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3W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多篇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面對四面楚歌而發出的感慨。他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不變的傳説。

項羽自小就胸懷大志,“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在秦皇出巡時,項羽曰:“彼可取而代也!”,他英勇善戰,最後兵敗,在烏江自刎。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他是中華數千年曆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啊!他不懂反思自己過錯,在烏江自刎時卻説:“天亡我,非我用兵之罪也。”,我承認他不是舉賢用能的大人物,比不上劉邦也敗給劉邦,但是我卻對項羽非常喜歡的,我想説他是一位英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了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殘戈……夕陽為了尊嚴,也許是生無可戀,死亦當鬼雄。他是這麼的直率啊,他也是一個用心專一的好男人。他沒有劉邦的陰險奸詐。他善良,給予多次劉邦逃生的機會,他驍勇善戰,以3萬人打贏了幾十萬大軍(史稱“鉅鹿之戰”)。

我們雖無項羽“力拔山兮氣蓋勢”的氣勢,但我們面對艱難險阻,必須有着一份自信與堅強。項羽在垓下之戰以一敵百,他已經勝利了,因為他的勇敢已經在心底是一份莫大的勝利。我們面對着紙上談兵,更應該給自己更充足的信心,懷着更大的目標前進。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孤身作戰時不畏懼不退縮;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面對自己最愛的親人朋友時認真對待不欺騙;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學習方面賽出另一種風采。

項羽,我喜歡你。你是李清照眼裏“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英雄好漢,你是每個人心中渴望擁有“霸王別姬”的愛情故事的男主角,你是歷史上最令人佩服的將士。雖以失敗告終,項羽他卻永遠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2

《史記》中《項羽本紀》令我對項羽有了很深的感觸。

武功蓋世,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俯覽天下,傲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在四面楚歌之時與美人糾葛,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這應該出於項羽的柔情重義。也緣由此才有了《霸王別姬》之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為了私慾,剝削員工的實例比比皆是,為什麼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項羽濫用私情,殘暴,衝動,無一不警戒人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勝者王侯敗者寇”的觀念中,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讚。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歎息、讓我感概、讓我敬佩。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着。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3

在歷史的銀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那就是曾經出生入死於戰鼓雷鳴的秦末漢初的項羽。

仰望星空,這顆星穿越歷史的長河,依然星光燦爛,星空指引着我去一點點、一點點地認識他:曠世英雄的千古傳奇,一個蓋世英雄的千古悲劇。

他力拔山兮氣蓋世,可鴻門宴上天降良機,稍縱即逝。四面楚歌時,項羽沒有怨過劉邦,沒有悔過當初錯失殺他的良機。他只是擔心虞姬想念家鄉。一代霸主,怨天,卻不尤人,烏江的水啊,你太無情,你怎麼將這樣一個多情的英雄匆匆攬入懷中;烏江的水啊,你太絕情,你又怎知虞姬和騅馬內心的酸楚;烏江的水啊,你知道人也有太多的牽掛,無一了斷,虞姬能言而不做聲,騅馬不能言而無聲,俱是默然傷神他給歷史留下重重的歎息。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他壯志未酬,無顏見江東父老,心中無比悲傷,眼神充滿了憂鬱,他一步一步走向烏江的背影,讓人無法忘卻,騅馬的眼淚,伴隨着那份割捨不下的情懷,悲愴的力量,讓歷史的一幕變得無比動人。仰望星空,他雖敗,但他依然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他傲然屹立在歷史的星空中,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但我們從歷史的縫隙中窺視到他失敗的答案:項羽小時候不願讀書識字,而且説讀書只要能用來記姓名足夠了。他的叔叔項梁見他不願讀書,就讓他學擊劍,項羽對讀書功能的認識,卻使他在來秦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時犯下了一系列的錯誤。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先秦典籍中的歷史著作、諸子著作充滿了各種人生智慧,項羽沒有在少年時間博覽羣書,為他日後的失敗預埋了禍根,他拋棄了書,書也給了他一個千古遺憾。

仰望星空,它給我們啟示:書永遠是人類的朋友,選擇了書,選擇了智慧的人生。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4

項羽,西楚霸王也!

再三讀過了司馬遷的《史記》,忽然覺得重新認識了項羽,每一次的感覺都是那樣的不同,這恐怕就是這部千古名著的非凡魅力吧。

司馬遷作為一代史學大家,自然對歷史、對歷史人物有過人的認識與感受。而我,一無名小輩,也斗膽於此細評一下這位英雄。

項羽,本非帝王,司馬遷卻給了他“本紀”的待遇,由此可見項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的,司馬遷崇拜項羽,這個橫掃千軍的大將,真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數挫秦軍,面對千軍萬馬,毫無懼色。危難之時,立斬宋義,破釜沉舟,鉅鹿激戰,終得以全勝秦軍,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項羽確實可以用“英雄”來形容,在他,絕對擔得起這個頭銜。

但是項羽最後卻落的烏江自刎的下場,實在悲矣!應了那句古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的,項羽當然也有他的缺點,這個缺點最終成為了他失敗的源頭,那就是:剛愎自用。他力能扛鼎,勇可將兵,但是,一次又一次毫無挫敗感的勝利,使這位本就有點自大的將軍越發自命不凡。任何人,任何事在他的眼裏已經不再重要,他就是規則,就是天命。就這樣,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這樣的做法,招致諸侯的判心,在眾人的“作壁上觀”和劉邦等人的“圍困垓下”,項羽走上了烏江自刎的不歸路。

項羽是個英雄,而劉邦只能算是梟雄。

英雄與梟雄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自己想要什麼的認識不同。項羽要的是名聲,他要眾人對一個英雄的膜拜,所以他不屑劉邦的反覆無常,所以他沒有看出了劉邦“鴻溝之議”的緩兵之計;劉邦要的是天下,所以,一切可以幫他的得天下的,即使並非光明正大,即使反覆,他也會做。

