慮一下自己的精神需求呢?當物質財富得到滿足的時候,很可能我們已經在心底裏欠下精神一屁股債了,這時候幸福感會大打折扣,説不定不追求物質財富之前。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生活中我們不能顧此失彼啊,否則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同時,我們認真思考自己的追求是否現實,虛無縹緲、海市蜃樓般的夢想註定永遠只能是夢想,即使我們雙手觸到、雙腳踩到了,終究會摔筋斗的。但是,現實永遠無法規避。劉麗英和盧若華的愛是缺乏支撐的,這個支撐點就是現實,就是他們各自有着自己的家庭,這一點無法逃避、更不能割捨,對於父母來講,孩子是他生命的全部,尤其之於劉麗英而言,她有個兵兵,如果説沒有兵兵,那麼劉麗英和盧若華之間,劉麗英可能會遷就一輩子,直至終老,但是人往往都是現實的,兩人最終沒有經得住現實的考驗,一對臨時鴛鴦就此散夥。

也許就是這種安排,才更進一步的體現作者的高明、主人公高廣厚的偉大。通覽全書,閉上眼睛,我更願意把主人公高廣厚想象成一條粗壯的蚯蚓,在那片廣闊無垠的泥土地裏深沉的蠕動。他默默無聞的植根於那片黃土地上,他兢兢業業的教好學校裏面的娃娃,教學成績在全縣都是很有名的,這難道不是他的偉大之處嗎?而這樣的男人,怎能説他是窩囊、沒本事?

雖然失去了妻子,他咆哮過、傷心過,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手,從這方面來講,他是大度的、包容的、甚至是無私的,他用自己的痛苦成全了劉麗英所謂的幸福,而這樣的男人,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呢?

盧若琴,無疑是貫穿於整部小説的核心人物,整部小説隨着她的出現而跌宕起伏。從那個年代來講,她是一個典型的知識青年,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着獨到的人生見解。她善良、大方、正義、勇敢、堅強、樂觀。從這一點來講,作者對她的描寫,又迴歸到了作者筆下的女性形象,《平凡世界》裏的田曉霞、《人生》裏面的黃亞萍。但是,從貫穿整篇文字的整體表現來看,盧若琴應該是一個精神境界更為純粹的知識女性。

人啊,利慾薰心的時候應該時時警醒自己是不是被糖衣炮彈擊中了,及時扶好漿舵做回自己吧!小説告訴我們:珍惜能夠擁有的幸福,生活並非景物,景物是遠觀永遠比近處好看,然而你真的走近了,就會感歎,唉!也不過如此!風景如此!人也如此!

《在困難的日子裏》

路遙的中篇小説《在困難的日子裏》,作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了在1961年全國上下貧困的特殊時期,一個農家孩子“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高中,和幹部子女在一個班級學習的不尋常經歷。

“我”在忍受飢餓和寒冷煎熬的同時,還要忍受同學的歧視。可是“我”並沒有倒下,在逆境中不斷地知識中汲取營養,奮發拼搏;生活幹事吳亞玲通過各種方式幫助“我”,使“我”從最初的由於飢餓連走路都要扶着東西到後來的能穩穩當當地站着,可以説生活有所改變。後來由於同學傳言“我”與吳談戀愛,“我”為了不傷害吳亞玲和她的男朋友,痛苦地作出了退學的決定,當班主任老師幫“我”轉學,而後來同學在老師的説教下,大家重新認識了他們之間的友誼,趕上來將他接回了學校。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物質財富增加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卻又下降了;拜金主義和人與人之間表現出冷漠態度,在我們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可以説這篇作品在當今無論是對在讀學生還是工作的人們,對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通過閲讀,可以看到在特殊環境下“我”堅忍不拔的樂觀性格和吳亞玲對生活條件差的同學關愛與照顧。我被作者那種奮發拼搏精神震撼着,也為生活幹事吳亞玲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所感動着。

小説結尾總部分“我”走出學校,又餓又冷暈倒在路上,同學趕上來,將“我”勸回學校,同學周文明的真誠道歉,讓“我”忘記許多不愉快的往事,被大家的熱心幫助感動着,以大家唱着《游擊隊之歌》結尾,給大家一種必勝信心,鼓勵大家在困苦中堅定前行!也預示困難的日子即將過去,着美好生活一定會到來!

《在困難的日子裏》很有現實教育意義,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教育中應當引起注意的是,對於我們的下一代,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一定不可忽略精神生活,人不可以生活得過於安逸和奢侈,面對困難我們要有信心和決心去改變去解決,在挫折面前要有勇氣迎難而上,且不可姑息迴避。我覺得小説中的“我”的不尋常經歷,對於今後他個人的成長也是極其有利的!“苦難是人間最好的一所大學”高爾基曾經這樣説過。另外對於純真友情我們必須在當今社會大力提倡,人間有許多真誠的友情,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