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通史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中國通史讀後感【多篇】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一

假期裏,我讀一套書名字叫《中國通史》,深深吸引着我,感受很深!下面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這是一套以繪畫為主按照中國歷史朝代變遷的順序,以圖畫佩帶文字講述幾千年的歷史,按時代先後的順序有圖畫表示出來,讓我每天倒要讀上三個小時愛不釋手。我知道了人類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榮,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類使用石器從打磨石器到磨製石器一步發展,這樣的時期叫做“石器時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隸社會的開始還有大禹治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奴隸制度是一種殘酷的剝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發展西周的興盛與衰落文化,社會生活,知道春秋戰國認識屈原墨子。莊子。孟子道學派。知道了秦漢的建立,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還有殘忍的焚書坑儒,還有中國的驕傲: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還有魏晉南北朝等等好多的歷史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要多讀好書,知道歷史故事讓我們受益很大讓我知道自己的國家是多麼偉大,我們的民族多麼自豪,我會繼續讀下去繼續回味。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篇二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是必將復興的肯定,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藴。

歷史藴含着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着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我帶着對中華歷史的敬意,品讀了《中國通史》。

顧名思義,《中國通史》講的就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華的興衰,縱跨中華五千多年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門迴歸。

翻開第一頁,沉重而緩慢。凝視着它淡黃的書頁,讓那來自遠古的風,把我的心吹得透徹、空靈、沉重,讓那來自遠古的長嘯,震撼我的心靈。前言一開始就説道:“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雲,變化莫測;葷葷學子,筆耕不輟。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裏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鑑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每個人的生命就像樹上的葉子一樣,盡不相同。可為什麼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歷史的洪波湮沒,甚至悲自己忘卻?為什麼有的人可死得重於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輕於鴻毛?

岳飛的人生因為“忠”而**亭的點點殘血未曾被洗去,項羽的人生因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為“豪”而烏江前的悲壯未曾被江聲湮沒,魯迅的人生因為“鬥”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遺忘。

沉重,是圓明園那殘痕斷壁中殘留的血淚,是莫高窟中丟失的一卷卷經文,是七君子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個泱泱大國,有過蒙古鐵騎的強悍,有過大唐盛世的輝煌,卻被幾個西方列強蹂躪着,踐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詩酒文華,五千年的封鎖閉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藝術成就,五千年的珍貴文物在頃刻間瓜分殆盡。尊嚴,榮譽,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腳下,踐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還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現在,中華站起來了,東方睡獅甦醒了,我們中華少年將再次譜寫中華璀璨的詩篇!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篇三

這個暑假,我帶着對中華歷史的敬意,閲讀了《中國通史》一書,令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世界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説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存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鑑戒,後世的教訓。”

《中國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史書。它從華夏源頭,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到戰火紛飛、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九州一統的秦漢;分分合合、離析和交融的三國兩晉;乾坤變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華歷史演進的發展歷程,向我們描繪出一幅雄偉壯觀、璀璨精彩的歷史畫面,使我們從中睿見卓識。

細細品味《中國通史》,讓我感覺它,猶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聽它那意味深長的話語,王朝更迭,歷史**,盛世統一……其中,讓我終生難忘的還是離析與交融的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

古話説得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強盛的朝代,也會迎來毀滅的一天。那時,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朝廷宦官當權,國家四處戰亂……不少地方官員、鄉紳惡霸擁兵自立;許多外敵趁機侵略我們,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掠奪;土匪橫行,四處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多少的無辜百姓因為這時代的**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將士為了保衞祖國而喪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莊稼顆粒無收,貧民四處逃亡、哀鴻遍野、流離失所……但是它又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他們為中華統一,民族團結做出偉大貢獻——祖逖中流擊楫、恆温北伐、謝安東山再起……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無憂,安居樂業,沒有戰火的紛飛;沒有硝煙的瀰漫;沒有時代的**,一切都能夠得到保障。這都是當年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他們和祖逖、恆温、謝安一樣,為了中國的統一而無私奉獻,付出代價,卻沒有一聲抱怨。