鴻門一宴,項羽錯過了一生絕無僅有的一次轉折點,從此以後的項羽,雖然也曾打過無數勝仗,但是其勢卻呈下降的趨勢。人人都説項羽是“婦人之仁”,我以為不然。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坐擁四十萬大軍,一個小小的劉邦,十萬兵馬,在他看來根本不足為懼。項羽再一次的妄自尊大,放掉了劉邦,放掉了最終勝利的機會,這種機會,轉瞬即逝,最終使得項羽無力迴天。

劉邦回到霸上,“立斬殺曹無傷”。説到曹無傷,忽然深切同情這位政治與戰爭的犧牲者,身在沛公軍,卻為項羽通風報信,最後為這個自大的傢伙所出賣,實在是悲慘。原因在於,他真的很笨,看錯了人,項羽的自大,怎麼值得託付,雖然崇拜英雄是古人的通感,但是,識時務者方為俊傑。曹無傷雖然厭惡劉邦的小人性,但是,項羽就值得託麼?他不曾把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放在眼裏,還暴虐無道,這樣的人,怎麼擔得起天下?

天下,不是英雄能擁有的,英雄只能擁有天下人的敬仰,而不能承擔天下人的衣食住行。坐擁天下者,必須要有容人之量,要有虛懷若谷之心,項羽恰恰就缺少這一點,太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接受他人的勸諫,並深切地將這種思想融匯於他的一言一行,氣走亞父范增,使得霸王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分封諸郡之時又不懂得收買人心,反而給自己分封了最肥美廣博的土地;火燒阿房,大火三月不息,暴戾之氣畢現。這些不安定的因素一點一點,聚沙成塔,終於在垓下之戰爆發。他最後只能擁有致死追隨的烏騅馬和美人虞姬。四面楚歌之後,烏江自刎。

項羽當然是敢做敢當的。他致死不願渡烏江復見江東父老,雖然這裏面也有極大自尊心作祟,但是,項羽選擇自刎,説明他光明磊落,李清照,生長於宋朝動盪之際,面對外敵侵犯宋王的匆忙逃亡,使這位一向外柔內剛的女詞人憤然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面對強敵,就應該拿出項羽的精神,至死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對即使失敗也雖死猶榮。

同時項羽亦是悲壯的,司馬遷在對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功績讚揚之時,也沒有忘記要以一個史學家的客觀角度評判項羽的自大:“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其不謬哉!”司馬遷是成熟理智的,他沒有被盲目的英雄膜拜所矇蔽,客觀地説出了項羽的不足。他的自大,即使上天給他再一次的機會,如若自大的個性不改,還會是一樣的結果。

歷史的長河依舊,英雄終會輩出。但是,項羽只有一個,獨特的悲劇命運,匯聚了一個獨特的項羽。假如時間從頭再來,他,能否再一次輝煌,甚至改變歷史?

沒有答案,希望不會是“蝴蝶效應”。哈哈!

……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5

多少年繁華過往,白雲蒼狗,歷史如煙。多少英雄垂淚殺場,又有多少的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提及項羽,腦海中浮現的是千年古戰場上獵獵作響的旌旌戰旗,是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是金戈鐵馬背後的尺寸柔情!快意恩仇身死烏江,他是歷史的巨人,為歷史注入了最有氣勢的磅礴簡章!

讀項羽本紀我心中不時湧起一陣陣的感慨。項羽,在一個戰爭的年代用一份屬於自己的豪情成為了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那個風雨交接的歷史時代演繹了一段英雄本就該有的豪邁。

他,豪情沖天,愛江山,愛美人,痛惜英雄,重情仗義。他是一個足矣讓人快意的英雄!項羽二十四歲便舉兵反秦,年幼時就跟隨叔父學兵法不學劍術的大志,從來就不曾停歇成為一代英雄的步伐。鉅鹿之戰時,面對比自己多出數倍的大秦雄師,他選擇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的勇氣與無畏註定了他以少勝多的戰局,註定了各路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精彩瞬間。他可以以少勝多,一生70餘戰,戰無不勝,盡顯了兒時就曾積澱的軍事才華。

也許司馬遷認為霸王的性格太過完美,也或者是項羽的義氣和婦人之仁造就了“鴻門宴”這一場讓後世不絕惋惜的歷史。優柔寡斷,剛愎自用,范增放走劉邦,曹無傷性命生死,這一切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如果故事不是這樣發展,如果劉邦身死鴻門宴,那麼何患楚漢相爭,哪來四面楚歌?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亦沒有是想,歷史的結論從來都是肯定的。

誰能説,劉邦小人建立大漢江山是悲劇,誰就是對歷史的不尊。試問,沒有大漢王朝的建立,何來張賽捧回的那束天山的雪蓮?英雄不一定就可以無限的推動時代的發展,小人也不一定就不當華夏的天下。至少歷史告訴我們,漢朝的建立是正確的歷史抉擇。四面楚歌,天不待我,英雄悲倉。當項羽帶着800隨從,死別虞姬,衝出重圍,看着身後的十幾人時,我想,他的心是在悲鳴的,後面是不盡的追兵,前面是滾滾的烏江,江後是他情愫中的江東父老。這時,我們昔日的英雄似乎已經累了,想起虞姬的死,想起死去的萬千將士,霸王東山再起的豪情似乎已經全無。

