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喪鐘為誰而鳴?作文10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7W

喪鐘為誰而鳴?作文1000字精品多篇

喪鐘為誰而鳴 篇一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裏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温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詩詞,是一種高雅的文化。

這是餘秋雨先生對文化現象的期待和願望,然而在這些美好文字的背後,是喪鐘隱隱的哀鳴,它傳到當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夾雜着人們對功利的渴望和文化的黯然神傷,愈演愈烈。

喪鐘為誰而鳴?

一開始,學生們為了拿到大學聯考的默寫分數,只會背誦詩詞,而不去體會其背後的藝術韻味,詩詞的地位在學生們的心中每況愈下,甚至因為分值不高就對他置之不理。喪鐘的長鳴,不僅是因為詩詞的傳播受到思想的阻礙,更是因為詩詞被時間磨練了幾千年,依然帶着他繽紛燦爛的光芒出現在這裏,人們一番斟酌損益過後,用一句“不值得”和質疑的目光對待它。

聽聽那一聲聲哀鳴着的喪鐘,我們都走的太快,然而回望過去,那些在歷史中流淌着的經典熠熠發光。是它提醒我們,為什麼要放慢腳步,放下功利,迴歸心靈的純淨,感受詩詞的美。

你可曾有過“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的心情;可曾見過“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風景;可曾有過“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感受,可曾經歷“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傲。可曾聽一曲幽作文調,如願如慕如泣如訴;可曾見一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曾知道古人也有“不見子充,乃見狡童”的天真;可曾羨慕“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的安逸;可曾驚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思;可曾追尋“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勇氣,當人們真正放下功利和所謂的效率,用最大的虔誠和最深切的情感,正視他們,就會感受到一次奇妙的、富有魅力的古今對話。木心説,人類文化的悲哀,是高雅的失傳。那才是社會中最無力又悲哀的喪鐘。

是時候停止哀鳴的喪鐘了。

在燈紅酒綠、喧囂浮躁的世界中,是否會有幾個身影默默堅守與耕耘那流傳了數千年的文化。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在享受科技飛速發展,時代進步的同時,也應該停下腳步,暫時忘記那些世俗的數字,從心底裏由衷的去欣賞詩詞的美。感受它的温度,熱愛它的表達,觸摸它的情感,讚歎它的內涵。

而這種心態需要我們把它用到中國所有優秀的文化中去。學習文化,熱愛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文化的魅力就在那裏,靜靜的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挖掘品賞。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院裏廝磨,喪鐘哀鳴聲將經過一代又一代新青年的真情漸漸消退,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篇二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衝刷掉一個圖塊,歐洲就少一點;如果一個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園被沖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約翰·堂恩

《喪鐘為誰而鳴》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40年創作的長篇小説,講述的是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為配合反攻,奉命和地方游擊隊聯繫,在敵後搞爆破活動,完成炸橋任務,但在撤退時負傷並獻出了生命。

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説,但全書情節僅侷限於三天之內。通過主人公羅伯特·喬丹三天的經歷,展現出了一幅友情、愛情、責任、信仰相互交織在戰爭中的宏大場面。由戰爭前的激進逐漸轉變為意志消沉的巴勃羅、不想殺人卻不得不殺人的矛盾的安塞爾莫、積極響應炸橋任務迎着死亡的勇士比拉爾、與喬丹一見鍾情且相愛至深的瑪麗亞,各個人物特點鮮明,讀後都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的腦海中。

喪鐘為誰而鳴

小説在鋪展反法西斯戰爭的同時,更加註重對人生意義的探討。人生的意義不是用時間來衡量,而是對於“現在”的態度。正如文中所説:除了現在再沒有別的了,既沒有昨天,當然啦,也沒有明天。你要活到多大才能明白這一點呢?只有現在,而如果“現在”只有兩天的話,那麼兩天就是你的一生,而這一生中的一切都將相應地壓縮。你就這樣在兩天中度過一生。如果你不再抱怨,不再要求你永遠不會得到的東西,那麼,你就會過到美好的一生。

