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化苦旅》800字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1W

《文化苦旅》800字讀後感

《文化苦旅》800字讀後感1

我從沒有去過陽關,對此也瞭解甚少。讀罷《陽關雪》後,便找來幾組圖瀏覽一番,不禁生出幾分感傷。“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台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羣山,都積着雪,層層疊疊,直伸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面對如此的景緻,誰都要感歎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

西漢時,陽關曾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户,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許多王朝都把這裏作為軍事重鎮,嚴加把守。可陽關如今早已不如往日,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堆滿沙石的山峯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遺址周圍竟也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的地面,到處可見碎瓦殘片,讓人回憶起盛事時亙古遙遠的駝鈴。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在友人臨別時所作的這首《渭城曲》,用餘秋雨的話説,是“纏綿淡雅”的。絲毫感覺不到陽關如今的淒冷之景,只是離別時應有的微微的憂傷。因而王維是懂得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陽關亦是如此,再堅固的過去也終有隨着時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來的《陽關三疊》,那較清冷的調子,或許更適合陽關如今的景象。

誠然,陽關的確再也難於享用温醇的詩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麼多歎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峯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陽關不復了它過去的金色的絢爛,只剩下悽悽的一片荒原,它給佇立在它面前的人們帶來深深的感慨和輕輕的遺憾。想起樓蘭古城的悲哀,曾經繁華的美在不經意間卻毀於一旦,也許正應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話:繁華不過是一掬細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見,只由人們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圖畫。歷史是深邃而蒼涼的,面對窗外陽光映照的花園中嬉笑的人們,我想,現在珍貴的事物,千百年後,也會隨歲月的輪迴而被漸漸淡忘吧。

《文化苦旅》800字讀後感2

第一次接觸《文化苦旅》是在同學的課桌上,翻了前言,感覺很趣味。最開始買的精裝版,之後又買了一本簡裝的。

那時還是高中,但《文化苦旅》我斷斷續續看了接近兩年,學業的繁忙,諸事的不順,讓我對人生有一張慢慢頹廢的感覺。

但與此同時我也沒有放棄閲讀《文化苦旅》,在閲讀途中漸從中感受到與此刻世界所不一樣的東西。

一種學者對文化的誠懇,一種前人對文化的赤誠,一種從不放棄對自我內心所渴求的力量。反映到現實世界,其實也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餘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經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

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

經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杭州,這座鐘靈毓秀的城市,在普通人眼裏無非是西湖美景、三潭映月、斷橋殘雪,以及靈隱的幽靜,雷峯塔與白娘子的傳説。

因為看了這篇文章,我還專程到杭州西湖邊走了一走。

走在蘇堤上,慢慢的回味這着杭州西湖的發展歷程,無處不籠罩着文化薰染的氣息。

在餘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中並沒有重複常人的思維,而是冷靜思考,用一種看似水利專家的眼光,靜靜的述説杭州西湖建設的歷史脈絡。

在文章裏,大詩人白居易、蘇東坡變成了水利專家,利用當時有限的政治權利維護着西湖的生態環境,為西湖為杭州的人文歷史創造着基礎條件。

他們是博學多才的大家,也是有文化有信仰的旅客。

他們在西湖建設,亦留下了“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

它讓我看到一種同席慕蓉所説的那樣“中國人向來是一種堅韌的生物,他們在最深的泥土裏翻滾,他們用自我的骨血和肉體來換回一個新中國”。

在這些大愛中,我逐漸的感覺到了我身上所擁抱的小愛的不足之處。

它讓我反思、讓我羞愧,讓我看到這個世界還有不一樣的一面,還有更加不一樣的一面。

這都是閲讀所帶來的一段歷史它反映的不僅僅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狀況,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社會之間人與人的相處一種人性和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這才是歷史發生的意義,我們挖掘歷史的意義。

當然,從文化苦旅中我們也能更多的瞭解它的作者餘秋雨先生,從中國人教版的科教書中,我們所理解的餘秋雨先生是一位名聲大噪的散文家。

他最令人熟知《都江堰》讓人感覺到的是對老祖宗的敬畏和感恩,對完美事物的留戀和讚頌。

都江堰是這樣講的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

長城的禮貌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禮貌是一種靈動的生活。

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

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後輩它,就是都江堰。

從中我們能夠看到餘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熱枕,一位文人對文化的温柔,這其實也是他對文化苦旅的態度。

而《文化苦旅》它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一種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寫作潮流。

閲讀《文化苦旅》,拋卻閲讀本身能帶給你的平靜與積累之外,他在書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背後的思考更是必讀的理由。