當他一人斬殺一百餘人於馬下,看到他手下一個將士也在追殺他的隊伍中,於是他大呼“汝非我賈人人乎,拿我頭顱去!”於是拔劍自刎死於烏江畔。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他死的何其瀟灑?蕭蕭英雄路,茫茫馬逐鹿。一代英雄就這樣,將遺憾留給後人,也許別人會覺得他的自刎是懦夫的行徑,但是我讀項羽本紀始終認為他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項羽本紀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通過項羽悲壯的人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智勇雙全的人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6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説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等只是這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着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隻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裏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説着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歎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説。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歎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7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或豪義滿天,或威風凜凜,或禮賢下士,或仁義賢能……在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歡的,還是項羽。也許是受了李清照的影響,她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讓我像她一樣,欣賞着項羽。從此便對項羽有了不可磨滅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遊於會稽,渡浙江時,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滿着豪氣。雖然已經知道了故事的結局,可是我還是被他的霸氣所折服,不禁想要為他拍手加油。

鉅鹿之戰前,由於宋義的貪財好色,貪生怕死,讓楚國軍隊按兵不動。項羽沒有絲毫猶豫,“即其帳中斬宋義頭”。那種知道把握時機的果斷,讓他終於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之後,他指揮軍隊,破釜沉舟,英勇奮戰。好似讓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發,不費吹灰之力就斬敵人於馬下的場景。這時的他勃發,這時的他英勇,這時的他英明,這時的他讓人崇拜。

本以為,這樣的他會成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麼。

他下令讓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二十萬,一筆不小的數字,一個規模不小的軍隊。只是因為這些人擔心跟隨楚軍,如果兵敗,自己妻兒被擄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這樣的項羽有些殘忍,有些缺少仁義之心,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這樣的項羽還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種縝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劉邦,他絕對不會將這些人都殺掉,而是讓他們為己所用。二十萬人,能夠大大的加強他的軍隊力量。他卻下令直接殺掉。他的目光短淺這讓人為他着急。

隨着時間的流逝,他的聲望越來越大,戰功也更加顯赫。他的自信心也開始膨脹。鴻門宴上,再次因為他的目光短淺,給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敗。因為他的目光短淺和自負,沒有意識到劉邦對他的威脅,讓他對殺劉邦沒有太大的感觸。最終因為他的搖擺不定和婦人之仁錯失了殺劉邦的良機,最終讓劉邦逃脱。劉邦讓出咸陽城之後,項羽屠了咸陽,殺了子嬰,燒了阿房宮,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他把劉邦那個“下三濫”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勸他留在關中稱王,他卻説“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他沒有想到,如果自己稱王,誰還不知到他呢。可以説沒有遠見是他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一個最大原因。

垓下之戰時,他不檢討自己,口中仍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我在想,這時的他為什麼不去多多思考?為什麼不鎮定的想一些作戰計劃?他在矩鹿之戰時的英明神武哪去了?

從項羽的性格特徵、行為做法上來看,其實,他不適合成為一個君主。他更適合成為一個將軍。縱觀歷史,哪個皇帝沒有一些縝密的心思,尤其是從亂世中開國的皇帝。他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則,他們不可能從許多的競爭者中脱穎而出。像劉邦,一個“下九流”的人,就是因為他能隱忍,會籠絡人心,會算計讓他成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從後周的幼帝手中搶到的皇位;趙匡胤,一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了皇帝;朱元璋,和劉邦相似,一個乞丐搖身一變,也成為了皇帝;雍正,在九龍奪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夠坐上皇位。而項羽與他們相比完全像是一個武夫,沒有算計人的心思,只是憑着自己的戰功,讓他最初的時候在楚漢相爭的亂世中佔據着領導地位。最後的落敗,也證明了他不適合成為君王。

雖然項羽沒有成為一代帝王,雖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點,但是,我還是崇拜他。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8

“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卧龍”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後世對於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而項羽又是史記十二本紀中唯一一個沒有統一中國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項羽本紀從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後自刎烏江,歷史跨度八年。期間不乏被廣為流傳的“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最後楚漢相爭並於漢。歷史在這裏沒有用最通常的評價標準:“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為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從看見秦始皇巡遊時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便展開了他敢愛敢恨的一生。

因為不忍看到士卒忍飢受凍而主帥卻置酒高會,他奮起殺帥奪印,帶領楚軍破釜沉舟九戰破秦軍於鉅鹿城下;因為看不慣天下黎民飽受征戰之苦,他竟然在兩軍陣前要求劉邦出來與自己單挑來決一雌雄;因為一個紅顏知己他甚至猶豫不決,打算放棄突圍的機會;因為自己沒能把當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帶回去而只把跟隨自己的烏騅馬交給了亭長,自己卻寧可自刎於滔滔烏江前。項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個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歷史書卷上的人。

以古觀今,雖然已歷千年,但是人們談起項羽卻還是唏噓感歎。為什麼,因為雖然時間的變遷能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但是卻改變不了人性與人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在早已被淹沒的歷史中探尋真相的原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項羽雖然失了天下,但卻得到了後世人的肯定。而我們今人活在當下,有的人為了金錢忙忙碌碌,有的人為了名利爾虞我詐,有的人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為了一時安逸玩物喪志。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項王一樣活出自己最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歷經滄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讓人感覺到如此的鮮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書本,拾起心情,卻又感覺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與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價值觀的壓迫下生活。雖然能得到上級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羨慕,卻在這日復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頭來也許我們的墓誌銘上會有華麗的語句來形容我們短暫的一生,但是這是否就是我們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樣的路,重複了同樣的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砂輪不斷的砥礪下變的暗淡。

項羽的一生可能比我們很多人都短暫,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雖然他會因為久攻不下而把別人的父親妻子架在油鍋上要挾;雖然他會因為一個官職,把已經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覆把玩卻不捨得給;雖然他會因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雖然他會為了一個歌姬而愁腸百轉。但是誰又能説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毫無顧忌的展現了出來呢,比起那些在乎“眾口鑠金”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總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項羽的這些缺點反而更讓他顯得親切與真實。