看完《中國通史》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歷史長河的奧祕。作為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像他們一樣,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從小事做起,努力學習,發奮圖強,長大後報效祖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四

這些日子,早課讀了呂思勉先生的呂著中國通史下編。

先生寫的通史原是作自修教材用的。通史分上下二編。上編以文化為題,以科目為綱,涉及民族,宗教,政治,藝術種種。下編以政治為題。由上古始,安年代先後,寫到民國當時。通史不拘一朝,旨在國之變化,非論一姓興亡。呂先生學問自不待言,其文筆尤為可親,所著通史體例亦有別於編年、紀傳之固例。甄別史料,論述有章,臆其所志,概非只是考究之詳盡、論述之深刻,而是求學者之通達。

為何要讀史?一者,讀史可以明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經史一也,由史而悟道,於是能告諸往而知來者。又者,讀史乃是傳承。史者,文明在焉。史在國在,史敗則國亡。生於斯,長於斯,不知其史,是不自知,是亡其國。先王之道不可棄也。讀史裏頭有每個國人應擔當之責任。

呂先生是明瞭三民主義的。我雖不才,志向卻與先生一樣。民族,民主,民生,民為邦本。天下為公。先生説的是。國之未來,不在廟堂之高,而在我國人裏的每一人。

於是想起李中堂的一首詩來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篇五

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我很喜歡,因為我一向沉迷歷史,鑽進去就不出來了。

這套書有六本,書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紅色的,中間一條黑框閃閃發亮,又用金色繪出四個大字:“中國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線縫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書掃了一遍,特別是秦二世如何奪取王位,他殺了兄弟扶蘇太子,與趙高狼狽為奸,殘害百姓;秦始皇在駕崩前,曾命李斯和趙高寫信給扶蘇太子,要他離開邊疆趕到京城咸陽即位。但是胡亥拉攏李斯和趙高密謀篡位,還逼扶蘇自殺。

二世認為現在天下太平,不用忙於朝政,應該專心享樂,他從各地調來幾萬囚犯和農夫大規模修築秦始皇的墳墓,先把銅鑄(zhu)化了倒進去,再把水銀灌下去,最後居然把所有造墳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活着出來。之後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宮,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華麗,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過着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發了烽火連天的農民起義。秦始皇建立起來的秦朝江山可謂宏大,但是卻因為二世的昏庸無道、荒淫無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裏。

這套書可謂是讓我心中的疑問揭開了:秦朝為什麼會失去江山呢?這就是因為朝廷大肆剝削壓迫人民,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紛發而使秦朝被滅亡。

《中國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書。有一段我也很喜歡: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訴太宗,有個叫魏徵的官員曾讓太子殺了太宗。太宗就問他:“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徵答:“因為我那時是太子的部下,就要盡心盡力的為太子着想,可惜他沒聽,要不然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便被封為建議大夫。後來魏徵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説:“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如今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呀!”

《中國通史》讓人知曉歷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薦她,開卷有益啊。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六

《中國通史》是一部詳細記載了華夏文明發展進程的歷史類書籍。從盤古開天地的時代一直到民國的歷史,這本書都有記載。暑假期間我讀了《中國通史III》。

我認為最精彩的還是唐朝。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亂,到最後王朝的滅亡,這一段漫長的時間中,有多少的起起伏伏啊!

在開元盛世時,整個唐王朝是盛況空前,很多微小的細節中都能有所體現,從老百姓的穿着打扮到一斗米的價格,處處都體現出來唐王朝的繁榮。可是,在那時,誰又會想到後面的安史之亂呢?