直到此刻還記得文化苦旅的一些片段,回味時也常常濕潤了眼眶。那種熱愛將會傳遞給你,讓你思考,感慨,重新喚起對文化的讚歎。

它會讓你從內心裏驕傲於五千年歷史的深邃,也會感慨時代的終結。

而文化苦旅的苦並不是淺意上風餐露宿之苦,它真正苦在看到禮貌的衰敗而無力拯救,內心所承受的巨大悲痛。

這場旅途不僅僅是餘秋雨的科考之旅,某種意義上來説也是中華禮貌的再一次追溯之旅,各處腹地歷盡之後,方才展現給我們一個由遠及近的中華禮貌之旅。

我們容易被這本書的厚重震撼,俗話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旅行的過程中,正是感受文化的最好契機。

餘秋雨先生在旅途中,體味各地文化,將各地文化糅合在文字中,為我們帶來一場別緻的文化盛宴,讓我們由衷產生一種對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文化苦旅》的靈魂在於一個“苦”字。

這個苦不是旅途中收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國文化歷史”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歷風雨,苦行至今。

中國文化體現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這種苦最能激發每個國人深愛中國文化,敬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職責感和使命感。

文化是滋養一個民族靈魂的源泉,文化始終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質的紐帶。

中國文化經歷千年時間的洗禮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已受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甚至滅亡。

我們惋惜的同時,餘秋雨先生經過此書告知文化的滄桑和喚醒傳統文化重建苦難意識。

餘秋雨先生在最末文曾説“可能會有那麼一天,可我等不到了”。和他散文集中“我等不到了”感觸是一樣的。

但彼時,我為了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苦旅以及餘秋雨先生而在網上查詢了一些資料。

有些言論,對餘秋雨先生確實很不公平。否認了餘秋雨先生的人品,以及對文化苦旅書中那些華麗的藻的批判。

我在想,人必須是要遵循自我最內心的最真實的想法。在沒有這些對餘秋雨先生不利的言論中,我從文化苦旅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文化的厚重感和餘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熱忱。

我相信一個能寫出如此文章的人也必須不是一位心胸狹窄,只愛賣弄才華的人。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裏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温暖方式。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總而言之,餘秋雨先生的才華值得敬佩,《文化苦旅》也絕對值得一閲。

《文化苦旅》800字讀後感3

第一次聽説《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説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藴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我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齊,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我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可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説: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脱也擺脱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向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800字讀後感4

人生就像一場旅途、旅行的終點,我們可能什麼都無法擁有,可是我們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初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就能感受到其身後的文化功底,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閲歷,一種修養。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在見證着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當你坐的船緩緩地行駛在流水間,左右兩側的房屋,依稀升起幾處炊煙,依託在岸邊的石踏延展到了門前,水中的楊柳,炊煙的倒影隨着風兒擺動的彎彎曲曲,給人一種很寧靜的視覺享受。眼簾的事物,一切都是那麼靜謐,似乎只能聽到緩緩地流水聲。江南的小鎮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也不屑於榮華,所以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一方土地,養活一方百姓。在現代,這樣的地方很少了,似乎這已經成為了每個人所追求的一抹寧靜。

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青雲譜隨想”。優美的文字在腦海中盪漾,彷彿眼前就是他筆下的山水之間。八大山人那高雅精美卻不沉淪於世的筆墨趣味畫作,那些燃燒着畫家身心的畫作,向人們展示着一個個坦誠的生命,才使得以傳世,成為歷史的永恆。一個和尚留下了一個最根本的身份:傑出的畫家。他的名字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他是朱元璋的後代。隨着王朝的腐敗,其只能隻身躲在冷僻的地方,來逃避改朝換代後的政治風雨,用畫筆來營造一個孤獨的精神。朽木,衰草,寒江,無一不成為其筆下的神作。這就是一個藝術的人生,用自我來繪畫文化的人格和文化的良知。

一個個古老的物像,大漠荒荒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深邃蒼老之感見於筆端的“陽關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幾何時,中國是何等的輝煌,圓明園,阿房宮,莫高窟,這些哪個不是我國的璀璨明珠,究竟是什麼把這些都帶走了?是貪婪,是人們無止境的貪婪,是封建思想的懦弱,是他們的畏懼。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可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於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亙古墨客鴻篇鉅製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

都説人生像一場旅行,文化何嘗又不是呢?裏頭夾雜着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一種從未有過的穿越歷史感油然而生,許多歷史的文化綻放開來,不免讓人去接觸,讓人去感慨,在跋山涉水中尋求文化的足跡,去感受中華偉大而又急劇吸引力的文化,深成的腳步在文化大道上發出腳步聲,遠處傳來扣響中華文化的大門。讓我們一齊去感受文化,追尋文化,就如同旅行一樣,一路上的風景就是文化的收穫。

《文化苦旅》800字讀後感5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悽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餘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藴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歎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説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餘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説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餘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鍼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裏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羣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説會道。

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Tags: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