往事越千年,在品讀《項羽本紀》的時候或許才真正能體會李清照發出的“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後,細心去撿拾,會發現原來項羽帶給我們的率真與不羈是如此的珍貴,如同一顆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進的路。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9

讀《史記》項羽本紀篇,鉅鹿之戰、四面楚歌、垓下之圍等,都可看出項羽是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猛將,但是有勇無謀、剛愎自負,最終導致了英雄末路,自刎烏江。

項羽求學無耐心,“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雖不肯學,鉅鹿之戰卻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破秦軍;戰場英勇無比,無懼無畏;但鴻門宴上卻又優柔寡斷,沒能狠下心殺劉邦。

有勇無謀、用人不當、偏聽偏信,失去將士謀臣之心;性格殘暴又讓其失去民心。

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即使連續多場大勝,卻因一場大敗,而無力迴天,感歎“時不利兮騅不逝”!甚至沒有卧薪嚐膽、東山再起之心。

讀史讀古人,除了向古人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從自身上反思。

説項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我們身上沒有項羽的勇就罷了,但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項羽求學無恆心,淺嘗輒止,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讀書不夠深入,甚至堅持也沒能堅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學,還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項技能,莫不是在孤獨中孜孜以求、試錯、反饋、練習、繼續嘗試,周而復始,經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卻又往往急功近利、毫無耐心。

比如,聽不得別人的忠言逆耳,雖沒有項羽的憤而殺人,卻也常常聽不進良言。

至於謀略、策略,不管學習,還是成長,都可以慢慢學習、成長,關鍵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堅持,培養自己堅毅的性格。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敬大英雄!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0

《鴻門宴》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其敍述的主要是在鴻門宴會上,劉邦赴宴,而項羽沒把握住機會而導致劉邦逃脱的故事。自此,楚漢相爭便開始了,最終也是以項羽的失敗為結局,而項羽也在江邊以死謝罪。

那麼為什麼堂堂西楚霸王竟一敗塗地呢?項羽自殺前説:“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也就是説項羽認為他的失敗是命運不濟:也有人説,項羽的失敗是應為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對待手下的態度。對於這兩種觀點,我更同意後者。

的確,不得不肯定的是項羽是破秦的中堅力量,很大作用於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剛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註定了他的失敗。

項羽一生之中最嚴重的失誤毫無疑問就是在鴻門宴上沒用聽從謀士范增之言,導致劉邦最終逃走,這無異於放虎歸山。宴會之前,項羽通過曹無傷了解到劉邦欲稱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這種喜怒形於色而不會隱藏的性格讓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罷,便集結兵力欲取劉,而此時的得知即將要面臨強敵的劉邦並沒有選擇也項羽正面硬剛,而是以柔克剛,籠絡項伯,以他來轉達自己對項羽的敬意,謳歌項羽,以致在鴻門宴上,項羽數次將范增的數目置之不理,而導致劉邦逃脱。

項羽對待手下唯一的謀士范增可以説是不以為意,與劉邦對於張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謂是天壤之別,這兩種對待賢士的態度也為其兵敗自刎埋下伏筆,劉邦的善問,善用對於項羽的剛愎自用,有勇無謀是巨大的優勢,幫主一句話就將其手下的卧底忠臣曹無傷置於死地,而對於樊噲的理論,他就無言以對。

無論是相遇的失敗抑或是劉邦的成功,一切皆取決於性格和態度。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1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與自知之間,當屬自知最難,何者,當局者迷也。不自知而強為之,則不免陷於人生之困地也!

讀太公之《項羽本紀》,長歎息於項羽之悲也!卿本良將,奈何為王?良將據帝王之位,焉能不敗乎!

《孫子.計篇》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項羽者,識時機而斬宋義,可謂智謀上位;封劉邦率山東之軍盡往巴蜀之地,士卒遂皆歌思東歸以渙散其軍心,可謂棋國中着矣。孰能謂之不智乎?與劉邦約為鴻溝為界,分而治之,便信以為真。當欲烹殺劉邦之父時,劉邦只一句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便棄之不為,孰能謂之不信乎?鴻門宴中,置范增數目而不顧,孰能謂之不仁乎?破釜沉舟,以一當十,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孰能謂之不勇乎?八千人起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孰能謂之治軍不嚴乎?智信仁勇嚴必備,孰能謂之不良將乎?

如此良將,若逢良主,功名之盛,可知之矣!奈何,項羽不自知,亦無人使知之。勝者之驕,終陷垓下之圍,人之將死,仍歎之曰: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不亦悲夫!良將與帝王,或曰軍事家與政治家,領域不同,道亦相異也!史之良將者,不可勝數,李廣,霍去病,岳飛,林彪之倫,史之佼佼帝王者,劉邦,唐太宗,康熙,毛澤東之屬。二者區別,迥乎天地。

所謂佼佼帝王者,要者有二,一曰眼光,二曰氣度。所謂眼光者,一為知人之智,劉邦自知謀略不如張良,鎮撫不如蕭何,軍事不如韓信,而能知人善任,可謂眼光之獨到也!二為高瞻遠矚。不為一城一池而意氣用事,着眼大局,當林副統帥質疑紅旗能打多久之時,毛澤東自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是政治家眼光之長遠。

所謂氣度者,能屈能伸,不為名利世俗所苑囿。毛澤東言不可沽名學霸王意即在此。

天下四方,帝王眼裏一盤棋而已,能跳進,亦能跳出,故能丟卒保車,丟車保帥。各種資源,政治傢俱能各安其位,各施其能,五味調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焉能不垂拱而治乎!以上兩者,項羽之匱乏也,眼光短淺,一謀士范增而棄之不用。氣度缺乏,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能不敗乎!

