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周國平散文集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91K

周國平散文集讀後感(精品多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一

“人為有思想的蘆葦。”

周國平在散文中解釋這簡潔的哲人之語:其意,人如蘆葦,漂泊世間,唯貴思想。看來,蘆葦亦不一樣,我倒想這樣説:人如蘆葦,經歷枯與榮,生與死,像蘆葦留下根死去,人留下思想;像蘆葦往深處紮根,向高處生長,人應認識真相,依舊追求善良。

根在蜿蜒,思想在生變。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説;欣賞着每個孩童降臨時仍有的天真,便知道上帝對人類還沒有失望。憑藉這份寄予希望的天真,我曾相信人性善良。那是一個相信美好的年紀。既然天是藍的,為什麼人性不是善良的?——因為黑夜裏天空是暗的。與其糾結人性是善,是惡,不如説人性是真實的。有人説,心裏陽光,整個世界都是陽光的,心理陰暗,整個世界都是陰暗的。其實不然,世界只是這世界,陽光與陰影從來共存,“她不很漂亮,她不塗胭脂。”“當你面對陰影時,請不要忘記那是因為你的背後有陽光。”當你面對陽光時,請不要忘記你的背後有陰影。

記得龍應台的一篇散文《相信不相信》。當時不懂龍應台的迷失,因為知道的少,所以對已知的格外相信。“知道的越多,越無知。”蘇格拉底這句話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知識愈豐富,愈認識到知識的無窮,從而相對於所有知識而言,感到自己無知,就如同達芬奇説:豐實的麥穗總是低下頭顱。二、即周國平説的,開卷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蒙田稱之為“書殛”。書多易無主見,西方哲 人有“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一比喻。比如,讀了江南味的文章,信了命數;讀了佛系,改了在意。知道的多了,反而迷茫。人貴思想,思想何貴?我想就貴在:看見了真相,依然追求善良。可惜,物以稀貴,於是大多數迷茫。

“給你一個假期,你願意到熱鬧的都市,還是寧靜的江南水鄉?”

“有一場散步,你願一人欣賞,還是與人同行?”

“一切問題都有兩個答案。”這是辯證的開始,也是迷茫的起點。尼采説:“若人不能拯救生命,我何以忍受為人。”一言中,人高貴,人可厭。認識到人可厭的真相,依然追求人的高貴,不被同化,不為所累,這或是思想。如果善是主流,我願化身而入;如果善是支流,我更願融身流入。不是不知世俗,恰恰是因為看見了世俗。每當注意到黑夜裏仍有月光,我就知道人應追求善良。邪惡的力量來自利益、慾望,善卻可以在沒有利益甚至失去利益時發出力量。當羅馬不在羅馬,成其偉大。當我不在我,成我善良。我關注如何死勝過如何生,因為為之而死,借之以生。

但“一切問題都有兩個答案。”人性是真實,世界只是這世界,陰影與陽光從來共存。所以陰暗不可缺少。正如《戰爭之王》的台詞:“世界就是這樣運轉。”周國平在散文裏説:“如果一個教派的教義是去除一切煩惱、疾病、邪惡,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它是迷信,而不是宗教。”如果到達極善,緊接着或許就會是極惡。這無關樂觀與悲觀,這只是真實。我們難以改變這世界,卻可以認識世界的真實,在這份真實下,讓追尋善良走在路上。像晨昏線平分晝夜,夜裏的人依舊欣賞星空,欣賞明日依舊的光亮。

“親愛的孩子,我不能再現身了。我把我最珍貴的天真給你,用以抵擋人間的凡塵,希望你回到我身邊時,依舊善良。”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二

我在這段好書漂流的日子裏讀到周國平的《善良 豐富 高貴》,不禁迷上了周國平的文字,此後又看了《妞妞》、《安靜》、《守望的距離》等書。在看似平實的文字裏,我第一次發現散文可以寫得如此有內涵、有深度;第一次發現讀散文可以學到通曉明暢的人生哲學;第一次發現一個男人的情感可以這樣的細膩與豐厚;第一次發現樸素的文字也可以產生這樣大的心靈震撼。在他的散文裏有孩童的率性天真、女性的平和細膩、男子的氣魄大度、老人的雍容高貴。我驚奇一個人怎麼會對生命有這樣一種從容、淡定的態度,怎麼對人生有如此睿智與深刻的想法!

