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萬古江河》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86K

《萬古江河》讀後感

《萬古江河》讀後感1

帝王將相、皇家貴胄以及諸如此類的成功人士,在中國古代史中佔據了太多的位置,他們的強勢使得平民大眾在歷史中難以有一席之地。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老百姓説過話的人很多,但是為他們書寫歷史並且傳諸後世的人卻是少之又少。由是觀之,許倬雲先生和他的《萬古江河》一書實在是殊為難得。

先生論史,追求的是將艱深的學理用平和温婉的筆觸娓娓道來。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讀史之讀者,不同於舊時,在這平民的時代,大率受過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對歷史有興趣。”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未必都是帝王將相的後裔,我們並不能從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譜的歷史中瞭解自己究竟從何而來。因此,許先生所做的,正是為老百姓立傳,留存整個社會的記憶。

在《萬古江河》中,許先生以長江黃河比喻中國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講述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文化從源頭的涓涓細流蜿蜒而下,逐漸包容各種文化,一個多元而複雜的中國文化體系,終於成形。許倬雲先生得益於梁任公《中國史緒論》的啟示,將這一過程當作中國文化圈不斷擴張的過程,分為中原的中國、中國的中國、東亞的中國、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世界的中國以及中國近百年現代化浪潮的蹣跚歷程。這種劃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國傳統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斷代手法。更難能可貴的是,先生將敍述的重點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從社會史的角度透視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這種氣魄與視角,非大家不能為。

千秋歷史,萬古江河。在許先生看來,歷史文化之於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將相之於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響遠遠不能與後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講座中所説:“自然是長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歷史的人似乎將這句話顛倒了過來。最近出版的諸多史學著作,仍然擺脱不了以政治史為綱的舊習,日常生活少見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論。現在的歷史暢銷書《品三國》、《明亡清興五十年》也不能脱離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萬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補了中國通史的某種空白,也給人以極大的啟發。

《萬古江河》讀後感2

近日讀了許倬雲先生的《萬古江河》,頗有所得,遂記下幾筆。

我贊同許先生把文化發展比喻為江河匯流、奔流入海:中華文化猶如長江、黃河,發軔於雪山之巔,彙集千百條河流,激盪、衝突、對抗,而後融合、消化,奔流向東,最終匯入世界文化組成的大海。中華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圓潤貫通、包容圓融,在整個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中華文化就是在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不斷衝突、融合而成的,進入近代之後則是在與西方文明的劇烈衝突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蜕變。

中國文化發軔於石器時代的涓涓細流,夏、商、周初步將北方文化匯聚成流,並開始與南方文化開始交融;至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是中華文化第一次大交鋒、大融合的時期;至秦漢帝國建立,中華文化也歸為一統:儒家思想和二元動態互補哲學奠定了中國文化的主流和中國人的思考方向,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模糊的系統論則把儒學推升到宗教的地位;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開始興盛,並且與儒學匯流,成為中國人思維模式的三塊主要基石;尤其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是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北方的羌、氐、鮮卑等民族不斷漢化並融入中國;隋唐帝國的建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開放、多元、包容的時代;五代時期政治的分裂,導致了在宋代朱熹開始探索內聖外王之道,由此開創了程朱理學,也是中華文化開始內斂、封閉的發端;元朝短暫的統治使得蒙古進一步漢化;明朝時代早期,表面榮光,其實程朱理學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桎梏,延至末期,這個僵化、封閉的文化體系已積重難返;自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挾近代工業文明,中華文化不堪一擊,由此痛定思痛,五四運動斬斷傳統,學習西方成為主流:漸進温和的`改革(實業救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立憲運動)失敗了,激進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不成功,帝國模式、日本模式、歐洲模式、美國模式紛紛破產。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有史以來一次最偉大的革命獲得成功;中國奮發圖強,中國文化義無反顧的拋棄過去,同時中華文化如飢似渴的吸收、學習西方文明,建國前三十年學習蘇聯,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試錯、不斷探索,也走了不少彎路。建國後三十年在經濟上學習美國,現在中國正處在一個偉大征程的途中,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中華文化的重構方面,我們還在路上,而且中國人應該有信心,並且也一定能夠完成這一偉大使命。這個使命絕不是簡單的學習美國,學習它以及這個世界最先進的文明,是為了豐富自己、強大自己,最終是建構自己,同時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縱深中汲取營養,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重塑自己,並且承擔起融合世界文化的重任。

自19世紀以來,全球化已經成為現代世界勢不可擋的趨勢,先由貿易全球化開始,而到現在的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這一過程中,伴隨着經濟殖民、武裝侵略、種族滅絕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劇烈衝突和對抗,其實也就是強勢文明徵服、同化弱勢文明的過程,優勝劣汰的社會競爭法則是這一進程的推動力——殘酷但高效。同時,弱勢文明雖然被邊緣化、甚至被消滅,但它們作為世界文化的分支,對主流文化起到了一定補充和涵養的作用,或多或少的匯入了世界文化體系當中。毫無疑問,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挾強大的經濟、軍事、科技、政治優勢,美國的自由主義自然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與世界其它文化不斷衝突、涵化和融合。

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擁有這樣的容納之量和消化之功,而今新生的中華文化亦有涵蓋世界的容量。看到這一切,幸甚!