世間萬物,各有其能,或曰:垃圾者,錯置之資源也!誠哉斯言!人之處世,不自知,不知人,猶如盲人瞎馬臨深淵,豈不深以為戒乎!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2

讀羽紀,我們都會感歎太史公“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觀。但是在歷史長河中,成(功)了也不見得英雄,(失)敗了也不見得就是小丑、懦夫或敗類。所以英雄不英雄,除了言辭之外,還要看品行,對歷史的作用和存在的意義。不要忘記,《項羽本紀》的傳主本姓項名籍,字羽,題目卻定為“項羽本紀”。這已經看出太史公對於項羽本人歷史功績的褒揚了,要知道漢高祖早就下令不許稱項羽,只准稱“項籍”,違背之人都會受到懲罰(詳情參看《史記·汲鄭列傳》)。所以,成敗論英雄放在史學裏就不夠專業,放在文學裏也説不通。我們還是來看看項羽都做了什麼吧。

剛才説,英雄不英雄,要看品行。太史公對於品行簡直太看重了(詳情參考要離不能入選《史記·刺客列傳》的理由)。在羽紀裏,太史公記錄了兩大事件,讓本可以縱橫天下,佔據道德制高點的項王一下子崩塌了人設。我總結是鉅鹿受降章邯忘親,長江弒殺懷王背國,封建社會,頂上無父無君的罪名,什麼樣人也架不住這麼轟啊。

羽紀開篇並沒有把項羽放到傳主的位置,而是細緻地記錄了項梁的活動。項梁是項羽的叔叔,一手培養了項羽,本該寫一寫,但是羽紀那段似乎有些喧賓奪主了。其實不然,項梁的事實則都是為了表現項羽而服務的。寫項梁,自然而然的就把項氏家族的背景和起事的背景都交代清楚了。也就相當於交代清楚了項羽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成長環境吧。

項梁因為獲罪被囚禁在會稽監獄中,司馬欣對項梁卻照顧有加,曹咎和董翳也都是那個時候在監獄中照顧過項梁之人。到了後來,就因為這件事,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將司馬欣封為“三秦”之一的塞王,曹咎和董翳也都封王了。可見,項羽這個人很懂得感恩和報答。可是“三秦”中還有一位雍王章邯呢。你説對司馬欣等人是感恩,那麼對章邯是不是就是忘親呢?

章邯何許人也?章邯的部將王離是滅楚的功臣,章邯更是在定陶大敗項梁的秦軍指揮官,而這定陶之敗就逼得項梁自刎而死。章邯和項羽真乃“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啊,鉅鹿之戰,就連章邯也真是被逼走投無路,才抱着必死的決心投奔項羽的,章邯看到項羽時“……終遲疑不決……雖降,猶見羽流涕,作乞憐狀”可是項羽卻輕鬆赦免了章邯。估計章邯的嘴都會笑歪掉。這件事,天下的元芳們,你們怎麼看?

因為章邯是關中人,受降章邯,無非是在示好秦人,想要用章邯為前鋒,快點打進關中,在關中稱王。貪天下的心思,一看即明瞭。

鉅鹿之戰,項羽矯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進了關中後,公然自封西楚霸王,置楚懷王於何處?楚南公曾言“楚雖三户能亡秦”,楚懷王畢竟還是有個名號的,當初楚人能隨着項羽南征北戰,也正是因為項氏是楚之舊臣。項梁用了楚懷王的名號號令天下的。現在暴秦滅亡,按照當初的約定就該各安職分,可是項羽非要政由己出,殺掉楚懷王,分封封得有失公允,弒君還是那樣的肆無忌憚。楚地的元芳們,你們怎麼看?

項羽看到秦始皇都想取而代之,楚懷王更不會放在眼中,一朝權力在手,天下收歸我有。貪天下的心思,一看即明瞭。

當初讀鉅鹿之戰,佩服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今日再讀,感慨項羽的短視。當初讀截江弒君,奇怪項羽兇相畢露的行動,今日再讀,感慨項羽的短視。

夜深至此,戛然而止,改天再續。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3

你的名字叫籍,你的表字是羽,世人皆喚你楚霸王。你是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之子,當之無愧的將門之後。你早在千年一前便死去,聽不見千年以後我的訴説。但我還是要説,就當我傻了罷。

初次相識時,我並未見過你的音容笑貌。只是聽説過一個故事——“霸王別姬”,感歎:哦,原來故事裏的霸王,他叫項羽。那時起,我便傾慕於你,像所有可愛的女子一樣,傾慕着心中的蓋世英雄。但我又可惜,為何我只得在千年以後聽聽你的故事,在腦海裏想象你馳騁疆場的樣子。

我知你少年有志。

十幾歲的少年胸懷大志,甚至敢説“取代秦王”的狂妄之言。我知道,你是有資本的。力大無窮,十四歲便能舉起一口大鼎,同鄉的子弟都怕你,一如司馬遷所言“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可我的心中並無恐懼,原來我傾慕之人可“力拔山兮氣蓋世”。

我知你驍勇善戰。

鉅鹿之戰,你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威名遠揚。耽於飲酒作樂的宋將軍,宋義,你敢取了他的項上人頭領兵作戰。我知道,這未免有些草芥人命,但還是不得不佩服你的敢作敢為。後來,你彭城的那一場戰役又勝了。我彷彿看見我的英雄迎着霞光歸來。“我要在西邊採一抹火紅,渲染你那凱旋的披風。我還有一吻要賞英雄,印證這一切不再是夢。”

我知你並非完人。

你在戰場上是常勝將軍,是馬背英雄,可你在政治上缺乏了遠見。你將諸侯分封,卻未想到這會給你帶來災難,你心中念舊,有義氣,卻不知人心難測,他們是虎豹,隨時都可以跳起來咬你一口。你將劉邦放虎歸山,你以為的義氣,你以為的忘年之交,全都是謊言。世人説你無遠見,只是一介莽夫。可人無完人,若你心中城府極深,也不會有楚漢相爭,百二秦關終屬楚。到底是,人無完人啊!