周國平是哲學博士,所以他的散文可以看作哲學散文,他的着筆處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尋常事。在他的筆下宏大的人生課題總是與生活中的些小瑣事密不可分,宇宙的浩瀚無垠與觸目皆是的小花小草緊緊相聯。哲學不再是晦澀難懂、高不可攀的教義,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的思維是那樣開闊與深遠,又是那樣細密與雅緻,無論你處在人生哪個困境,他都能帶你走到海闊天空的境地裏。於是你在塵世奔波焦慮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對自己微微一笑:是啊,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裏,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生活,不是一種完美的幸福麼?

周國平的散文涉及面很廣,但多數的文章是在探討人生存的意義、生命最終的價值,人該尋求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才不辜負這不能重來一遍的人生?人生有千百種滋味,最後只留下了無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的凋謝都不可挽回,面對只能是無奈結局的人生,我們的生活態度是什麼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哲學問題。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科學與物質高速發展,讓人停不下腳步的快節奏,遠離自然,傳統的失落、環境的破壞、人與人親密關係的喪失,人生存的意義彷彿只剩下無休止的工作與消費了。房子一天天大了,車子越換越高級了,可是幸福的感覺卻越來越遲鈍了。這是為什麼呢? 周國平的診斷是“靈魂缺場”。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靈魂缺場,不管他多麼有學問或是多麼有身份,我們仍可把他看成沒有受過教育的矇昧人。那麼什麼是“靈魂在場”?“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與精神享受”,這就是他所提倡的健康高貴的人生, 這種健康與高貴不是抽象、空泛的,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生活細節息息相關的,包括工作與閒暇、自然與居住、孤獨與交流。所有的這一切的生活質量都取決於靈魂是否在場。

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每個人的心裏多少都害怕寂寞、孤獨,而周國平認為孤獨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獨處的時間,人們才能夠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個自由的空間去品嚐精神的快樂。每個人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關注自己生存狀態,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尋求一種健康高貴的人生。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三

周國平是個哲學家,即使他的文章難以讀懂,卻能使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在《只有一個人生》中,“透底地説,人一輩子只想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視同仁無可迴避地擺在每一個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輩子也未必想清楚。”這句話用樸實的文字,卻説出了每個人內心都想的問題:只有一個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絕對意義,就必須有神,因為神就是絕對的同義詞。但是,必須有,就真有嗎?人生的悲劇豈不正在於永遠尋找,又永遠找不到那必須有的東西?”這句話比較難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絕對有意義,一個人若想追求絕對有意義的人生,那麼他只會毫無意義地度過一生。所以,我們在人生中要合理追求目標

在《失去的歲月中》,“年齡愈大,光陰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無聲無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於大海。驀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萬多個晝夜,他們都已經不知去向。”這句話點名了作者對時間逝去的惋惜與悲傷,從而也提醒着我們要珍惜時間,記錄下時間中每一個精彩的瞬間。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 篇四

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聖”,似乎來得更為純粹和徹底。我喜歡《安靜》,不僅緣於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説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脱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著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

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裏,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脱浮躁而逐漸趨於安靜。也正是因為如此,註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會選擇在深夜讀周國平,點一盞枱燈,泡一壺香茶,跟隨他去尋找安靜。

安靜不是一瞬間的偶得,安靜需要心靈的創造。在書的目錄裏,我發現了久違的親切話題:幸福、藝術、執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書中處處遺留着哲學和散文的痕跡。這兩者時而平行,相互對望相互傾慕;時而相交,綻放出無聲的思維火花,令人心曠神怡。書中,他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的詞語外殼上,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它們都毫不例外地與安靜的距離最短。周國平所期待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生活中只要有樂趣為伴,我便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因為我會覺得,這安靜,怎麼品味都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