小説的主旨提醒我們要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我愛你,就象我愛我們為之奮鬥的一切。我愛你,就像我愛自由,尊嚴和人們要求工作、不願捱餓的權利。我愛你,就像我愛我們所保衞的馬德里,就像我愛所有那些犧牲的同志。很多同志犧牲了。很多,很多。你沒法想象有多少。但是我愛你,就像我愛世界上我最愛的東西,而我愛你超過了這一切。”我又有什麼理由不熱愛自己的祖國呢?

小説的名字是一個問句,但答案卻是我們每個人都明白的。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更加説明了“喪鐘為你而鳴”的現實意義。中國爆發疫情的時候,西方國家幸災樂禍,嘲諷挖苦聲音不絕於耳。但是現在,我們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曾經幸災樂禍的國家卻處於疫情的“震中”,不能不説是一種諷刺。

理解了“喪鐘為誰而鳴”的深層意義,也就能理解當下我們面臨的困難,也更能堅定我們的信念。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王逵)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篇三

《喪鐘為誰而鳴》,美國大名鼎鼎的作家海明威的一部長篇小説。由於革命的緣故,故事的角色們聚在一起,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從爭吵到和好,從彼此不和到惺惺相惜,他們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偉大的革命勝利!

這是一部思考人生的戰爭小説。故事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描述了共和黨派主人公在敵後聯繫游擊隊完成炸橋任務的兩天。

然而,這也正是海明威自己內心的很多獨白,西班牙內戰開始之後,海明威即奔赴戰場,隨着國際縱隊,在西班牙內戰中間幾乎可以説是戰鬥到最後一刻,才回的美國。加上海明威曾經的記者身份,文字習慣與過往的小説家有較為明顯的區別,雖説不華麗,卻有一種幹練而直接的感覺,這當然就是屬於海明威自己的一份藝術魅力,所以在美國,海明威當時是基本可以代表“迷茫的一代”的明星人物。

喪鐘為誰而鳴

故事的主人公,羅伯特·喬丹,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志願者,在執行任務中和瑪麗亞相愛,最後因為受傷無法跟隨隊伍撤離而決定犧牲自己。喬丹的感觸,有不少都是因所處戰爭環境而觸發的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包括革命、愛情、生死等等。

海明威有種魔力,能把看小説的你帶入那個他描繪的戰場,使你變得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緊張。故事以“炸橋”任務為主線,其中炸橋前的準備階段佔據了篇幅大半。作為讀者的我,身臨其境見證他們的成長,從不敢殺人到開了第一發子彈,從不懂軍事到逐漸積累經驗,羅伯特·喬丹和瑪麗亞從相識到相愛……海明威用細膩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戰爭期間革命者的內心活動。

他們開槍殺人後會在內心禱告,他們的信仰告訴他們殺人會使自己的罪孽增加,但是他們知道在偉大的革命中,他們沒有絲毫愧疚!在這裏我看到了他們內心的堅定而糾結,為了革命勝利義無反顧,卻也同情那些因為戰爭犧牲的人們。

此外,作者對主人公羅伯特·喬丹炸橋前的心裏活動描寫細膩:他反覆研究橋的構造,計劃好炸橋如何進行,也幻想完成任務後,自己在旅館舒舒服服洗一個熱水澡,帶着愛人瑪麗亞到餐廳吃一頓好的。可是戰爭無情,他在炸橋任務中受了傷,腿骨折無法撤離,瑪麗亞抱着他痛苦,他只好叫夥伴帶着瑪利亞先撤離,自己留下來繼續打擊敵人……畫面截然而至,整本書的故事到此結束。

羅伯特·喬丹對瑪利亞説的最後一句話是,你要好好活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活着,就是代表我們兩個人永遠在一起……

戰爭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喪鐘為為一個人而鳴。(張維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