我知你鐵漢柔情。

垓下之戰時,你最愛的女人,你的青梅竹馬,你的妻,虞姬死了。她是忠於愛情而死的。我知道,你是鐵血漢子,所有的也是唯一的柔情全部都送給了虞姬。我在千年以後的星河彼岸傾聽着少年飛揚的心動。你的愛情很美:虞姬能歌善舞,具備了所有好女人應有的優點,她甚至能穿上戰靴,披甲上陣,做你的定心丸。這樣的女人,你怎麼能不愛呢?我的少年郎啊,虞姬死時,你該有多傷心。可我除了哀歎,什麼也不能為你做,而她,能輕易撫平你皺起的眉頭。

我知你颯爽英姿。

當四面楚歌響起的時候,我彷彿隻身躍進了時間的長河。我聽見雜亂的戰馬奔襲的聲音,長槍劍矛穿透我的魂魄,相互碰撞,發出金屬敲打時獨有的鈴音。我看見,有個人銀甲着身,一抹豔紅,穿梭於戰場之中。我一眼便認出是你,不會錯的,我知曉你的颯爽英姿。我想説這些話給你聽:

“如果你出征,我以酒相送,帶三分醉意去馳騁縱橫。我要在東邊掛一道彩虹,粧點你那閃亮的行程。”

世人皆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開始,你便不是為了自己爭天下而反秦,你為的是天下蒼生,過了那烏江,你便不是你了。“我還有一吻要賞英雄,印證這一切不再是夢,來為你撫平所有的傷痛。”項羽,你自刎烏江邊遭天下人冷眼,但我敬你,敬你是個英雄。只是,恨君生早我生遲,不能日日向流光。(盧家嵐)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4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盛怒嗔目,威懾四方,其一生榮辱情仇,如同狂風驚雷向我襲捲而來,不禁讓我恨、怨、羨、悔交織於心,不能釋懷。

恨,不能與你衝鋒陷陣,披甲斬敵,同甘共苦,生死與共。自有鉅鹿之戰,彭越之戰的輝煌凱勝,讓我更清楚瞭解你用兵如神,驍勇善戰,勢如破竹之勇猛氣概。

怨,不能替你攘除奸賊叛徒,闢除自傲魯莽之氣。自有項梁,彭越,陳平等人先後背信棄義,投奔敵軍,讓我更懂得你孤立無援,暴跳如雷之悲痛情緒。

羨,不能像你一樣擁得虞姬美人為知己伴侶替自己分擔憂慮。自有霸王別姬的悲劇上演,讓我更能感受你空虛寂寞,雙目落淚之痛惜悲惋。

悔,不能勸你急渡烏江,重振旗鼓,捲土重來。自有東城之圍,贈馬亭長,賜頭故人烏江自刎,讓我更能感悟到你知恥重義,純樸仁愛之大將風範。

李清照曾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歌感慨哀念惋惜一代風雲人物的飲恨逝去,其詩句如同陰風細雨般叩擊我心門,任憑無盡的惋歎隨之逝。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5

彷彿穿越了時空的界限,項羽的身影、模樣,他的每一句話,每一言語,都清晰地浮現在我的心底。最後,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烏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輪似血殘陽。

雖然本該成為一代王儲的他,卻無法成為真正的霸王了。他有太多太多的遺憾,在這個“王”字面前,江山或是沒人,他一樣也沒有得到,哪怕他心愛的寶馬烏騅也沒有留住,到最後,幾十萬劉軍的面前,他能握住的只是一把劍,還是送上自己生命的一把劍。一代英豪到最後,擁有了什麼?而他卻被這烏江的山山水水的“擁有”了,他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氣,他那年輕時不羈的夢想,他那付與虞姬和愛馬的愛,都飄散在這山林之中,雨露之下,可是烏江自刎後,誰還能瞭解這一切?

當我剛剛在字字扉頁中觸碰到他時,我就覺得“此時他是一介英豪,今後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與願違,他那當初震撼我的豪氣漸漸淹沒了,而那洶湧而來的潮水卻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傲慢與自負……”都將他緩緩推入失敗的深淵。而作為要成天子之氣的他,剛愎自用,在關鍵的時刻婦人之仁,優柔寡斷,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機,儘管身邊有範曾這樣的雄才為他謀算,但是歷史決定了他只能是個失敗的英雄。

做事我們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讓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動。項羽是我們成長中一個鮮明而有特色的例子。可我們要成的是比他還好的“英雄”。他雖失敗,卻也死得雄壯,他那對虞姬的愛,仍在感動着我們。他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有真性情,他是個真男子!他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氣仍迴盪在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歌中,我們聽懂了很多……或許項羽矣成為千百年來的歷史,他的靈魂只能存在卷卷書簡,在我們這個年代這種社會這個角度來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從書本里看他,是個精彩絕倫的角色;在現實裏看他,是個真男兒,只是於他,並沒有得到好的結果。他的性情,對於我們的成長,最值得肯定的是給我們的啟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蜿蜒的曲線,磕磕絆絆。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會有絢爛的彩虹,爛漫的鮮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們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顆沉靜的心,有自信,有歡樂,有力量,那麼,當我們回首成立時的人生是,我們婉然是一個成功的英雄。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6

夜漫漫,星燦燦,意綿綿。燃一盞孤燈,賞一彎殘月,思一位故人。

面對秦王朝的統治,百姓們怨聲載道,你有懷仁之心,有惻隱之心,你亦不甘讓你的凌雲壯志,天地豪情,遠大理想被埋沒。於是你挺身而出,揭竿而起,欲還百姓一片安寧盛世。果然,你年輕有為,迎着狂風暴雨,逆着歷史的潮流,湧上歷史的大舞台。

鉅鹿之戰中,你英勇無畏,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你是歷史的典範;你破釜沉舟,以寡敵眾,置之死地而後生,你是歷史的傳奇;你一戰滅暴秦,一戰救天下,你是歷史的豐碑。

世人歎你太風光,你笑世人看不穿。世人只知表面的光鮮,熟知你的心酸無奈與執着付出?你無怨無悔,終成就了一代千秋霸業,你讓後世無比讚歎與敬仰,你是當之無愧的真英雄!