755年,安史之亂全面爆發。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領頭髮生叛變,它是唐朝從繁盛走向衰敗的重要轉折點,真是令人扼腕歎息,唏噓不已。

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宛如一堵破牆,只要有人再踢一腳就會倒塌。最終,那個最後補上一腳的人來了,於是建立了宋朝。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七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藴。歷史藴含着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着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説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敍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敍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敍述的內在邏輯聯繫。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説,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嚥的苦藥。《中國通史》以本站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説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緻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曆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八

看完了中國通史,給我六下印象最深的3個朝代已説了2個,最後一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清朝之所以給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為秦朝是第一個統一全中國的朝代,秦始皇的腦子聰明的難以想象,竟然能統一全中國,可見他的頭腦有多聰明。可是,秦始皇也有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過於使用民力,做什麼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還是沒有度過被滅亡的厄運,可是,雖然秦朝滅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偉的,並且,秦朝還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秦兵馬俑,可見當時秦朝的發達與鼎盛。秦朝急政暴虐,從而導致了迅速的滅亡,着也讓人感到有積分可惜。不過,秦始皇統一中國着一汗馬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如過我門沒有統一,現在的我們就回是一盤散沙,俗話説的好,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我門在一起,才可一抵擋住外面的攻擊。

這就是我讀過中國通史的讀後感,建議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後來看看中國通史,你就會對沒個朝代更加的瞭解!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九

至此啟書拜讀,兩月已。

此書其宏,非其書本厚,而以其精要之內容和索要之功能。雖歷八十餘載,亦可為知真史之參,鮮受偏思之影響。

其一也,史實,以其博識務求已定之論準確,未定之論僅表以看法;其二,也文化思想分析之延續主線,整書無不透露着文化之主線,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元清四朝及最後東西洋之分析皆是思想之引導;其三也,鮮有迎合與私情,尊重事實,不過多的強植觀點,擺事實而啟發思考。

然末,呂先生以民國之社會為優達,一為身處民國無法預知未來之事,其書付梓於34年(母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立之初);二為其歷經清末之無能與各不平等條約之患難、拳亂、軍閥之亂,得以安定實為不易,必是幸福的。

思先生歷新中國成立八年而仙去,其心是否欣然,可為一念也。

讀此書,決非一遍便可知其精要,只為粗略,須反覆讀;

讀此類書,非一本書便可知史之深廣,須聯繫讀。

如是,可知史之一二,以助瞭解已往,可知我民族何來,又何如此;以助解釋現狀,知向前邁進。

讀此書,靜虞開始是甚痛苦的,一是史記暗示以枯燥(然此書非也),二是書中夾雜簡繁與古今話,讀之是有拗口,時有識字不清而斷續(可輔之以字典),三是時間斷續,剛入境時,奈何事務卻可不斷打斷,接續費時,甚是痛心。

此書已畢,思之續之以何?手邊現存組織行為學、傳播學各一冊,均為極厚的,但卻都是可以接續通史的,傳播學教人何以有效傳播文化、增強影響力,組織行為學教人何以有效掌握組織過程中的方法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我們需向西洋人學習的,當然必需結合民族之“道、和、易”的思維,後可邁步向前。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十

我今天看了《中國通史》一書,描寫的是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歡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為周朝開國皇帝周文王是個人才,而且還有一幫忠誠輔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還很雄厚,周朝後期很腐敗,所以我不喜歡周朝後期,還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國家治理的繁榮富強。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貪圖享樂,大興土木,搜刮人民的錢財。所以我也不喜歡唐朝後期。

我們中國每個朝代的後期都很腐敗,就説紂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數萬銀兩。殺了幾百人。而且荒唐無道,最後果然被周武王滅了。

最強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開國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統治了蒙古,然後競把我們的中原佔領了。佔領了中原後,又把俄羅斯的首都佔領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

我最不喜歡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雖然建了萬里長城。而且還統一了錢幣。但是他把古時候記載的書全燒了,而且還殺了一些讀書人,這叫“焚書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壞的一面他繼承,好的一面他沒繼承,而且還派了一些人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風使秦朝走向滅亡。

我感受到了古時候皇帝英明的時候,國家就發達,皇帝無能的時候國家就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