鴻門宴上,亞父數次望向你,舉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可你卻默然不應。亞夫怒斥:“豎子不足與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若不是有你的默許,項伯怎能有如此大的膽量護住沛公?若你決意要刺殺沛公,沛公焉能逃脱?人們説你,放走沛公是沒有政治遠見,是自掘墳墓,那是他們不明就裏。眾所周知,沛公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正是因為你顧念當日的兄弟情誼才放走了他,你是何等的有血有肉,重情重義啊!你是一個俠骨豪情,無比偉岸的真豪傑!

垓下一役,你徹徹底底的敗了。無數人詰問你為何不捲土重來,為何不東山再起。可孰知你是為了江東父老,為了天下安寧而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你胸懷何等坦蕩,氣魄何等宏大,使得易安都為你扼腕歎息。“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被圍垓下,你縱情一歌。你滿腹怨憤,無可奈何,氣衝雲霄,情深似海。英雄淚,紅顏殤,你一聲長歎,自刎烏江!何其慷慨,何其悲壯,何其有骨氣!你義薄雲天,胸懷天下,值得舉世長歎,千秋景慕!

風吹起,塵飛揚,思項羽,來世也當稱雄,歸去斜陽正濃……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7

也許是你的柔腸,也許是你的寡斷,也許……一出烏江自刎譜出了千古絕唱,從此,世人記住了你的名字——項羽。

你憑着自己的無雙勇力,傑出才能,輝煌功績成為反秦英雄之首。

壯志雄心推動着你步步走向爭霸的征途,你就像終日奔騰不息的長河,在戰火連天的年代,盡情地湧動你的浪花。蒼茫的大地上,唯有你能夠奔馳在沙場上,愈戰愈勇。可人人都想要成為霸主,人人都希望永載史冊,你啊,也不例外。為了自己的事業長年疲於征戰,有誰能在深夜裏為伏案的你端茶送飯,又有誰能知道像你這樣的霸王在赫赫戰功光輝背後的失落?只有她呀。

”在複雜而又沉重的歎息聲中,那股尖鋭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的齧着你的心。在那必死的戰鬥中,你始終懷着英雄的豪氣。眼看着自己的事業灰飛煙滅,一切夢想成為了泡影。絕望的你無限哀傷地唱着“

英雄的光芒早已退去,此時的你變得蒼白無力,前途消逝,你這曾經爭雄一方的王啊,也揮不去對虞姬的深情。無論你有多麼英勇無敵,縱然你有多麼舉世無雙,一旦失去了所有,你就只有虞姬這塊心頭烙讓你憂慮。

面對滔滔江水,你依然選擇了死,生前你是歷史的焦點,死時你依然展現出壯美,一揮長劍,霎那間,時間定格,那一幕被烏江的水載着流向未來。

你就這樣走了。可你的英雄之氣永存天地之間,日月光輝不及你的豪情,萬物競生不如你的英勇,我心中的英雄。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8

漫步司馬遷《史記》的歷史長廊,我不禁駐足《項羽本紀》,留戀項羽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欣賞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執着。司馬遷為我們展現瞭如此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項羽。這樣就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多姿、具有王者風範、灑脱而有血有肉的硬漢形象。

項羽從一個“不學”小兒,到一個普通的軍人、成為反秦盟軍中高級將領乃至領導者,他意氣風發,勇不可拒;他蠻橫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一步滑向自己和別人編織的圈套,走向死亡。

悲劇的發生,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項羽的悲劇的原因很多,單從自身來講,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坎坷乃至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勇武,“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遂拔劍斬守頭”,“籍所殺者數十百人”,一出場就先聲奪人,好一個下馬威!鉅鹿之戰中項羽勇猛無敵,使旁觀諸侯的“莫敢縱兵”、“無不從惴恐”。一生中最激昂最快哉的東城快戰,項羽衝鋒陷陣、所向無敵,叫人瞠目結舌。

與勇武緊密相連的是粗豪。這在他年輕時的學習中就反映出來:他學文習字、學劍學兵法,均有始無終、淺嘗輒止、每每半途而廢,這也成為他後來事業失敗的主觀因素;在日常言語中也有充分表現:觀看始皇出巡,他説:“彼可取而代也。”心裏怎樣想,嘴裏怎樣説,全無顧忌。這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而劉邦見始皇出巡時的威風,慨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婉轉含蓄,含而不露。

有勇無謀的項羽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所向披靡,可在政治鬥爭中卻一籌莫展。鴻門宴裏,項羽恨不能第二天便“擊破沛公軍”,氣概不可一世,但當項伯説以“不義”,劉邦又親自來謙恭道歉,他便已把怒氣拋在一邊,不假思索地説出曹無傷,使之成為他粗豪性格的犧牲品。范增數次舉起玉催他下決心,項羽均默然不應。而當樊噲既有奉承又有不平的一席話説完後,他又“未有以應”,甚至當劉邦脱身而去,他仍未意識到這場鬥爭的嚴重性,並接受了張良所獻玉璧。從大怒到受璧,判若兩人。由於他勇而無謀,粗放直率,居功自傲,喜歡奉承,未“不義”的虛名束縛了手腳,因此優柔寡斷,中了劉邦、張良緩兵之計,失去了消滅對手的良機。

項羽既是戰場上奔突馳騁、所向無敵的勇士,又是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可愛而又可悲,英雄而又充滿悲劇性。

只有用“哀其不幸,悲其驍勇”來總結英雄相遇的一生,假如能少些粗獷與固執,多些像韓信一樣的智慧和劉邦之流的圓滑,也許會有一個更加完美的歷史英雄——項羽,但是,悲劇終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悲劇便只是悲劇。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19

讀史,本是為了修身養性,但若是為了雜念則萬萬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放假了,我終於有機會與書為伴,在史書中尋找另一片天地。——題記

夢得一江春水向東流,不求醉生夢死。

我一身素衣立於帳前,見你佇立在烏江亭邊,你在想什麼呢?長袍掩不住你的魁梧,話語訴不盡你的憂傷,如此方顯你男兒本色。但,你在擔心什麼呢?秦始皇帝遊覽會稽時,你不是豪言壯語道:“彼可取而代之!”嗎?

是啊,現在不比從前,如今你已被困在漢軍的十面埋伏中,又豈是當年的情形呢?烏江的水滾滾向東流去,宛如白綾轉身,回過頭,四目相觸的那一霎,我明白,外表平靜的你,此刻必定心如刀割。

於是,亭邊孤獨的影子又多了一個,沉默良久,轉身回帳,再出來時,手上竟多了一卷書。你轉身,微怔片刻,又點點頭,烏江亭畔,響起了你響徹蒼穹的聲音,居然是《項羽本紀》,這,可能是生平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不過,這就夠了。

朗朗書聲中,我聽出了你對生與死的無奈,感受到了你的困惑與無助,體會到了你的悲哀與絕望!你不懂,是暴虐坑殺十萬秦兵導致你人心盡失,還是鴻門宴上的優柔寡斷使你將天下拱手相讓。你困惑,為什麼縱有蓋世武功,卻連最心愛的人也保護不了?你憤怒,拼搏一生,卻為小人所害。這聲音雖然洪亮,但卻透着一種淒涼與無助,隱隱中,有着一絲絕望。你漠然起身,在你轉過頭的那一刻,我的淚,決堤而下。

閃着銀光的劍,在夜裏更冰涼,你興起於民間,帶着吳中八千子弟,轉戰天下,只用了三年時間就率領諸侯滅掉了秦朝,自號霸王,如此豐功偉績,近古以來誰曾辦到?但人無完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愛過一次,心如止水,從此便可笑看紅塵散場,縱使一切結束,項王,你也一定要在心裏疼惜那個人兒,不要讓這個因風而瘦的名字,打濕千年風月無力拯救的悽美,如此,便好。去戰吧,只希望在多年後一個無法言説的意境中與彼此那盞燈隔空隔水地望着……

垓下,漢軍已經會師,今天怕是闖不出去了吧!既然如此,那便痛痛快快的殺一場吧!讓天下人之都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戰之罪。

劍起,人亡,寂寞的烏江亭邊,盛開一朵潔白的梨花,恍惚中,聽到項王那響徹天穹的怒喊,同時聽到的,彷彿還有書聲,那寄託無限情與語的聲音,那應該是項王讀給虞姬的吧!,我打了個激靈,沒錯,就是《項羽本紀》。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力拔山兮……聲音越來越弱,最終,消散在了天地間。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篇20

《史記項羽本紀》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歷史場面,生動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

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他的祖父被楚將王翦所殺,他的家族與秦國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復仇的心態參加了反秦起義,並且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於他頑固地站在舊的貴族立場上,在推翻秦朝之後,他未能順應歷史潮流,實現天下的統一,反而重新分封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戰亂之中,他自己也在戰亂中走向滅亡。無論是他的反秦還是最後的失敗,都能使人看到他作為一箇舊貴族的特點。

項羽早年就胸懷大志,他學書不成,學劍也不肯學到底,表示要學萬人敵,他見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極為藐視地説:“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氣概和過人才氣在這時就已初露端倪。在陳涉起義之後,他和項伯果斷地殺死秦朝的會稽太守,發動了起義。當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首領宋義畏敵如虎,不顧反秦起義的大局,一味按兵觀望時,又是他當機立斷,殺死宋義,率領渡河救趙,和秦軍展開殊死決戰,終於大破秦軍,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為諸侯軍的領袖。即使在失敗的時候,項羽這種英雄氣概和過人才氣也顯示得淋漓盡致。東城之戰,項羽以二十八騎衝入漢軍重圍,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本色。最後,他感到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把自己的名馬和頭顱也送給故人作了人情,顯得那麼坦然、從容,表現出他性格中剛直厚道,寧折不彎的一面。相比之下,項羽的對手則顯得那麼怯懦、委瑣。項羽性格中這些英雄氣質使他成為一個受後人喜愛的藝術形象。

項羽的缺點和弱點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遠見和謀略,不善於把握歷史的動向和機遇,他只是為復仇、為奪回失去的天堂而參加反秦鬥爭,在推翻秦朝之後卻失去了明確的行動目標,拿不出任何建設性的方針與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時也粗疏寡謀;在關鍵時刻,他一方面優柔寡斷,輕信別人;另一方面又剛愎自用,不聽忠臣范增的勸告;他自恃強大,低估了對手,同時又高傲自負,爭面子,圖虛名,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鑄成大錯。此後,他又採取了一系列錯誤的舉措,終於導致了垓下的失敗。在失敗之際,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強調這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這些缺點使他成為一個悲劇人物。

總之,項羽是一個少有大志,要學萬人敵,而且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的人;他有軍事上的組織能力,帶着一支戰鬥力很強的武裝,但因眼光短淺,剛愎自用,不能提拔人,不能信任人,而終至於失敗,鑄成了終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